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内置过滤罩的排气阀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941994阅读:278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创造属于阀门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内置过滤罩的排气阀。



背景技术:

现有的排气阀,其排气口容易堆积杂质而造成排气阀的泄漏,其主要原因是在排气阀的进口没有安装过滤装置,导致杂质进入排气口。但如果只是简单在排气阀进口处加装过滤器,又会极大的增加成本,这就需要一种成本低廉,使用方便的带过滤功能的排气阀。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发明创造旨在提出一种内置过滤罩的排气阀。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创造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内置过滤罩的排气阀,包括排气阀阀体,所述阀体上设有排气孔,所述排气孔的上方设有浮球,所述排气孔上设置有过滤罩。

进一步的,所述过滤罩设置在所述排气孔下方。

进一步的,所述过滤罩为圆台结构,其圆锥面上设有过滤孔。

进一步的,所述排气孔内壁上设有环形的缓冲垫,所述缓冲垫的下缘伸出所述排气孔,所述过滤罩的上端套在所述缓冲垫的下缘。

进一步的,所述阀体内壁上设有凹槽,所述凹槽上固定有卡环,所述过滤罩的下端通过所述卡环固定在阀体内壁上。

本发明创造具有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由于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可以有效过滤杂质进入排气孔,并且圆锥面过滤网可保证足够的流通面积,不会因为加过滤装置而影响排气量。过滤罩可从阀体内取下,方便维护时清洗过滤网。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创造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创造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发明创造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

1、阀体 2、浮球 3、过滤罩 4、缓冲垫

5、卡环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创造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创造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创造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创造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创造保护的范围,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发明创造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发明创造,但是本发明创造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发明创造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推广,因此本发明创造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其次,本发明创造结合示意图进行详细描述,在详述本发明创造实施例时,为便于说明,表示装置件结构的剖面图会不依一般比例作局部放大,而且所述示意图只是示例,其在此不应限制本发明创造保护的范围。此外,在实际制作中应包含长度、宽度及高度的三维空间尺寸。

在本发明创造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创造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创造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发明创造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发明创造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通过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创造中的具体含义。

如图1所示,本发明创造包括排气阀阀体1,所述阀体1上设有排气孔,所述排气孔的上方设有浮球2,所述排气孔下方设置有过滤罩3。

所述过滤罩3为圆台结构,其圆锥面上设有过滤孔。所述排气孔内壁上设有环形的缓冲垫4,所述缓冲垫4的下缘伸出所述排气孔,所述过滤罩3的上端套在所述缓冲垫4的下缘。所述阀体1内壁上设有凹槽,所述凹槽上固定有卡环5,所述过滤罩3的下端通过所述卡环5固定在阀体1内壁上。

由于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可以有效过滤杂质进入排气孔,并且圆锥面过滤网可保证足够的流通面积,不会因为加过滤装置而影响排气量。过滤罩可从阀体内取下,方便维护时清洗过滤网。

以上对本发明创造的实施例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所述内容仅为本发明创造的较佳实施例,不能被认为用于限定本发明创造的实施范围。凡依本发明创造申请范围所作的均等变化与改进等,均应仍归属于本发明创造的专利涵盖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