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无叶风扇的喷嘴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792514发布日期:2018-06-28 03:39阅读:386来源:国知局
一种无叶风扇的喷嘴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风扇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无叶风扇的喷嘴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无叶风扇喷嘴的设计大多是环形喷嘴,其设有用于接收基础气流的环形通道和用于喷射基础气流的环形排气口,还设有用于将外部空气引导至环形排气口附近、与从环形排气口喷射的基础气流混合的环形开口。该结构喷嘴在用户使用时存在如下缺点:

1、从环形排气口喷射的基础气流相对分散、不集中,使得在相对远距离使用时,从喷嘴产生的气流流速低、流量小,送风效果不理想,达不到快速凉爽使用者的目的。

2、环形通道的设计使得基础气流在喷嘴内部的走向呈环形,容易造成气流在通道中分布不均,进而影响气流喷射的均匀性。

3、占用空间大,不利于摆放使用和存储等。

4、噪音较大,特别是当需要风扇提供高速气流时,风扇组件的叶轮高速旋转切割空气产生的噪音尤为突出,大大影响使用环境。

5、送风范围窄,只能实现对人体局部身体的吹风。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之不足,提供一种可提高风扇风力及有效送风距离,增加气流流速及喷射均匀性,降低风扇噪音,且送风范围广、造型新颖美观、占用空间小的无叶风扇的喷嘴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一种无叶风扇的喷嘴装置,包括一壳体,所述壳体设有用于接收气流的进气口和内部通道,所述壳体表面设置有一列或一列以上纵向分布的出风窄缝,各所述出风窄缝等宽或不等宽且宽度小于4.5mm,所述内部通道接收的气流自各所述出风窄缝向外喷射。

进一步的,各所述出风窄缝的宽度为1.5mm-3mm。

进一步的,所述进气口设置在所述壳体底部,所述内部通道为一自进气口向上延伸形成的竖向通道。

优选的,所述壳体内位于每列出风窄缝两侧的内壁上分别设置有一纵向延伸至所述壳体上下两端的气流引导面,两个气流引导面之间构建出一个外窄内宽的气流引导口。各所述出风窄缝均包括两侧壁以及上壁和下壁,各所述出风窄缝的两侧壁分别由位于外侧的平面段和与平面段内端相连的斜面段组成,两个斜面段之间形成一外窄内宽的集风口,所述集风口的宽端与所述气流引导口的窄端相连。

再选的,各所述出风窄缝均包括两侧壁以及上壁和下壁,各所述出风窄缝的两侧壁分别由位于外侧的平面段和与平面段内端相连的斜面段组成,两个斜面段之间形成一外窄内宽的集风口。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所述壳体为一采用金属材质且直径为30-100mm、高度为300-1000mm的圆柱筒体,其上、下两端均设置有开口,其中,上端开口由一圆形塑料密封盖盖合,下端开口即为所述进气口。

作为另一种实施方式,所述壳体为一由前、后两个半壳体对接形成的底部开口、顶部封闭的细长圆柱筒体,所述底部开口即为所述进气口,所述的前、后两个半壳体上设有多组匹配插接的定位柱与定位套,并且,所述的前、后两个半壳体分别采用金属和/或塑料材质。

进一步的,所述的每列出风窄缝中,相邻的两个出风窄缝之间的间距为1-5mm,最上一个出风窄缝与所述壳体上端面之间的间距为1-10mm。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所述的一列或一列以上的出风窄缝设于所述壳体的其中一个端面。

作为又一种实施方式,所述的一列以上的出风窄缝分设于所述壳体的前、后端面或分设于所述壳体的前、后、左、右四个端面。

进一步的,所述的一列或一列以上的出风窄缝可直接开设在所述壳体的周壁上,也可以开设在嵌设于所述壳体周壁上的喷嘴件上。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首先,本实用新型将喷嘴装置的排风口设计为一列或一列以上纵向分布的出风窄缝结构,有利于使气流集中成一股或一股以上的强劲气流向外喷射,从而提高风扇的风力及有效送风距离。同时,纵向分布的出风窄缝结构也使得其吹出来的风能基本覆盖人体从头到脚的大部分区域,因而送风范围广。

其次,本实用新型于喷嘴装置壳体内设置的集风口和气流引导口,由于具有前窄后宽的渐变式导流结构,因此在引导壳体内气流至出风窄缝时能起到倍增气流流速的作用,从而加快气流的喷射速度,提高风量,达到快速凉爽使用者之目的。

