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分流节能功效的汽车高压油泵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624693发布日期:2022-01-22 13:54阅读:433来源:国知局
一种具有分流节能功效的汽车高压油泵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高压油泵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具有分流节能功效的汽车高压油泵。


背景技术:

2.油泵是一种既轻便又紧凑的泵,有直列式、分配式和单体式三大类。油泵要有动力源才能运转,它下部的凸轮轴是由发动机曲轴齿轮带动的,油泵提出了一种具有一个由含铝材料制成的外壳的油泵和设置在该外壳中的可运动的模制件,其中,该可运动的模制件至少部分地由一种可烧结的、至少包含一种奥氏体的铁基合金的材料制成,并且其中由一种可烧结材料制成的该模制件具有一个至少为该外壳的热膨胀系数60%的热膨胀系数;传统的汽车高压油泵有一些缺点,在使用时,由于传统的汽车高压油泵在运转时使得油液一直在进行流通,从而使得高压油泵不能进行分流节能,从而导致浪费资源,节能效果不理想,不便于使用。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分流节能功效的汽车高压油泵,可以有效解决背景技术中的问题。
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为:
5.一种具有分流节能功效的汽车高压油泵,包括高压油泵主体,所述高压油泵主体的前端设置有控制机构,所述控制机构包括固定设置在高压油泵主体前端的控制箱,所述控制箱的内壁开设有控制槽,所述控制箱的内壁靠近控制槽的一侧开设有移动槽,所述控制箱的内侧通过转轴活动设置有齿轮轴,所述控制槽的内侧滑动设置有卡块,所述卡块的一端固定设置有第一齿轮板,所述第一齿轮板的下端固定设置有连接杆,所述移动槽的内侧滑动设置有滑块,所述滑块的一端固定设置有第二齿轮板,所述第二齿轮板的下端固定设置有控制杆,所述控制杆的上端靠近第二齿轮板的一侧固定设置有连接板,所述连接板的上端固定设置有弹簧,所述控制槽的内侧靠近卡块的下侧滑动设置有移动块,所述控制杆的下端固定设置有移动板,所述第一齿轮板的上端固定设置有连接架,所述连接架的内侧通过转轴活动设置有调节架,所述调节架的内侧活动设置有传动杆,所述传动杆的后端固定设置有固定杆,所述固定杆的后端固定设置有传动轴,所述传动轴的后端活动设置有电机。
6.优选的,所述第一齿轮板的另一端与齿轮轴的一端啮合连接,所述第二齿轮板的另一端与齿轮轴的另一端啮合连接,所述连接板的数量有两组,另一组所述连接板的上端与连接杆的下端固定连接。
7.优选的,另一组所述连接板的下端与弹簧的上端固定连接,所述移动板贯穿控制箱的内部,所述移动板与控制箱之间活动连接。
8.优选的,所述高压油泵主体的下端固定设置有固定板,所述固定板的内部螺纹设
置有螺纹杆。
9.优选的,所述高压油泵主体一端固定设置有一号连接管,所述高压油泵主体的前端靠近控制箱的下侧固定设置有二号连接管。
10.优选的,所述二号连接管的上端开设有调节槽,所述高压油泵主体的上端固定设置有支撑架,所述支撑架的上端与电机的下端固定连接。
11.优选的,所述调节槽的内侧与移动板的外侧活动连接,所述螺纹杆的数量有四组,四组所述螺纹杆均分布在固定板的内部中。
1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3.1、通过四组螺纹杆的作用,可以达到固定固定板的目的,从而可以达到便于安装高压油泵主体的目的。
14.2、通过启动电机使得连接架带动第一齿轮板移动从而使得齿轮轴带动第二齿轮板移动并且使得控制杆带动移动板移动,可以达到进行分流的目的,从而到达分流节能效果,从而便于使用。
附图说明
15.图1为本发明一种具有分流节能功效的汽车高压油泵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16.图2为本发明一种具有分流节能功效的汽车高压油泵的控制机构结构示意图;
17.图3为本发明一种具有分流节能功效的汽车高压油泵的控制机构局部剖切结构示意图;
18.图4为本发明一种具有分流节能功效的汽车高压油泵的a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19.图中:1、高压油泵主体;2、固定板;3、螺纹杆;4、一号连接管;5、二号连接管;6、调节槽;7、控制机构;71、控制箱;72、控制槽;73、移动槽;74、齿轮轴;75、卡块;76、第一齿轮板;77、连接杆;78、滑块;79、第二齿轮板;710、控制杆;711、连接板;712、弹簧;713、移动块;714、移动板;715、连接架;716、调节架;717、传动杆;718、固定杆;719、传动轴;720、电机;8、支撑架。
具体实施方式
20.为使本发明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本发明。
