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响应的斜盘式柱塞泵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231830发布日期:2018-12-11 21:22阅读:507来源:国知局
快速响应的斜盘式柱塞泵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柱塞泵的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快速响应的斜盘式柱塞泵。



背景技术:

柱塞泵是通过柱塞在柱塞孔内往复运动时密封工作容积的变化来实现吸油和排油的。由于柱塞和缸体内孔均为圆柱表面,所以这类柱塞泵具有泄露小,容积效率高,能够在高压下工作等优点。

轴向柱塞泵可分为斜盘式和斜轴式两种,其中,斜盘式是斜盘相对回转的缸体有一倾斜角度,而引起柱塞在泵缸中往复运动,传动轴轴线和缸体轴线是一致,这种结构较简单易实施。然而,由于柱塞与缸体之间采用间隙密封、表面滑动配合,柱塞与缸孔之间的容积小,柱塞吸油的响应速度较差。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快速响应的斜盘式柱塞泵,皆在提高柱塞响应速度。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快速响应的斜盘式柱塞泵,该斜盘式柱塞泵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内设有传动轴、连接在所述传动轴上的斜盘、与所述斜盘连接的柱塞组件,以及配油盘。所述柱塞组件包括与所述传动轴同轴设置的缸体,所述缸体沿其轴线方向均匀分布若干缸孔,每一缸孔内设有缸套,每一缸套内设有与该缸套滑动配合的柱塞,所述柱塞第一端的球头通过滑靴固定在斜盘上,其第二端插入所述缸套内。

所述缸套内侧壁设有吸油通道,所述柱塞的外侧壁设有储油槽。所述吸油通道的第一端口位于所述储油槽的第一侧,并与所述储油槽相连通。所述吸油通道的第二端口与所述柱塞的第二端和缸套内侧壁构成的工作室连通。

所述储油槽的第二侧设有与所述柱塞连通的回油孔。

优选地,所述柱塞的第二端设有密封圈。

优选地,所述吸油通道的第二端口向远离所述柱塞的第二端的一侧倾斜设置。

优选地,所述回油孔向所述柱塞的第二端倾斜设置。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通过在缸套的内侧壁上设置吸油通道,并在柱塞的外侧壁上设置储油槽,当斜盘转动将柱塞从缸套内拉出,将工作是室内的部分液体吸入储油槽内,减小工作室内的油压,从而快速将新的液体吸附工作室内,提高柱塞响应速度。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快速响应的斜盘式柱塞泵结构示意图;

图2为柱塞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本实用新型目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斜盘式柱塞泵。

参照图1-2,图1为本实用新型快速响应的斜盘式柱塞泵结构示意图,图2 为柱塞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1-2所示,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该斜盘式柱塞泵包括壳体100,壳体100内设有传动轴200、连接在传动轴200上的斜盘300、与斜盘300连接的柱塞组件400,以及配油盘500。柱塞组件400包括与传动轴200同轴设置的缸体 410,缸体410沿其轴线方向均匀分布若干缸孔,每一缸孔内设有缸套420,每一缸套420内设有与该缸套420滑动配合的柱塞430,柱塞430第一端的球头通过滑靴固定在斜盘300上,其第二端插入缸套420内。

缸套420内侧壁设有吸油通道421,柱塞430的外侧壁设有储油槽431。吸油通道421的第一端口位于储油槽431的第一侧,并与储油槽431相连通。吸油通道的第二端口与柱塞430的第二端和缸套420内侧壁构成的工作室连通。

在储油槽431的第二侧设有与柱塞430连通的回油孔432,以使得储油槽 431内的液体返回工作室内,形成循环。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通过在缸套420的内侧壁上设置吸油通道421,并在柱塞430的外侧壁上设置储油槽431,当斜盘300转动将柱塞430从缸套420内拉出时,可将工作室内的部分液体吸入储油槽431内,减小工作室内的油压,从而快速将新的液体吸入工作室内,提高柱塞430响应速度。

优选地,在本实施例中,柱塞430的第二端设有密封圈440,以避免液体沿柱塞430的第二端泄露到储油槽431内,影响储油槽431从工作室内吸入液体的效果。

优选地,在本实施例中,吸油通道421的第二端口向远离柱塞430的第二端的一侧倾斜设置,以便于快速将工作室内的液体吸入储油槽431内。

优选地,在本实施例中,回油孔432向柱塞430的第二端倾斜设置,以便于快速将储油槽431内的液体排入柱塞430的型腔内,方便储油槽431下一次的储油工作。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