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压阀的试验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504200发布日期:2021-01-01 18:12阅读:172来源:国知局
液压阀的试验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公开涉及液压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液压阀的试验系统。



背景技术:

液压阀是液压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且液压阀通常包括压力控制阀、流量控制阀和方向控制阀。各种液压阀在出厂时均需要做功能和性能试验,液压阀试验的测试项目包括压力测试和流量测试。

然而,相关技术中的液压阀试验装置仅适用于同类别的液压阀。例如,适用于流量控制阀的试验装置则不能用于测试方向控制阀。且不同液压系统的液压阀的压力和流量跨度往往会很大,致使相关技术中的液压阀试验装置适用性较低。



技术实现要素: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液压阀的试验系统,能适用于多种不同类别的液压阀,且能对液压阀进行不同压力范围和流量范围的测试,提高试验系统的适用性。所述技术方案如下: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液压阀的试验系统,所述试验系统包括:第一测试模块、泵组模块和油箱,所述第一测试模块包括:第一开关阀、第二开关阀、第一阀前压力控制阀、第一阀后压力控制阀、第一测试管路、第二测试管路、第三测试管路和第四测试管路,所述第一开关阀、所述第一阀前压力控制阀、所述第二开关阀和所述第一阀后压力控制阀均具有第一油口、第二油口和控制单元,所述第一开关阀的第一油口与所述泵组模块连通,所述第一开关阀的第二油口与所述第一测试管路的一端连通,所述第一测试管路的另一端设有第一测试接口,所述第一开关阀的控制单元可选择地控制所述第一开关阀的第一油口与所述第一开关阀的第二油口连通或断开,所述第一阀前压力控制阀的第一油口连接在所述第一测试管路上,所述第一阀前压力控制阀的第二油口与所述第二测试管路的一端连通,所述第二测试管路的另一端设有第二测试接口,所述第二测试管路的一端与所述油箱连通,所述第一阀前压力控制阀的控制单元用于控制所述第一阀前压力控制阀的开启压力,所述第一阀前压力控制阀的第一油口处的压力值不小于所述第一阀前压力控制阀的开启压力时,所述第一阀前压力控制阀的第一油口和所述第一阀前压力控制阀的第二油口连通,所述第二开关阀的第一油口连接在所述第一测试管路上,所述第二开关阀的第二油口连接在所述第二测试管路上,所述第二开关阀的控制单元可选择地控制所述第二开关阀的第一油口与所述第二开关阀的第二油口的连通或断开,所述第一阀后压力控制阀的第一油口与所述第三测试管路的一端连通,所述第三测试管路的另一端设有第三测试接口,所述第一阀后压力控制阀的第二油口与所述第四测试管路的一端连通,所述第四测试管路的另一端设有第四测试接口,所述第一阀后压力控制阀的控制单元用于控制所述第一阀后压力控制阀的开启压力,所述第一阀后压力控制阀的第一油口处的压力值不小于所述第一阀后压力控制阀的开启压力时,所述第一阀后压力控制阀的第一油口和所述第一阀后压力控制阀的第二油口连通,所述第一测试管路的一端、所述第三测试管路的一端和所述第四测试管路的一端均设有压力传感器,所述第二测试管路的一端设有流量传感器。

在本公开实施例的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试验系统还包括第二测试模块,所述第二测试模块包括:第三开关阀、第四开关阀、第二阀前压力控制阀、第二阀后压力控制阀、第五测试管路和第六测试管路,所述第三开关阀、所述第四开关阀、所述第二阀前压力控制阀和所述第二阀后压力控制阀均具有第一油口、第二油口和控制单元,所述第三开关阀的第一油口与所述泵组模块连通,所述第三开关阀的第二油口与所述第五测试管路的一端连通,所述第五测试管路的另一端设有第五测试接口,所述第三开关阀的控制单元可选择地控制所述第三开关阀的第一油口与所述第三开关阀的第二油口连通或断开,所述第二阀前压力控制阀的第一油口连接在所述第五测试管路上,所述第二阀前压力控制阀的第二油口与所述油箱连通,所述第二阀前压力控制阀的控制单元用于控制所述第二阀前压力控制阀的开启压力,所述第二阀前压力控制阀的第一油口处的压力值不小于所述第二阀前压力控制阀的开启压力时,所述第二阀前压力控制阀的第一油口和所述第二阀前压力控制阀的第二油口连通,所述第四开关阀的第一油口连接在所述第五测试管路上,所述第四开关阀的第二油口与所述油箱连通,所述第四开关阀的控制单元可选择地控制所述第四开关阀的第一油口与所述第四开关阀的第二油口的连通或断开,所述第二阀后压力控制阀的第一油口与所述第六测试管路的一端连通,所述第六测试管路的另一端设有第六测试接口,所述第二阀后压力控制阀的第二油口与所述油箱连通,所述第二阀后压力控制阀的控制单元用于控制所述第二阀后压力控制阀的开启压力,所述第二阀后压力控制阀的第一油口处的压力值不小于所述第二阀后压力控制阀的开启压力时,所述第二阀后压力控制阀的第一油口和所述第二阀后压力控制阀的第二油口连通,所述第五测试管路的一端和所述第六测试管路的一端均设有压力传感器,所述第二阀后压力控制阀的第二油口处设有流量传感器。

