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撑装置及用于该支撑装置的滑移构造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245735阅读:347来源:国知局
支撑装置及用于该支撑装置的滑移构造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支撑装置及用于该支撑装置的滑移构造,其中支撑装置适用于连接并支撑显示器,且配置有该滑移构造以助该支撑装置搭配定位件或定力弹簧而形成该支撑装置的升降机构,以与所连接的显示器产生相对升降滑移运动。



背景技术:

在一般显示器所搭配的传统支撑装置中,用于调整该显示器高度位置的组成构件,主要包括支架、支承座及滑移构造,再搭配定力弹簧和承接该定力弹簧的承座而形成一种简易的升降机构,接着再使该支架连接底座以形成支撑装置,而传统采用的滑移构造是一种滑轨组件,其包含固定长轨、活动短轨和多个滚珠,将该些滚珠从间隔镶嵌该固定长轨或该活动短轨的内侧,而使该活动短轨或该固定长轨的轨边与该些滚珠滚动接触,以形成相对滑移,使该活动短轨从该固定长轨的一端滑移至另一端,再将该支承座分别连接该显示器和该活动短轨,该支架容置该固定长轨,如此使该显示器能够相对该支架滑移,以调整其高度位置;在上述传统滑轨组件中,还能在该固定长轨和该活动短轨之间设有活动内轨,而将该些滚珠从该活动内轨的轨边一端间隔镶嵌至该轨边另一端,并使该活动内轨比该活动短轨长且短于该固定长轨,以在滑移过程中,相对于该活动短轨缓慢滑移,同样能使该活动短轨从该固定长轨的一端滑移至另一端;而上述传统支撑装置及其升降机构和所采用的传统滑移构造,可参考本申请人申请过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授权公告号CN201075304Y、CN201041746Y、CN201119196Y等专利文献所示。

然而,由于现今显示器的技术进步,致使相同面板对角线长度的显示器已渐趋轻薄,为了配合现今的显示器结构及外观设计,势必要降低上述传统支架的厚重感,使其整体也不需要完全以金属铸件一体制造而成,但在改变支架结构后,由于上述传统滑轨组件是为金属冲压制的规格品,仅能安装在常规尺寸结构上,且该活动短轨仅能在常规尺寸的固定长轨中滑移,而不易配合该支架结构的尺寸变化,再加上该些滚珠的镶嵌固定,且其位置和间隔数量也会限制该活动短轨的滑移距离及稳定性,从而局限所适用的范围。因此如何在不采用传统滑轨组件的情况下,设计出一种适用于现今显示器的支撑装置的滑移构造,从而改进该滑移构造所搭配的支撑装置,即为本实用新型欲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支撑装置的滑移构造,其与传统滑轨组件的差别是通过在其内的容置部形成间隔结构、循环通道及容纳多个滚动件,并使该些滚动件接续相邻以沿着该循环通道线性排列,且在该循环通道中形成不同接触面积而能绕着该间隔结构循环滚动,仅在通过该滑移构造的各侧开口段而得以局部外露,并各自滚动接触该支架的导引沟槽壁面,而利于该滑移构造沿着该导引沟槽滑移,借此改进传统滑轨组件的技术问题,也能增加适用范围,另外因为该滑移构造作为该支承座的一部分,以便于直接进出该支架的导引沟槽,有助于组装及拆卸。

另外,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支撑装置且具有内部分隔结构的滑移构造,其与传统滑轨组件的差别是通过在其内的容置部设置分隔结构,除了使其容置部形成有上述的间隔结构、循环通道及容纳多个滚动件之外,还多了一组辅助用的间隔结构、循环通道及多个滚动件,以分置于该滑移构造的上、下两部,便于灵活搭配运用,并使其中一组或两组的各滚动件分别通过该滑移构造各侧的一个或两个开口段而得以分别滚动接触该支架的导引沟槽,借此分散承受荷重并形成支撑作用,也能降低尺寸所带来的影响及限制。

