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风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671907发布日期:2019-05-15 23:07阅读:124来源:国知局
送风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具备风扇及马达且安装于吸顶座(sealingrosette)的送风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有被安装于设在家中天花板的吸顶座且由吸顶座供电的各种电气设备。作为安装于吸顶座的电气设备,在专利文献1中,揭示有天花板安装照明器具。上述照明器具,以螺钉固定于吸顶座的左右的所谓的吊架部。

现有技术文件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6-325610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照明装置,作为安装于吸顶座的电气设备较为轻量。

另一方面,近年来,开发出具备有风扇及马达的天花板安装型的送风装置(例如空气清净机)。像这种的送风装置,因具备有风扇及马达,故与上述照明设备相比为重物。因此,在将送风装置与上述照明器具同样地,以螺钉固定于吸顶座的吊架部的情形时,对螺钉的负载变大。因而,恐有螺钉损伤而送风装置从吸顶座脱落,且送风装置掉落之虞。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即便是用于将送风装置的本体部安装于吸顶座的安装部件损伤而脱落的情形,也能够防止本体部掉落的送风装置。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为了解决上述的课题,本发明的一方式的送风装置,具备具有吹出空气的风扇以及使该风扇旋转的马达的本体部,且安装于吸顶座,其具备:本体支承部,与该本体部连结,以安装部件从下方安装于该吸顶座的安装部而成为安装状态;以及卡合部,与该本体支承部连结,具有在该本体支承部的该安装状态下位于该安装部之上的对向部。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一方式,即便是利用安装部件的向吸顶座的安装部进行的本体支承部的安装状态被解除的情形,也能够防止本体部掉落的情况。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已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送风装置向房间的天花板安装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2的(a)是图1所示的送风装置的立体图,图2的(b)是放大表示图2的(a)所示的送风装置的本体支承部附近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3是图2的(a)所示的送风装置的纵剖面图。

图4的(a)是表示相对于图3所示的吸顶座的吊架部呈安装状态的本体支承部、以及设置于本体支承部的卡合部的结构的纵剖面图,图4的(b)是表示相对于上述吸顶座的吊架部呈非安装状态的本体支承部、以及设置于本体支承部的卡合部的结构的纵剖面图。

图5的(a)是表示相对于图3所示的吸顶座的吊架部呈安装状态的本体支承部、以及设置于本体支承部的卡合部的结构的立体图,图5的(b)是表示相对于上述吸顶座的吊架部呈非安装状态的本体支承部、以及设置于本体支承部的卡合部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6是表示图5所示的本体支承部的立体图。

图7是图6所示的本体支承部的仰视图。

图8是表示图2的(a)所示的本体支承部与本体部的关系的立体图。

图9是表示图8所示的本体支承部与本体部的嵌合状态的立体图。

图10是表示去除图3所示的本体部中的上箱体部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11是表示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的送风装置具备的本体支承部件的结构的概略立体图。

图12是表示本发明的另一其他实施方式的送风装置具备的本体支承部及卡合部的结构的概略立体图。

图13是表示本发明的再另一其他实施方式的送风装置中的相对于吸顶座的吊架部呈安装状态的本体支承部、以及设置于本体支承部的卡合部的结构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送风装置的向天花板安装的安装构造)

于以下根据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图1是表示已将本实施方式的送风装置1向房间的天花板安装的状态的立体图。图2的(a)是图1所示的送风装置1的立体图,图2的(b)是放大表示图2的(a)所示的送风装置1的本体支承部21附近的结构的立体图。另外,在图2的(a)中,示出已去除图1所示的下部盖部件52的状态。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送风装置1,安装于家中的天花板面板(天花板)11。具体而言,在天花板面板11设置吸顶座12(参照图4),送风装置1安装于吸顶座12,通过吸顶座12而被支承。送风装置1,如图2的(a)(b)所示,具备有本体支承部21、卡合部26及本体部22。

(吸顶座12的结构)

图3是图2的(a)所示的送风装置1的纵剖面图。图4的(a)是表示相对于图3所示的吸顶座12的吊架部13呈安装状态的本体支承部21、以及设置于(连结于)本体支承部21的卡合部26的结构的纵剖面图,图4的(b)是表示相对于图3所示的吸顶座12的吊架部13呈非安装状态的本体支承部21、以及设置于(连结于)本体支承部21的卡合部26的结构的纵剖面图。

