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338108发布日期:2022-01-05 10:11阅读:70来源:国知局
风扇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风扇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风扇。


背景技术:

2.在炎热的天气或环境下,为缓解高温、闷热,空气不流通带来的不适,人们通常会使用风扇等电器来带动空气流动,从而提升人体舒适度,在生活中风扇有着广泛的应用。常用的落地扇、台扇、吊扇等,占用空间较大,噪音较大,不便于携带。


技术实现要素:

3.有鉴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用户体验较好的风扇。
4.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风扇,所述风扇包括壳体、固定件和风扇组件。所述壳体包括侧壁结构、第一端板和第二端板,所述侧壁结构为绕预设方向环设的具有开口的未封闭环形,所述第一端板、所述第二端板和所述侧壁结构围成具有所述开口的收纳部分,所述第一端板和所述第二端板具有第一进风口;所述固定件连接所述壳体上,且用于将所述风扇固定在物体上;所述风扇组件位于所述收纳部分中,所述风扇组件包括风扇轴和绕所述风扇轴环设且与所述风扇轴连接的贯流风扇,所述风扇轴沿所述预设方向延伸,所述风扇组件用于将所述第一进风口的风导向所述开口吹出。
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风扇,通过在所述壳体上设置固定件,可将所述风扇固定在外部物体,如电脑显示器、婴儿推车、床头等外部物体上,侵占空间较小,体积较小,便于携带,扩大了所述风扇的使用范围,给用户带来更好的体验,同时,将所述侧壁结构设置为绕预设方向环设的具有开口的未封闭环形,所述风扇组件收纳于所述第一端板、所述第二端板和所述侧壁结构围成的收纳部分中,可以在增大所述收纳部分的容积的同时减小所述风扇的体积,使所述风扇的整体结构更加紧凑,并且所述风扇组件的风扇轴沿所述预设方向延伸,将所述第一进风口的风导向所述开口吹出,提高所述风扇的出风效率,达到节能的目的;所述贯流风扇也可以在保证风量的基础上使得所述风扇噪声及体积均较小。
6.在其中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侧壁结构包括连接所述第一端板的第一部分、连接所述第二端板的第二部分、和连接于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二部分之间的中间部分,所述侧壁结构还具有第二进风口,所述第二进风口位于所述中间部分;所述第二进风口的数量为多个,且多个所述第二进风口绕所述预设方向环设排列。通过在所述侧壁结构连接所述连接于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二部分之间的中间部分设置的第二进风口,可以提升进风量,同时所述第二进风口设置在所述中间部分可以使进风更加均衡,并且,所述第二进风口还可以增加所述风扇的散热量,提升所述风扇的工作效率。
7.在其中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风扇组件还包括第一轴流风扇,所述第一轴流风扇套设于所述风扇轴上且位于所述贯流风扇的内侧,所述第一轴流风扇邻近所述第一进风口设置,用于将所述第一进风口的风导入所述贯流风扇内侧,进而所述贯流风扇用于将来自
所述第一轴流风扇的风导向所述开口吹出。可以理解,通过设计设置所述第一轴流风扇,可将所述第一进风口的风导入所述贯流风扇内侧,进而所述贯流风扇用于将来自所述第一轴流风扇的风导向所述开口吹出,可以提高进出风效率,且有利于所述风扇组件及所述风扇体积的小型化。