另外,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上述滑移构造的支撑装置,其中将该支承座的侧部改为上述滑移构造以替代传统滑轨组件实施,而不用再锁固于该支架,有助于组装及拆卸;又通过彼此平行的导引沟槽和中空肋条分别纵向穿越该支架,而让该支架整体成为一种挤压成型的板状轨道结构,除了能缩减整体厚度及重量之外,还便于制成不同尺寸,也能让该支承座的侧部连同上述滑移构造直接导入并沿着该导引沟槽滑移,另外借助在该支架顶、底两端处所形成的多个嵌孔,可选择插立于底座上或是再衔接镂空状且具有结构强度的结构柱以斜立于该底座上,以增加使用范围。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实现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用于支撑装置的滑移构造,其具有三个实施例,其中的支撑装置包括:支架,其侧部具有导引沟槽;以及支承座,其设有滑移构造,以对应导入该导引沟槽中;而本实用新型的滑移构造的第一实施例的特征在于包括:该支承座具有座侧、盖件和多个滚动件,在该座侧和该盖件的相对面分别设有座侧容置部和盖件容置部,并相互对接而使彼此间形成间隔结构和环绕该间隔结构的循环通道,且在该滑移构造的两侧面分别形成开口段,该循环通道容纳该些线性排列的滚动件并分别连通各侧开口段,使通过各侧开口段的该些滚动件均能分别滚动接触该导引沟槽的两侧内壁面,而让该支承座与该支架形成相对滑移。

另外,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滑移构造的第二实施例的特征在于包含:该支承座具有座侧、盖件、多个滚动件和多个辅助滚动件,在该座侧和该盖件的相对面分别设有座侧容置部和盖件容置部,并相互对接而使彼此间包含分隔结构、被该分隔结构分隔的间隔结构和辅助间隔结构、环绕该间隔结构的循环通道、以及环绕该辅助间隔结构的辅助循环通道,且在该滑移构造的两侧面均形成第一开口段和第二开口段,而该循环通道容纳该些线性排列的滚动件并分别连通各侧的第一开口段,且该辅助循环通道容纳该些线性排列的辅助滚动件并分别连通各侧的第二开口段,使通过各侧第一开口段的该些滚动件、以及通过各侧第二开口段的该些辅助滚动件,均能分别滚动接触该导引沟槽的两侧内壁面,从而分散承受荷重并形成支撑作用,以让该支承座与该支架形成稳定地相对滑移。

另外,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滑移构造的第三实施例的特征在于包含:该支承座具有座侧、盖件和多个滚动件或是多个辅助滚动件,在该座侧和该盖件的相对面分别设有座侧容置部和盖件容置部,并相互对接而使彼此间包含分隔结构、被该分隔结构分隔的容置空间和间隔结构或辅助间隔结构、以及环绕该间隔结构的循环通道或环绕该辅助间隔结构的辅助循环通道,且在该滑移构造的两侧面均形成第一开口段和第二开口段,该容置空间分别连通各侧的第一开口段或是第二开口段,而该辅助循环通道或该循环通道容纳该些线性排列的辅助滚动件或滚动件、并分别连通各侧的第二开口段或是第一开口段,使通过各侧第二开口段的该些辅助滚动件或各侧第一开口段的该些滚动件,均能分别滚动接触该导引沟槽的两侧内壁面,而让该支承座与该支架形成相对滑移。

另外,还为了实现上述另一个目的,则实现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还具有一种支撑装置,其包括:支架,其两侧部分别具有导引沟槽,且在该两侧部之间具有平行各导引沟槽的辅助导引沟槽,并在该支架的底端形成多个架底嵌孔;支承座,其两侧分别设有如上述第一实施例至第三实施例的其中一例所述的滑移构造,以对应导入各导引沟槽中,还在该支承座的后面突起有摩擦部,以对应导入该辅助导引沟槽中并沿着滑移且与该辅助导引沟槽的接触面形成摩擦力;定力弹簧和承座,该承座设于该支架的顶端以承接该定力弹簧,而让该定力弹簧的一端连接并拉住该支承座;以及底座,其顶面设有多个凸部,以对应插接该些架底嵌孔,使该支架立于该底座顶面。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滑移构造的第一实施例示意图。

图2为图1的支承座组装于该支架而于该滑移构造处形成剖断面的侧视图。

图3为第一实施例的滑移构造的分解示意图。

图4为第一实施例的盖件分为衬层体和外层体的立体示意图。

图5为第一实施例的间隔结构结合该座侧或该盖件衬层体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滑移构造的第二实施例示意图(图中的支承座组装于该支架而于该滑移构造处形成剖断面的侧视示意图)。