在本公开实施例的另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泵组模块包括第一泵组和第二泵组,所述第一泵组与所述第三开关阀的第一油口连通,所述第二泵组与所述第五测试管路的一端连通,所述第二泵组与所述第一泵组的泵送压力不同。

在本公开实施例的另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试验系统还包括第三测试模块,所述第三测试模块包括:第五开关阀、第六开关阀、第三阀前压力控制阀、第三阀后压力控制阀、第七测试管路和第八测试管路,所述第五开关阀、所述第六开关阀、所述第三阀前压力控制阀和所述第三阀后压力控制阀均具有第一油口、第二油口和控制单元,所述第五开关阀的第一油口与所述泵组模块连通,所述第五开关阀的第二油口与所述第七测试管路的一端连通,所述第七测试管路的另一端设有第七测试接口,所述第五开关阀的控制单元可选择地控制所述第五开关阀的第一油口与所述第五开关阀的第二油口连通或断开,所述第三阀前压力控制阀的第一油口连接在所述第七测试管路上,所述第三阀前压力控制阀的第二油口与所述油箱连通,所述第三阀前压力控制阀的控制单元用于控制所述第三阀前压力控制阀的开启压力,所述第三阀前压力控制阀的第一油口处的压力值不小于所述第三阀前压力控制阀的开启压力时,所述第三阀前压力控制阀的第一油口和所述第三阀前压力控制阀的第二油口连通,所述第六开关阀的第一油口连接在所述第七测试管路上,所述第六开关阀的第二油口与所述油箱连通,所述第六开关阀的控制单元可选择地控制所述第六开关阀的第一油口与所述第六开关阀的第二油口的连通或断开,所述第三阀后压力控制阀的第一油口与所述第八测试管路的一端连通,所述第八测试管路的另一端设有第八测试接口,所述第三阀后压力控制阀的第二油口与所述油箱连通,所述第三阀后压力控制阀的控制单元用于控制所述第三阀后压力控制阀的开启压力,所述第三阀后压力控制阀的第一油口处的压力值不小于所述第三阀后压力控制阀的开启压力时,所述第三阀后压力控制阀的第一油口和所述第三阀后压力控制阀的第二油口连通,所述第六测试管路的一端和所述第七测试管路的一端均设有压力传感器,所述第三阀后压力控制阀的第二油口处设有流量传感器,所述第三测试模块的流量传感器的流量测试范围大于所述第一测试模块的流量传感器的流量测试范围。

在本公开实施例的另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开关阀、第三开关阀和所述第五开关阀均包括第一阀本体和第一电磁换向阀,所述第一阀本体具有第一油口、第二油口和控制口,所述第一电磁换向阀具有第一油口、第二油口、第三油口和第四油口,所述第一电磁换向阀的第一油口与所述第一阀本体的控制口连通,所述第一电磁换向阀的第二油口封堵,所述第一电磁换向阀的第三油口与所述第一阀本体的第一油口连通,所述第一阀本体的第四油口与所述油箱连通,所述第一电磁换向阀具有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所述第一电磁换向阀处于所述第一状态时,所述第一电磁换向阀的第一油口与所述第一电磁换向阀的第三油口连通,所述第一电磁换向阀的第二油口与所述第一电磁换向阀的第四油口连通,所述第一电磁换向阀处于所述第二状态时,所述第一电磁换向阀的第一油口与所述第一电磁换向阀的第四油口连通,所述第一电磁换向阀的第二油口与所述第一电磁换向阀的第三油口连通。

在本公开实施例的另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开关阀、所述第四开关阀和所述第六开关阀均包括第二阀本体和第二电磁换向阀,所述第二阀本体具有第一油口、第二油口和控制口,所述第二电磁换向阀具有第一油口、第二油口、第三油口和第四油口,所述第二电磁换向阀的第一油口与所述第二阀本体的控制口连通,所述第二电磁换向阀的第二油口封堵,所述第二电磁换向阀的第三油口与所述第二阀本体的第一油口连通,所述第二阀本体的第四油口与所述第二阀本体的第二油口连通,所述第二电磁换向阀具有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所述第二电磁换向阀处于所述第一状态时,所述第二电磁换向阀的第一油口与所述第二电磁换向阀的第三油口连通,所述第二电磁换向阀的第二油口与所述第二电磁换向阀的第四油口连通,所述第二电磁换向阀处于所述第二状态时,所述第二电磁换向阀的第一油口与所述第二电磁换向阀的第四油口连通,所述第二电磁换向阀的第二油口与所述第二电磁换向阀的第三油口连通。

在本公开实施例的另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阀前压力控制阀、所述第二阀前压力控制阀和所述第三阀前压力控制阀均包括第三阀本体和第一比例溢流阀,所述第三阀本体具有第一油口、第二油口和控制口,所述第一比例溢流阀具有第一油口和第二油口,所述第一比例溢流阀的第一油口与所述第三阀本体的控制口连通,所述第一比例溢流阀的第二油口与所述第三阀本体的第二油口连通。

