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快速连接装置液压供给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308579发布日期:2018-08-31 21:24阅读:406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属于海洋石油开采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快速连接装置液压供给系统。



背景技术:

快速连接装置(HOT-STAB)应用于海洋石油工业,母头安装于水下采油树上,公头与HOT-STAB液压供给系统连接,公母头连接实现HOT-STAB供回油功能、测试功能。HOT-STAB的母头安装于水下采油树面板上,两个功能口可选择使用,水下采油树VX钢圈测试、水下采油树VX钢圈释放、水下采油树环控通道的测试通过连接HOT-STAB其中一个功能口与HOT-STAB液压供给系统的连接实现相关测试释放功能,而水下采油树的锁紧和解锁时通过连接HOT-STAB两个功能口实现锁紧和解锁功能。HOT-STAB液压供给系统是为HOT-STAB功能进行定制的供给系统,可以实现HOT-STAB供油回油功能、HOT-STAB的测试功能。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快速连接装置液压供给系统,实现快速连接装置的供油回油功能和测试功能。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快速连接装置液压供给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气驱接口机构、供回油箱机构、功能输出输入总成、泄压总成,所述供回油箱机构的供油出口通过供油管与所述功能输出输入总成的进口相连通,供回油箱机构的回油口通过回油管与功能输出输入总成的出口相连通,所述泄压总成包括自动泄压机构和手动泄压机构,所述自动泄压机构和手动泄压机构的进口均与所述供油管相连通,出口与所述回油管相连通。

按上述方案,所述供回油箱机构包括供回油箱,所述供回油箱底部设有排油口和供油口,顶部设有进油口和回油口,侧壁上设有液位计,所述排油口连接排油管,所述供油口连接所述供油管,所述进油口连接进油管,所述回油口连接所述回油管,所述排油管、供油管、进油管和回油管上分别设有排油过滤器、供油过滤器、进油过滤器和回油过滤器。

按上述方案,所述气驱接口机构包括气驱管,气驱管进口到出口的方向依次设有第一常开球阀、第一单向阀、空气过滤器和调压阀,所述气驱管出口通过三通分别与所述供油管及第一压力表相连通。

按上述方案,所述功能输出输入总成包括沿供油方向依次设置在所述供油管上的第二常开球阀、第一过滤器、气动增压泵、第二单向阀、第二压力表和第二过滤器,所述第二单向阀和第二压力表之间设有稳压管,所述稳压管上依次设有针阀和皮囊式蓄能器,供油管的出口分别通过三根供油支管与第一三位四通换向阀、第二三位四通换向阀和第三三位四通换向阀的进口相连通,所述第一、第二和第三三位四通换向阀的出口分别通过三根回油支管与所述回油管相连通,第一、第二和第三三位四通换向阀的供油口连接第一、第二、第三输出管,回油口连接第一、第二、第三输入管,所述第一、第二、第三输出管上设有第一、第二、第三输出常开球阀,所述第一、第二、第三输入管上设有第一、第二、第三输入常开球阀,所述三根回油支管上均设有回油单向阀。

按上述方案,所述自动泄压机构包括自动泄压管和泄压阀,所述自动泄压管的两端分别与所述供油管和回油管相连通,所述泄压阀设于自动泄压管上,所述手动泄压机构包括手动泄压管和常闭针阀,所述手动泄压管的两端分别与所述供油管和回油管相连通,所述常闭针阀设于手动泄压管上。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1、提供一种快速连接装置液压供给系统,设置了两路泄压支路,一个支路利用泄压阀进行泄压,另一支路采用针阀手动泄压,两重泄压方式可以有效的防止供油超压,提高了系统安全可靠性;2、供回油箱设置了液位计,每个进出口设置了过滤器,可以保证油箱的清洁度,并且设置了油液排油管,方便更换油箱的控制液;3、具备液压供给和测试两种功能,通过皮囊蓄能器上的针阀切换两种功能;4、功能输出输入总成提供了三路快速连接装置功能油路,可以实现三个快速连接装置同时工作,也可以手动操作选择任一路快速连接装置功能口工作;5、三个两位四通换向阀回油口设置了三个单向阀,可以防止控制液体回流。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供油管,2.回油管,3.供回油箱,4.液位计,5.排油管,6.进油管,7.排油过滤器,8.供油过滤器,9.进油过滤器,10.回油过滤器,11.气驱管,12.第一常开球阀,13.第一单向阀,14.空气过滤器,15.调压阀,16.第一压力表,17.第二常开球阀,18.第一过滤器,19.气动增压泵,20.第二单向阀,21.第二压力表,22.第二过滤器,23.稳压管,24.针阀,25.皮囊式蓄能器,26.供油支管,27.回油支管,28.第一三位四通换向阀,29.第二三位四通换向阀,30.第三三位四通换向阀,31.第一输出常开球阀,32.第二输出常开球阀,33.第三输出常开球阀,34.回油单向阀,35.自动泄压管,36.泄压阀,37.手动泄压管,38.常闭针阀,39.第一输入常开球阀,40.第二输入常开球阀,41.第三输入常开球阀。