8.在其中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贯流风扇包括第一风扇轴、绕所述第一风扇轴环设并连接所述第一风扇轴的第一贯流风扇、第二风扇轴和绕所述第二风扇轴环设并连接所述第二风扇轴的第二贯流风扇,所述风扇组件还包括位于所述第一贯流风扇和所述第二贯流风扇之间的驱动电机,所述第一风扇轴和所述第二风扇轴均沿所述预设方向延伸,所述驱动电机连接于所述第一风扇轴和所述第二风扇轴之间,所述驱动电机用于驱动所述第一风扇轴和所述第二风扇轴同步转动,进而驱动所述第一贯流风扇和所述第二贯流风扇同步转动;所述第一端板和所述第二端板均设置有所述第一进风口;所述第一进风口的数量为多个,且多个所述第一进风口绕所述预设方向环设排列。通过在所述第一风扇轴和所述第二风扇轴之间设置所述驱动电机,所述驱动电机用于驱动所述第一风扇轴和所述第二风扇轴同步转动,进而驱动所述第一贯流风扇和所述第二贯流风扇同步转动,可以增加所述风扇工作时的平衡性和稳定性,从而使所述风扇工作时更加安静,增加了用户体验;同时,所述驱动电机设于所述第一贯流风扇和所述第二贯流风扇之间,可以占用更少的空间,使所述风扇的整体结构更加紧凑,另外,在所述第一端板和所述第二端板均设置有所述第一进风口,可以增加进风量,增加所述驱动电机的散热量,提升所述风扇的工作效率。
9.在其中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轴流风扇的数量包括两个,一个所述第一轴流风扇套设于所述第一风扇轴上且位于所述第一贯流风扇的靠近对应的所述第一进风口的一端的内侧;另一个所述第一轴流风扇套设于所述第一风扇轴上且位于所述第二贯流风扇的靠近对应的所述第一进风口的一端的内侧;所述风扇组件还包括第二轴流风扇,所述第二轴流风扇套设于所述风扇轴上且用于将来自所述第一轴流风扇的出风导向所述贯流风扇吹出,所述第二轴流风扇的数量为两个,其中一个所述第二轴流风扇套设于所述第一风扇轴上且位于所述第一贯流风扇的靠近所述驱动电机的一端的内侧,另外一个所述第二轴流风扇套设于所述第二风扇轴且位于所述第二贯流风扇的靠近所述驱动电机的一端的内侧。可以理解,进一步通过两个所述第一轴流风扇进行导风,可以保证出风两侧出风效率一致,风量均匀舒适。此外,进一步通过所述第二轴流风扇,不仅可以提高出风效率,且可以进一步使得所述风扇的各位置的出风较为均匀一致。
10.在其中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壳体还包括第一出风罩板和第二出风罩板,所述侧壁结构还包括连接所述第一边缘和所述第二边缘之间且相对设置的第三边缘和第四边缘,所述第三边缘和所述第四边缘围成所述开口,所述第一出风罩板连接所述第三边缘,所述第二出风罩板连接所述第四边缘且与所述第一出风罩板相对设置,所述第一端板还连接所述第一出风罩板的一端和所述第二出风罩板的一端,所述第二端板还连接所述第一出风罩板的另一端和所述第二出风罩板的另一端,所述第一端板、所述第二端板、所述第一出风罩板和所述第二出风罩板围成与所述开口连通的出风部分,所述出风部分远离所述开口的一侧为出风口,且所述出风部分用于将来自所述开口的风经由所述出风口排出。通过设置连接所述第三边缘的所述第一出风罩板和连接所述第四边缘且与所述第一出风罩板相对设置的所述第二出风罩板,且所述第一端板、所述第二端板、所述第一出风罩板和所述第二出
风罩板围成与所述开口连通的出风部分可以对所述开口的出风进行导向,将来自所述第一进风口和所述第二进风口的空气经由所述开口向所述出风部分直接排出,减少所述风扇出风的能量损失,提升了所述风扇的出风效率。
11.在其中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风扇还包括可调挡板,所述可调挡板位于所述第一出风罩板和所述第二出风罩板之间,且活动连接所述第一端板和所述第二端板,用于调节所述出风口的出风。通过设置所述可调挡板,方便用户调节出风的方向,以及控制风量大小,增加用户体验。
12.在其中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风扇还包括调节件,所述调节件连接所述可调挡板,用于驱动所述可调挡板相对于所述壳体运动以调节所述出风口的出风。通过所述调节件驱动所述可调挡板,可让用户更加轻松地调整出风方向,操作简单,提升了用户体验。