在本公开实施例的另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阀后压力控制阀包括第四阀本体、第五阀本体、第二比例溢流阀和第三比例溢流阀,所述第四阀本体和第五阀本体均具有第一油口、第二油口和控制口,所述第二比例溢流阀和所述第三比例溢流阀均具有第一油口和第二油口,所述第四阀本体的第一油口与所述第五阀本体的第二油口连通,所述第四阀本体的第二油口与所述第五阀本体的第一油口连通,所述第二比例溢流阀的第一油口与所述第四阀本体的控制口连通,所述第二比例溢流阀的第二油口与所述第五阀本体的第一油口连通,所述第三比例溢流阀的第一油口与所述第五阀本体的控制口连通,所述第三比例溢流阀的第二油口与所述第四阀本体的第一油口连通。

在本公开实施例的另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阀后压力控制阀还包括第一单向阀和第二单向阀,所述第三比例溢流阀的第二油口和所述第五阀本体的第二油口均与所述第一单向阀的进油口连通,所述第一单向阀的出油口与所述第四阀本体的第一油口连通,所述第二比例溢流阀的第二油口和所述第四阀本体的第二油口均与所述第二单向阀的进油口连通,所述第二单向阀的出油口与所述第五阀本体的第一油口连通。

在本公开实施例的另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阀后压力控制阀和所述第三阀后压力控制阀均包括第六阀本体和第四比例溢流阀,所述第六阀本体具有第一油口、第二油口和控制口,所述第四比例溢流阀具有第一油口和第二油口,所述第四比例溢流阀的第一油口与所述第六阀本体的控制口连通,所述第四比例溢流阀的第二油口和所述第六阀本体的第二油口均与所述油箱连通。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带来的有益效果至少包括:

通过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液压阀的试验系统对液压阀进行测试时,首先,确定待试验的液压阀为何种类别的阀,若待试验的液压阀为压力控制阀、流量控制阀这种具有两个油口的液压阀,则采用第一测试接口与液压阀的进油口连通,采用第三测试接口与液压阀的出油口连通,第四测试接口与第二测试接口直接采用管道短接在一起,以便于将油液从第二测试管路回流至油箱。若待试验的液压阀为方向控制阀这种通常具有四个油口的液压阀,则采用第一测试接口、第二测试接口、第三测试接口和第四测试接口分别与液压阀的四个不同接口连通,使得测试时油液能进入到液压阀的各个油口内,以实现对液压阀的测试。

由于第一开关阀能通过第一开关阀的控制单元控制第一开关阀的第一油口和第二油口连通或断开,且第一开关阀的第二油口与第一测试管路的一端连通,从而得以控制泵组模块泵送的油液是否能从通过第一开关阀进入至第一测试管路内。这样从泵送组件泵送的油液就会顺着第一测试管路、第三测试管路、第四测试管路最终回流至油箱,以实现对连接在测试管路中的液压阀进行测试的目的。即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试验系统能适用于不同类别的液压阀,适用性高。

接着,在试验的过程中,可以通过控制第一阀前压力控制阀的控制单元,以调节第一测试管路上的油液压力,实现了调节油液进入液压阀之前的油液压力的目的,即调节液压阀的进油口位置的油液压力。同时,还可以通过控制第一阀后压力控制阀的控制单元,以调节第三测试管路和第四测试管路上的油液压力,即调节液压阀的出油口位置的油液压力。并借助设置在第一测试接口、第三测试接口和第四测试接口位置的压力传感器,就可以检测到待试验的液压阀的阀前压力,以及不同压力环境下的阀后压力。即通过调节第一阀前压力控制阀和第一阀后压力控制阀从而满足液压阀不同压力跨度的测试。同时借助设置在第二测试接口的流量传感器,就可以检测到通过待试验的液压阀的流量,在需要进行不同流量跨度的测试时,可以通过调整泵组模块的排量实现。也即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试验系统能对液压阀进行不同压力范围和流量范围的测试,提高试验系统的适用性。

并且,试验系统中还设置有第二开关阀,第二开关阀能通过第二开关阀的控制单元控制第二开关阀的第一油口和第二油口连通或断开,且第二开关阀的第一油口和第二油口分别连接在第一测试管路和第二测试管路上。通过第二开关阀就可以随时控制第一测试管路内的油液直接排泄至第二测试管路,并回流至油箱。这样就可以控制进入待试验的液压阀的油液的油液压力突然减小,从而使液压阀能处于油液压力大幅度变化的测试环境中,可以对液压阀的压力和流量的动态响应特性进行测试,从而提高液压阀测试的全面性和可靠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公开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液压阀的试验系统的液压原理图;

图2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第一测试模块与泵组模块的液压原理图;

图3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第二测试模块与泵组模块的液压原理图;

图4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第三测试模块与泵组模块的液压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公开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公开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图1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液压阀的试验系统的液压原理图。如图1所示,该试验系统包括:第一测试模块1、泵组模块5和油箱6。

如图1所示,第一测试模块1包括:第一开关阀11、第二开关阀12、第一阀前压力控制阀13、第一阀后压力控制阀14、第一测试管路15、第二测试管路16、第三测试管路17和第四测试管路18。