21.如图1-4所示,一种具有分流节能功效的汽车高压油泵,包括高压油泵主体1,高压油泵主体1的前端设置有控制机构7,控制机构7包括固定设置在高压油泵主体1前端的控制箱71,控制箱71的内壁开设有控制槽72,控制箱71的内壁靠近控制槽72的一侧开设有移动槽73,控制箱71的内侧通过转轴活动设置有齿轮轴74,控制槽72的内侧滑动设置有卡块75,卡块75的一端固定设置有第一齿轮板76,第一齿轮板76的下端固定设置有连接杆77,移动槽73的内侧滑动设置有滑块78,滑块78的一端固定设置有第二齿轮板79,第二齿轮板79的下端固定设置有控制杆710,控制杆710的上端靠近第二齿轮板79的一侧固定设置有连接板711,连接板711的上端固定设置有弹簧712,控制槽72的内侧靠近卡块75的下侧滑动设置有移动块713,控制杆710的下端固定设置有移动板714,第一齿轮板76的上端固定设置有连接架715,连接架715的内侧通过转轴活动设置有调节架716,调节架716的内侧活动设置有传
动杆717,传动杆717的后端固定设置有固定杆718,固定杆718的后端固定设置有传动轴719,传动轴719的后端活动设置有电机720。
22.其中,第一齿轮板76的另一端与齿轮轴74的一端啮合连接,第二齿轮板79的另一端与齿轮轴74的另一端啮合连接,连接板711的数量有两组,另一组连接板711的上端与连接杆77的下端固定连接,另一组连接板711的下端与弹簧712的上端固定连接,移动板714贯穿控制箱71的内部,移动板714与控制箱71之间活动连接。
23.而且,启动电机720,使得电机720通过传动轴719带动固定杆718旋转,从而使得传动杆717带动调节架716旋转,并且使得调节架716向下推动连接架715,而且使得连接架715推动第一齿轮板76向下移动,从而使得第一齿轮板76带动卡块75在控制槽72的内侧中向下移动,由于第一齿轮板76与齿轮轴74之间为啮合连接,所以第一齿轮板76的移动使得齿轮轴74在控制箱71的内侧中旋转,由于齿轮轴74与第二齿轮板79之间为啮合连接,所以齿轮轴74的旋转使得第二齿轮板79向上移动,从而使得第二齿轮板79带动滑块78在移动槽73的内侧中移动。
24.同时,连接杆77推动另一组连接板711向下移动、控制杆710带动连接板711向上移动,从而使得移动块713在控制槽72的内侧中移动、两组连接板711压缩弹簧712,并且使得移动板714移动,当分流时,启动电机720的反转,从而使得第一齿轮板76与滑块78分别反向移动,并且使得控制杆710推动移动板714向下移动,从而使得移动板714反向移动,通过启动电机720使得连接架715带动第一齿轮板76移动从而使得齿轮轴74带动第二齿轮板79移动并且使得控制杆710带动移动板714移动,可以达到进行分流的目的,从而到达分流节能效果,从而便于使用。
25.其中,高压油泵主体1的下端固定设置有固定板2,固定板2的内部螺纹设置有螺纹杆3,高压油泵主体1一端固定设置有一号连接管4,高压油泵主体1的前端靠近控制箱71的下侧固定设置有二号连接管5,二号连接管5的上端开设有调节槽6,高压油泵主体1的上端固定设置有支撑架8,支撑架8的上端与电机720的下端固定连接,调节槽6的内侧与移动板714的外侧活动连接,螺纹杆3的数量有四组,四组螺纹杆3均分布在固定板2的内部中。
26.而且,通过四组螺纹杆3的作用,可以达到固定固定板2的目的,从而可以达到便于安装高压油泵主体1的目的。
27.本实施例中,使用时,首先启动电机720,使得电机720通过传动轴719带动固定杆718旋转,从而使得传动杆717带动调节架716旋转,并且使得调节架716向下推动连接架715,而且使得连接架715推动第一齿轮板76向下移动,从而使得第一齿轮板76带动卡块75在控制槽72的内侧中向下移动,由于第一齿轮板76与齿轮轴74之间为啮合连接,所以第一齿轮板76的移动使得齿轮轴74在控制箱71的内侧中旋转,由于齿轮轴74与第二齿轮板79之间为啮合连接,所以齿轮轴74的旋转使得第二齿轮板79向上移动,从而使得第二齿轮板79带动滑块78在移动槽73的内侧中移动。
28.同时,连接杆77推动另一组连接板711向下移动、控制杆710带动连接板711向上移动,从而使得移动块713在控制槽72的内侧中移动、两组连接板711压缩弹簧712,并且使得移动板714移动出调节槽6的内侧中,可以使得油液在调节槽6的内侧中流通。
29.当分流时,启动电机720的反转,从而使得第一齿轮板76与滑块78分别反向移动,并且使得控制杆710推动移动板714向下移动,从而使得移动板714移动到调节槽6的内侧
中,从而使得移动板714对调节槽6的内侧进行堵塞,可以使得油液不能在调节槽6内侧的中流通,通过启动电机720使得连接架715带动第一齿轮板76移动从而使得齿轮轴74带动第二齿轮板79移动并且使得控制杆710带动移动板714移动,可以达到进行分流的目的,从而到达分流节能效果,从而便于使用。
30.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发明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发明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发明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发明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发明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发明范围内。本发明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