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液压阀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插装溢流阀。
背景技术:2.插装溢流阀为一种压力控制阀,在液压系统中起到稳压溢流、卸压和安全保护的作用。
3.请参见图1及图2,现有的插装溢流阀的阀套1的一端套接在主阀座2外,并与主阀座2螺纹连接,主阀座2和阀套1螺接的部位设有螺纹胶以加强螺接的牢固性。在插装溢流阀装入插孔3内时,插装溢流阀与插孔3的限位部分为阀套1的第二定位部5,第二定位部5与插孔3内的第一定位部4抵住,从而密封油口。由于插装溢流阀的限位部分在阀套1上,而安装时施加扭力作用部分在主阀座2上,两者的作用力不是同一个零件,当阀套1抵住后,主阀座2上作用的扭力依然存在,二者在轴向上产生的作用力不可抵消,从而可能导致主阀座2和阀套1发生相对转动,使得主阀座2和阀套1之间的螺纹胶可能存在失效风险。
技术实现要素:4.基于此,本实用新型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一种插装溢流阀,技术方案如下:
5.一种插装溢流阀,包括阀体组件及阀芯组件,所述阀体组件具有阀腔,且所述阀体组件上开设有第一油口及第二油口,所述阀芯组件设于所述阀腔内并能够在所述阀腔内移动以使第一油口与所述第二油口连通或隔断;所述阀体组件包括阀套及主阀座,所述主阀座的一端的内壁上设有内螺纹,所述阀套靠近所述主阀座的一端的外壁设有外螺纹,所述外螺纹与所述内螺纹螺纹连接,所述主阀座的一端设有第二定位部,所述第二定位部能够与插孔内的第一定位部抵接。
6.如此设置,由于主阀座的一端套接在阀套外,能够将与插孔定位的第二定位部设置在主阀座上,而与外部工具配合的作用面是设置在主阀座上的,使得受扭力的部位与跟插孔定位的第二定位部都设于主阀座上,施加于主阀座上扭力与插孔的第一定位部对于主阀座限位的作用力能够相互抵消,阀套不会被插孔内的第一定位部抵住而与主阀座发生相对转动,从而保证内螺纹与外螺纹之间的螺纹胶的有效性。
7.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主阀座靠近所述阀套的一端的端面为平面以形成所述第二定位部。
8.如此设置,以使第二定位部与主阀座的侧面形成尖角,从而与插孔的第一定位部的斜面形成密封,加强密封性。
9.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主阀座内设有阀座,所述主阀座与所述阀座分体设置,所述阀座设于所述阀套的一端。
10.如此设置,降低加工难度。
11.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主阀座的内壁设有台阶,所述阀座抵接于所述台阶。
12.如此设置,对于阀座进行定位。
13.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阀座靠近所述阀芯组件的一侧设有阻尼套,所述阻尼套连接于所述阀座并与所述阀座一体式设置。
14.如此设置,能够减少零件数量。
15.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插装溢流阀还包括先导组件,所述先导组件设于所述主阀座内,所述主阀座的侧壁开设有与所述主阀座内部连通的排油孔,所述主阀座靠近所述阀套的一端开设有第二阻尼孔,所述先导组件能够在所述阀座内运动以使所述第二阻尼孔与所述排油孔连通或隔断。
16.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阀芯组件包括主阀芯及第一弹性件,所述第一弹性件的一端抵接于所述阀座,另一端抵接于所述主阀芯,所述主阀芯能够在所述阀套内运动。
17.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主阀芯上开设有与第二阻尼孔连通的第一阻尼孔,所述第二阻尼孔的孔径大于所述第一阻尼孔的孔径,所述第一阻尼孔与所述第一油口连通。
18.如此设置,能够使得第二阻尼孔右侧的高压油压力高于第二弹性件的预压缩力时,先导阀芯打开,排油孔泄油,由于第一阻尼孔孔径小于第二阻尼孔孔径,造成主阀芯两侧产生压差,油液能够推开主阀芯,油液经第二油口溢流。
19.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主阀芯一端的端面与所述主阀芯的侧面形成所述油封部,所述阀套的内壁设有油封锥形面,所述油封部能够抵接于所述油封锥形面,以将所述第一油口及所述第二油口隔断。
20.如此设置,弹簧槽对于第一弹性件的运动起到导向作用。
21.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先导组件包括调节杆、第二弹性件及先导阀芯,所述第二弹性件的一端抵接于所述调节杆,另一端抵接于所述先导阀芯,所述先导阀芯能够封堵所述第二阻尼孔,所述调节杆能够调节所述第二弹性件的弹力。