如图1所示,第一开关阀11、第一阀前压力控制阀13、第二开关阀12和第一阀后压力控制阀14均具有第一油口、第二油口和控制单元。

如图1所示,第一开关阀11的第一油口11a与泵组模块5连通,第一开关阀11的第二油口11b与第一测试管路15的一端连通,第一测试管路15的另一端设有第一测试接口a1,第一开关阀11的控制单元可选择地控制第一开关阀11的第一油口11a与第一开关阀11的第二油口11b连通或断开。

如图1所示,第一阀前压力控制阀13的第一油口13a连接在第一测试管路15上,第一阀前压力控制阀13的第二油口13b与第二测试管路16的一端连通,第二测试管路16的另一端设有第二测试接口a2,第二测试管路16的一端与油箱6连通,第一阀前压力控制阀13的控制单元用于控制第一阀前压力控制阀13的开启压力,第一阀前压力控制阀13的第一油口13a处的压力值不小于第一阀前压力控制阀13的开启压力时,第一阀前压力控制阀13的第一油口13a和第一阀前压力控制阀13的第二油口13b连通。

如图1所示,第二开关阀12的第一油口12a连接在第一测试管路15上,第二开关阀12的第二油口12b连接在第二测试管路16上,第二开关阀12的控制单元可选择地控制第二开关阀12的第一油口12a与第二开关阀12的第二油口12b的连通或断开。

如图1所示,第一阀后压力控制阀14的第一油口14a与第三测试管路17的一端连通,第三测试管路17的另一端设有第三测试接口a3,第一阀后压力控制阀14的第二油口14b与第四测试管路18的一端连通,第四测试管路18的另一端设有第四测试接口a4,第一阀后压力控制阀14的控制单元用于控制第一阀后压力控制阀14的开启压力,第一阀后压力控制阀14的第一油口14a处的压力值不小于第一阀后压力控制阀14的开启压力时,第一阀后压力控制阀14的第一油口14a和第一阀后压力控制阀14的第二油口14b连通。

如图1所示,第一测试管路15的一端、第三测试管路17的一端和第四测试管路18的一端均设有压力传感器71,第二测试管路16的一端设有流量传感器72。

通过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液压阀的试验系统对液压阀进行测试时,首先,确定待试验的液压阀为何种类别的阀,若待试验的液压阀为压力控制阀、流量控制阀这种具有两个油口的液压阀,则采用第一测试接口a1与液压阀的进油口连通,采用第三测试接口a3与液压阀的出油口连通,第四测试接口a4与第二测试接口a2直接采用管道短接在一起,以便于将油液从第二测试管路16回流至油箱6。若待试验的液压阀为方向控制阀这种通常具有四个油口的液压阀,则采用第一测试接口a1、第二测试接口a2、第三测试接口a3和第四测试接口a4分别与液压阀的四个不同接口连通,使得测试时油液能进入到液压阀的各个油口内,以实现对液压阀的测试。

由于第一开关阀11能通过第一开关阀11的控制单元控制第一开关阀11的第一油口11a和第二油口连通或断开,且第一开关阀11的第二油口11b与第一测试管路15的一端连通,从而得以控制泵组模块5泵送的油液是否能从通过第一开关阀11进入至第一测试管路15内。这样从泵送组件泵送的油液就会顺着第一测试管路15、第三测试管路17、第四测试管路18最终回流至油箱6,以实现对连接在测试管路中的液压阀进行测试的目的。即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试验系统能适用于不同类别的液压阀,适用性高。

接着,在试验的过程中,可以通过控制第一阀前压力控制阀13的控制单元,以调节第一测试管路15上的油液压力,实现了调节油液进入液压阀之前的油液压力的目的,即调节液压阀的进油口位置的油液压力。同时,还可以通过控制第一阀后压力控制阀14的控制单元,以调节第三测试管路17和第四测试管路18上的油液压力,即调节液压阀的出油口位置的油液压力。并借助设置在第一测试接口a1、第三测试接口a3和第四测试接口a4位置的压力传感器71,就可以检测到待试验的液压阀的阀前压力,以及不同压力环境下的阀后压力。即通过调节第一阀前压力控制阀13和第一阀后压力控制阀14从而满足液压阀不同压力跨度的测试。同时借助设置在第二测试接口a2的流量传感器72,就可以检测到通过待试验的液压阀的流量,在需要进行不同流量跨度的测试时,可以通过调整泵组模块5的排量实现。也即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试验系统能对液压阀进行不同压力范围和流量范围的测试,提高试验系统的适用性。

并且,试验系统中还设置有第二开关阀12,第二开关阀12能通过第二开关阀12的控制单元控制第二开关阀12的第一油口12a和第二油口连通或断开,且第二开关阀12的第一油口12a和第二油口分别连接在第一测试管路15和第二测试管路16上。通过第二开关阀12就可以随时控制第一测试管路15内的油液直接排泄至第二测试管路16,并回流至油箱6。这样就可以控制进入待试验的液压阀的油液的油液压力突然减小,从而使液压阀能处于油液压力大幅度变化的测试环境中,可以对液压阀的压力和流量的动态响应特性进行测试,从而提高液压阀测试的全面性和可靠性。

如图1所示,试验系统还包括第二测试模块2,第二测试模块2包括:第三开关阀21、第四开关阀22、第二阀前压力控制阀23、第二阀后压力控制阀24、第五测试管路25和第六测试管路26。