图5的(a)是表示相对于吸顶座12的吊架部13呈安装状态的本体支承部21、以及设置于(连结于)本体支承部21的卡合部26的结构的立体图,图5的(b)是表示相对于吸顶座12的吊架部13呈非安装状态的本体支承部21、以及设置于(连结于)本体支承部21的卡合部26的结构的立体图。另外,图5中,本体支承部21,嵌合于设置于(连结于)本体部22的上面的支承部件嵌合部(本体侧连结部)31。

吸顶座12,是所谓的具有吊架(hanger)的吸顶座,如图4的(a)(b)所示,在外周部的每180度的位置各有一个,合计两个吊架部(安装部)13。两个吊架部13,为向相反方向突出的状态,具有供螺钉(安装部件)23紧固的螺钉紧固孔13a。又,吊架部13,在外侧的端部具有向上方弯折的上方突出部13b。

作为一例,送风装置1的重量约为8.5kg,吸顶座12可承受送风装置1的荷重。

(本体支承部21的结构)

图6是表示图5所示的本体支承部21的立体图。图7是图6所示的本体支承部21的仰视图。

本体支承部21,如图4的(a)所示,以螺钉23固定于吸顶座12的吊架部13。于该情形,螺钉23从本体支承部21的下方贯通本体支承部21的上板部21a的螺孔21a1(参照图4的(b)),紧固于吊架部13的螺钉紧固孔13a。

本体支承部21,例如以金属形成,具有上板部21a、圆筒部21b及凸缘部(本体连结部)21c。上板部21a具有圆板形状,在中央部具有让吸顶座12的中央的突出部贯通的圆形孔21a1。圆筒部21b,具有已定的高度的圆筒形,上缘部与上板部21a的外周部连接。凸缘部21c为圆形的圆环板形状,内周部与圆筒部21b的下缘部连接。在凸缘部21c,遍及全周形成有圆形的多个嵌合孔(链接位置调整部)21c1。

(卡合部26的结构)

卡合部26,与两个吊架部13对应,如图5的(a)(b)所示,于本体支承部21的上板部21a的上面设有两个。详细而言,两个卡合部26,配置于相对于本体支承部21的中心呈点对称的位置。这些卡合部26,以沿着圆环形状的上板部21a的形状的方式,形成为圆弧状。

卡合部26,具有对向部26a、立起部26b及下板部26c。对向部26a,在本体支承部21被以螺钉紧固于吸顶座12的吊架部13的状态下,与吊架部13对向。立起部26b,下端部与下板部26c的一方向的端部连接,上端部与对向部26a的和上述一方向相反方向的端部连接。下板部26c,位于本体支承部21的上板部21a上,例如以螺钉固定于上板部21a。

卡合部26的对向部26a,如图4的(a)所示,在以螺钉23将本体支承部21紧固于吊架部13的状态中与吊架部13的上方突出部13b对向的位置,具有能够让上方突出部13b穿过的突出部插入孔(突出部插入部)26a1。在突出部插入孔26a1,如图4的(b)所示,在螺钉23从吊架部13的螺钉紧固孔13a脱落而本体支承部21即送风装置1向下方移动的情形下,成为与吸顶座12的吊架部13的上方突出部13b嵌合。本实施方式中,突出部插入孔26a1,配合吊架部13的上方突出部13b的形状,而成为长方形的方孔。但是,突出部插入孔26a1的形状,虽较佳为长方形的方孔,但并不限定为此形状,只要是可插入吊架部13的上方突出部13b且能够规范上方突出部13b的移动的形状即可。

又,如图5的(a)(b)所示,对向部26a,具有避免与螺钉23产生干扰的、例如缺口状的螺钉插通部26a2。进一步地,对向部26a,在长边方向的上述一方向的端部,具有下方突出部26a3。下方突出部26a3,防止在螺钉23从吊架部13的螺钉紧固孔13a脱落而本体支承部21即送风装置1向下方移动,且对向部26a载置于吊架部13之上的情形时,对向部26a从吊架部13之上脱落的情况。

(支承部件嵌合部31的结构)