2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插装溢流阀,通过将主阀座的一端套接于阀套的一端外,并通过螺纹连接,能够将与插孔内的第一定位部抵接的第二定位部设置在主阀座上,在利用外部工具将插装溢流阀旋转入插孔内时,施加于主阀座上扭力与插孔的第一定位部对于主阀座限位的作用力能够相互抵消,阀套不会抵住于插孔的第一定位部而与主阀座发生相对旋转,从而保证螺纹胶固定的有效性。
附图说明
23.图1为现有的插装溢流阀的剖视图;
24.图2为插孔的剖视图;
25.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插装溢流阀的剖视图;
26.图4为图3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27.图5为插装溢流阀的立体图;
28.图6为阀座的第一部的剖视图;
29.图7为阀座的第二部和阻尼套的结构示意图。
30.图中各符号表示含义如下:
31.100、插装溢流阀;10、阀体组件;101、阀腔;102、第一油口;103、第二油口;11、阀套;111、外螺纹;112、第一腔;113、油封锥形面;12、主阀座;121、安装面;122、内螺纹;123、
第二定位部;1241、台阶;125、阀座;1251、阀口;126、阻尼套;1261、第二阻尼孔;127、第二腔;128、排油孔;20、阀芯组件;21、主阀芯;211、油封部;2111、第一阻尼孔;2121、弹簧槽;22、第一弹性件;30、先导组件;31、先导阀芯;32、第二弹性件;33、调节杆;331、容置槽;332、调节螺母。
具体实施方式
32.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33.需要说明的是,当组件被称为“装设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组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设置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设置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固定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固定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
34.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或/及”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35.请参见图3,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插装溢流阀100,安装于插装溢流阀100中,起到稳压溢流、卸压等作用。
36.具体地,插装溢流阀100包括阀体组件10及阀芯组件20,阀体组件10内具有阀腔101,且阀体组件10上开设有第一油口102及第二油口103,阀芯组件20能够在阀腔101内运动以使第一油口102及第二油口103连通或隔断。
37.阀体组件10包括阀套11及主阀座12,主阀座12连接于阀套11,阀腔101包括第一腔112及第二腔127,第一腔112位于阀套11内,第二腔127位于主阀座12内,阀芯组件20位于第一腔112内。
38.阀套11内壁设有油封锥形面113,油封锥形面113位于第一油口102与第二油口103之间,阀芯组件20能够抵接于油封锥形面113,以限制阀芯组件20的轴向移动。
39.请参见图5,主阀座12的外侧壁具有至少两个相对设置的安装面121,外部工具能够通过夹住这两个安装面121,从而旋转主阀座12以将插装溢流阀100旋转入外部插孔3内,安装面121为平面。
40.优选地,主阀座12的外侧壁具有六个平面,六个平面形成六角面,方便安装人员从任意角度夹住主阀座12进行安装操作。
41.请参见图4及图6,主阀座12的一端的内壁上设有内螺纹122,阀套11靠近主阀座12的一端的外壁设有外螺纹111,内螺纹122与外螺纹111连接。内螺纹122与外螺纹111之间设有螺纹胶以加强连接作用。
42.主阀座12靠近阀套11的一端设有第二定位部123,当插装溢流阀100插入外部插孔3内时,第二定位部123能够与插孔3内的第一定位部4抵接并定位。
43.请参见图1及图2,可以理解,现有的插装溢流阀的阀套1的一端套接在阀座2的一
端外并螺纹连接。由于阀套1的一端套接在主阀座2外,主阀座2上并没有空间设置与插孔3的第一定位部4配合的部位,而与插孔3的第一定位部4抵接的第一定位部5只能设置在阀套1上。在插装溢流阀装入插孔3内时,插装溢流阀与插孔3的限位部分为阀套1的第一定位部5的k角,即第一定位部5的尖角,第一定位部5的k角与插孔3内的第一定位部4的斜面抵住,从而密封油口。由于插装溢流阀的限位部分在阀套1上,而安装扭力作用部分在主阀座2上,两者的作用力不是同一个零件,当阀套1抵死后,主阀座2上作用的扭力依然存在,二者在轴向产生的作用力不可抵消,此时主阀座2与阀套1会发生相对转动,使得两者之间螺纹胶失效。
44.而在本实用新型中,当将插装溢流阀100安装入插孔3内时,通过扳手等外部工具在主阀座12上施力旋转,而主阀座12上的第二定位部123抵接于第一定位部4,施加于主阀座12上扭力与插孔3的第一定位部4对于主阀座12限位的作用力能够相互抵消,在旋转主阀座12时,主阀座12会带动阀套11一起旋转,则能够避免阀套11相对主阀座12旋转而使螺纹胶失效。