如图1所示,第三开关阀21、第四开关阀22、第二阀前压力控制阀23和第二阀后压力控制阀24均具有第一油口、第二油口和控制单元。

如图1所示,第三开关阀21的第一油口21a与泵组模块5连通,第三开关阀21的第二油口21b与第五测试管路25的一端连通,第五测试管路25的另一端设有第五测试接口a5,第三开关阀21的控制单元可选择地控制第三开关阀21的第一油口21a与第三开关阀21的第二油口21b连通或断开,

如图1所示,第二阀前压力控制阀23的第一油口23a连接在第五测试管路25上,第二阀前压力控制阀23的第二油口23b与油箱6连通,第二阀前压力控制阀23的控制单元用于控制第二阀前压力控制阀23的开启压力,第二阀前压力控制阀23的第一油口23a处的压力值不小于第二阀前压力控制阀23的开启压力时,第二阀前压力控制阀23的第一油口23a和第二阀前压力控制阀23的第二油口23b连通,

如图1所示,第四开关阀22的第一油口22a连接在第五测试管路25上,第四开关阀22的第二油口22b与油箱6连通,第四开关阀22的控制单元可选择地控制第四开关阀22的第一油口22a与第四开关阀22的第二油口22b的连通或断开,

如图1所示,第二阀后压力控制阀24的第一油口24a与第六测试管路26的一端连通,第六测试管路26的另一端设有第六测试接口a6,第二阀后压力控制阀24的第二油口24b与油箱6连通,第二阀后压力控制阀24的控制单元用于控制第二阀后压力控制阀24的开启压力,第二阀后压力控制阀24的第一油口24a处的压力值不小于第二阀后压力控制阀24的开启压力时,第二阀后压力控制阀24的第一油口24a和第二阀后压力控制阀24的第二油口24b连通,

如图1所示,第五测试管路25的一端和第六测试管路26的一端均设有压力传感器71,第二阀后压力控制阀24的第二油口24b处设有流量传感器72。

本公开实施例中第二测试模块2具有第四测试管路18和第五测试管路25,因而第二测试模块2可以用于测试压力控制阀、流量控制阀这类具有两个油口的液压阀。并且,第二测试模块2还可以用于模拟液压阀的低压工作环境,如利用低压泵组向第二测试模块2泵送低压油液,而第一测试模块1可以用于模拟液压阀的高压工作环境,如利用高压泵组向第一测试模块1泵送高压油液。不同的测试压力采用不同的测试模块,可以分担第一测试模块1的测试压力,提高可靠性。

与第一测试模块1类似,在试验的过程中,可以通过控制第二阀前压力控制阀23、第二阀后压力控制阀24,调节液压阀的进油口位置的油液压力和液压阀的出油口位置的油液压力。并借助设置在第四测试接口a4、第五测试接口a5的压力传感器71,实现液压阀不同压力跨度的测试。同时在需要进行不同流量跨度的测试时,通过调整泵组模块5的排量,并借助设置在第二阀后压力控制阀24的第二油口24b处的流量传感器72,即可实现不同流量范围的测试。并且,第二测试模块2还可以控制第四开关阀22的第一油口22a和第二油口连通或断开,从而使液压阀能处于油液压力大幅度变化的测试环境中,实现对液压阀的压力和流量的动态响应特性进行测试的目的。

如图1所示,泵组模块5可以包括第一泵组51和第二泵组52,第一泵组51与第三开关阀21的第一油口21a连通,第二泵组52与第五测试管路25的一端连通,第二泵组52与第一泵组51的泵送压力不同。

示例性地,第一泵组51的泵送压力的取值范围可以是0至35mpa,第二泵组52的泵送压力的取值范围可以是0至8.5mpa。

上述实现方式中,第一泵组51是与第三开关阀21的第一油口21a连通的,即第一泵组51的油液是否能泵送至第二测试模块2,可以通过第三开关阀21控制。而第二泵组52是直接与第五测试管路25连通的,也即在第二测试模块2试验的过程中,油液主要通过第二泵组52泵送油液,而第二泵组52的泵送压力相较于第一泵组51的泵送压力低,因此,第二测试模块2主要用于液压阀在低压工作环境中的性能。同时,由于第一泵组51也可以向第二测试模块2泵送油液,因此,在第一泵组51和第二泵组52同时向第二测试模块2中泵送油液时,可以更大程度地提高流量的测试范围。即相较于第一测试模块1,第二测试模块2还可以对液压阀进行更大流量范围的测试。

示例性地,第一泵组51的泵送流量的取值范围可以是3000l/min,第二泵组52的泵送流量的取值范围可以是3100l/min,因而两个泵组共同向第二测试模块2泵送油液时,油液的流量最大可以达到6000l/min。本公开实施例中,为了保证流量的精度,可以合理控制泵送油液的流量范围在2000l/min至4200l/min。相应地,第一测试模块1单独由第一泵组51泵送油液,可以合理控制泵送油液的流量范围在200l/min至1000l/min。

如图1所示,试验系统还包括第三测试模块3,第三测试模块3包括:第五开关阀31、第六开关阀32、第三阀前压力控制阀33、第三阀后压力控制阀34、第七测试管路35和第八测试管路36。