图8是表示图2的(a)所示的本体支承部21与本体部22的关系的立体图。图9是表示图8所示的本体支承部21与本体部22的嵌合状态的立体图。

本体部22,如图8所示,在上面部的中央位置,具有与本体支承部21嵌合的支承部件嵌合部31。支承部件嵌合部31,为将剖面z形状的部件弯曲成u字形的状态。支承部件嵌合部31,具体而言,分别具有u字形的上板部31a、立起部31b及下板部31c。上板部31a,位于u字形的支承部件嵌合部31的内侧。支承部件嵌合部31的u字形的两端部间,成为往横方向开口的嵌合开口部31d。

上板部31a,外周部与立起部31b的上缘部连接。上板部31a,在u字形的中途部分具有向下方突出的嵌合凸部(链接位置调整部)31a2。立起部31b,下缘部与下板部31c的内周部连接。下板部31c,固定于本体部22的上面部。

(通过本体支承部21支承本体部22的结构)

本体部22的支承部件嵌合部31,如图9所示,与本体支承部21嵌合。于该情形,本体支承部21的凸缘部21c,位于支承部件嵌合部31的对向的立起部31b之间,支承部件嵌合部31的上板部31a位于本体支承部21的凸缘部21c之上。由此,本体部22,由本体支承部21支承。又,支承部件嵌合部31的上板部31a的嵌合凸部31a2,嵌合于本体支承部21的凸缘部21c的嵌合孔21c1。由此,本体部22被固定为不旋转。

本体支承部21,如上述,上部(上板部21a)被固定于吸顶座12,在下部(凸缘部21c)嵌合本体部22,在上部与下部之间,具有于上下方向延伸的中间部(圆筒部21b)。

(本体部22的结构)

图10是表示去除图3所示的本体部22中的上箱体部41的状态的俯视图。如图3及图10所示,本体部22,具备有上箱体部41、送风机42、送风通路43(参照图10)、hepa过滤器(highefficiencyparticulateairfilter)44、照明部45、离子产生组件46(参照图10)、预滤器(未图示)、下部盖部件52及百叶窗环(louverring)58。

上箱体部41,位于本体部22的最上部,从上覆盖本体部22的内部。上箱体部41,成为周缘部向下方弯曲倾斜的形状。在上箱体部41,安装有上述支承部件嵌合部31。

送风机42,配置于支承部件嵌合部31即吸顶座12的正下方的位置,具备有风扇47及使风扇47旋转的马达48。这些风扇47及马达48,在铅直方向,以这些风扇47及马达48的中心与本体部22的重心大致一致的方式,设置于本体部22的径方向(与天花板平行的方向)的中央部。

风扇47,如图10所示,设置于送风通路43的内部。送风通路43,于相反方向具有两个吹出口43a,通过风扇47进行旋转,而从这些吹出口43a吹出空气。在吹出口43a,设置有于上下方向延伸的百叶窗57。

离子产生组件46,分别设置于送风通路43的两个吹出口43a的附近位置,且产生离子,对从吹出口43a吹出的空气赋予所产生的离子。

hepa过滤器44,具有作为集尘过滤器的功能,设置于本体部22的下部。在hepa过滤器44之下,设置有预滤器。预滤器在hepa过滤器44的前段,去除尘埃、垃圾。

在预滤器的下方设有下部盖部件52。下部盖部件52的周围,成为朝向本体部22的吸入口60。

照明部45,具备有照明基板55、及覆盖照明基板55的照明盖56。照明基板55,设有多个led,且具有圆环板形状。因此,本实施方式的送风装置1,也具有作为具备led照明的led装置的功能。

(送风装置1往天花板的安装)

针对在上述的结构中,送风装置1往天花板的安装方法进行说明。

首先,对设置于天花板面板(天花板)11的吸顶座12安装本体支承部21。另外,在本体支承部21为既已安装有卡合部26的状态。

于该情形,作业者以本体支承部21的上板部21a的不存在卡合部26的面与吸顶座12的吊架部13对向的方式,使本体支承部21从下方抵接于吸顶座12。

接着,作业者使本体支承部21旋转,而使卡合部26的对向部26a的突出部插入孔26a1与吸顶座12的吊架部13的上方突出部13b对向。

在上述状态中,卡合部26的对向部26a位于吸顶座12的吊架部13之上,当作业者将手自本体支承部21离开时,成为卡合部26的对向部26a载置于吸顶座12的吊架部13之上的状态,本体支承部21不掉落。又,在卡合部26的对向部26a的突出部插入孔26a1成为插入有吸顶座12的吊架部13的上方突出部13b的状态。在该状态下,本体支承部21的上板部21a的螺孔21a1的位置与吸顶座12的吊架部13的螺钉紧固孔13a的位置大致一致。

