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油箱,尤其是涉及一种液压系统用油箱。
背景技术:
液压油箱,即用于装载液压油的容器,是液压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件,液压油箱在液压系统中除了起到装载液压油的作用外,还起到散热、分离油液中的气泡、沉淀杂质等作用。传统的用于液压系统的油箱,通常都是从回油口直接进入到吸油口,油液的流程较短,不利于油液的冷却,油液中气泡的析出效果差,同时对杂质的沉淀效果也较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油液流程较长、利于油液冷却、油液中气泡析出和杂质沉淀效果较好的液压系统用油箱。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液压系统用油箱,包括内空的油箱本体,所述的油箱本体内设置有第一隔板,所述的第一隔板将所述的油箱本体的内腔分隔为前腔室和后腔室,所述的第一隔板上设置有连通所述的前腔室和所述的后腔室的第一过油孔,所述的第一过油孔上设置有第一过滤网。
所述的油箱本体的左侧上部设置有与所述的后腔室相连通的回油口,所述的油箱本体的右侧下部设置有与所述的前腔室相连通的吸油口。回油口用于进油,吸油口用于出油,回油口设置在油箱本体的左侧上部,吸油口设置在油箱本体的右侧下部,进一步增加了液压油的流程,利于冷却,可有效延长液压油中气泡析出的时间,利于气泡的析出。
所述的油箱本体由底板、顶板、左侧板、右侧板、前板和背板围设而成,所述的左侧板、右侧板、前板和背板竖向围设在所述的底板的四周,所述的左侧板和所述的右侧板的两端分别通过所述的前板和所述的背板相连接,所述的左侧板、右侧板、前板和背板的顶端通过所述的顶板相连接,所述的背板与所述的第一隔板之间为所述的后腔室,所述的第一隔板与所述的前板之间为所述的前腔室,所述的回油口设置在所述的左侧板的上部,所述的吸油口设置在所述的右侧板的下部。上述油箱结构简单。
所述的第一隔板自上而下向前倾斜设置,所述的第一隔板的顶部到所述的背板的水平距离小于所述的第一隔板的底部到所述的背板的水平距离,所述的第一隔板与所述的底板之间形成一锐角。第一隔板倾斜设置,且在后腔室中与底板之间形成一个锐角,使得从液压油中过滤下来的杂质能够沉积在该第一锐角形成的区域,利于杂质的集中,且该锐角的设置使得沉淀下来的杂质难以随着液压油的流动而运动,使得杂质过滤和沉积效果较好。
所述的锐角的度数范围为50°—80°。该度数范围确保了杂质的有效沉积。
所述的前腔室内设置有第二隔板,所述的第二隔板与所述的第一隔板相平行,所述的第一隔板与所述的第二隔板间隔设置,所述的第二隔板将所述的前腔室分隔为第一前腔室和第二前腔室,所述的第一前腔室位于所述的后腔室与所述的第二前腔室之间,所述的第二隔板上设置有用于连通所述的第一前腔室和所述的第二前腔室的第二过油孔,所述的第二过油孔上设置有第二过滤网。在前腔室内设置与第一隔板相平行的第二隔板,第二隔板将前腔室分隔为第一前腔室和第二前腔室,进一步增加了液压油的流程,利于液压油的进一步冷却,进一步延长液压油中气泡析出的时间,利于更多气泡的析出,同时使得杂质的沉淀效果更好。
