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119323发布日期:2020-06-16 23:06阅读:191来源:国知局
风扇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特别涉及一种风扇。



背景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风扇逐渐从大型化向小型化方向发展,以更适合工作、学习等空间不宽敞的场合,同时方便用户外出携带,提高风扇的使用率。

市面上大多数的风扇在不使用时,扇叶“裸露”在外,很容易与外界物品发生刮蹭,导致扇叶被刮坏、变形、折损或被污染,影响了风扇的使用。

因此,如何解决风扇收纳以减少扇叶被损坏、污染的概率的问题,便成了解决的重点。



技术实现要素:

为克服上述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风扇。

本实用新型解决技术问题的方案是提供一种风扇,其包括主体与至少一出风部,所述出风部包括设置在主体外侧的壳体和与所述壳体连接的扇叶,所述壳体与所述主体转动连接,在主体外侧设置有容置槽,转动所述壳体,所述壳体带动所述扇叶转动至所述容置槽对应的位置使得扇叶至少部分收容在容置槽中。

优选地,所述容置槽设置在所述主体远离所述壳体与所述主体连接的一端,所述容置槽沿着所述主体的表面凹陷形成。

优选地,所述风扇还包括第一连接轴,所述第一连接轴与主体转动连接,所述第一连接轴一端伸出所述主体并与所述壳体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连接轴上设置有第一阻挡部,在主体上设置有与第一阻挡部配合的第二阻挡部,所述第二阻挡部在第一连接轴相对主体转动时与第一阻挡部配合以限制第一连接轴转动的角度。

优选地,所述壳体相对主体转动的角度为0°-270°。

优选地,所述出风部设置为两个,两个所述出风部对称设置在主体的两侧,所述第一连接轴的另一端伸出所述主体的外侧并与另一所述出风部的壳体固定连接。

优选地,所述主体包括外壳,所述外壳包括可拆卸连接的上壳与下壳,所述上壳与下壳在连接后形成有与第一连接轴相匹配的两第一轴孔,所述第一连接轴穿过第一轴孔并相对第一轴孔转动,所述第一轴孔到所述容置槽的距离和所述壳体与所述第一连接轴的连接处到扇叶的距离相当。

优选地,所述主体还包括中柱,所述中柱包括支撑柱,所述第二阻挡部包括连接件,所述连接件与所述支撑柱可拆卸式连接并与所述支撑柱形成有第二轴孔,在支撑柱上开设有一凹槽,所述连接件部分遮住凹槽的边缘,所述第一连接轴转动连接在第二轴孔中,所述第一连接轴在相对第二轴孔转动的同时所述第一阻挡部在第一凹槽中转动且第一阻挡部被所述连接件阻挡以限制第一连接轴转动的角度。

优选地,所述第二阻挡部还包括至少一凸块,所述凸块固定设置在凹槽中,所述第一阻挡部在凹槽中转动时会被凸块抵住。

优选地,所述出风部还包括电机与风扇头,所述电机设置在壳体中,所述电机包括输出端,所述输出端从壳体中伸出并与风扇头固定连接,所述风扇头包括固定座及所述扇叶,所述扇叶与固定座枢接,所述扇叶在电机未运行时自然下垂,在离心力的作用下旋转并张开。

优选地,所述主体还包括调节开关与电源组件,所述调节开关外露于外壳,所述电源组件固定设置在外壳中,所述电源组件分别与调节开关、出风部电性连接,所述调节开关用于调节所述电源组件向所述出风部提供电能源的功率,所述电源组件用于提供电源;

所述电源组件包括电路板、电芯与输入端口,所述电路板分别与电芯、输入端口、调节开关及出风部电性连接,所述电芯用于提供电源,所述输入端口外露于外壳用于与外接电源连接以给电芯充电。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风扇具有如下优点:

1、扇叶在风扇不使用时可在壳体转动后收容在容置槽中,经过收纳的扇叶能很好的避免与外界物品发生刮蹭、接触,减少了扇叶被损坏、污染的风险,增加了风扇的使用寿命及清洁程度;出风部设置在主体外并可相对主体旋转以出风或者收纳扇叶,操作简单方便,用户可在外部即可旋转出风部以进行吹风乘凉或收纳扇叶,无需经过较多操作,节省用户的时间。

2、出风部设置有两个且对称设置在主体两侧,相比一个出风部的情形具有较佳的出风效果,相比两个以上出风部的情形对称设置的两出风部具有操作简单、方便的效果。

3、主体中第一阻挡部与第二阻挡部的配合限制了出风部转动的角度,对旋转角度的限制有利于防止第一连接轴在一个方向上旋转过多圈数而绞坏风扇内部的电路结构,防止风扇因此而导致报废,有利于提升风扇的使用寿命,节省资源。