接着,作业者将本体支承部21按压于吸顶座12,从下方将螺钉23插入至螺孔21a1及螺钉紧固孔13a,将螺钉23紧固于吊架部13的螺钉紧固孔13a。该作业,对两处(两个吊架部13)相同地进行。由此,如图4的(a)及图5的(a)所示,能够对吸顶座12安装本体支承部21。

接着,将本体部22安装于本体支承部21。于该情形,作业者将本体部22提高至天花板面板11的位置,使其与天花板面板11的下面平行地朝向本体支承部21移动(参照图8),使本体部22的支承部件嵌合部31嵌合于本体支承部21(参照图9)。在它们两者的嵌合状态中,本体支承部21的凸缘部21c,位于支承部件嵌合部31的对向的立起部31b之间,支承部件嵌合部31的上板部31a位于本体支承部21的凸缘部21c之上。由此,本体部22由本体支承部21支承。

接着,作业者以支承部件嵌合部31的上板部31a的嵌合凸部31a2嵌合于本体支承部21的凸缘部21c的嵌合孔21c1的方式,使本体部22旋转。由此,本体部22被固定为不旋转。

接着,将与吸顶座12连接、且从本体支承部21之下向本体部22之上面部拉出的电源线(未图示),与本体部22的电源连接部32连接。其后,以覆盖电源线的方式将电源线盖(未图示)安装于本体部22。

本体部22从本体支承部21的取出,可以与上述的本体部22向本体支承部21的安装相反的顺序来进行。

(掉落防止动作)

接下来,针对由卡合部26进行的送风装置1(本体部22)的掉落防止动作进行说明。如上述,在已将送风装置1安装于吸顶座12的状态下,当用于将本体支承部21安装于吸顶座12的吊架部13的螺钉23脱落时,本体部22以掉落的方式向下方移动。

于该情形,由于卡合部26的对向部26a位于吸顶座12的吊架部13之上,因此对向部26a成为载置于吊架部13之上的状态,本体部22进而不往下方移动。

又,在卡合部26的对向部26a载置于吊架部13之上的状态下,如图4的(b)及图5的(b)所示,吊架部13的上方突出部13b被插入于卡合部26的对向部26a的突出部插入孔26a1。

(送风装置的优点)

本实施方式的送风装置1中,在用于将本体支承部21安装于吸顶座12的吊架部13的螺钉23因损伤等而脱落的情形时,对向部26a成为载置于吊架部13之上的状态。由此,即使是螺钉(安装部件)23脱落的情形,也能够防止送风装置1掉落的情况。

又,在螺钉23脱落的情形,吊架部13的上方突出部13b插入于卡合部26的对向部26a的突出部插入孔26a1。因此,卡合部26的对向部26a难以从吸顶座12的吊架部13之上移动,能够维持卡合部26的对向部26a载置于吊架部13之上的状态。

又,即使是假设吊架部13的上方突出部13b未插入于卡合部26的对向部26a的突出部插入孔26a1的情形,通过卡合部26的对向部26a的下方突出部26a3,吊架部13也难以从对向部26a脱落。因此,通过卡合部26的对向部26a的下方突出部26a3,也能够维持卡合部26的对向部26a被载置于吸顶座12的吊架部13之上的状态。

〔实施方式2〕

于以下根据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另外,为了便于说明,针对与上述实施方式中已说明的部件具有相同功能的部件,标记相同符号,并省略其说明。

(本体支承部件61、本体支承部62及卡合部63的结构)

图1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送风装置1具备的本体支承部件61的结构的概略立体图。本实施方式的送风装置1,代替上述本体支承部21及卡合部26,而具备图11所示的本体支承部件61。

本体支承部件61,具有与上述的本体支承部21及卡合部26对应的本体支承部62及卡合部63。本体支承部62的上板部62a、圆筒部62b、凸缘部62c及嵌合孔62c1,分别与本体支承部21的上板部21a、圆筒部21b、凸缘部21c及嵌合部21c1对应。

