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冷却或通风系统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带环形电池的风扇。
背景技术:2.现有的风扇的扇叶、电机和电池分开设置,这样的结构易于设计,但是扇叶、电机、电池设计的不够紧凑,占用了风扇内部大量的空间,使得风扇的体积相对较大,许多场合使用相当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带环形电池的风扇,能节约风扇的内部空间。
4.为此提供一种带环形电池的风扇,包括电机、环形电池、扇叶、扇叶连接部,所述环形电池环绕电机的侧壁,扇叶连接部包括顶面和圆筒状的环形侧面,顶面与电机的转轴连接,且与环形侧面连接从而使电机能带动环形侧面旋转,所述环形侧面环绕环形电池,所述扇叶设置在环形侧面远离环形电池的一面上。
5.进一步地,所述扇叶连接部的侧面呈环形。
6.进一步地,扇叶连接部的顶面是圆形。
7.进一步地,所述环形电池经过风扇调速开关与电机电连接,从而控制环形电池向电机输送的电流。
8.进一步地,风扇调速开关上具有调节旋钮。
9.进一步地,风扇还包括后罩与面罩,后罩与面罩可拆卸的安装在一起,后罩与面罩围成一个圆柱形的第一容置空间,所述电机、环形电池、扇叶连接部和扇叶位于第一容置空间内。
10.进一步地,所述后罩为中空的圆柱形物体,后罩不具有顶面,电机安装在后罩的底面上,后罩的底面上设有一个环绕电机的环形凹槽,后罩的底面具有一个用于安装电池后盖的圆形凹陷,凹陷的直径大于凹槽的直径,电池后盖是中空的圆柱形物体,电池后盖不具有顶面,在电池后盖插入圆形凹陷的时候,电池后盖与圆形凹陷围成一个圆柱形的第二容置空间,电池后盖底面靠近环形电池的一面与环形电池贴合。
11.进一步地,电池后盖好了底面远离环形电池的一面与后罩的底面齐平。
12.进一步地,风扇调速开关位于所述第二容置空间内,电池后盖的底面开有通孔,调节旋钮穿过通孔伸出到风扇外侧。
13.有益效果:
14.本实用新型采用环形电池环绕电机设置,扇叶环绕环形电池设置的方式,实现了电机、电池与扇叶的紧凑设计,减少了各个部件占用的空间,使得风扇的体积尽可能的缩小。
15.上述说明仅是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其它目的、特征
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附图说明
16.通过阅读下文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各种其他的优点和益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变得清楚明了。附图仅用于示出优选实施方式的目的,而并不认为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而且在整个附图中,用相同的参考符号表示相同的部件。在附图中:
17.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18.本实用新型的风扇包括圆柱形中空后罩1,以及圆柱形中空面罩2,除去面罩2的底面与后罩1的顶面,将后罩1与面罩2对插从而可拆卸的安装在一起,后罩1与面罩2合围成一个圆柱形的第一容置空间,用于安放电机3、环形电池4和扇叶5,圆柱形的第一容置空间适配风扇,能减少风扇的体积。
19.电机3固定安装在后罩1的底面上,与后罩1连接,安装完成后,电机位于第一容置空间中轴上,后罩1上设有一个环绕电机的环形凹槽,凹槽横截面为u型,用于安放环形电池4,环形电池4安装完毕后,能套在电机3的侧壁,这种环形电池4环绕电机3的设计有效的节约了空间。
20.后罩1的底面具有一个用于安装电池后盖5的圆形凹陷,凹陷的深度低于用于安放环形电池4的凹槽深度,凹陷的直径大于凹槽的直径,电池后盖5是中空的圆柱形物体,除去电池后盖5的顶面,在电池后盖5插入圆形凹陷的时候,电池后盖5与圆形凹陷围成一个圆柱形的第二容置空间,电池后盖5底面靠近环形电池4的一面与环形电池4贴合,从而电池后盖5安装在后罩1上后能将环形电池4固定在凹槽内,电池后盖5底面远离电池4的一面与后罩1的底面齐平,从而保持美观与整洁。
21.电机3的转轴31与扇叶连接部8相连,扇叶连接部8包括与电机3的转轴31连接的顶面81,顶面81与圆筒状的环形侧面82连接,环形侧面82环绕环形电池4,扇叶连接部8的环形侧面均匀分布有多个扇叶9,从而电机3能带动扇叶9旋转进行通风,采用这样的结构使得扇叶不再占用电机前方的空间,风扇能做的更紧凑,进一步减小体积。
22.进一步地,第二容置空间中放置有常规的风扇调速开关6,风扇调速开关6电连接电池4和电机3,从而调整电池4为电机3输送的电力,控制风扇的风力大小,风扇调速开关6具体为旋钮式风扇调速开关,风扇调速开关6上设置有用于控制风扇风力的调节旋钮7,电池后盖5上可以让调节旋钮7伸出电池后盖5的通孔,调节旋钮7穿过通孔伸出到风扇外侧,从而可以被用户使用,这样的设计让调节电路板6与电机3、环形电池4之间更加紧凑,最大限度的减少占用的空间。
23.最后应当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发明作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实质和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