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风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902248阅读:422来源:国知局
送风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家电设备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送风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舒适性提出了更高地要求,而送风装置的种类也越来越多。

现有的送风装置多为带扇叶的普通风扇、带换热器的空调器、无扇叶的送风装置等。

对于无扇叶的送风装置而言,进风结构通常位于送风装置的后端,而出风口通常位于送风装置的前端,这样,使得送风装置的换热效率低,能耗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送风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送风装置换热效率低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送风装置,包括:外壳,外壳具有第一进风结构和环状出风口,环状出风口位于外壳的前端,外壳的后端与外壳的前端相对设置,第一进风结构相对于外壳的后端靠近外壳的前端;风机,风机设置在外壳内;第一气路,第一气路中的气体经第一进风结构、风机后由环状出风口流出。

进一步地,外壳还具有中心出风口,中心出风口位于环状出风口的中心位置。

进一步地,外壳还具有第二进风结构,第二进风结构通过连通管路与中心出风口连通,送风装置还包括:第二气路,第二气路的气体经第二进风结构、连通管路后由中心出风口流出。

进一步地,第二进风结构相对于第一进风结构靠近外壳的后端。

进一步地,送风装置还包括具有开口结构的内壳,内壳设置在外壳内并与外壳之间形成过风通道,风机相对于内壳靠近外壳的后端,开口结构朝向中心出风口,环状出风口与中心出风口通过内壳的壁面隔开,内壳具有连通口,连通管路通过连通口与中心出风口连通。

进一步地,连通口为多个,连通管路为多个,多个连通口和多个连通管路一一对应连接,内壳的腔体为气体混合腔。

进一步地,第二进风结构为进风孔,进风孔为多个,多个进风孔绕外壳的周向间隔设置,多个进风孔与多个连通管路一一对应连接。

进一步地,送风装置还包括隔套,隔套设置在外壳内将过风通道分隔为进风段和出风段,进风段和出风段通过风机连通,隔套的一端与风机的外表面连接,隔套的另一端与外壳的内壁面连接,第一气路的气体经过第一进风结构、进风段、风机、出风段后由环状出风口流出。

进一步地,第一进风结构为格栅结构,第一进风结构绕外壳的周向延伸。

进一步地,外壳为蛋形结构或球形结构。

进一步地,送风装置还包括底座,外壳设置在底座上。

进一步地,外壳与底座可拆卸地连接。

进一步地,底座具有定位槽,外壳的至少一部分嵌设在定位槽内。

应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外壳具有第一进风结构和环状出风口,环状出风口位于外壳的前端,外壳的后端与外壳的前端相对设置,第一进风结构相对于外壳的后端靠近外壳的前端,风机设置在外壳内,当风机运转时,第一气路中的气体经第一进风结构、风机后由环状出风口流出。这样,由送风装置前端吹出的风能够快速地经第一进风结构回流至送风装置内,从而再次实现送风,通过缩短空气循环回路,加快循环速度,以提高送风装置的换热效率,进而降低送风装置的能耗。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送风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图1的主视图;

图3示出了图2的背向视图;

图4示出了图2的左视图;

图5示出了图4的俯视图;

图6示出了图1中的送风装置的第一气路的流动示意图;

图7示出了图1中的送风装置的第二气路的流动示意图。

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10、外壳;11、环状出风口;12、中心出风口;13、第一进风结构;14、第二进风结构;20、风机;30、过风通道;31、进风段;32、出风段;40、内壳;41、连通口;42、气体混合腔;50、隔套;60、连通管路。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需要指出的是,除非另有指明,本申请使用的所有技术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申请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相同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下、顶、底”通常是针对附图所示的方向而言的,或者是针对部件本身在竖直、垂直或重力方向上而言的;同样地,为便于理解和描述,“内、外”是指相对于各部件本身的轮廓的内、外,但上述方位词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送风装置换热效率低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送风装置。

如图1至图7所示,送风装置包括外壳10、风机20和第一气路,外壳10具有第一进风结构13和环状出风口11,环状出风口11位于外壳10的前端,外壳10的后端与外壳10的前端相对设置,第一进风结构13相对于外壳10的后端靠近外壳10的前端;风机20设置在外壳10内;第一气路中的气体经第一进风结构13、风机20后由环状出风口11流出。

这样,由送风装置前端吹出的风能够快速地经第一进风结构13回流至送风装置内,从而再次实现送风,通过缩短空气循环回路,加快循环速度,以提高送风装置的换热效率,进而降低送风装置的能耗。

可选地,风机20是离心风机或贯流风机。当风机20为贯流风机时,需要将外壳10进一步拉长,以为贯流风机预留足够的安装空间。

如图6和图7所示,风机20的入口朝向外壳10的后端。具体而言,第一气路的气流的驱动力由风机20产生,风机20由轴向进风,径向出风。

本实用新型中的第一进风结构13为格栅结构。格栅结构既能保证进风量,也能使送风装置的外形美观,并避免人手误入送风装置内造成伤害。

如图1所示,第一进风结构13为格栅结构,第一进风结构13绕外壳10的周向延伸。这样,送风装置的周向能够同时均匀进风,既保证进风量,也保证进风的均匀性,从而提高送风可靠性,有效降低噪音。