如图1所示,第五开关阀31、第六开关阀32、第三阀前压力控制阀33和第三阀后压力控制阀34均具有第一油口、第二油口和控制单元。

如图1所示,第五开关阀31的第一油口31a与泵组模块5连通,第五开关阀31的第二油口31b与第七测试管路35的一端连通,第七测试管路35的另一端设有第七测试接口a7,第五开关阀31的控制单元可选择地控制第五开关阀31的第一油口31a与第五开关阀31的第二油口31b连通或断开,

如图1所示,第三阀前压力控制阀33的第一油口33a连接在第七测试管路35上,第三阀前压力控制阀33的第二油口33b与油箱6连通,第三阀前压力控制阀33的控制单元用于控制第三阀前压力控制阀33的开启压力,第三阀前压力控制阀33的第一油口33a处的压力值不小于第三阀前压力控制阀33的开启压力时,第三阀前压力控制阀33的第一油口33a和第三阀前压力控制阀33的第二油口33b连通,

如图1所示,第六开关阀32的第一油口32a连接在第七测试管路35上,第六开关阀32的第二油口32b与油箱6连通,第六开关阀32的控制单元可选择地控制第六开关阀32的第一油口32a与第六开关阀32的第二油口32b的连通或断开,

如图1所示,第三阀后压力控制阀34的第一油口34a与第八测试管路36的一端连通,第八测试管路36的另一端设有第八测试接口a8,第三阀后压力控制阀34的第二油口34b与油箱6连通,第三阀后压力控制阀34的控制单元用于控制第三阀后压力控制阀34的开启压力,第三阀后压力控制阀34的第一油口34a处的压力值不小于第三阀后压力控制阀34的开启压力时,第三阀后压力控制阀34的第一油口34a和第三阀后压力控制阀34的第二油口34b连通,

如图1所示,第六测试管路26的一端和第七测试管路35的一端均设有压力传感器71,第三阀后压力控制阀34的第二油口34b处设有流量传感器72,第三测试模块3的流量传感器72的流量测试范围大于第一测试模块1的流量传感器72的流量测试范围。

本公开实施例中第三测试模块3具有第六测试管路26和第七测试管路35,因而第三测试模块3可以用于测试压力控制阀、流量控制阀这类具有两个油口的液压阀。并且,第三测试模块3还可以通过泵组模块5的第一泵组51泵送高压油液,并合理控制泵送至第三测试模块3的油液的流量范围在1000l/min至3000l/min,从而与泵送至第一测试模块1的油液的流量范围(200l/min至1000l/min)区分,以使得第三测试模块3专用于对液压阀进行大流量的测试,而第一测试模块1则用于对液压阀进行流量较低的测试。不同的流量测试采用不同的测试模块,可以分担第一测试模块1的测试压力,提高可靠性。并且,由于第三测试模块3测试时流量较大,因而通过将第三测试模块3的流量传感器72的流量测试范围大于第一测试模块1的流量传感器72的流量测试范围,以使得流量传感器72测试出的数值能处于流量传感器72的最精确的量程范围内,以提高流量测试的精度。

与第一测试模块1类似,在试验的过程中,可以通过控制第三阀前压力控制阀33、第三阀后压力控制阀34,调节液压阀的进油口位置的油液压力和液压阀的出油口位置的油液压力。并借助设置在第六测试接口a6、第七测试接口a7的压力传感器71,实现液压阀不同压力跨度的测试。同时在需要进行不同流量跨度的测试时,通过调整泵组模块5的排量,并借助设置在第三阀后压力控制阀34的第二油口34b处的流量传感器72,即可实现不同流量范围的测试。并且,第三测试模块3还可以控制第六开关阀32的第一油口32a和第二油口连通或断开,从而使液压阀能处于油液压力大幅度变化的测试环境中,实现对液压阀的压力和流量的动态响应特性进行测试的目的。

图2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第一测试模块与泵组模块的液压原理图,图3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第二测试模块与泵组模块的液压原理图,图4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第三测试模块与泵组模块的液压原理图。如图2、3、4所示,第一开关阀11、第三开关阀21和第五开关阀31均包括第一阀本体401和第一电磁换向阀402,第一阀本体401具有第一油口、第二油口和控制口,第一电磁换向阀402具有第一油口、第二油口、第三油口和第四油口,第一电磁换向阀402的第一油口402a与第一阀本体401的控制口401c连通,第一电磁换向阀402的第二油口402b封堵,第一电磁换向阀402的第三油口402c与第一阀本体401的第一油口401a连通,第一阀本体401的第四油口与油箱6连通。

其中,第一电磁换向阀402具有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第一电磁换向阀402处于第一状态时,第一电磁换向阀402的第一油口402a与第一电磁换向阀402的第三油口402c连通,第一电磁换向阀402的第二油口402b与第一电磁换向阀402的第四油口402d连通,第一电磁换向阀402处于第二状态时,第一电磁换向阀402的第一油口402a与第一电磁换向阀402的第四油口402d连通,第一电磁换向阀402的第二油口402b与第一电磁换向阀402的第三油口402c连通。

上述实现方式中,第一电磁换向阀402为二位四通阀,该第一电磁换向阀402具有一个电磁铁,当电磁铁失电时,第一电磁换向阀402处于第一状态(参见图2、3、4中右位);当电磁铁得电时,第一电磁换向阀402处于第二状态(参见图2、3、4中左位)。第一电磁换向阀402处于不同位置时,实现不同的油口连通或隔断。