卡合部63,通过对上板部61a进行切开直角弯曲加工(splitright-anglebending),而与卡合部26同样地,形成于两处。卡合部63的对向部63a、立起部63b、突出部插入孔63a1、螺钉插通部63a2及下方突出部63a3,与卡合部26的对向部26a、立起部26b、突出部插入孔26a1、螺钉插通部26a2及下方突出部26a3对应。

代替本体支承部21及卡合部26而具备本体支承部件61的送风装置1的向天花板的安装、及掉落防止动作与上述的实施方式1的情形相同。

(送风装置的优点)

本实施方式的送风装置1中,由于本体支承部件61具备有本体支承部62与卡合部63,因此能够使零件数量变少。但是,由于通过本体支承部62的上板部62a的切开直角弯曲而形成卡合部63,因此为了提高卡合部63的强度,较佳为使本体支承部62的板厚较本体支承部21变厚,或进行使本体支承部62(本体支承部件61)变大型等的变更。本实施方式的送风装置1的其他优点,与上述实施方式1的送风装置1相同。

〔实施方式3〕

于以下根据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另一其他实施方式。另外,为了便于说明,针对与上述实施方式中已说明的部件具有相同功能的部件,标记相同符号,并省略其说明。

(卡合部71的结构)

图12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送风装置1具备的本体支承部21及卡合部71的结构的概略立体图。本实施方式的送风装置1,如图12所示,具备上述本体支承部21,且代替上述卡合部26而具备有卡合部71。

卡合部71的对向部71a、立起部71b、下板部71c、突出部插入孔71a1、螺钉插通部71a2及下方突出部71a3,与卡合部26的对向部26a、立起部26b、下板部26c、突出部插入孔26a1、螺钉插通部26a2及下方突出部26a3对应。

卡合部71,与卡合部26不同,对向部71a与下板部71c相对向,纵剖面成为コ字形。下板部71c例如以螺钉固定(连结)于本体支承部21的上板部21a。

代替卡合部26而具备卡合部71的送风装置1的向天花板的安装、及掉落防止动作与上述的实施方式1的情形相同。

(送风装置的优点)

本实施方式的送风装置1中,卡合部71由于对向部71a与下板部71c相对向,因此能够使本体支承部21的上板部21a上的设置区域变小。但是,卡合部71由于对向部71a与下板部71c相对向,因此与卡合部26相比,其上下方向的尺寸变大。本实施方式的送风装置1的其他优点,与上述实施方式1的送风装置1相同。

〔实施方式4〕

于以下根据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再另一其他实施方式。另外,为了便于说明,针对与上述实施方式中已说明的部件具有相同功能的部件,标记相同符号,并省略其说明。

(送风装置的重量平衡)

本实施方式的送风装置1中,如图10所示,送风通路43设置成横切送风装置1的内部。因此,送风装置1具备的多个电路基板,避开送风通路43,而分开配置于与送风通路43正交的方向的两处区域即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在图10中是通过送风通路43分断内部而形成的送风装置1内的一侧(上侧)的区域和另一侧(下侧)的区域。

本实施方式的送风装置1,具备有一个控制基板(未图示)及两个电源基板(未图示)作为上述电路基板。控制基板,例如为照明部45及空气清净部(离子产生组件46及马达48)的控制基板,电源基板为照明部45的电源基板、及空气清净部的电源基板。各电源基板因具备变压器等的重的零件,而比控制基板重。

送风装置1中,在上述第一区域配置一个控制基板,在上述第二区域配置两个电源基板。另外,电路基板的配置形态,并不限定为此,也可以在第一区域配置一个控制基板与一个电源基板,在第二区域配置一个电源基板。在任何情况下,在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重量不同。

像这种的电路基板的配置形态中,本体部22的重心与本体部22的中心并不一致。因此,本实施方式的送风装置1,考虑送风装置1的重量平衡,而可将送风装置1于自送风装置1的中心偏移的位置支承。

(送风装置的支承构造)

图13是表示本发明的再另一其他实施方式的送风装置1中的相对于吸顶座12的吊架部13呈安装状态的本体支承部21、以及设置(连结)于本体支承部21的卡合部26的结构的立体图。

本实施方式的送风装置1中,如图13所示,考虑本体部22的重心与本体部22的中心不一致的状态,在将本体支承部21嵌合于支承部件嵌合部31的状态中,以本体部22的重心与本体支承部21的中心一致的方式(以能够将本体部22不倾斜地支承的方式),将本体支承部21安装于相对于本体部22的中心偏移的位置(相对于本体部22的中心往图13的箭头方向偏移的位置)。