图7为第二实施例的支承座座侧连接该滑移构造的纵向剖断面示意图。

图8为第二实施例的滑移构造的横向剖断面示意图。

图9为第二实施例中该滑移构造拆离该支承座座侧的立体分解图。

图10为第二实施例的滑移构造的另一个分解示意图(图中的间隔结构、辅助间隔结构和分隔结构均为独立个体)。

图11为第二实施例的滑移构造的另一个分解示意图(图中的间隔结构结合于该座侧、该辅助间隔结构结合于该盖件,该分隔结构分为座侧分隔部和盖件分隔部以分别连接该座侧和盖件)。

图12为第二实施例的辅助间隔结构结合该座侧或该盖件衬层体的示意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的滑移构造的第三实施例示意图(为图6中减少该间隔结构、循环通道和多个滚动件,以形成容置空间实施的示意图)。

图14为第三实施例的滑移构造的另一个分解示意图(图中的辅助间隔结构和分隔结构均为独立个体)。

图15为第三实施例的滑移构造的另一个分解示意图(图中的盖件分为上盖件和下盖件)。

图16为第三实施例的盖件衬层体分为上、下两件实施的立体示意图。

图17为本实用新型的滑移构造应用于支撑装置的立体示意图。

图18为本实用新型的支撑装置的支承座、支架、结构柱、定力弹簧和承座的立体分解图。

图19为本实用新型的支撑装置的结构柱能够插接于底座上的立体分解图。

图20为图17中线段A至A的剖面视图。

图21为图17中线段B至B的剖面视图。

图22为本实用新型的支撑装置的支架能够插接于底座上的立体分解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支撑装置的滑移构造,如图1至图16所示,其具有三个实施例,第一实施例请参考图1至图5所示,该支撑装置包括支架10以及支承座20;该支架10的侧部101具有导引沟槽11;该支承座20设有滑移构造30,以对应导入该导引沟槽11中;而本实用新型的滑移构造30的特征在于包括:该支承座20具有座侧31、盖件32和多个滚动件33a,该些滚动件33a能够采用滚珠或滚轮实施,其中以滚珠为佳,而该座侧31能为该支承座20的侧部或延伸而出的侧翼,在该座侧31和该盖件32的相对面分别设有座侧容置部311和盖件容置部321,并相互对接而使彼此间形成间隔结构34a和环绕该间隔结构34a的循环通道35a,且在该滑移构造30的两侧面分别形成开口段36,37,该循环通道35a容纳该些线性排列的滚动件33a并分别连通各侧开口段36,37,使通过各侧开口段36,37的该些滚动件33a均能分别滚动接触该导引沟槽11的两侧内壁面,而让该支承座20与该支架10形成相对滑移。

