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增压器出口结构,具体涉及一种渐扩形增压器出口结构。
背景技术:
现有增压器蜗壳出口结构,包括蜗壳,在蜗壳内腔中转动设置有涡叶轮,在蜗壳的壳体上设置有蜗壳出口,涡叶轮的叶片前缘置于蜗壳出口中,多采用蜗壳出口内壁形成非等内壁轮廓(即直口),该结构形式简单,便于制造,但易在出口处形成气流干涉,影响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增压器出口结构,该结构由于采用渐扩型,能够降低出口气流间干扰,提升涡轮效率。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增压器出口结构,包括本体,所述本体包括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端之间通过平滑过渡连接形成供流体流出的渐扩段;所述渐扩段在靠近所述第二端的位置处形成有凸台安装装置,所述凸台安装装置包括凸台和凹孔,以及在所述第二端的环形端面上形成有定位销孔。
可选地,所述渐扩段的壁面与轴向方向之间的夹角为约10°。
可选地,所述凸台的厚度大于所述渐扩段的壁厚。
可选地,所述凸台的厚度为约7mm,所述渐扩段的壁厚为约6mm。
可选地,所述凹孔位于所述凸台前侧,并沿轴向方向开设形成。
可选地,所述定位销孔形成在所述环形端面的中间位置。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增压器出口结构,由于采用渐扩形状,从而可以有效降低涡轮端出口压力,降低涡轮后的排气阻力,增加涡轮膨胀比,提升废气能量回收能力。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增压器出口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增压器出口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增压器出口结构,包括本体,所述本体包括第一端1和第二端6,所述第一端1和所述第二端6之间通过平滑过渡连接形成供流体流出的渐扩段2;所述渐扩段2在靠近所述第二端6的位置处形成有凸台安装装置,所述凸台安装装置包括凸台4和凹孔3,以及在所述第二端6的环形端面上形成有定位销孔5。
具体地,第一端1位于出口结构的前端,自增压器蜗壳尾部延伸形成,为出口结构的截面最小处,第二端6位于出口结构的后端,用于连接排气接管或者排气蝶阀,为出口结构的截面最大处。渐扩段2的壁面与出口结构的轴向方向AA之间的夹角为约10°,渐扩段2的壁厚均匀,可约为6mm。
凸台安装装置用于连接排气接管或者排气蝶阀的,凸台4的厚度大于所述渐扩段2的壁厚,可约为7mm。在凸台4的前侧形成凹孔3,凹孔3为槽型开口结构,开槽位置与轴线水平,即沿轴向方向AA开设形成。
定位销孔5形成在第二端的环形端面上,具体可形成在环形端面的中间位置,用于排气接管或者排气蝶阀的定位和连接。在一个示例中,定位销孔5的直径可约为φ4mm。
本实用新型的增压器出口结构具有以下优点:1、通过渐扩型涡轮机出口设计,同时优化涡轮机出口过度面结构,可以使涡轮机出口气流间干扰更小,减小对增压器涡轮的运转影响,提升涡轮效率。2、通过渐扩型涡轮机出口设计,可以有效降低涡轮端出口压力,降低涡轮后的排气阻力,增加涡轮膨胀比,提升废气能量回收能力。渐扩型涡轮机出口设计可以提升涡轮机效率1%,降低发动机油耗0.5%,降低用户使用成本,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可轻易想到变化,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变化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所述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