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持续冷却型耐空转水泵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111104发布日期:2021-10-27 18:44阅读:105来源:国知局
一种持续冷却型耐空转水泵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水泵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持续冷却型耐空转水泵。


背景技术:

2.水泵是输送液体或使液体增压的机械,它将原动机的机械能或其他外部能量传送给液体,使液体能量增加,主要用来输送液体包括水、油、酸碱液、乳化液、悬乳液和液态金属等液体,以及含悬浮固体物的液体。水泵在工作时固定环和转动环相对旋转高速摩擦,会产生很高的温度,如果出现泵体内无液体或者所输送液体被抽干等情况会造成机械轴封损坏,以及损坏水泵中的其他部件。
3.现有技术中公开了一种带有循环冷却系统的耐空转水泵,其通过在固定环上设置第一冷却槽,在密封环上设置进液孔和出液孔,进液孔和出液孔的前端与第一冷却槽连接,进液孔和出液孔的后端通过管道与供液装置连接。第一冷却槽贯穿固定环,在转动环上设置第三冷却槽,第三冷却槽与第一冷却槽连通。可以同时对固定环和转动环进行冷却,有效防止固定环和转动环温度过高。通过将第一冷却槽设于固定环的后端,并在固定环的前端设置第二冷却槽,并在固定环内设置若干贯穿第一冷却槽和第二冷却槽的冷却孔,在转动环上设置与第二冷却槽连通的第三冷却槽。虽然增加了内部冷却液的流动性,增大了固定环的冷却面积,提高冷却效果,同时可以对转动环进行冷却。
4.但是上述技术中带有循环冷却系统的耐空转水泵在安装时不方便,大多通过螺栓进行安装,在拆卸维修时,比较繁琐,且水泵工作时,会产生强烈的震动,容易损坏零部件,降低了使用寿命。
5.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新的持续冷却型耐空转水泵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6.本实用新型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操作简单、方便安装与拆卸、有利于维修、且具有减震功能、提高使用寿命的持续冷却型耐空转水泵。
7.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持续冷却型耐空转水泵包括:耐空转水泵本体和固定板;底板,所述底板固定安装在所述耐空转水泵本体的底部;凹槽,所述凹槽开设在所述固定板的顶部;滑动板,所述滑动板滑动安装在所述凹槽内;装配槽,所述装配槽开设在所述滑动板的顶部,且所述底板与所述装配槽的内壁活动连接;两个转动杆,两个所述转动杆均转动安装在底板上;两个卡块,两个所述卡块均螺纹安装在所述转动杆上;卡槽,所述卡槽开设在所述装配槽的内壁上,且所述卡块与所述卡槽的内壁活动连接;四个凹形块,四个所述凹形块均滑动安装在所述凹槽内;滑动杆,所述滑动杆滑动安装在所述凹形块内;第一弹簧,所述第一弹簧的一端固定安装在所述凹形块的内壁上,且所述第一弹簧的另一端固定安装在所述滑动杆上;四个安装杆,四个所述安装杆均滑动安装在所述凹槽的内壁上;安装槽,所述安装槽开设在所述滑动板上,所述安装杆与所述安装槽的内壁滑动连接;第二弹簧,所述第二弹簧的一端固定安装在所述安装槽的内壁上,所述第二弹簧的另一
端固定安装在所述安装杆上。
8.优选的,所述底板内开设有空腔,两个所述转动杆均转动安装在所述空腔内,所述转动杆上固定套设有蜗轮,所述空腔内转动安装有转轴,所述转轴上固定套设有两个蜗杆,所述蜗杆与所述蜗轮相啮合。
9.优选的,所述转轴上固定套设有第一锥齿,所述底板上转动安装有驱动杆,所述驱动杆的底端延伸至所述空腔内并固定安装有第二锥齿,所述第二锥齿与所述第一锥齿相啮合,所述驱动杆的顶端固定安装有把手。
10.优选的,所述空腔的内壁上开设有四个安装孔,所述卡块与所述安装孔的内壁滑动连接。
11.优选的,所述凹槽内固定安装有固定杆,所述凹形块与所述固定杆滑动连接。
12.优选的,所述空腔内固定安装有四个轴承座,所述转动杆与所述轴承座转动连接。
13.优选的,所述转动杆上开设有两段旋向相反的螺纹。
14.与相关技术相比较,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5.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持续冷却型耐空转水泵,所述底板固定安装在所述耐空转水泵本体的底部,所述滑动板滑动安装在所述凹槽内,两个所述卡块均螺纹安装在所述转动杆上,所述卡块与所述卡槽的内壁活动连接,便于对耐空转水泵本体进行安装,同时拆卸方便、有利于维修;所述滑动杆滑动安装在所述凹形块内,所述第一弹簧的另一端固定安装在所述滑动杆上,四个所述安装杆均滑动安装在所述凹槽的内壁上,所述安装杆与所述安装槽的内壁滑动连接,所述第二弹簧的另一端固定安装在所述安装杆上,便于降低耐空转水泵本体工作时所产生的震动,有效防止零部件损坏,提高使用寿。