再次,本实用新型中喷嘴装置从底部进风,且接收气流的内部通道为竖向通道,因此可促进气流在通道内的均匀分布,进而确保气流喷射时的均匀性。

最后,本实用新型中喷嘴装置体积小巧,不仅使用时占用空间小,利于摆放或存储,而且还有助于壳体内快速形成高压气流进行喷射,从而进一步提高气流的喷射速度。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喷嘴装置一种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喷嘴装置的分解示意图。

图3是图1所示喷嘴装置的正面示意图。

图4是图3中A-A的剖视示意图。

图5是图3中B-B的剖视示意图。

图6是图3中C的放大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喷嘴装置另一种实施例的分解示意图。

图8是图7所示喷嘴装置的横向剖视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喷嘴装置再一种实施例的分解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给出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如图1至图9所示,本实用新型所述一种无叶风扇的喷嘴装置,包括一壳体1,壳体1设有用于接收气流的进气口11和内部通道12,壳体1表面设置有一列或一列以上纵向分布的出风窄缝13,各出风窄缝13等宽或不等宽且宽度小于4.5mm,内部通道12接收的气流自各出风窄缝13向外喷射。

优选的,各出风窄缝13的宽度为1.5mm-3mm。作为更进一步的优选,各出风窄缝13的宽度为2mm。

优选的,进气口11设置在壳体1底部,内部通道12为一自进气口11向上延伸形成的竖向通道,该结构可促进气流在通道内的均匀分布,进而确保气流喷射时的均匀性。

优选的,壳体1内位于每列出风窄缝13两侧的内壁上分别设置有一纵向延伸至壳体1上下两端的气流引导面14、15,两个气流引导面14、15之间构建出一个前窄后宽的气流引导口2。各出风窄缝13均包括两侧壁131、132以及上壁133和下壁134,各出风窄缝13的两侧壁131、132分别由位于外侧的平面段1311、1321和与平面段1311、1321内端相连的斜面段1312、1322组成,两个斜面段1312、1322之间形成一外窄内宽的集风口3,集风口3的宽端与气流引导口2的窄端相连。该结构中,气流引导口2将内部通道12中的气流导向集风口3的同时,可以起到倍增气流流速的作用,而集风口3在将气流导向出风窄缝13外侧的同时可以起到将气流流速进一步增大的作用,从而形成高速喷流从出风窄缝13喷出。

作为另一种实施方式,也可以不在壳体1内设置气流引导面14、15,而只保留集风口3的设计。

优选的,壳体1为一采用金属材质且直径为30-100mm、高度为300-1000mm的圆柱筒体,其上、下两端均设置有开口,其中,上端开口10由一圆形塑料密封盖4盖合,下端开口即为所述进气口11。

作为另一种实施方式(如图7和图8所示),壳体1为一由前、后两个半壳体101、102对接形成的底部开口、顶部封闭的细长圆柱筒体,其中,底部开口即为所述进气口11。同时,前、后两个半体101、102上设有多组匹配插接的定位柱1011与定位套1021,并且,前、后两个半壳体101、102分别采用金属和/或塑料材质。

优选的,每列出风窄缝中,相邻的两个出风窄缝13之间的间距为1-5mm,最上一个出风窄缝13与壳体1上端面之间的间距间距为1-10mm。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所述的一列或一列以上的出风窄缝13设于壳体1的其中一个端面,例如前端面,从而使得喷嘴装置可以从该端面上喷射出一股或一股以上的强劲气流。

作为另一种实施方式(图中未示意),所述的一列以上的出风窄缝13分设于壳体1的前、后端面或分设于壳体1的前、后、左、右四个端面,从而使得喷嘴装置可以实现前、后出风或四面出风。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如图1至图8所示),所述的一列或一列以上的出风窄缝13直接开设在壳体1的周壁上。

作为另一种实施方式(如图9所示),所述的一列或一列以上的出风窄缝13开设在嵌设于壳体1周壁上的喷嘴件5上。

作为其它实施方式,壳体1可以是金属材质的非圆柱筒体结构,也可以是塑料筒体结构,并且在该塑料筒体外表面包裹金属材质的装饰套。

本实施所述喷嘴装置的喷射原理为:利用一相对密闭的壳体来接收气流并使之形成具有一定气压的压力流,而后该压力流在气流引导口和/或集风口的压缩及导流作用下从壳体表面的出风窄缝挤出,从而形成高速喷流向外喷射。

以上所述者,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当不能以此限定本实用新型实施的范围,即大凡依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范围及实用新型说明内容所作的简单的等效变化与修饰,皆仍属本实用新型专利涵盖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