(送风装置的优点)

本实施方式的送风装置1中,在将本体支承部21嵌合于支承部件嵌合部31的状态中,以能够将本体部22不倾斜地支承的方式,将本体支承部21安装于相对于本体部22的中心向能够消除本体部22的倾斜的方向偏移的位置。由此,即使是本体部22的重心与本体部22的中心不一致的情形,也能够将本体部22即送风装置1不相对于天花板面倾斜而安装。本实施方式的送风装置1的其他优点,与上述实施方式1的送风装置1相同。

〔总结〕

本发明的方式1的送风装置,具备具有吹出空气的风扇47以及使该风扇47旋转的马达48的本体部22,且安装于吸顶座12,其具备:本体支承部21,与该本体部22连结,以安装部件(螺钉23)从下方安装于该吸顶座12的安装部(吊架部13)而成为安装状态;以及卡合部26,与该本体支承部21连结,具有在该本体支承部21的该安装状态下位于该安装部之上的对向部26a。

根据上述的结构,与具有风扇47及马达48的本体部22连结的本体支承部21,以安装部件从下方安装于吸顶座12的安装部而成为安装状态。卡合部26,与本体支承部21连结,在本体支承部21相对于吸顶座12的安装状态下,对向部26a位于吸顶座12的安装部之上。

因此,在例如安装部件(螺钉23)损伤而脱落等,而安装部件的向吸顶座12的安装部(吊架部13)进行的本体支承部21的安装状态被解除的情形时,对向部26a成为载置于安装部之上的状态。由此,即便是利用安装部件的向吸顶座12的安装部进行的本体支承部21的安装状态被解除的情形,也能够防止本体部22掉落的情况。

本发明的方式2的送风装置,也可以为如下的结构:在上述方式1中,该吸顶座12的该安装部(吊架部13),在外侧的端部具有向上方突出的上方突出部13b,该卡合部26的该对向部26a,于在该本体支承部21的该安装状态下与该上方突出部13b对向的位置,具有突出部插入部(突出部插入孔26a1),该突出部插入部在该卡合部26与该本体支承部21一起向下方移动时被插入该上方突出部13b。

根据上述的结构,在安装部件的向吸顶座12的安装部进行的本体支承部21的安装状态被解除,而卡合部26与本体支承部21一起向下方移动,卡合部26的对向部26a被载置于吸顶座12的安装部之上的状态中,吸顶座12的安装部的上方突出部13b,插入于卡合部26的对向部26a的突出部插入部。

由此,在安装部件的向吸顶座12的安装部进行的本体支承部21的安装状态被解除的情形时,能够维持对向部26a载置于安装部之上的状态,且能够确实地防止本体部22掉落的情况。

本发明的方式3的送风装置,也可以为如下的结构:在上述方式1或2中,该卡合部26的该对向部26a,在长边方向的一侧的端部具有向下方突出的下方突出部26a3,长边方向的另一侧的端部与该本体支承部21连结。

根据上述的结构,若安装部件(螺钉23)的向吸顶座12的安装部(吊架部13)进行的本体支承部21的安装状态被解除,则卡合部26与本体支承部21一起向下方移动,卡合部26的对向部26a成为载置于吸顶座12的安装部之上的状态。于该状态下,通过卡合部26的对向部26a的下方突出部26a3,防止对向部26a从安装部之上移动,维持对向部26a载置于安装部之上的状态。由此,在安装部件的向吸顶座12的安装部进行的本体支承部21的安装状态被解除的情形时,能够确实地防止本体部22掉落的情况。

本发明的方式4的送风装置,也可以为如下的结构:在上述方式1至3的任一方式中,该本体支承部21,具有以该安装部件(螺钉23)安装于该吸顶座12的该安装部(吊架部13)的上板部21a、以及与该本体部22连结的本体连结部(凸缘部21c),该卡合部26除了该对向部26a外,还具有下板部26c及立起部26b,该对向部26a位于该本体支承部21的该上板部21a的上方,该下板部26c与该上板部21a连结,该立起部26b位于该对向部26a与该下板部26c之间。

根据上述的结构,为如下简单的结构,即,卡合部26除了对向部26a外,还具有下板部26c及立起部26b,对向部26a位于本体支承部21的上板部21a的上方,下板部26c与上板部21a连结,立起部26b位于对向部26a与下板部26c之间。由此,能够以简单的结构而具备本体部22的掉落防止功能。