以第一开关阀11为例进行说明,如图2所示,在第一电磁换向阀402的电磁铁失电时,第一开关阀11中第一阀本体401的第一油口401a和第一电磁换向阀402的第三油口402c连通,因此在泵组模块5泵送油液时,第一开关阀11本体的第一油口和第一电磁换向阀402的第三油口402c处的油液压力相同。第一电磁换向阀402的第一油口402a和第一阀本体401的控制口401c均与第一阀本体401的第一油口401a处的油液压力相同。因此,第一阀本体401的第一油口401a处的油液无法克服第一阀本体401的控制口401c的压力和第一阀本体401内弹簧压力,从而使得第一阀本体401的第一油口401a和第一阀本体401的第二油口401b断开。即封堵泵组模块5泵送油液至第一测试模块1的通道。

在第一电磁换向阀402的电磁铁得电时,第一开关阀11中第一阀本体401的第一油口401a和第一电磁换向阀402的第三油口402c连通,因此在泵组模块5泵送油液时,第一开关阀11本体的第一油口和第一电磁换向阀402的第三油口402c处的油液压力相同。而第一电磁换向阀402的第三油口402c此时与第一电磁换向阀402的第二油口402b连通。因此,第一阀本体401的第一油口401a处的油液仅需与第一阀本体401内弹簧相抗衡,在第一阀本体401的第一油口401a处的油液压力超过第一阀本体401内弹簧压力后,就使第一阀本体401的第一油口401a和第一阀本体401的第二油口401b连通。即开启泵组模块5泵送油液至第一测试模块1的通道。

如图2、3、4所示,第二开关阀12、第四开关阀22和第六开关阀32均包括第二阀本体403和第二电磁换向阀404,第二阀本体403具有第一油口、第二油口和控制口,第二电磁换向阀404具有第一油口、第二油口、第三油口和第四油口,第二电磁换向阀404的第一油口404a与第二阀本体403的控制口403c连通,第二电磁换向阀404的第二油口404b封堵,第二电磁换向阀404的第三油口404c与第二阀本体403的第一油口403a连通,第二阀本体403的第四油口与第二阀本体403的第二油口403b连通。

第二电磁换向阀404具有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第二电磁换向阀404处于第一状态时,第二电磁换向阀404的第一油口404a与第二电磁换向阀404的第三油口404c连通,第二电磁换向阀404的第二油口404b与第二电磁换向阀404的第四油口404d连通,第二电磁换向阀404处于第二状态时,第二电磁换向阀404的第一油口404a与第二电磁换向阀404的第四油口404d连通,第二电磁换向阀404的第二油口404b与第二电磁换向阀404的第三油口404c连通。

上述实现方式中,第二电磁换向阀404为二位四通阀,该第一电磁换向阀402具有一个电磁铁,当电磁铁失电时,第二电磁换向阀404处于第一状态(参见图2、3、4中右位);当电磁铁得电时,第二电磁换向阀404处于第二状态(参见图2、3、4中左位)。第一电磁换向阀402处于不同位置时,实现不同的油口连通或隔断。

以第二开关阀12为例进行说明,如图2所示,在第二电磁换向阀404的电磁铁失电时,第二开关阀12中第二阀本体403的第一油口403a和第二电磁换向阀404的第三油口404c连通,因此在泵组模块5泵送油液时,第二开关阀12本体的第一油口和第二电磁换向阀404的第三油口404c处的油液压力相同。第二电磁换向阀404的第一油口404a和第二阀本体403的控制口403c均与第二阀本体403的第一油口403a处的油液压力相同。因此,第二阀本体403的第一油口403a处的油液无法克服第二阀本体403的控制口403c的压力和第二阀本体403内弹簧压力,从而使得第二阀本体403的第一油口403a和第二阀本体403的第二油口403b断开。即避免第一测试管路15中的油液直接从第二开关阀12处卸走。

在第二电磁换向阀404的电磁铁得电时,第二开关阀12中第二阀本体403的第一油口403a和第二电磁换向阀404的第三油口404c连通,因此在泵组模块5泵送油液时,第二开关阀12本体的第一油口和第二电磁换向阀404的第三油口404c处的油液压力相同。而第二电磁换向阀404的第三油口404c此时与第二电磁换向阀404的第二油口404b连通。因此,第二阀本体403的第一油口403a处的油液仅需与第二阀本体403内弹簧相抗衡,在第二阀本体403的第一油口403a处的油液压力超过第二阀本体403内弹簧压力后,就使第二阀本体403的第一油口403a和第二阀本体403的第二油口403b连通。即开启第一测试管路15与油箱6之间的通路,从而使得第一测试管路15中的油液可以直接从第二开关阀12处卸走。

上述实现方式中,通过第二开关阀12就可以随时控制第一测试管路15内的油液直接排泄至第二测试管路16,并回流至油箱6。这样就可以控制进入待试验的液压阀的油液的油液压力突然减小,从而使液压阀能处于油液压力大幅度变化的测试环境中,可以对液压阀的压力和流量的动态响应特性进行测试,从而提高液压阀测试的全面性和可靠性。