可选地,格栅结构为网孔状结构或长条孔状结构。

如图1和图2所示,外壳10还具有中心出风口12,中心出风口12位于环状出风口11的中心位置。通过设置中心出风口12,能够进一步提高送风面积和效率。

本实用新型中的环状出风口11相对于中心出风口12而言呈窄环形结构,这样能够使得由该环状出风口11处流出的气体具有流速高的特点,从而在中心出风口12处形成一定的负压,以使外壳10内的气体在负压的作用下,被从中心出风口12处抽出,起到了增加通风量和风速的效果,进而提高送风装置的通风效率,保证室内环境的温度更加舒适。

在图7所示的具体实施例中,外壳10还具有第二进风结构14,第二进风结构14通过连通管路60与中心出风口12连通,送风装置还包括第二气路,第二气路的气体经第二进风结构14、连通管路60后由中心出风口12流出。

具体而言,第二进风结构14相对于第一进风结构13靠近外壳10的后端。通过设置第二进风结构14,能够进一步增大送风装置的进风量。而第一气路和第二气路能够规划送风装置内气体的流动路径,以提高送风的可靠性。且第二进风结构14相对于第一进风结构13靠近外壳10的后端,能够将送风装置后端的气体通过第二进风结构14吸入送风装置内,以参与循环,从而提高送风装置的送风效率。

需要说明的是,第二气路的驱动力来源于第一气路的气流,由于环状出风口11的环形宽度较窄,导致出风速度很高,在环状出风口11的外围形成了一定的负压,在压差的影响下诱导了中心出风口12的气流,使得第二气路的空气流通起来。

为了更好地规划外壳内气体流动的路径,送风装置还包括具有开口结构的内壳40,内壳40设置在外壳10内并与外壳10之间形成过风通道30,风机20相对于内壳40靠近外壳10的后端,开口结构朝向中心出风口12,环状出风口11与中心出风口12通过内壳40的壁面隔开,内壳40具有连通口41,连通管路60通过连通口41与中心出风口12连通。这样,内壳40外侧的气体通过环状出风口11吹出,而进入内壳40内的气体会通过中心出风口12吹出。

可选地,连通口41为多个,连通管路60为多个,多个连通口41和多个连通管路60一一对应连接,内壳40的腔体为气体混合腔42。这样,通过第二进风结构14流入的气体能够经连通管路60、连通口41在内壳40的气体混合腔42中汇聚,后由中心出风口12流出,从而保证第二气路的顺畅性。

如图1至图7所示,第二进风结构14为进风孔,进风孔为多个,多个进风孔绕外壳10的周向间隔设置,多个进风孔与多个连通管路60一一对应连接。这样,有利于保证进风的均匀性,以降低噪音。

如图6和图7所示,送风装置还包括隔套50,隔套50设置在外壳10内将过风通道30分隔为进风段31和出风段32,进风段31和出风段32通过风机20连通,隔套50的一端与风机20的外表面连接,隔套50的另一端与外壳10的内壁面连接,第一气路的气体经过第一进风结构13、进风段31、风机20、出风段32后由环状出风口11流出。通过设置隔套50,分隔出进风段31和出风段32,从而有效规划第一气路的流动路径,保证气流顺畅,提高送风装置的送风可靠性。

本实用新型中的外壳10为蛋形结构或球形结构。优选为蛋形结构。蛋形结构的外壳10具有外形美观的特点。第一进风结构13位于侧段椭环型范围内。

为了保证送风装置能够可靠放置,送风装置还包括底座,外壳10设置在底座上。通过设置底座,能够使得外壳10得到固定,以保证送风装置可靠送风。

为了提高送风装置的装卸便捷性,外壳10与底座可拆卸地连接。这样,能够方便旋转、移动该送风装置。

可选地,底座具有定位槽,外壳10的至少一部分嵌设在定位槽内。这样,外壳10能够轻松在底座上实现定位,保证拆装便捷性和放置稳定性。

在该实施例中,第一气路和第二气路在外壳内不会交汇,能够有效避免扰流,降低送风装置的运行噪音。

本实用新型中的送风装置的回流路径短,能够实现空气的快速循环,提高换热效率。且整体进风结构的面积大,进风量更大,范围更广。

实施例二

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在该实施例中,仅有第一气路,没有第二气路。

也就是将中心出风口、第二进风结构、连通管路、内壳上的连通口都去除,仅保留第一气路,相比于实施例一,送风量会有减小。

实施例三

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在该实施例中,没有设置第二进风结构,第二气路中仅保留内壳上的连通口。

这样,外壳内的气流,一部分经环状出风口流出,另一部分穿过连通口经中心出风口流出。

显然,上述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工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申请的实施方式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