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隧道风机的消声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298675发布日期:2020-12-15 08:38阅读:182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隧道风机的消声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消声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用于隧道风机的消声装置。



背景技术:

隧道风机在水利大坝工程、公路、铁路、地铁等隧道上应用广泛。同时,也成为了隧道噪声的主要来源,并且其噪声的频率范围广,其在125~6300hz范围内均存在。

目前,在对隧道风机噪声的控制、处理中,主要采用设置阻抗性消声器的方法来实现。但是,阻抗性消声器应用于隧道风机主要存在两个问题:

(1)阻抗性消声器主要采用消音材料来对噪音进行处理,但是,这种方式对高频噪声的消声效果明显,对低频噪声消声效果较差;

(2)阻抗性消声器主要采用填充吸声棉作为消音材料,为达到良好的消声效果(高、中、低频噪音的吸收),需要增加吸声棉的厚度,其消声器的体积变得庞大,会占用较大的隧道的有效通风截面,产生较大阻力,引起压力损失,造成风机的有效功率下降。即使如此,对中、低频噪音的吸收效果仍然不很理想。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能够处理高、中、低频噪音的用于隧道风机的消声装置。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用于隧道风机的消声装置,所述消声装置包括第一消声部和第二消声部,所述第一消声部主要由环形的第一筒体和吸音材料组成,所述第一筒体内设置有风机,所述第一筒体的内周壁面上开设有呈环形凹槽形状的第一凹槽,在该第一凹槽内设置有吸音材料;所述第二消声部主要由环形的第二筒体、内层圆筒、中层圆筒、外层圆筒、吸音材料和防火吸音棉组成,所述第一筒体的右端口与所述第二筒体的左端口连通,所述第二筒体的内周壁面上开设有呈环形凹槽形状的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凹槽内套设有所述外层圆筒,该外层圆筒两端的口沿分别固定连接到所述第二凹槽对应的内壁面上,所述外层圆筒内套设有所述中层圆筒,该中层圆筒两端的口沿分别固定连接到所述第二凹槽对应的内壁面上,所述中层圆筒内套设有所述内层圆筒,该内层圆筒两端的口沿分别固定连接到所述第二凹槽对应的内壁面上;使所述内层圆筒、所述中层圆筒以及该内层圆筒与该中层圆筒之间所在的所述第二凹槽的内壁面一起围成环形形状的第一环形空间;使所述中层圆筒、所述外层圆筒以及该中层圆筒与该外层圆筒之间所在的所述第二凹槽的内壁面一起围成环形形状的第二环形空间;使所述外层圆筒、所述第二凹槽内的内底面以及该外层圆筒与该第二凹槽内的内底面之间所在的所述第二凹槽的内壁面一起围成环形形状的第三环形空间;所述内层圆筒、所述中层圆筒、所述外层圆筒外周壁上均开设有多个贯通孔,所述第一环形空间、第二环形空间内填充有吸音材料,所述第三环形空间内填充有防火吸音棉。

所述第一消声部与第二消声部的长度比值为1:1.5~1.6。

所述内层圆筒的厚度、所述中层圆筒的厚度、所述外层圆筒的厚度均为0.9~1.2mm。

所述内层圆筒外周壁上的贯通孔、所述中层圆筒外周壁上的贯通孔、所述外层圆筒外周壁上的贯通孔的直径范围均在0.5~0.6mm到1mm之间。

进一步,所述内层圆筒外周壁上的贯通孔的大小从靠近所述风机一侧到远离所述风机一侧逐渐变小,数量从靠近所述风机一侧到远离所述风机一侧逐渐减少。

进一步,所述内层圆筒的穿孔率大于所述外层圆筒的穿孔率。

所述第一环形空间的深度值、第二环形空间的深度值、所述第三环形空间的深度值的比值为1:2:3。

所述吸音材料由波峰吸音棉、矿渣棉或毯子制成。

所述防火吸音棉由离心玻璃棉制成。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第一消声部和第二消声部,分别对高频噪音、中、低频噪音进行吸收、消减处理,实现了消声装置处理高、中、低频噪音的能力,拓展了消声装置的吸声频带范围。其中,第一消声部用于对高频噪音处理,第二消声部用于对中、低频噪音进行处理。

2.本实用新型中,通过分段设置(沿长度方向上设置第一消声部和第二消声部),以替换传统的阻抗性消声器通过单纯的增加吸声棉的厚度的方式来增强消声效果,避免了消声装置体积过于庞大,占用较大的隧道的有效通风截面,产生较大阻力,引起压力损失,造成风机的有效功率下降。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代号含义:1—第一消声部;101—第一筒体;102、205—吸音材料;2—第二消声部;201—第二筒体;202—内层圆筒;203—中层圆筒;204—外层圆筒;206—防火吸音棉;3—连通处。