所述的第一隔板与所述的右侧板相连接的一端为所述的第一隔板的第一端,所述的第一隔板与所述的左侧板相连接的一端为所述的第一隔板的第二端,所述的第一过油孔设置在所述的第一隔板的第一端的下部,所述的第二隔板与所述的右侧板相连接的一端为所述的第二隔板的第一端,所述的第二隔板与所述的左侧板相连接的一端为所述的第二隔板的第二端,所述的第二过油孔设置在所述的第二隔板的第二端的下部。上述结构设计,使得第一过油孔和第二过油孔分别位于油箱本体的右侧和左侧,而回油口位于油箱本体的左侧,吸油口位于油箱本体的右侧,这样使得液压油的整个流程较长,液压油从回油口进入到后腔室中,从后腔室的左侧流到后腔室的右侧,经过第一过滤网过滤,进入到第一前腔室中,然后从第一前腔室的右侧流到第一前腔室的左侧,经过第二过滤网过滤,进入到第二前腔室中,然后从第二前腔室的左侧流到第二前腔室的右侧,从吸油口流出,在整个流程中,液压油得以有效地冷却,其内掺杂的杂质得到有效地过滤,液压油中的气泡得以有效地析出,得到较为清洁的液压油,有效地延长了液压油的寿命,从而对使用该液压油的液压元件和油泵形成保护。
所述的后腔室的侧部设置第一放油口,所述的第一放油口设置在所述的后腔室的右侧下部。在后腔室的侧部设置第一放油口,便于将带有杂质的液压油排出,进行循环过滤,第一放油口设置在后腔室的右侧下部,该位置与第一过滤网设置的位置相对,可快速地将含有较多杂质的液压油排出。
所述的第一前腔室的侧部设置有第二放油口,所述的第二放油口设置在所述的第一前腔室的左侧下部。在第一前腔室的侧部设置第二放油口,便于将带有杂质的液压油排出,进行循环过滤,第二放油口设置在第一前腔室的左侧下部,该位置与第二过滤网设置的位置相对,可快速地将含有较多杂质的液压油排出。
所述的油箱本体上设置有油位计。油位计用于监测箱体内的油液位置,以检查油量是否达标。
所述的第一隔板和所述的第二隔板与所述的油箱本体的顶部之间设置有间隙。
所述的回油口上设置导流管,所述的导流管与所述的后腔室相连通。通过导流管确保液压油能够准确地从回油口进入到后腔室中。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在油箱本体内设置第一隔板,通过该第一隔板增加液压油的流程,使得液压油得以有效地冷却,延长液压油中气泡析出的时间,使得气泡有效析出,同时起到阻隔液压油中掺杂的杂质的作用;第一隔板上设置第一过油孔,第一过油孔上设置有第一过滤网,通过该第一过滤网进一步过滤到液压油中的杂质,使得杂质过滤效果更好,同时第一过滤网的设置可加快气泡的析出。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拆去顶板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实施例一:如图1至图3所示,一种液压系统用油箱,包括内空的油箱本体1,油箱本体1内设置有第一隔板2,第一隔板2将油箱本体1的内腔分隔为前腔室Q和后腔室H,第一隔板2上设置有连通前腔室Q和后腔室H的第一过油孔,第一过油孔上设置有第一过滤网3。
在此具体实施例中,油箱本体1的左侧上部设置有与后腔室H相连通的回油口4,油箱本体1的右侧下部设置有与前腔室Q相连通的吸油口5。回油口4用于进油,吸油口5用于出油,回油口4设置在油箱本体1的左侧上部,吸油口5设置在油箱本体1的右侧下部,进一步增加了液压油的流程,利于冷却,可有效延长液压油中气泡析出的时间,利于气泡的析出。
在此具体实施例中,油箱本体1由底板11、顶板12、左侧板13、右侧板14、前板15和背板16围设而成,左侧板13、右侧板14、前板15和背板16竖向围设在底板11的四周,左侧板13和右侧板14的两端分别通过前板15和背板16相连接,左侧板13、右侧板14、前板15和背板16的顶端通过顶板12相连接,背板16与第一隔板2之间为后腔室H,第一隔板2与前板15之间为前腔室Q,回油口4设置在左侧板13的上部,吸油口5设置在右侧板14的下部。上述油箱结构简单。