在第一实施例中,为了使该支承座20的侧部在其垂直向/纵向尺寸变化,则该滑移构造30如图1至图3并参考图7和图8所示,将该座侧201两端部与各盖件32两端部的接触面分别设有能相互对接的座侧第一对接点312和盖件第一对接点322,使该间隔结构34a位于相互对接且并齐的座侧容置部311和盖件容置部321的中间;又为了使该滑移构造30各侧面的开口段36,37均能让各滚动件33a分别滚动接触该导引沟槽11的各侧内壁面并防止脱离、以及循环滚动时能够降低离心力影响,即让该座侧容置部311和该盖件容置部321均具有彼此对应的平面以及在各平面外围的弧凹周边313,323,面向该循环通道35a的间隔结构34a周面分别垂直于各平面,以在该座侧31与该盖件32相互对接后,使所形成的循环通道35a分为内圈道区355和外圈道区356且由内圈往外圈逐渐收敛(参考图8),并让各开口段36,37分别位于该间隔结构34a的前、后两侧面,以分别对应该导引沟槽11的前、后两侧内壁面,且使各侧开口段36,37的开口均比各滚动件33a窄,也限制各弧凹周边313,323于各侧开口段36,37相并,使各滚动件33a通过各侧开口段36,37而形成局部外露,而该内圈道区355和该外圈道区356各自与各滚动件33a分别形成相异接触状态,例如参考图8所示,各滚动件33a是在该内圈道区355中与该间隔结构34a周面形成圆外切的点接触,各滚动件33a是在该外圈道区356中与各弧凹周边313,323形成圆弧面的面接触,借此不同接触面积的相异接触状态以促成各滚动件33a滚动,该连接衬件31与该盖件32还分别通过各弧凹周边313,323所形成的夹持作用用以对应各滚动件33a所产生的推挤和离心力道,而有助于各滚动件33a接续相邻并维持线性排列,以防止浮动错位;又使所形成的循环通道35a还分别在各弧凹周边313,323的相并处形成半圆状的回转段351,352,各回转段351,352分别对应该间隔结构34a的顶、底两端且使彼此形状相配合而呈半圆状(参考图2),还使各侧开口段36,37的开口均比各间隔结构34a长,以让各滚动件33a容易进出各回转段351,352并在通过各回转段351,352时,各自与该内圈道区355和该外圈道区356分别形成相异接触状态,例如圆外切的点接触和半圆弧面的面接触(参考图7),亦形成另一个不同接触面积的相异接触状态而有助于各滚动件33a由该间隔结构34a的一侧回转至另一侧,使该些滚动件33a得以接续相邻且循环滚动于该循环通道35a中,另外由于该滑移构造30的各外侧面分别对应且接近该导引沟槽11的各侧内壁面,为了在滑移时能够减少阻力影响(例如摩擦阻力、空气阻力),除了使各滚动件33a在各侧开口段36,37局部外露以滚动接触该导引沟槽11的前、后两侧内壁面之外,另外在该盖件32的外侧表面还设有至少一个纵向凸肋324(例如图10所示,所述至少一个凸肋324能由该盖件外层体的一端纵向延伸至另一端,或如图9所示是由长、短凸肋纵向线性排列而成),以抵靠于该导引沟槽11的另一侧内壁面,使该滑移构造30在滑移时,通过其各外侧面与该导引沟槽11的各侧内壁面之间所产生间隙,减少摩擦接触面积,从而引导并促进空气流通。

另外,如图4和图5并参考图3所示,该盖件32还进一步分为相互对接的衬层体3201和外层体3202,各盖件第一对接点322和该盖件容置部321均设在该衬层体3201的侧面,以分别对接该座侧201的各座侧第一对接点312和该座侧容置部311,使该间隔结构34a和该循环通道35a形成于该座侧31与该衬层体3201之间;而该衬层体3201和该外层体3202的接触面分别设有能相互对接的多个盖件第二对接点3203和多个盖件第三对接点3204,以便于彼此快速定位而有利于装卸;而所述至少一个纵向凸肋324设置于该外层体3202的表面。

再如图3所示,该座侧容置部311和该盖件容置部321的相对面分别设有多个座侧连接点315和多个盖件连接点325,该间隔结构34a的相对两侧面(左侧面和右侧面)均设有至少一个第一对应连接点341,342,各所述至少一个第一对应连接点341,342分别对应连接该座侧容置部311的该些座侧连接点315的至少一点、以及该盖件容置部321的该些盖件连接点325的至少一点,但不限于此实施方式,各所述至少一个第一对应连接点341,342能够配合该间隔结构34a的尺寸而改变数量,例如在图3中,由于该间隔结构34a具有长度,则使其相对两侧面(左侧面和右侧面)均设有一对第一对应连接点341,342,使该间隔结构34a的一个侧面(左侧面)的该对第一对应连接点341分别跨接于相隔的两个座侧连接点315,而该间隔结构34a相对侧面(右侧面)的该对第二对应连接点342分别跨接于相隔的两个盖件连接点325。

还为了多样化的设计规范以增加使用范围及减少组装工序,该座侧31或该盖件32也能与上述的间隔结构34a结合为一体实施,如图5并参考图3所示,例如将该盖件32(或进一步与衬层体3201)与间隔结构34a结合为一体,使循环通道35a形成于该盖件容置部321而为开放式环状沟槽,使其朝向该座侧容置部311的一侧能够供该些滚动件33a置入,并在该座侧容置部311与该间隔结构34a的对接面分别设有多个座侧连接点315和至少一个第一对应连接点341,使所述至少一个第一对应连接点341对应连接该座侧容置部311的该些座侧连接点315的至少一点;另一方面,也能将该座侧31与间隔结构34a结合为一体,使循环通道35a形成于该座侧容置部311而为开放式环状沟槽,使其朝向该盖件容置部321的一侧能够供该些滚动件33a置入,并在该盖件容置部321与该间隔结构34a的对接面分别设有多个盖件连接点325和至少一个第一对应连接点342,使所述至少一个第一对应连接点342对应连接该盖件容置部321的该些盖件连接点325的至少一点。

