本发明涉及一种电机及泵技术领域,更为具体的,涉及一种变压器循环冷却用轴流泵。
背景技术:
基于强油循环系统的冷却技术是当前变压器常用的一种油冷却方式,这种冷却方式所采用的冷却液循环泵通常是离心式油泵,通过离心式油泵驱动冷却液进行循环以达到冷却作用。然而,这种常用的离心式油泵在停止运转时,将会给整个冷却系统内冷却液的流动造成一定的阻力,而影响冷却效果。而且,这种常用离心式油泵的流量、扬程不能满足要求。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发明创新的提出一种可解决上述问题的适用于大流量、高扬程变压器的循环冷却用轴流泵。
本发明针对上述问题所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变压器轴流泵,包括导叶体1、叶轮2、转轴9、定子10、转子11、第一轴承12、泵体13、机壳体14、第二轴承32、前端盖34,所述导叶体1的一端设有进油口35,另一端则连接于所述泵体13,所述泵体13设有出油口36,其与所述进油口35设计成是位置相对,所述定子10、转子11装设在机壳体14内,所述转轴9通过第一轴承12和第二轴承32装设于机壳体14及前端盖34,所述叶轮2固定安装于所述转轴9上。
进一步的,根据本发明所述的变压器轴流泵,所述泵体13包括外壳26,其与机壳体14的外缘之间设置有一定间隔,所述外壳26的前端可用于供导叶体1连接,所述外壳26的后端设有出油口36,所述叶轮2的叶片正面对着所述进油口35,叶片侧面的间隙38则与所述外壳26和机壳体14之间的间隔连通。
进一步的,根据本发明所述的变压器轴流泵,所述外壳26和机壳体14具有同心结构,所述出油口36、进油口35、机壳体14的对称中心与所述转轴9的轴心线位于同一条直线上。
进一步的,根据本发明所述的变压器轴流泵,所述机壳体14靠近所述出油口36的一侧固接有导流体15。
进一步的,根据本发明所述的变压器轴流泵,所述泵体13设有出线管16和接线板18,用于供所述定子10的引出线从所述出线管16内引出后与接线板18上的导体固接,使得外部电源可以接入。
进一步的,根据本发明所述的变压器轴流泵,其中,所述接线板18的接线柱上安装有相序指示器19。
进一步的,根据本发明所述的变压器轴流泵,其中,所述前端盖34用工装压装于承接转轴9的第二轴承32上,并与机壳体14紧固连接。
进一步的,根据本发明所述的变压器轴流泵,其中,所述叶轮2通过键8与转轴9的延伸前端连接,并固定在转轴9上。
与通常所用的现有离心式油泵相比,本发明的技术方案通过导叶体1的导叶37与叶轮2的叶片所形成的双叶结构,以及机壳体14上所设的导流体15,可以杜绝液体返流及扩散,从而减少液体压力损失,获得大流量、高扬程的效果。本发明的泵体的外壳26与机壳体14之间的空腔设置,配合进油口35与出油口36相对位置设计(两者大体成180°),自然过流量达到80%以上,提高了自冷效果,节约能源。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所述变压器轴流泵的剖视图。
图2为本发明所述变压器轴流泵导叶体的剖视图。
图3为本发明所述变压器轴流泵导叶体的右视图。
图4为本发明所述变压器轴流泵叶轮的剖视图。
图5为本发明所述变压器轴流泵叶轮的左视图。
主要元件结构附图标记说明:
1-导叶体;2-叶轮;3-止动垫圈;4-螺母;5-o型密封圈;6-六角螺栓;7-弹垫;8-键;9-转轴;10-定子;11-转子;12-第一轴承;13-泵体;14-机壳体;15-导流体;16-出线管;17-内六角螺钉;18-接线板;19-相序指示器;20-o型密封圈;21-螺母;22-内六角螺钉;23-接线盒;24-密封垫;25-接线盒盖板;26-外壳;27-内六角螺钉;28-内六角螺钉;29-o型密封圈;30-弹垫;31-六角螺栓;32-第二轴承;33-o型密封圈34-前端盖;35-进油口;36-出油口;37-导叶;38-间隙。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变压器轴流泵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以使本领域技术人员更为清楚的了解本发明技术方案。但具体实施方式的描述不应对发明的保护范围造成任何限制。
图1为本发明变压器轴流泵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所述变压器轴流泵包括导叶体1、叶轮2、转轴9、定子10、转子11、第一轴承12、泵体13、机壳体14、第二轴承32、前端盖34。所述导叶体1的一端设有进油口35,另一端则连接于所述泵体13;所述泵体13上设有出油口36,所述进油口35和出油口36设计成是位置相对,所述定子10、转子11装设在机壳体14内,所述转轴9通过第一轴承12和第二轴承32装设于机壳体14及前端盖34,所述叶轮2固定安装于所述转轴9的延伸前端上。优选的,所述第一轴承12可以采用skf7308轴承,所述第二轴承32可以采用skf7309轴承,从而使得轴流泵整体的运行更加平稳可靠、振动小、噪声低。