在此具体实施例中,第一隔板2自上而下向前倾斜设置,第一隔板2的顶部到背板16的水平距离L1小于第一隔板2的底部到背板16的水平距离L2,第一隔板2与底板11之间形成一锐角α。第一隔板2倾斜设置,且在后腔室H中与底板11之间形成一个锐角α,使得从液压油中过滤下来的杂质能够沉积在该锐角α形成的区域,利于杂质的集中,且该锐角α的设置使得沉淀下来的杂质难以随着液压油的流动而运动,使得杂质过滤和沉积效果较好。
在此具体实施例中,锐角α的度数为50°。该度数值确保了杂质的有效沉积。
在此具体实施例中,前腔室Q内设置有第二隔板6,第二隔板6与第一隔板2相平行,第一隔板2与第二隔板6间隔设置,第二隔板6将前腔室Q分隔为第一前腔室Q1和第二前腔室Q2,第一前腔室Q1位于后腔室H与第二前腔室Q2之间,第二隔板6上设置有用于连通第一前腔室Q1和第二前腔室Q2的第二过油孔,第二过油孔上设置有第二过滤网7。在前腔室Q内设置与第一隔板2相平行的第二隔板6,第二隔板6将前腔室Q分隔为第一前腔室Q1和第二前腔室Q2,进一步增加了液压油的流程,利于液压油的进一步冷却,进一步延长液压油中气泡析出的时间,利于更多气泡的析出,同时使得杂质的沉淀效果更好。
在此具体实施例中,第一隔板2与右侧板14相连接的一端为第一隔板2的第一端,第一隔板2与左侧板13相连接的一端为第一隔板2的第二端,第一过油孔设置在第一隔板2的第一端的下部,第二隔板6与右侧板14相连接的一端为第二隔板6的第一端,第二隔板6与左侧板13相连接的一端为第二隔板6的第二端,第二过油孔设置在第二隔板6的第二端的下部。上述结构设计,使得第一过油孔和第二过油孔分别位于油箱本体1的右侧和左侧,而回油口4位于油箱本体1的左侧,吸油口5位于油箱本体1的右侧,这样使得液压油的整个流程较长,液压油从回油口4进入到后腔室H中,从后腔室H的左侧流到后腔室H的右侧,经过第一过滤网3过滤,进入到第一前腔室Q1中,然后从第一前腔室Q1的右侧流到第一前腔室Q1的左侧,经过第二过滤网7过滤,进入到第二前腔室Q2中,然后从第二前腔室Q2的左侧流到第二前腔室Q2的右侧,从吸油口5流出,在整个流程中,液压油得以有效地冷却,其内掺杂的杂质得到有效地过滤,液压油中的气泡得以有效地析出,得到较为清洁的液压油,有效地延长了液压油的寿命,从而对使用该液压油的液压元件和油泵形成保护。
在此具体实施例中,后腔室H的侧部设置第一放油口8,第一放油口8设置在后腔室H的右侧下部。在后腔室H的侧部设置第一放油口8,便于将带有杂质的液压油排出,进行循环过滤,第一放油口8设置在后腔室H的右侧下部,该位置与第一过滤网3设置的位置相对,可快速地将含有较多杂质的液压油排出。
在此具体实施例中,第一前腔室Q1的侧部设置有第二放油口9,第二放油口9设置在第一前腔室Q1的左侧下部。在第一前腔室Q1的侧部设置第二放油口9,便于将带有杂质的液压油排出,进行循环过滤,第二放油口9设置在第一前腔室Q1的左侧下部,该位置与第二过滤网7设置的位置相对,可快速地将含有较多杂质的液压油排出。
在此具体实施例中,油箱本体1上设置有油位计10。油位计10用于监测箱体内的油液位置,以检查油量是否达标。
在此具体实施例中,第一隔板2和第二隔板6与油箱本体1的顶部之间设置有间隙。
在此具体实施例中,回油口4上设置导流管41,导流管41与后腔室H相连通。通过导流管41确保液压油能够准确地从回油口4进入到后腔室H中。
实施例二:其他部分与实施例一相同,其不同之处在于锐角α的度数为70°。该度数值确保了杂质的有效沉积。
实施例三:其他部分与实施例一相同,其不同之处在于锐角α的度数为80°。该度数值确保了杂质的有效沉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