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气动转向管柱用液压增力气缸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584243阅读:240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液压增力气缸,具体涉及一种气动转向管柱用液压增力气缸。



背景技术:

目前,当今商用车使用气动转向管柱(管柱调节机构气动解锁)已经成为一种趋势,我国各大汽车厂新开发的重卡车型均将气动转向管柱作为标配,而作为气动转向管柱的关键部件为解锁气缸,要求气缸内的弹簧能提供足够的锁紧力,又要在整车系统气压条件下能克服弹簧力轻松解锁机构,为此,设计一重结构紧凑,价格便宜的气动转向管柱专用气缸非常有必要,因柱管要锁紧,必须对柱管两侧壁施加足够的压力,如果直接用普通的气缸在柱管两侧壁施加足够的压力,气缸在整车气压(0.8~1MPa)条件下要克服弹簧力解锁机构,气缸缸径就必须足够大,转向管柱空间无法满足气缸的安装。增加杠杆机构后,气缸能够减小缸径,但杠杆必须保证一定的长度,整个机构占用空间还是较大,另外,杠杆机构的热处理及装配都有很大的难度,造成产品成本较高。



技术实现要素:

实用新型的要解决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的五官科冰敷机不具有手术过后加快恢复和美容的功能的问题,提供一种气动转向管柱用液压增力气缸。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气动转向管柱用液压增力气缸,所述气缸主体的一端设有柱管侧壁,所述柱管侧壁的一侧设有转向管柱固定支架,所述柱管侧壁的另一侧设有弹簧端盖,所述弹簧端盖上设有第二压缩弹簧,所述第二压缩弹簧的一侧设有第一压缩弹簧,所述第一压缩弹簧的一侧设有第二活塞,所述第二活塞的一端设有硅油室,所述硅油室的一侧设有第二密封圈,所述第二活塞的底部设有第三密封圈,所述气缸主体的一端设有排气孔,所述排气孔的一侧设有进气口,所述进气口的一侧设有第二孔用弹性挡圈,所述孔用弹性挡圈的顶部设有第一密封圈,所述第一密封圈的一侧设有支撑垫圈,所述第一密封圈的一侧设有第一活塞,所述第一活塞的一端设有气缸端盖。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硅油室的内部设有硅油,所述第一压缩弹簧和所述第二压缩弹簧连接所述第二活塞。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管柱固定支架焊接连接在所述柱管侧壁上。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弹簧端盖连接所述第一压缩弹簧。

本实用新型所达到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结构新颖、结构简单,操作简便,通过液压增力,能够在同等缸径的条件下使气缸的解锁力达到原来的7倍左右,在气动转向管柱结构中可以取消杠杆增力机构,气缸采用压铸铝成形后机加工,两个活塞及支持垫圈都采用塑料注塑成形,生加工容易,生产效率高,产品成本低。气缸整体体积较小,能够在转向管柱有限的空间内实现随方向盘的调节而移动且不发生干涉,使转向管柱大行程、大角度调整更容易在结构上实现。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主体结构示意图;

图中:1、气缸主体;2、第二压缩弹簧;3、弹簧;4、第一孔用弹性挡圈; 5、柱管侧壁;6、转向管柱固定支架;7、第三密封圈;8、排气孔;9、进气口; 10、第二孔用弹性挡圈;11、第一密封圈;12、支撑垫圈;13、气缸端盖;14、第一活塞;15、第二密封圈;16、硅油室;17、第二活塞;18、第一压缩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实施例1

如图1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气动转向管柱用液压增力气缸,气缸主体 1的一端设有柱管侧壁5,柱管侧壁5的一侧设有转向管柱固定支架6,转向管柱固定支架6在转向管柱结构中可以取消杠杆增力机构,直径通过气缸对柱管两侧施加足够的压力锁紧机构,而且在整车系统压力条件下能轻松解锁机构,柱管侧壁5的另一侧设有弹簧端盖3,弹簧端盖3上设有第二压缩弹簧2,第二压缩弹簧2的一侧设有第一压缩弹簧18,第一压缩弹簧18和弹簧端盖3之间孔用弹性挡圈4,第一压缩弹簧18的一侧设有第二活塞17,第二活塞17的一端设有硅油室16,硅油室16的一侧设有第二密封圈15,第二活塞17的底部设有第三密封圈7,气缸主体1的一端设有排气孔8,排气孔8的一侧设有进气口9,进气口9的一侧设有第二孔用弹性挡圈10,第二孔用弹性挡圈10的顶部设有第一密封圈11,第一密封圈11的一侧设有支撑垫圈12,第一密封圈11的一侧设有第一活塞14,第一活塞14的一端设有气缸端盖13。

硅油室16的内部设有硅油,第一压缩弹簧18和第二压缩弹簧2连接第二活塞17。

管柱固定支架6焊接连接在柱管侧壁5上。

弹簧端盖3连接第一压缩弹簧18。

具体的工作时,首先本实用新型利用液体不可压缩性及帕斯卡原理,将增力机构集成在气缸主体1内部,使整个气缸结构紧凑,并能提供足够的锁紧力,当解锁转向管柱锁止机构时,使气压P1=大气压,则作用在第一活塞14大端面的力消除,弹簧力作用于第二活塞17,使第二活塞17向左移动,气缸总长L变长,第一弹簧11和第二弹簧力2通过弹簧端盖3及支撑垫圈12作用在柱管两侧,使柱管两侧与转向管柱固定支架6产生足够的摩擦力而达到整个转向管柱调节机构锁紧的目的;气缸解锁转向管柱锁止机构时,气压P1作用于第一活塞14大端面,使第一活塞14向右移动,第一活塞14小端部分进入硅油室,压缩硅油,硅油产生压强P2并作用于第二活塞17,使第二活塞17克服弹簧力向右移动,气缸总长L变短,达到解除柱管两侧的压力的目的,原理即设第一活塞14大端直径为d1,小端直径为d2;气压P1作用在第一活塞14上的有效面积为S1,硅油压力P2作用在第一活塞14上的有效面积为S2。

本实用新型所达到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结构新颖、结构简单,操作简便,通过液压增力,能够在同等缸径的条件下使气缸的解锁力达到原来的7倍左右,在气动转向管柱结构中可以取消杠杆增力机构,气缸采用压铸铝成形后机加工,两个活塞及支持垫圈都采用塑料注塑成形,生加工容易,生产效率高,产品成本低。气缸整体体积较小,能够在转向管柱有限的空间内实现随方向盘的调节而移动且不发生干涉,使转向管柱大行程、大角度调整更容易在结构上实现。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