具体实施方式

为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描述。

如图1所示,一种快速连接装置液压供给系统,包括气驱接口机构、供回油箱机构、功能输出输入总成、泄压总成,供回油箱机构的供油出口通过供油管1与功能输出输入总成的进口相连通,供回油箱机构的回油口通过回油管2与功能输出输入总成的出口相连通,泄压总成包括自动泄压机构和手动泄压机构,自动泄压机构和手动泄压机构的进口均与供油管相连通,出口与回油管相连通。

供回油箱机构包括供回油箱3,供回油箱底部设有排油口和供油口,顶部设有进油口和回油口,侧壁上设有液位计4,排油口连接排油管5,供油口连接供油管,所进油口连接进油管6,回油口连接回油管,排油管、供油管、进油管和回油管上分别设有排油过滤器7、供油过滤器8、进油过滤器9和回油过滤器10。

气驱接口机构包括气驱管11,气驱管进口到出口的方向依次设有第一常开球阀12、第一单向阀13、空气过滤器14和调压阀15,气驱管出口通过三通分别与供油管及第一压力表16相连通。

功能输出输入总成包括沿供油方向依次设置在所述供油管上的第二常开球阀17、第一过滤器18、气动增压泵19、第二单向阀20、第二压力表21和第二过滤器22,第二单向阀和第二压力表之间设有稳压管23,稳压管上依次设有针阀24和皮囊式蓄能器25,供油管的出口分别通过三根供油支管26与第一三位四通换向阀28、第二三位四通换向阀29和第三三位四通换向阀30的进口相连通,第一、第二和第三三位四通换向阀的出口分别通过三根回油支管27与回油管相连通,第一、第二和第三三位四通换向阀的供油口连接第一、第二、第三输出管,回油口连接第一、第二、第三输入管,第一、第二、第三输出管上设有第一输出常开球阀31、第二输出常开球阀32、第三输出常开球阀33,第一、第二、第三输入管上设有第一输入常开球阀39、第二输入常开球阀40、第三输入常开球阀41,三根回油支管上均设有回油单向阀34。

自动泄压机构包括自动泄压管35和泄压阀36,自动泄压管的两端分别与供油管和回油管相连通,泄压阀设于自动泄压管上,手动泄压机构包括手动泄压管37和常闭针阀38,手动泄压管的两端分别与供油管和回油管相连通,常闭针阀设于手动泄压管上。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工作过程包括:

气动增压驱动过程:外部驱动气通过液压快速接头与第一常开球阀连通,驱动气通过第一常开球阀进入第一单向阀,然后进入空腔过滤器进行过滤,过滤后的驱动气通过调压阀调节气体增压泵所需要的驱动气压力,并通过第一压力表监控驱动气的压力,压力调节完毕的驱动气进入气体增压泵驱动增压泵进行打压。

液压供给工作过程:当气动增压泵开始工作时,控制液体从供回油箱通过供油过滤器流入第二常开球阀,控制液体经过第二常开球阀之后流入第一过滤器进行过滤,控制流体进入气动增压泵进行增压,增压后控制液体通过第二单向阀,并打开针阀,使得增压控制液与皮囊蓄能器连通,通过10L的皮囊蓄能器稳定控制液体的压力,然后利用第二压力表检测控制液体的压力,并通过第二过滤器对增压控制液体进行过滤,然后进入三个手动三位四通换向阀供油口。

液压测试过程:当气动增压泵开始工作时,控制液体从供回油箱通过过滤器流入第二常开球阀,控制液体经过第二常开球阀之后流入第一过滤器进行过滤,控制液体进入气动增压泵进行增压,增压后控制液体通过第二单向阀,关闭针阀,然后利用第二压力表检测控制液体的压力,并通过第二过滤器对增压控制液体进行过滤,然后进入三个手动三位四通换向阀进口,并打开三个手动三位四通换向阀,打开上位时,测试油路为第一、第二、第三输入管的支路,打开下位是,测试油路为第一、第二、第三输出管的支路。

快速连接装置功能输出输入工作过程:当三个手动三位四通换向阀位于中间位时,第一、第二、第三输入常开球阀处于回油状态;打开三个手动三位四通换向阀上位时,第一、第二、第三输入常开球阀处于供油状态,第一、第二、第三输出常开球阀处于回油状态;打开三个手动三位四通换向阀下位时,第一、第二、第三输出常开球阀处于供油状态,第一、第二、第三输入常开球阀处于回油状态;供油状态时,增压液体通过快速连接装置进入目标液压缸供油腔进行供油,回油状态时,液压缸回油腔液体通过快速连接装置流入到手动三位四通换向阀,并通过回油单向阀,流入回油过滤器进行过滤,最后流入供回油箱。

泄压工作过程:当液压供给总成压力超过5500PSI时,泄压阀进行泄压,泄压液体经过泄压阀,通过回油过滤器过滤之后流入供回油箱,当压力表超过5500PSI且泄压阀失效时,打开常闭针阀进行泄压,泄压液体经过常闭针阀,通过回油过滤器过滤之后流入供回油箱。

本实施例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本领域技术人员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做出些许简单修改,等同变化或修饰,均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