本发明的方式5的送风装置,也可以为如下的结构:在上述方式1至3的任一方式中,该本体支承部62,具有以该安装部件(螺钉23)安装于该吸顶座12的该安装部(吊架部13)的上板部62a、以及与该本体部22连结的本体连结部(凸缘部62c),该卡合部63的该对向部63a,经由立起部63b而与该本体支承部62连结,该对向部63a位于该本体支承部62的该上板部62a的上方,该立起部63b的上端部与该对向部63a连结,且下端部与该上板部62a连结。

根据上述的结构,为如下简单的结构,即,卡合部63的对向部63a,经由立起部63b而与本体支承部62连结,对向部63a位于本体支承部62的上板部62a的上方,立起部63b的上端部与对向部63a连结,下端部与上板部62a连结。

由此,卡合部63能够以对本体支承部62的上板部62a的一部分进行切开直角弯曲加工而形成。因此,能够以简单且少的零件数的结构而具备本体部22的掉落防止功能。

本发明的方式6的送风装置,也可以为如下的结构:在上述方式4或5中,该吸顶座12,具有往互相相反方向突出的两个该安装部(吊架部13),该卡合部26、63与该安装部(吊架部13)对应而设置两个,这些卡合部26、63在使该本体支承部21绕该本体支承部21的中心往一方向旋转的情形时的该对向部26a、63a的与该一方向相反方向的端部具有该立起部26b、63b。

根据上述的结构,卡合部26、63与吸顶座12的两个安装部对应而设置两个,这些卡合部26、63在使本体支承部21绕本体支承部21的中心往一方向旋转的情形时的对向部26a、63a的与一方向相反方向的端部具有立起部26b、63b。因此,在将本体支承部21安装于吸顶座12的安装部的情形时,通过将本体支承部21配置于吸顶座12之下,使其往一方向旋转,而能够容易且确实地将卡合部26、63的对向部26a、63a配置于吸顶座12的安装部之上。

本发明的方式7的送风装置,也可以为如下的结构:在上述方式1至6的任一方式中,该本体部22在左右横切该本体部22的方向具有送风通路43,在该送风通路43的一侧的第一区域与另一侧的第二区域设置一个以上的电路基板,该本体部22成为经由设置于该本体部22的本体侧连结部(支承部件嵌合部31)而安装于天花板,该本体侧连结部,设置于从以该本体部22的中心与重心一致的状态支承该本体部22的位置,向消除因该本体部22的中心与重心的不一致所造成的该本体部22的倾斜的方向偏移的位置。

根据上述的结构,本体侧链接部,设置于从以本体部22的中心与重心一致的状态支承本体部22的位置,向消除因本体部22的中心与重心的不一致所造成的本体部22的倾斜的方向偏移的位置。因此,即使是因配置在本体部22的送风通路的一侧的第一区域的电路基板与配置在另一侧的第二区域的电路基板的重量不同而重量失衡的情形,也能够防止本体部22倾斜的情况。

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各实施方式,可在请求项所示的范围内进行各种的变更,关于适当地组合不同实施方式中所分别揭示的技术性手段而获得的实施方式也包含在本发明的技术性范围中。进一步地,通过组合各实施方式中所分别揭示的技术性手段,能够形成新的技术性特征。

附图标记的说明

1送风装置

11天花板面板

12吸顶座

13吊架部(安装部)

13a螺钉紧固孔

13b上方突出部

21、62本体支承部

21a、62a上板部

21a1螺孔

21b、62b圆筒部

21c、62c凸缘部(本体连结部)

21c1、62c1嵌合孔(链接位置调整部)

22本体部

23螺钉(安装部件)

26、63、71卡合部

26a、63a、71a对向部

26a1、63a1、71a1突出部插入孔(突出部插入部)

26a2、63a2、71a2螺钉插通部

26a3、63a3、71a3下方突出部

26b、63b、71b立起部

26c、63c、71c下板部

31支承部件嵌合部(本体侧连结部)

31a上板部

31a2嵌合凸部(链接位置调整部)

31b立起部

31c下板部

31d嵌合开口部

41上箱体部

42送风机

43送风通路

43a吹出口

47风扇

48马达

61本体支承部件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