13.在其中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可调挡板包括挡板主体和设置于所述挡板主体两端的第一枢接部,所述壳体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端板和所述第二端板的第二枢接部,所述第一枢接部与所述第二枢接部转动连接使得所述可调挡板与所述壳体转动连接;所述第一枢接部和所述第二枢接部中的一个包括枢轴,所述第一枢接部和所述第二枢接部的另一个包括枢孔,所述枢轴位于所述枢孔中使得所述可调挡板和所述壳体转动连接。通过设置所述枢轴位于所述枢孔中使得所述可调挡板和所述壳体转动连接,在用户使用所述风扇时,可通过调整所述枢轴在所述枢孔中的位置从而调节所述可调挡板开合的角度,从而改变出风方向,使所述风扇具有更多的出风方向,以满足用户的不同需求。
14.在其中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枢接部包括枢轴,所述第二枢接部包括枢孔,所述调节件包括调节按钮,所述调节按钮位于所述壳体外且连接所述枢轴远离所述可调挡板的一端。通过所述调节按钮,用户可轻松地通过所述调节按钮来调整所述可调挡板的角度,为用户带来更好的体验。
15.在其中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固定件包括第一固定件和第二固定件,所述第一固定件连接所述第一出风罩板远离所述第二出风罩板的一侧,所述第二固定件转动连接所述侧壁结构,所述第一固定件和所述第二固定件用于夹持所述外部物体的两侧。通过所述固定件,用户可以轻松将风扇固定在外部物体,如电脑显示器上,为用户解决了风扇的放置问题,增加了用户体验。
16.在其中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风扇还包括出风栏板,所述出风栏板连接于所述第一出风罩板连接所述侧壁结构的一端和所述第二出风罩板连接所述侧壁结构的一端之间,用于过滤自所述侧壁结构的出风,所述出风栏板包括多条间隔设置且沿所述预设方向延伸的第一栏板和多条相互平行间隔设置且与所述第一栏板相交的第二栏板,多条所述第一栏板和多条所述第二栏板相交界定多个阵列排布且用于过滤出风的通风孔。通过在所述风扇设置所述出风栏板,可以保证用户在使用风扇时,手指不能通过出风口伸入进风扇内部,从而保证使用风扇用户的安全。
附图说明
17.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
其他的附图。
18.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风扇的立体图。
19.图2是图1所示风扇的另一角度的立体图。
20.图3是图1所示风扇的剖视图。
21.图4是图1所示风扇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22.图5是图4所示风扇的风扇组件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23.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24.请参阅图1

图5,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风扇10的立体图,图 2是图1所示风扇10的另一角度的立体图,图3是图1所示风扇10的剖视图,图4是图1所示风扇10的立体分解示意图,图5是图4所示风扇的风扇组件的剖视图。
