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静力压桩机及其液压补油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550441发布日期:2022-04-07 08:14阅读:238来源:国知局
一种静力压桩机及其液压补油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压桩机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液压补油装置。此外,本实用新型还涉及一种包括上述液压补油装置的静力压桩机。


背景技术:

2.静力压桩机作为一种预制桩施工装备,在使用的过程中,一般依靠夹桩油缸抱紧预制桩,通过压桩油缸把夹桩箱向下压。
3.当遇到坚硬的土层时,需要较大吨位的压桩,此时需要主压油缸与副压油缸同时压桩,在压桩力较大的情况下,容易出现夹桩油缸抓紧力不能达到抓紧要求,出现“滑桩”甚至“坐机”等问题。
4.综上所述,如何避免夹桩油缸因抓紧力较小出现滑桩的问题,是目前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5.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液压补油装置,在使用的过程中,第二油路中的液压油会通过连接油路进入第一油路,为夹桩油缸的无杆腔供油,避免在压桩油缸压力较大的情况下,夹桩油缸夹紧力过小而出现滑桩的现象;此液压补油装置的集成度高、成本低、运行可靠性强,并且维修过程方便。
6.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包括上述液压补油装置的静力压桩机。
7.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8.一种液压补油装置,包括:
9.夹桩油缸,用于为抱紧预制桩提供夹紧力;
10.压桩油缸,用于为向下压夹桩箱提供压力;
11.第一油路,一端与油箱连通,另一端与所述夹桩油缸的无杆腔连接,以为所述夹桩油缸的无杆腔供油;
12.第二油路,一端与所述油箱连通,另一端与所述压桩油缸的无杆腔连接,以为所述压桩油缸的无杆腔供油;
13.连接油路,连接所述第一油路和所述第二油路,以在所述第二油路为所述压桩油缸的无杆腔供油时,将所述第二油路的液压油引入所述第一油路为所述夹桩油缸的无杆腔供油。
14.优选的,所述连接油路设置有减压阀,所述减压阀的进油口与所述第二油路连接,所述减压阀的出油口与所述第一油路连接。
15.优选的,所述第一油路设置有控制所述第一油路流向的第一电磁阀,所述第一电磁阀为三位六通阀。
16.优选的,非工作状态下,所述第一电磁阀处于中间位;所述第一油路为所述夹桩油缸的无杆腔供油状态下,所述第一电磁阀处于左位;所述第一油路回流状态下,所述第一电
磁阀处于右位。
17.优选的,所述第二油路设置有控制所述第二油路流向的第二电磁阀,所述第二电磁阀为三位六通阀。
18.优选的,非工作状态下,所述第二电磁阀处于中间位;所述第二油路为所述压桩油缸的无杆腔供油状态下,所述第二电磁阀处于左位;所述第二油路回流状态下,所述第二电磁阀处于右位。
19.一种静力压桩机,包括上述任一项所述的液压补油装置。
20.在使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液压补油装置的过程中,首先通过第一油路向夹桩油缸的无杆腔供油,使夹桩油缸伸出,为抱紧预制桩提供夹紧力;通过第二油路为压桩油缸的无杆腔供油,使压桩油缸伸出,为向下压夹桩箱提供压力;第二油路中的液压油可以通过连接油路进入第一油路,并通过第一油路进入夹桩油缸的无杆腔,为夹桩油缸的无杆腔进行补油。
21.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液压补油装置在使用的过程中,在压桩油缸大吨位压桩时,可以使夹桩油缸的夹紧力增大或维持在较大的夹紧力,避免在压桩油缸大吨位压桩时,因夹桩油缸的夹紧力太小而导致滑桩,使夹桩油缸能够按照需求夹紧预制桩。
22.此外,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包括上述液压补油装置的静力压桩机。
附图说明
23.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4.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液压补油装置处于非工作状态时的示意图;
25.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液压补油装置处于补油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26.图1-2中:
27.1为夹桩油缸、2为压桩油缸、3为减压阀、4为第二电磁阀、5为第一电磁阀。
具体实施方式
28.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9.本实用新型的核心是提供一种液压补油装置,在使用的过程中,第二油路中的液压油会通过连接油路进入第一油路,为夹桩油缸的无杆腔供油,避免在压桩油缸压力较大的情况下,夹桩油缸夹紧力过小而出现滑桩的现象;此液压补油装置的集成度高、成本低、运行可靠性强,并且维修过程方便。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核心是提供一种包括上述液压补油装置的静力压桩机。