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是一种用于隧道风机的消声装置,本消声装置主要应用在平直的隧道中。

所述消声装置包括第一消声部1和第二消声部2。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第一消声部1和第二消声部2,分别对高频噪音、中、低频噪音进行吸收、消减处理,实现了消声装置处理高、中、低频噪音的能力,拓展了消声装置的吸声频带范围。其中,第一消声部1用于对高频噪音处理,第二消声部2用于对中、低频噪音进行处理。通过分段设置(沿长度方向上设置第一消声部1和第二消声部2),以替换传统的阻抗性消声器通过单纯的增加吸声棉的厚度的方式来增强消声效果,避免了消声装置体积过于庞大,占用较大的隧道的有效通风截面,产生较大阻力,引起压力损失,造成风机的有效功率下降。

上述第一消声部1主要由环形的第一筒体101和吸音材料102组成,

所述第一筒体101内设置有风机,风机通过支架焊接在第一筒体101内,这种连接的方式在机械领域中属于常规手段的应用。例如,在第一筒体101的左端口的口沿处焊接几根支架条,这几根支架条延伸入第一筒体101内,然后,风机的外部轮廓焊接到这个支架条上。当然,也可以采用其他的固定方式。

所述第一筒体101的内周壁面上开设有呈环形凹槽形状的第一凹槽,在该第一凹槽内设置有吸音材料102,该吸引材料可以通过胶水等粘接在第一凹槽内。当然,也可以采用其他的固定方式。

上述第二消声部2主要由环形的第二筒体201、内层圆筒202、中层圆筒203、外层圆筒204、吸音材料205和防火吸音棉206组成,

所述第一筒体101的右端口与所述第二筒体201的左端口连通,该第一筒体101与第二筒体201同心、同轴布置且连通处3的内径相同。连通处3可以通过焊接的方式连接,也可以选择螺栓的方式连接。

所述第二筒体201的内周壁面上开设有呈环形凹槽形状的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凹槽内套设有所述外层圆筒204,该外层圆筒204两端的口沿分别固定连接到所述第二凹槽对应的内壁面上,所述外层圆筒204内套设有所述中层圆筒203,该中层圆筒203两端的口沿分别固定连接到所述第二凹槽对应的内壁面上,所述中层圆筒203内套设有所述内层圆筒202,该内层圆筒202两端的口沿分别固定连接到所述第二凹槽对应的内壁面上;使所述内层圆筒202、所述中层圆筒203以及该内层圆筒202与该中层圆筒203之间所在的所述第二凹槽的内壁面一起围成环形形状的第一环形空间;使所述中层圆筒203、所述外层圆筒204以及该中层圆筒203与该外层圆筒204之间所在的所述第二凹槽的内壁面一起围成环形形状的第二环形空间;使所述外层圆筒204、所述第二凹槽内的内底面以及该外层圆筒204与该第二凹槽内的内底面之间所在的所述第二凹槽的内壁面一起围成环形形状的第三环形空间;

所述内层圆筒202、所述中层圆筒203、所述外层圆筒204外周壁上均开设有多个贯通孔,所述第一环形空间、第二环形空间内填充有吸音材料(102、205),所述第三环形空间内填充有防火吸音棉206。

所述第一消声部1与第二消声部2的长度比值为1:1.5~1.6。再根据实际隧道风机的大小确定所述第一消声部1与第二消声部2的具体长度。

优选的,所述内层圆筒202的厚度、所述中层圆筒203的厚度、所述外层圆筒204的厚度均为0.9~1.2mm。例如,0.9mm,1mm,1.2mm。

优选的,所述内层圆筒202外周壁上的贯通孔、所述中层圆筒203外周壁上的贯通孔、所述外层圆筒204外周壁上的贯通孔的直径范围均在0.5~0.6mm到1mm之间。例如,0.5mm,0.6mm,0.9mm,1mm。

优选的,所述内层圆筒202外周壁上的贯通孔的大小从靠近所述风机一侧到远离所述风机一侧逐渐变小,数量从靠近所述风机一侧到远离所述风机一侧逐渐减少。

优选的,所述内层圆筒202的穿孔率大于所述外层圆筒204的穿孔率。便于较宽频带的噪音进入到内层圆筒202内。

优选的,所述第一环形空间的深度值、第二环形空间的深度值、所述第三环形空间的深度值的比值为1:1.8:3。

优选的,所述吸音材料(102、205)由波峰吸音棉、矿渣棉或毯子制成。优选的,所述防火吸音棉206由离心玻璃棉制成。

为了优化消声效果,便于噪音进入、吸收,上述内层圆筒202的内径、上述中层圆筒203的内径、上述外层圆筒204的内径均从靠近所述风机一侧到远离所述风机一侧逐渐减小。

以上具体技术方案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上述具体技术方案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上述具体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