25.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所述风扇10包括:壳体11、固定件12、和风扇组件13。所述壳体11包括侧壁结构111、第一端板112和第二端板113,所述侧壁结构111为绕预设方向环设的具有开口118的未封闭环形,所述侧壁结构111包括沿所述预设方向排列且相对设置的第一边缘111a和第二边缘 111b,所述第一端板112连接所述第一边缘111a,所述第二端板113连接所述第二边缘111b,所述第一端板112、所述第二端板113和所述侧壁结构111 围成具有所述开口118的收纳部分119,所述第一端板112和所述第二端板 113中的至少一个具有第一进风口112a。所述固定件12连接所述壳体11上,且用于将所述风扇10固定在外部物体上。所述风扇组件13位于所述收纳部分119中,所述风扇组件13包括沿所述预设方向延伸的风扇轴134和绕所述风扇轴134设置的贯流风扇132,所述风扇组件13用于将所述第一进风口 112a的风导向所述开口118吹出。
2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风扇10,通过在所述壳体11 上设置固定件12,可将所述风扇10固定在外部物体,如电脑显示器、婴儿推车、床头等外部物体上,侵占空间较小,体积较小,便于携带,扩大了所述风扇的使用范围,且吹幅广,给用户带来更好的体验,同时,将所述侧壁结构111设置为绕预设方向环设的具有开口118的未封闭环形,所述风扇组件13收纳于所述第一端板112、所述第二端板113和所述侧壁结构111围成的收纳部分119中,可以在增大所述收纳部分119的容积的同时减小所述风扇10的体积,使所述风扇10的整体结构更加紧凑,并且所述风扇组件13 的风扇轴134沿所述预设方向延伸将所述第一进风口112a的风导向所述开口 118吹出,提高所述风扇10的出风效率,达到节能的目的,所述贯流风扇132 也可以在保证风量的基础上使得所述风扇噪声及体积均较小。
27.可以理解,所述贯流风扇132可以包括多个支撑板,所述多个支撑板可以沿所述预设方向依次间隔排列,相邻两个所述支撑板之间连接有多个风板。其中所述多个支撑杆可以套设固定于所述风扇轴134上。可以理解,多个所述风板绕所述预设方向所在的轴向环设并间隔排列以组成风板层。本实施例中,所述风板绕所述预设方向所在的轴向环设并间隔排列以组成圆柱状,由于所述风轮具有绕所述预设方向所在的轴向环设间隔排列多个所述风板组成的所述风板层,使得所述贯流风扇132在转动时有利于均匀出风,使出风连贯、顺
畅,进一步配合连接在所述风板上的多个所述支撑板,达到支撑所述风板稳定性的同时,也保证了整个贯流风扇132的稳定性,使出风效果更加舒适。本实施例中,所述贯流风扇包括至少四个支撑板,相邻两个所述支撑板之间均连接有多个所述风板,使得所述贯流风扇132包括至少三层所述风板层。在常见的家庭环境下进行使用,可以为所述贯流风扇132设置至少四个支撑板,使得贯流风扇132包括至少三层所述风板层,即可使出风率最大且能耗较低,从而达到较高的能效比,在节约能源的同时提供最佳降温效果。可以理解,根据不同的使用环境,可以合理的配置所述支撑板、所述风板的个数,使所述贯流风扇132的出风效率最佳,能效比最高。
28.具体地,所述侧壁结构111包括连接所述第一端板112的第一部分111e、连接所述第二端板113的第二部分111f、和连接于所述第一部分111e和所述第二部分111f之间的中间部分111g,所述侧壁结构111还具有第二进风口 111h,所述第二进风口111h位于所述中间部分111g;所述第二进风口111h 的数量为多个,且多个所述第二进风口111h绕所述预设方向环设排列。通过在所述侧壁结构111连接所述连接于所述第一部分111e和所述第二部分111f 之间的中间部分111g设置的第二进风口111h,通过在所述侧壁结构111上所述中间部分111g设置所述第二进风口111h可以提升进风量,同时所述第二进风口111h设置在所述中间部分111g可以使进风更加均衡,并且,所述第二进风口111h还可以增加所述风扇10的散热量,提升所述风扇10的工作效率。
29.进一步地,所述风扇组件13还包括第一轴流风扇136a,所述第一轴流风扇136a套设于所述风扇轴134上且位于所述贯流风扇132的内侧,所述第一轴流风扇136a邻近所述第一进风口112a设置,用于将所述第一进风口112a 的风导入所述贯流风扇132内侧,进而所述贯流风扇132用于将来自所述第一轴流风扇136a的风导向所述开口118吹出。可以理解,通过设计设置所述第一轴流风扇136a,可将所述第一进风口112a的风导入所述贯流风扇132 内侧,进而所述贯流风扇132用于将来自所述第一轴流风扇136a的风导向所述开口118吹出,可以提高进出风效率,且有利于所述风扇组件13及所述风扇10体积的小型化。