4、第一连接轴通过相对上壳、下壳连接后形成的第一轴孔转动以达到相对主体的转动,第一轴孔由上壳与下壳连接而成,第一连接轴只需在下壳或上壳一端在下壳与上壳连接时便可实现在第一轴孔穿过,方便了第一连接轴的安装;且由于第一阻挡部的存在,需要对第一轴孔做额外的设计才能实现第一连接轴穿过轴孔,如此做法会增加制造成本,也会因外壳上多出的额外的设计而降低了风扇的美观程度,而凭借上壳与下壳的“盖合”连接,便解决了需要对风扇做额外的设计的问题。

5、中柱的设置,增加了第一连接轴与主体连接的稳固程度,也设计出由连接件与第一阻挡部形成的一种在主体内部限制出风部旋转角度的结构,配合限制的结构简单,且限制结构位于内部也不会影响风扇的整体外观,具有较高的实用性。

6、凸块的设计可更精确地限制出风部的转动角度,用户可结合实际情况对转动角度进行设置;凸块也可有效减少第一阻挡部与连接件的接触,进而减少第一阻挡部对连接件起到的撬动作用,减少连接件因第一阻挡部多次撬动而与支撑柱的连接松动进而导致第二阻挡部失去对第一阻挡部的作用。

7、扇叶与固定座枢接,扇叶在电机未运行时自然下垂,在电机运行时在离心力的作用下旋转并张开,与固定座枢接的扇叶便于在收纳时占据较少的空间,也相应减少了盖子所占的空间,利于风扇朝小型化方向设计,增加了风扇的便携性。

8、风扇通过电源组件给出风部提供电源并可对出风部的出风速度进行调控;输入端口便于电芯在没电时的充电,增加了风扇用电的可持续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风扇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a是本实用新型风扇之出风部的部分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b是本实用新型风扇之电机与风扇头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3a是本实用新型风扇之主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b是本实用新型风扇之调节开关与电源组件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4a是本实用新型风扇之主体的另一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b是本实用新型风扇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4c是本实用新型风扇的另一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5a是本实用新型风扇的另一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b是本实用新型风扇的又一立体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风扇;11、主体;12、出风部;121、壳体;122、电机;123、风扇头;124、输出端;125、固定座;126、扇叶;127、固定盘;128、第二连接轴;129、叶片;130、容置孔;111、外壳;112、调节开关;113、电源组件;1131、电路板;1132、电芯;1133、输入端口;1111、上壳;1112、下壳;1113、第一轴孔;13、第一连接轴;131、第一阻挡部;114、中柱;1141、支撑柱;1143、连接件;1144、凹槽;1145、凸块;115、容置槽;1142、第二阻挡部;1251、固定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请参阅图1,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风扇10,包括主体11与至少一出风部12,出风部12设置在主体11的一侧并与主体11转动连接,用户可根据需要将出风部12转动到相应角度以使出风部12对着用户出风,在不使用时旋转一定角度将出风部12的叶片部分收纳于主体11中以防止与外界物品刮蹭。

请参阅图2a,出风部12包括设置在主体11外侧的壳体121、电机122与风扇头123。电机122设置在壳体121中,电机122包括输出端124,输出端124从壳体121伸出并与风扇头123固定连接,电机122在运行时通过输出端124带动风扇头123转动。

请参阅图2b,风扇头123包括固定座125及至少两片扇叶126,固定座125与扇叶126转动连接,固定座125与输出端124固定连接。在电机122未运行时,扇叶126凭借重力作用而自然下垂,在电机122运行时,输出端124带动扇叶126旋转,扇叶126在离心力的作用下旋转并张开至扇叶126在旋转平面上的投影面积为最大时的情形。可选地,风扇头123包括两片或三片扇叶126,本实用新型的风扇10作为小型化的风扇10,因此其功率相对来说较小,两片到三片扇叶126的风扇头123既不会因扇叶126的片数较多给电机122带来较大的负荷,也不会因扇叶126片数较少而减慢了出风速度以至影响用户的体验感。

请继续参阅图2b,所述固定座125包括固定盘127及与扇叶126数对应的第二连接轴128,所述第二连接轴128一端固定设置在固定盘127上。所述扇叶126包括固定连接的叶片129与容置孔130,所述容置孔130套接在第二连接轴128上后,所述第二连接轴128未与固定盘127固定的一端通过固定结构1251的固定以封住该端防止容置孔130脱出第二连接轴128。所述容置孔130与第二连接轴128为间隙配合,即容置孔130的孔径大于或等于第二连接轴128的直径。