其次,如图6至图12所示是本实用新型的滑移构造的第二实施例,其与上述第一实施例的差异特征在于:该滑移构造30a包含该支承座20所具有的座侧31、盖件32、多个滚动件33a和多个辅助滚动件33b,该些滚动件33a和该些辅助滚动件33b能够采用滚珠或滚轮实施,其中则滚珠为佳,而该座侧31能为该支承座20的侧部或延伸而出的侧翼,在该座侧31和该盖件32的相对面分别设有座侧容置部311和盖件容置部321,并相互对接而使彼此间包含分隔结构38、被该分隔结构38分隔的间隔结构34a和辅助间隔结构34b、环绕该间隔结构34a的循环通道35a、以及环绕该辅助间隔结构34b的辅助循环通道35b,且在该滑移构造30a的两侧面均形成第一开口段361,371和第二开口段362,372,而该循环通道35a容纳该些线性排列的滚动件33a并分别连通各侧的第一开口段361,371,且该辅助循环通道35b容纳该些线性排列的辅助滚动件33b并分别连通各侧的第二开口段362,372,使通过各侧第一开口段361,371的该些滚动件33a、以及通过各侧第二开口段362,372的该些辅助滚动件33b,均能分别滚动接触该导引沟槽11的两侧内壁面,从而分散承受荷重并形成支撑作用,以让该支承座20与该支架10形成稳定地相对滑移。

在第二实施例中,除了同样由于该支承座20的侧部在其垂直向的尺寸变化之外,还要降低应力集中于该循环通道的部分区段,因而不限于以单一循环通道搭配多个滚动件的实施方式,则是将该滑移构造30a内部分隔成两组循环通道并分别搭配多个滚动件,使位于其中一侧第一开口段361且线性排列的该些滚动件33a、搭配位于另一侧第二开口段372且线性排列的该些辅助滚动件33b,作为支撑并分散承受荷重的主要区域,而位于一侧第二开口段371且线性排列的该些辅助滚动件33a、搭配位于另一侧第一开口段362且线性排列的该些滚动件33a,作为支撑并分散承受荷重的辅助区域,但上述主要、辅助区域也能视实际情况调换,促使该滑移构造30a对抗该支承座20或再加上其承接对象(例如显示器)的重力矩,以沿着该导引沟槽11保持稳定地滑移,并在其中一组的滚动件发生异常时,另一组的滚动件仍能使该支承架20与该支架10之间具有滑移动作。