30.具体地,所述风扇轴134包括第一风扇轴134a和第二风扇轴134b,所述贯流风扇132包括绕所述第一风扇轴134a环设并连接所述第一风扇轴 134a的第一贯流风扇132a、和绕所述第二风扇轴环设并连接所述第二风扇轴的第二贯流风扇,所述风扇组件13还包括位于所述第一贯流风扇132a和所述第二贯流风扇132b之间的驱动电机133,所述第一风扇轴134a和所述第二风扇轴134b均沿所述预设方向延伸,所述驱动电机133连接于所述第一风扇轴134a和所述第二风扇轴134b之间,所述驱动电机133用于驱动所述第一风扇轴134a和所述第二风扇轴134b同步转动,进而驱动所述第一贯流风扇132a和所述第二贯流风扇132b同步转动;所述第一端板112和所述第二端113板均设置有所述第一进风口112a;所述第一进风口112a的数量为多个,且多个所述第一进风口112a绕所述预设方向环设排列。通过连接所述两个风扇轴134a、134b之间的所述驱动电机133,所述驱动电机133用于驱动所述第一贯流风扇132a和所述第二贯流风扇132b同步转动,可以增加所述风扇10工作时的平衡性和稳定性,从而使所述风扇10工作时更加安静,增加了用户体验;同时,所述驱动电机133设于所述第一贯流风扇132a和所述第二贯流风扇132b之间,可以占用更少的空间,使所述风扇10的整体结构更加紧凑,另外,在所述第一端板112和所述第二端板113均设置有所述第一进风口112a,可以增加进风量,增加所述驱动电机133的散热量,提升所述风扇10的工作
效率。
31.其中,所述第一轴流风扇136a的数量包括两个,一个所述第一轴流风扇 136a套设于所述第一风扇轴134a上且位于所述第一贯流风扇132a的靠近对应的所述第一进风口112a的一端的内侧;另一个所述第一轴流风扇136a套设于所述第一风扇轴134a上且位于所述第二贯流风扇132b的靠近对应的所述第一进风口112a的一端的内侧;所述风扇组件13还包括第二轴流风扇 136b,所述第二轴流风扇136b套设于所述风扇轴134上且用于将来自所述第一轴流风扇136a的出风导向所述贯流风扇132吹出,所述第二轴流风扇136b 的数量为两个,其中一个所述第二轴流风扇136b套设于所述第一风扇轴134a 上且位于所述第一贯流风扇132a的靠近所述驱动电机133的一端的内侧,另外一个所述第二轴流风扇136b套设于所述第二风扇轴134b且位于所述第二贯流风扇132b的靠近所述驱动电机133的一端的内侧。可以理解,进一步通过两个所述第一轴流风扇136a进行导风,可以保证出风两侧出风效率一致,风量均匀舒适。此外,进一步通过所述第二轴流风扇136b,不仅可以提高出风效率,且可以进一步使得所述风扇10的各位置的风力较为均匀一致。
32.进一步地,所述壳体11还包括第一出风罩板114和第二出风罩板115,所述侧壁结构111还包括连接所述第一边缘111a和所述第二边缘111b之间且相对设置的第三边缘111c和第四边缘111d,所述第三边缘111c和所述第四边缘111d围成所述开口118,所述第一出风罩板114连接所述第三边缘111c,所述第二出风罩板115连接所述第四边缘111d且与所述第一出风罩板114相对设置,所述第一端板112还连接所述第一出风罩板114的一端和所述第二出风罩板115的一端,所述第二端板113还连接所述第一出风罩板114的另一端和所述第二出风罩板115的另一端,所述第一端板112、所述第二端板 113、所述第一出风罩板114和所述第二出风罩板115围成与所述开口118连通的出风部分116,所述出风部分116远离所述开口118的一侧为出风口117,且所述出风部分116用于将来自所述开口118的风经由所述出风口117排出。通过设置连接所述第三边缘111c的所述第一出风罩板114和连接所述第四边缘111d且与所述第一出风罩板114相对设置的所述第二出风罩板115,且所述第一端板112、所述第二端板113、所述第一出风罩板114和所述第二出风罩板115围成与所述开口118连通的出风部分116可以对所述开口118的出风进行导向,将来自所述第一进风口112a和所述第二进风口111h的空气经由所述开口118向所述出风部分116直接排出,减少所述风扇10出风的能量损失,提升了所述风扇10的出风效率。