可以理解,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固定结构1251为螺栓,其也可以为固体胶或销钉,包括但不限于此,只要能与第二连接轴128的一端固定连接防止容置孔130脱出第二连接轴128即可。

请参阅图3a,主体11包括外壳111、调节开关112与电源组件113。调节开关112外露于外壳111,电源组件113固定设置在外壳111中,电源组件113分别与调节开关112、出风部12电性连接。调节开关112用于调节电源组件113向出风部12提供的功率的大小。可选地,比如通过按压调节开关112不同次数时,其输出不同的功率。第一次按压时,功率最小为启动出风部12工作,第二次按压时,电源组件113处于第二档输出的功率,第三次按压时,电源组件113处于第三档输出的功率,再次按压时,出风部12停止工作。该按压方式只是一个实例,不限定为此种调节方式。可以理解,按压调节开关112在不同的输出功率下,出风部12具有不同的出风速度,用户可根据实际需要通过调节开关112调节出风部12的出风速度以满足吹风乘凉需求。电源组件113用于提供电源,具体地,电源组件113可以直接与外接电源连接以提供电源,或设置有蓄电池,电源组件113通过蓄电池给风扇10供电,包括但不限于此,只要能满足电源组件113提供电源即可。

请参阅图3b,电源组件113包括电路板1131、电芯1132与输入端口1133,电路板1131分别与电芯1132、输入端口1133电性连接,电芯1132用于提供电源,输入端口1133外露于外壳111用于与外接电源连接以给电芯1132充电。

电路板1131还与调节开关112及出风部12电性连接,调节开关112通过电路板1131对出风部12的出风速度进行调节。

请参阅图4a与图4b,外壳111包括可拆卸连接的上壳1111和下壳1112,上壳1111与下壳1112在连接后形成有第一轴孔1113,所述风扇10还包括第一连接轴13,在本实用新型中,出风部12设置有两个且对称设置在主体11的两侧,第一连接轴13穿过第一轴孔1113并可相对第一轴孔1113转动,第一连接轴13的两端伸出主体11的外侧还分别与出风部12固定连接,通过第一连接轴13相对主体11的转动实现与第一连接轴13固定的出风部12相对主体11的转动。

可以理解,上壳1111上包括第一轴孔1113的部分结构,下壳1112上包括第一轴孔1113的另一部分结构,当上壳1111与下壳1112连接时第一轴孔1113的部分结构与第一轴孔1113的另一部分结构形成所述第一轴孔1113;可选地,第一轴孔1113与第一连接轴13过盈配合,如此,第一连接轴13可在转动一定角度后实现与第一轴孔1113的相对固定。

请参阅图4b与图4c,第一连接轴13上设置有第一阻挡部131。主体11还包括中柱114,所述中柱114用于增加主体11与第一连接轴13连接的稳定性及限制第一连接轴13的转动角度。中柱114包括支撑柱1141与第二阻挡部1142。第二阻挡部1142用于阻挡第一阻挡部131以限制第一连接轴13的转动角度。第二阻挡部1142包括连接件1143,连接件1143与支撑柱1141可拆卸连接并形成有第二轴孔,在支撑柱1141上开设有凹槽1144,具体地,所述凹槽1144在第一连接轴13的转动方向上开设,第一连接轴13穿过第二轴孔,所述第一阻挡部131位于凹槽1144中并可在凹槽1144中转动,与支撑柱1141连接的连接件1143部分遮住凹槽1144的边缘,当第一连接轴13相对主体11转动时,第一阻挡部131可在凹槽1144中转动并被位于凹槽1144边缘的连接件1143阻挡以限制第一连接轴13转动的角度。

可以理解,支撑柱1141包括第二轴孔的部分结构,连接件1143包括第二轴孔的另一部分结构,当支撑柱1141与连接件1143连接时形成所述第二轴孔;通过连接件1143对第一阻挡部131的限制,有利于防止第一连接轴13在一个方向上旋转过多圈数而绞坏风扇10内部的电路结构,防止风扇10因此而导致的报废,利于提升风扇10的使用寿命,节省资源;且通过主体11的内部结构即可对第一连接轴13的旋转角度进行限制而不需要破坏主体11的外部结构,有利于保持风扇10整体外观的完整性。

请继续参阅图4c,第二阻挡部1142还包括有至少一凸块1145,凸块1145固定设置在凹槽1144中,凸块1145用于在第一阻挡部131在凹槽1144中转动时抵住第一阻挡部131以阻止第一阻挡部131继续在该方向上运动,进一步限制了第一连接轴13的旋转角度。具体地,凸块1145设置为一个或两个,具体可根据实际需要设置。在本实用新型中,凸块1145设置为一个,通过凸块1145与连接件1143对第一阻挡部131的阻挡来限制第一连接轴13的旋转角度。