30.请参考图1至2。
31.本具体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液压补油装置,包括:
32.夹桩油缸1,用于为抱紧预制桩提供夹紧力;
33.压桩油缸2,用于为向下压夹桩箱提供压力;
34.第一油路,一端与油箱连通,另一端与夹桩油缸1的无杆腔连接,以为夹桩油缸1的无杆腔供油;
35.第二油路,一端与油箱连通,另一端与压桩油缸2的无杆腔连接,以为压桩油缸2的无杆腔供油;
36.连接油路,连接第一油路和第二油路,以在第二油路为压桩油缸2的无杆腔供油时,将第二油路的液压油引入第一油路为夹桩油缸1的无杆腔供油。
37.需要进行说明的是,第一油路在供油状态时,可以将液压油供给至夹桩油缸1的无杆腔,在回油状态下,也可以使夹桩油缸1的无杆腔内的液压油通过第一油路回流至油箱。
38.第二油路在供油状态时,可以将液压油供给至压桩油缸2的无杆腔,在回油状态下,也可以使压桩油缸2的无杆腔内的液压油通过第二油路回流至油箱。
39.夹桩油缸1、压桩油缸2均可以是单个油缸,也可以是并联设置的多个油缸,具体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在此不做赘述。
40.连接油路主要在第二油路向压桩油缸2的无杆腔供油时,将第二油路中的液压油通过连接油路流至第一油路,并为夹桩油缸1的无杆腔补油。
41.在使用本具体实施例提供的液压补油装置的过程中,首先通过第一油路向夹桩油缸1的无杆腔供油,使夹桩油缸1伸出,为抱紧预制桩提供夹紧力;通过第二油路为压桩油缸2的无杆腔供油,使压桩油缸2伸出,为向下压夹桩箱提供压力;在第二油路为压桩油缸2的无杆腔供油的过程中,第二油路中的液压油可以通过连接油路进入第一油路,并通过第一油路进入夹桩油缸1的无杆腔,为夹桩油缸1的无杆腔进行补油。
42.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具体实施例提供的液压补油装置在使用的过程中,在压桩油缸2大吨位压桩时,可以使夹桩油缸1的夹紧力增大或维持在较大的夹紧力,避免在压桩油缸2大吨位压桩时,因夹桩油缸1的夹紧力太小而导致滑桩,使夹桩油缸1能够按照需求夹紧预制桩。并且,本具体实施例提供的液压补油装置的集成度高、成本低、运行可靠性强,并且在维修过程方便、容易操作。
43.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由于为压桩油缸2的无杆腔提供的液压油与为夹桩油缸1的无杆腔提供的液压油的油压具有差异,在使用的过程中,一般情况下,为压桩油缸2的无杆腔提供的液压油的油压大于为夹桩油缸1的无杆腔提供的液压油的油压。
44.可以在连接油路设置减压阀3,减压阀3的进油口与第二油路连接,减压阀3的出油口与第一油路连接,在使用的过程中,可以通过调节减压阀3,使进入夹桩油缸1的无杆腔的液压油的压力符合要求,同时也可以使夹桩油缸1的夹紧力维持在稳定的范围内,方便控制。
45.如图1所示,为本具体实施例提供的液压补油装置,包括夹桩油缸1、压桩油缸2、设置于连接油路的减压阀3、设置于第一油路的第一电磁阀5以及设置于第二油路的第二电磁阀4,第一电磁阀5和第二电磁阀4均设置有先导手柄控制,第一电磁阀5和第二电磁阀4均为三位六通阀;在非工作状态下,两个手柄都不给信号压力油,第一电磁阀5和第二电磁阀4均处于中间位,处于待命状态。
46.如图2所示,压桩工作时,控制压力油输出到夹桩油缸1的手柄的先导口pb2时,第
一电磁阀5处于左位,液压油由p口进入、通过第一油路进入夹桩油缸1的无杆腔,此时夹桩油缸1伸出夹紧预制桩;当第二电磁阀4的先导手柄有压力油输出至先导口pb1时,第二电磁阀4处于左位,液压油由p口进入、通过第二油路进入压桩油缸2的无杆腔,此时,压桩油缸2加压,同时液压油经连接油路的减压阀3进入夹桩油缸1的无杆腔,为夹桩油缸1的无杆腔进行补油,保证高压桩力下,夹桩箱抱桩紧固,防止出现滑桩和坐机现象。
47.在夹桩结束后,控制夹桩油缸1的手柄有压力油输出到三位六通切换阀先导口pa2时,第一电磁阀5处于右位,夹桩油缸1无杆腔中的液压油经第一油路流回至t口;当第二电磁阀4的先导手柄有压力油输出至先导口pa1时,第二电磁阀4处于右位,压桩油缸2的无杆腔内的液压油经第二油路流回至t口。
48.除了上述液压补油装置,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包括上述实施例公开的液压补油装置的静力压桩机,该静力压桩机的其他各部分的结构请参考现有技术,本文不再赘述。
49.本技术文件中提到的第一油路和第二油路,第一电磁阀5和第二电磁阀4中的“第一”、“第二”仅仅是为了区分位置的不同,并没有先后顺序之分。
50.本说明书中各个实施例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部分互相参见即可。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所有实施例的任意组合方式均在此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在此不做赘述。
51.以上对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静力压桩机及其液压补油装置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