33.进一步地,所述风扇10还包括可调挡板14,所述可调挡板14位于所述第一出风罩板114和所述第二出风罩板115之间,且活动连接所述第一端板 112和所述第二端板113,用于调节所述出风口117的出风。通过设置所述可调挡板14,方便用户调节出风的方向,以及控制风量大小,增加用户体验。
34.进一步地,所述风扇10还包括调节件15,所述调节件15连接所述可调挡板14,用于驱动所述可调挡板14相对于所述壳体11运动以调节所述出风口117的出风。通过所述调节件15驱动所述可调挡板14,可让用户更加轻松地调整出风方向,操作简单,提升了用户体验。
35.具体地,所述可调挡板14包括挡板主体143和设置于所述挡板主体143 两端的第一枢接部141,所述壳体11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端板112和所述第二端板113的第二枢接部142,所述第一枢接部141与所述第二枢接部142 转动连接使得所述可调挡板14与所述壳体
11转动连接;所述第一枢接部141 和所述第二枢接部142中的一个包括枢轴141a,所述第一枢接部141和所述第二枢接部142的另一个包括枢孔142a,所述枢轴141a位于所述枢孔142a 中使得所述可调挡板14和所述壳体11转动连接。通过设置所述枢轴141a 位于所述枢孔142a中使得所述可调挡板14和所述壳体11转动连接,在用户使用所述风扇10时,可通过调整所述枢轴141a在所述枢孔142a中的位置从而调节所述可调挡板14开合的角度,从而改变出风方向,使所述风扇10具有更多的出风方向,以满足用户的不同需求。
36.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枢接部141包括枢轴141a,所述第二枢接部142包括枢孔142a,所述调节件15包括调节按钮151,所述调节按钮151位于所述壳体11外且连接所述枢轴141a远离所述可调挡板14的一端。通过所述调节按钮151,用户可轻松地通过所述调节按钮151来调整所述可调挡板14的角度,为用户带来更好的体验。
37.进一步地,所述固定件12包括第一固定件121和第二固定件122,所述第一固定件121连接所述第一出风罩板114远离所述第二出风罩板115的一侧,所述第二固定件122转动连接所述侧壁结构111,所述第一固定件121 和所述第二固定件122用于夹持所述外部物体的两侧。可以理解,用户在使用所述风扇10时,可以先将所述风扇10的所述第一固定件121固定在需要夹持的外部物体上,如电脑显示屏,可以先将所述第一固定件121卡在电脑显示器屏的前面,然后将所述第二固定件122抵接在电脑显示屏的背后,从而使所述第一固定件121和所述第二固定件122共同夹持电脑显示屏,并将所述风扇10固定在电脑显示屏上。通过所述固定件12,用户可以轻松将所述风扇10固定在外部物体,如电脑显示器上,为用户解决了所述风扇10的放置的问题,增加了用户体验。
38.进一步地,所述风扇10还包括出风栏板16,所述出风栏板16连接于所述第一出风罩板114连接所述侧壁结构111的一端和所述第二出风罩板115 连接所述侧壁结构111的一端之间,用于过滤自所述侧壁结构111的出风,所述出风栏板16包括多条间隔设置且沿所述预设方向延伸的第一栏板161 和多条相互平行间隔设置且与所述第一栏板相交的第二栏板162,多条所述第一栏板161和多条所述第二栏板162相交界定多个阵列排布且用于过滤出风的通风孔163。通过在所述风扇10设置所述出风栏板16,可以保证用户在使用所述风扇10时,手指不能通过出出风口117伸入进所述风扇10内部,从而保证用户的安全。
39.以上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的风扇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风扇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