如图1所示,所述泵体13包括外壳26,外壳26和机壳体14的外缘之间设置有一定的间隔空腔,且机壳体14容置于外壳26内部。本实施例中,所述的外壳26和机壳体14可以共同成为泵体13的组成部分,也可以是机壳体14单独成型后固定于泵体13的外壳26内。所述外壳26的前端连接于导叶体1相对于进油口35的另一端,外壳26的后端则设有出油口36。优选的,所述导叶体1的进油口35与外壳26的出油口大体上成1800相对设置。
所述机壳体14的一端设有开口,通过该开口将转轴9、承接转轴9的第一轴承12和第二轴承32、定子10以及转子11容置于机壳体14中。所述前端盖34通过螺栓31与机壳体14固接在一起,从而将所述定子10、转子11等部件密封于机壳体14内;而且,螺栓31与前端盖34之间设有弹垫30,以保证连接的密封性。优选的,本实施例中的螺栓采用六角螺栓31。
结合图1、图4和图5所示,所述叶轮2的叶片正面对着所述导叶体1的进油口35,叶片侧面的间隙38则与所述外壳26和机壳体14间的间隔连通。从而,从导叶体1的进油口35,经过叶轮2叶片侧面间隙38与外壳26与机壳体14之间的间隔,再到出油口36,形成贯通的流体通道。优选的,本实施例中,所述外壳26和机壳体14具有同心结构,所述进油口35、出油口36、机壳体14的对称中心与所述转轴9的轴心线位于同一条直线上。
同时参阅如图1、图2和图3,所述机壳体14靠近所述出油口36的一端固接有导流体15,用于将流经的液体导向出油口36。本实施例中,导流体15优选的是通过电焊焊接于机壳体14。叶轮2固接在转轴9的延伸端上,导叶体1固接于泵体13,位于叶轮2的外部。由此,导叶体1的导叶37和叶轮2的叶片可共同形成一种双叶结构。所述的这种双叶结构连同所述导流体15,可以有效避免液体的返流及扩散,减少液体压力损失,从而可获得一定程度的大流量、高扬程的效果。
本实施例中,所述叶轮2与转轴9通过键8连接在一起,用螺母4将叶轮2固定于转轴9上,所述螺母4与叶轮2设有止动垫圈。所述导叶体1与泵体13之间设置有o型密封圈33进行密封,再利用螺栓6将二者相互连接,并在螺栓6与导叶体1间设有弹垫7,保证连接的紧密。优选的,所述螺栓为六角螺栓6。
再请参阅图1,所述泵体13设有出线管16和接线板18,所述定子10的引出线从所述出线管16内引出后与接线板18上的接线螺母连接紧固,所述接线板18与出线管16的管口间设置o型密封圈29密封后,用内六角螺钉27将接线板18紧固于出线管16的关口,所述内六角螺钉27和接线板18之间设置有弹垫24。进一步,本实施中的所述接线板18的接线柱上固定安装有相序指示器19。优选的,本实施例中,相序指示器19是通过螺母21与接线板18连接固定。
为保证接合紧密及其密封性能,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所述接线盒23与接线板18间设置有o型密封圈20,且所述接线盒23与接线板18、出线管16,用内六角螺钉17紧固,并在所述内六角螺钉17与接线盒23之间设有弹垫24。
可以想到的是,本发明实施例中的转轴9、定子10、转子11、机壳体14、承接转轴9的第一轴承12与第二轴承32,以及用作接入外部电源的接线板18、接线盒24等部件,实质上就构成了本发明变压器轴流泵的驱动机构。因此,本发明的变压器轴流泵也可以通过下面这样的实施方式完成:
所述的变压器轴流泵,包括导叶体1、叶轮2、驱动机构、泵体13,所述导叶体1的一端设有进油口35,另一端则连接于所述泵体13,所述泵体13上设有出油口36,其与所述进油口35设计成是位置相对;所述驱动机构的本体装设于泵体13内,其外缘与泵体13的外壳26之间设有一定的间隔;所述进油口35、出油口36与该间隔可形成供贯通的流体通道;所述叶轮2固定安装于所述驱动机构转轴9的延伸端上。
采用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具有这样的技术效果:其一,导叶体1上的导叶37与叶轮2上的叶片可以形成双叶结构,结合通过机壳体14上靠近出油口36的一侧所设的导流体15,可杜绝液体返流及扩散,减少液体压力损失。其二,泵体13的外壳26与机壳体14设计为相互间隔而形成的,同时进油口35与出油口36设计成的大体180°相对位置,可以使自然过流量达到80%以上,提高了自冷效果。其三,泵体13及机壳体14均采用无缝钢管制作,泵壳与前端盖间、出线管及接线盒部位等部件相互结合处等均采用o型密封圈或其他密封结构或元件,进行密封,保证了变压器轴流泵无渗漏。
以上仅描述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尽管其描述较为具体详细,但不能因此理解为对本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可能做出的若干变形和改进,皆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