45.主阀座12设有第二定位部123,第二定位部123能够与插孔3内的第二定位部4的斜面抵接。
46.主阀座12靠近所述阀套11的一端的端面为平面以形成第二定位部123,第二定位部123与主阀座12的侧面形成k角,即尖角,k角能够与斜面抵接,能够加强密封性。
47.主阀座12内设有阀座125,阀座125设于主阀座12的一端,阀座125与主阀座12分体设置,能够降低加工难度。
48.主阀座12的内壁设有台阶1241,阀座125抵接于台阶1241,阀套11的一端伸入主阀座12内并抵靠于阀座125。
49.请参见图7,阀座125朝向阀芯组件20的一侧设有阻尼套126,阻尼套126与阀座125一体成型设置,能够减少零部件个数,减少加工工序。
50.阻尼套126内开设有第二阻尼孔1261,第二腔127能够通过第二阻尼孔1261与第一腔112连通。
51.第一油口102开设于阀套11上,并位于阀套11远离主阀座12的一侧,第二油口103开设于阀套11的侧壁。
52.阀芯组件20包括主阀芯21及第一弹性件22,第一弹性件22的一端抵接于主阀芯21,另一端抵接于主阀座12,第一弹性件22用于主阀芯21的复位。
53.主阀芯21靠近第一油口102的一端设有油封部211,主阀芯21的一端具有k角,即,主阀芯21一端的尖角形成油封部211,油封部211能够与油封锥形面113抵接,从而将第一油口102与第二油口103隔断。通过k角与油封锥形面113的配合,加强第一油口102与第二油口103隔断时的密封性。
54.主阀芯21开设有弹簧槽2121,第一弹性件22至少部分设于弹簧槽2121内并抵接于弹簧槽2121的内壁,弹簧槽2121与第二阻尼孔1261连通。
55.主阀芯21内开设有第一阻尼孔2111,第一阻尼孔2111分别与弹簧槽2121及第一油口102连通,第一油口102内的油液能够通过第一阻尼孔2111进入弹簧槽2121内。
56.主阀座12的侧壁开设有排油孔128,排油孔128与第二腔127连通,弹簧槽2121内的油液能够通过第二阻尼孔1261,流经第二腔127从排油孔128排出,以便主阀芯21能够顺利地移动。具体地,第二阻尼孔1261的孔径小于第一阻尼孔2111的孔径,如此,使得油液从第
一油口102进入,在流经第一阻尼孔2111时产生液阻,从而使得弹簧槽2121内的油液的压力小于第一油口102内的压力,油液克服第一弹性件22的弹力而推动主阀芯21朝向靠近主阀座12的方向运动,第一油口102与第二油口103连通。第二阻尼孔1261并能够使得油液在流经阀座125打开下述的先导阀芯31时形成缓冲,降低先导阀芯31打开时的瞬态不稳定。
57.插装溢流阀100还包括先导组件30,先导组件30部分设于第二腔127内,用于控制排油孔128与第二阻尼孔1261的连通或隔断。
58.具体地,先导组件30包括第二弹性件32及先导阀芯31,阀座125内开设有与第二阻尼孔1261连通的阀口1251,阀口1251与第二腔127连通,先导阀芯31能够封堵阀口1251,从而封堵第二阻尼孔1261,第二弹性件32的一端抵接于先导阀芯31。第二弹性件32为调压弹簧,能够调节插装溢流阀100的开启压力。
59.弹簧槽2121内的油液能够从第二阻尼孔1261进入阀口1251,当第二阻尼孔1261右侧的高压油压力高于第二弹性件32的预压缩力时,油液克服第二弹性件32的弹力而推动先导阀芯31运动,从而使得弹簧槽2121内中油液从排油孔128排出泄油。
60.先导阀芯31靠近阀口1251一端的侧面呈锥形,阀口1251与阀座125的端面形成k角,在封堵阀口1251时,先导阀芯31能够与阀口1251形成锥面密封,加强密封性。
61.先导组件30还包括调节杆33,调节杆33连接于先导阀芯31,能够调节第二弹性件32弹力。
62.具体地,先导组件30还包括调节螺母332,调节杆33的一端抵接于第二弹性件32,另一端伸出第二腔127外并与调节螺母332螺纹连接,通过螺旋调节杆33,从而调节第二弹性件32的弹力,改变油液推动先导阀芯31所需要克服的第二弹性件32的弹力。
63.调节杆33朝向第二弹性件32的一端开设有容置槽331,第二弹性件32的一端抵接于容置槽331的内壁,容置槽331对于第二弹性件32起到导向作用。
64.在工作过程中,当第一油口102内的油压较大时,油液经第一阻尼孔2111进入,再进入第二阻尼孔1261内,当油压大于第二弹性件32的弹力,油液克服第二弹性件32的弹力,推动先导阀芯31朝向远离阀口1251的方向运动,使得排油孔128与第二阻尼孔1261连通。由于第一阻尼孔2111的孔径较小,油液在进入第一阻尼孔2111时产出液阻,使得第一油口102与弹簧槽2121之间形成压力差,从而推动主阀芯21朝向靠近先导阀芯31的方向运动,使得第一油口102与第二油口103连通,油液从第一油口102流入第二油口103。
65.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66.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67.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