16.为让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所附图式,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17.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8.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持续冷却型耐空转水泵的一种较佳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19.图2为图1所示的a部放大示意图;
20.图3为图1所示的b部放大示意图;
21.图4为图1所示的俯视剖视结构示意图。
22.图中标号:1、耐空转水泵本体;2、底板;3、固定板;4、凹槽;5、滑动板;6、装配槽;7、转动杆;8、卡块;9、卡槽;10、凹形块;11、滑动杆;12、第一弹簧;13、安装杆;14、安装槽;15、第二弹簧;16、蜗轮;17、转轴;18、蜗杆;19、第一锥齿;20、驱动杆;21、第二锥齿;22、空腔。
具体实施方式
23.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
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4.请结合参阅图1、图2、图3和图4,持续冷却型耐空转水泵包括:耐空转水泵本体1和固定板3;底板2,所述底板2固定安装在所述耐空转水泵本体1的底部;凹槽4,所述凹槽4开设在所述固定板3的顶部;滑动板5,所述滑动板5滑动安装在所述凹槽4内;装配槽6,所述装配槽6开设在所述滑动板5的顶部,且所述底板2与所述装配槽6的内壁活动连接;两个转动杆7,两个所述转动杆7均转动安装在底板2上;两个卡块8,两个所述卡块8均螺纹安装在所述转动杆7上;卡槽9,所述卡槽9开设在所述装配槽6的内壁上,且所述卡块8与所述卡槽9的内壁活动连接;四个凹形块10,四个所述凹形块10均滑动安装在所述凹槽4内;滑动杆11,所述滑动杆11滑动安装在所述凹形块10内;第一弹簧12,所述第一弹簧12的一端固定安装在所述凹形块10的内壁上,且所述第一弹簧12的另一端固定安装在所述滑动杆11上;四个安装杆13,四个所述安装杆13均滑动安装在所述凹槽4的内壁上;安装槽14,所述安装槽14开设在所述滑动板5上,所述安装杆13与所述安装槽14的内壁滑动连接;第二弹簧15,所述第二弹簧15的一端固定安装在所述安装槽14的内壁上,所述第二弹簧15的另一端固定安装在所述安装杆13上。
25.所述底板2内开设有空腔22,两个所述转动杆7均转动安装在所述空腔22内,所述转动杆7上固定套设有蜗轮16,所述空腔22内转动安装有转轴17,所述转轴17上固定套设有两个蜗杆18,所述蜗杆18与所述蜗轮16相啮合。
26.所述转轴17上固定套设有第一锥齿19,所述底板2上转动安装有驱动杆20,所述驱动杆20的底端延伸至所述空腔22内并固定安装有第二锥齿21,所述第二锥齿21与所述第一锥齿19相啮合,所述驱动杆20的顶端固定安装有把手。
27.所述空腔22的内壁上开设有四个安装孔,所述卡块8与所述安装孔的内壁滑动连接。
28.所述凹槽4内固定安装有固定杆,所述凹形块10与所述固定杆滑动连接。
29.所述空腔22内固定安装有四个轴承座,所述转动杆与所述轴承座转动连接。
30.所述转动杆7上开设有两段旋向相反的螺纹。
31.使用时,需要对耐空转水泵本体1进行安装时,将底板2放置在装配槽6内,然后转动驱动杆20,驱动杆20带动第二锥齿21转动,第二锥齿21带动第一锥齿19转动,第一锥齿19带动转轴17转动,转轴17带动两个蜗杆18转动,蜗杆18带动蜗轮16转动,蜗轮16带动转动杆7转动,转动杆7带动两个卡块8向相互远离的方向运动,直到两个卡块8与卡槽9的内壁接触,停止转动驱动杆20,此时耐空转水泵本体1安装完毕;同理,需要拆卸耐空转水泵本体1时,反向转动驱动杆20,使得卡块8移出卡槽9,此时便可以取下耐空转水泵本体1进行维修与更换;
32.耐空转水泵本体1在工作时,通过凹形块10、滑动杆11和第一弹簧12可以对耐空转水泵本体1起到竖直方向上的减震,通过安装杆13、安装槽14和第二弹簧15,可以起到水平方向上的减震,减震效果好,可以有效防止零部件损坏,提高使用寿命。
33.所述底板2固定安装在所述耐空转水泵本体1的底部,所述滑动板5滑动安装在所述凹槽4内,两个所述卡块8均螺纹安装在所述转动杆7上,所述卡块8与所述卡槽9的内壁活
动连接,便于对耐空转水泵本体1进行安装,同时拆卸方便、有利于维修;所述滑动杆11滑动安装在所述凹形块10内,所述第一弹簧12的另一端固定安装在所述滑动杆11上,四个所述安装杆13均滑动安装在所述凹槽4的内壁上,所述安装杆13与所述安装槽14的内壁滑动连接,所述第二弹簧15的另一端固定安装在所述安装杆13上,便于降低耐空转水泵本体1工作时所产生的震动,有效防止零部件损坏,提高使用寿命。
34.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它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