如图2、3、4所示,第一阀前压力控制阀13、第二阀前压力控制阀23和第三阀前压力控制阀33均包括第三阀本体405和第一比例溢流阀406,第三阀本体405具有第一油口、第二油口和控制口,第一比例溢流阀406具有第一油口和第二油口,第一比例溢流阀406的第一油口与第三阀本体405的控制口405c连通,第一比例溢流阀406的第二油口与第三阀本体405的第二油口405b连通。

其中,第一比例溢流阀406可以是电磁比例溢流阀,电磁比例溢流阀是一种通过弹簧力的大小改变溢流压力的大小变化的阀体。电磁比例溢流阀中的电磁铁作用在弹簧上的力可以按比例调整,因此,通过控制电磁铁的磁性强弱程度,可以实现改变电磁比例溢流阀的溢流压力的目的。

上述实现方式中,通过控制与第三阀本体405连通的第一比例溢流阀406,以调节第一测试管路15上的油液压力,实现了调节油液进入液压阀之前的油液压力的目的,即调节液压阀的进油口位置的油液压力。并借助设置在第一测试接口a1、第三测试接口a3和第四测试接口a4位置的压力传感器71,就可以检测到待试验的液压阀的阀前压力,以及不同压力环境下的阀后压力。即通过调节第一阀前压力控制阀13满足液压阀不同压力跨度的测试。

如图2、3、4所示,第一阀后压力控制阀14包括第四阀本体407、第五阀本体408、第二比例溢流阀409和第三比例溢流阀410,第四阀本体407和第五阀本体408均具有第一油口、第二油口和控制口,第二比例溢流阀409和第三比例溢流阀410均具有第一油口和第二油口,第四阀本体407的第一油口407a与第五阀本体408的第二油口408b连通,第四阀本体407的第二油口407b与第五阀本体408的第一油口408a连通,第二比例溢流阀409的第一油口与第四阀本体407的控制口407c连通,第二比例溢流阀409的第二油口与第五阀本体408的第一油口408a连通,第三比例溢流阀410的第一油口与第五阀本体408的控制口408c连通,第三比例溢流阀410的第二油口与第四阀本体407的第一油口407a连通。

其中,第二比例溢流阀409和第三比例溢流阀410均可以是电磁比例溢流阀,通过控制电磁比例溢流阀的电磁铁的磁性强弱程度,可以实现改变电磁比例溢流阀的溢流压力的目的。

上述实现方式中,第四阀本体407与第二比例溢流阀409配合使用以限制第三测试管路17的油液压力大小;第五阀本体408与第三比例溢流阀410配合使用以限制第四测试管路18的油液压力大小。这样当第一测试模块1中待试验的液压阀为具有四个油口的方向控制阀时,就可以对方向控制阀中与第三测试管路17和第四测试管路18中连接的两个油口处油液压力进行限制。以调节方向控制阀的出油口位置的油液压力。并借助设置在测试接口位置的压力传感器71,就可以检测到待试验的液压阀在不同压力环境下的阀后压力。即通过调节第一阀后压力控制阀14可以满足液压阀不同压力跨度的测试。

可选地,第一阀后压力控制阀14还包括第一单向阀413和第二单向阀414,第三比例溢流阀410的第二油口410b和第五阀本体408的第二油口408b均与第一单向阀413的进油口连通,第一单向阀413的出油口与第四阀本体407的第一油口407a连通,第二比例溢流阀409的第二油口409b和第四阀本体407的第二油口407b均与第二单向阀414的进油口连通,第二单向阀414的出油口与第五阀本体408的第一油口408a连通。设置第一单向阀413和第二单向阀414能防止油液回流提高试验系统的可靠性。

如图2、3、4所示,第二阀后压力控制阀24和第三阀后压力控制阀34均包括第六阀本体411和第四比例溢流阀412,第六阀本体411具有第一油口、第二油口和控制口,第四比例溢流阀412具有第一油口和第二油口,第四比例溢流阀412的第一油口412a与第六阀本体411的控制口411c连通,第四比例溢流阀412的第二油口412b和第六阀本体411的第二油口411b均与油箱6连通。

其中,第四比例溢流阀412可以是电磁比例溢流阀,通过控制电磁比例溢流阀的电磁铁的磁性强弱程度,可以实现改变电磁比例溢流阀的溢流压力的目的。

上述实现方式中,通过控制与第六阀本体411连通的第四比例溢流阀412,以调节液压阀的出油口位置的油液压力。并借助设置在测试接口位置的压力传感器71,就可以检测到待试验的液压阀在不同压力环境下的阀后压力。即通过调节二阀后压力控制阀和第三阀后压力控制阀34可以满足液压阀不同压力跨度的测试。

本公开实施例中,第一测试模块的压力测试范围是0mpa至32mpa,流量测试范围是200l/min至1000l/min;第二测试模块的压力测试范围是0mpa至8.5mpa,流量测试范围是2000l/min至4200l/min;第三测试模块的压力测试范围是0mpa至32mpa,流量测试范围是1000l/min至3000l/min。该试验系统能对液压阀进行不同压力范围和流量范围的测试,提高试验系统的适用性。

以上,并非对本公开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公开已通过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公开,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公开技术方案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作出些许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公开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公开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公开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