可以理解,凸块1145的设置,可更具体地对第一连接轴13的转动角度进行限制,用户可根据实际需要结合电路的布局对转动角度进行限制以在风扇10可满足用户实际需要的同时也利于电路的保护;凸块1145可有效减少第一阻挡部131对连接件1143起到的撬动作用,第一阻挡部131在要与连接件1143接触时与凸块1145接触避免了第一阻挡部131对连接件1143的多次撬动而导致连接件1143与支撑柱1141的连接松动进而失去对第一阻挡部131的限制作用。

请一并参阅图5a和图5b,在主体11的外侧开设有容置槽115,容置槽115开设在所述主体11远离第一连接轴13的一端。具体地,容置槽115开设在下壳1112的外侧,且容置槽115沿着所述主体11的表面凹陷形成。所述第一轴孔1113到所述容置槽115的距离和所述壳体121与所述第一连接轴13的连接处到扇叶126的距离相当。在风扇10不使用且需要对扇叶126进行收纳处理时,出风部12在转动一定角度后,扇叶126至少部分收容在容置槽115中。容置槽115用于扇叶126的收纳,可有效减少扇叶126与外接物品接触、刮蹭,减少了扇叶126被破坏、污染的风险,增加了风扇10的使用寿命及清洁程度。

可选地,壳体121可相对主体11转动的角度a为0-270°,0°-180°,0°-135°。在本实用新型中,当第一连接轴13相对主体11转动的角度为0°时,此时为风扇10的收纳状态,此时扇叶126至少部分收容在容置槽115中。可以理解的是,不限定为0°时为其收纳状态,角度稍微偏离也是可行的。包括但不限于此,在第一连接轴13相对主体11转动30°、60°或者90°时,也可为风扇10的收纳状态,只要满足风扇10转动一定角度时扇叶126可至少部分收容在容置槽115中即可。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风扇具有如下优点:

1、扇叶在风扇不使用时可在壳体转动后收容在容置槽中,经过收纳的扇叶能很好的避免与外界物品发生刮蹭、接触,减少了扇叶被损坏、污染的风险,增加了风扇的使用寿命及清洁程度;出风部设置在主体外并可相对主体旋转以出风或者收纳扇叶,操作简单方便,用户可在外部即可旋转出风部以进行吹风乘凉或收纳扇叶,无需经过较多操作,节省用户的时间。

2、出风部设置有两个且对称设置在主体两侧,相比一个出风部的情形具有较佳的出风效果,相比两个以上出风部的情形对称设置的两出风部具有操作简单、方便的效果。

3、主体中第一阻挡部与第二阻挡部的配合限制了出风部转动的角度,对旋转角度的限制有利于防止第一连接轴在一个方向上旋转过多圈数而绞坏风扇内部的电路结构,防止风扇因此而导致报废,有利于提升风扇的使用寿命,节省资源。

4、第一连接轴通过相对上壳、下壳连接后形成的第一轴孔转动以达到相对主体的转动,第一轴孔由上壳与下壳连接而成,第一连接轴只需在下壳或上壳一端在下壳与上壳连接时便可实现在第一轴孔穿过,方便了第一连接轴的安装;且由于第一阻挡部的存在,需要对第一轴孔做额外的设计才能实现第一连接轴穿过轴孔,如此做法会增加制造成本,也会因外壳上多出的额外的设计而降低了风扇的美观程度,而凭借上壳与下壳的“盖合”连接,便解决了需要对风扇做额外的设计的问题。

5、中柱的设置,增加了第一连接轴与主体连接的稳固程度,也设计出由连接件与第一阻挡部形成的一种在主体内部限制出风部旋转角度的结构,配合限制的结构简单,且限制结构位于内部也不会影响风扇的整体外观,具有较高的实用性。

6、凸块的设计可更精确地限制出风部的转动角度,用户可结合实际情况对转动角度进行设置;凸块也可有效减少第一阻挡部与连接件的接触,进而减少第一阻挡部对连接件起到的撬动作用,减少连接件因第一阻挡部多次撬动而与支撑柱的连接松动进而导致第二阻挡部失去对第一阻挡部的作用。

7、扇叶与固定座枢接,扇叶在电机未运行时自然下垂,在电机运行时在离心力的作用下旋转并张开,与固定座枢接的扇叶便于在收纳时占据较少的空间,也相应减少了盖子所占的空间,利于风扇朝小型化方向设计,增加了风扇的便携性。

8、风扇通过电源组件给出风部提供电源并可对出风部的出风速度进行调控;输入端口便于电芯在没电时的充电,增加了风扇用电的可持续性。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