再如图7至图11所示,同样在该座侧31两端部与该盖件32两端部的接触面分别设有能相互对接的座侧第一对接点312和盖件第一对接点322;该座侧容置部311和该盖件容置部321均具有彼此对应的平面以及在各平面外围的弧凹周边313,323;该座侧容置部311和该盖件容置部321的相对面分别设有多个座侧连接点315和多个盖件连接点325;另外同样能在该盖件32的表面还设有至少一个纵向凸肋324,以抵靠于该导引沟槽11的另一侧内壁面;而与上述第一实施例的差异特征在于:该分隔结构38位于相互对接且并齐的座侧容置部311和盖件容置部321的中间,被分隔的间隔结构34a和辅助间隔结构34b各自以面向该循环通道35a的周面和面向该辅助循环通道35b的周面分别垂直于各平面,且在该分隔结构38的两面分别为弧凹面381,382,使所形成的循环通道35a和辅助循环通道35b皆分有内圈道区355和外圈道区356且皆由内圈往外圈逐渐收敛,并参考图7和图8所示,使循环通道35a的内、外圈道区355,356分别与各滚动件33a形成圆外切的点接触和圆弧面的面接触等不同接触面积的相异接触状态、也使辅助循环通道35b的内、外圈道区355,356分别与各辅助滚动件33b形成圆外切的点接触和圆弧面的面接触等不同接触面积的相异接触状态,且使各滚动件33a和各辅助滚动件33b分别通过各侧的第一开口段361,371和第二开口段362,372而形成局部外露(参考图6或图8);该循环通道35a还在其中一弧凹面381与各弧凹周边313,323的其中一相并处,分别形成半圆状的回转段351,352,以分别对应该间隔结构34a的顶、底两端且使彼此形状相配合,还使各侧第一开口段361,371的开口均比各间隔结构34a长,使各滚动件33a容易进出各回转段351,352并在通过各回转段351,352时,各自与该内圈道区355和该外圈道区356分别形成圆外切的点接触和半圆弧面的面接触,亦形成另一个不同接触面积的相异接触状态而有助于各滚动件33a由该间隔结构34a的一侧回转至另一侧,而各侧的第一开口段361,371则分别在该间隔结构34a的前、后两外侧面,以分别对应该导引沟槽11的前、后两侧内壁面,且让彼此中间包含的循环通道35a环绕该间隔结构34a且相连该分隔结构38顶端的弧凹面381;而该辅助循环通道35b也在另一弧凹面382与各弧凹周边313,323的其中另一相并处,分别形成半圆状的回转段353,354,以分别对应该辅助间隔结构34b的顶、底两端且使彼此形状相配合,还使各侧第二开口段362,372的开口均比各辅助间隔结构34b长,使各辅助滚动件33b容易进出各回转段353,354并在通过各回转段353,354时,各自与该内圈道区355和该外圈道区356分别形成圆外切的点接触和半圆弧面的面接触,亦形成另一个不同接触面积的相异接触状态而有助于各辅助滚动件33b由该辅助间隔结构34b的一侧回转至另一侧,而各侧的第二开口段362,372分别在该辅助间隔结构34b的前、后两外侧面,也同样分别对应该导引沟槽11的前、后两侧内壁面,且让彼此中间包含的辅助循环通道35b环绕该辅助间隔结构34b而相连该分隔结构38底端的弧凹面382,如此在该座侧31与该盖件32相互对接后,使各侧的第一开口段361,371开口和第二开口段362,372开口分别比各滚动件33a和各辅助滚动件33b窄,也限制各弧凹周边313,323不能相并于各侧的第一开口段361,371和第二开口段362,372等处,借此各内圈道区355和各外圈道区356分别与各滚动件33a和各辅助滚动件33b均形成不同接触面积的相异接触状态以促成滚动之外,还将各自所形成的夹持作用用以对应各滚动件33a和各辅助滚动件33b在循环滚动时来自于离心力的影响、以及在通过各开口时能够降低来自外力或彼此间推挤而发生脱离的情形,以让该些滚动件33a和该些辅助滚动件33b分别得以接续相邻并维持线性排列、且分别循环滚动于该循环通道35a中和该辅助循环通道35b中,以防止浮动错位。

其中,同样为了便于生产制造、组装或拆卸替换,除了将该间隔结构34a和该辅助间隔结构34b设计成相同结构以相互替代使用之外,还使该分隔结构38分为能相互对接的座侧分隔部38a和盖件分隔部38b,实施方式请参考图11和图12所示,并将该盖件分隔部38b与该盖件32结合为一体,使该盖件分隔部38b位于该盖件容置部321中也将其分隔为上、下盖件容置部321,以供该间隔结构34a相对侧面和该辅助间隔结构34b相对侧面分别对应连接,且将该座侧分隔部38a与该座侧31结合为一体,使该座侧分隔部38a位于该座侧容置部311中而将其分隔为上、下座侧容置部311,以供该间隔结构34a侧面和该辅助间隔结构34b侧面分别对应连接,另外,该分隔结构38的两弧凹面381,382也被对分,使该盖件分隔部38b的上、下弧凹面381,382分别成为该上、下盖件容置部321的弧凹周边323的一部分,使该座侧分隔部38a的上、下弧凹面381,382分别成为该上、下座侧容置部311的弧凹周边313一部分,且在该座侧分隔部38a和该盖件分隔部38b的对接面分别设有至少一个第三对应连接点383,384,使各所述至少一个第三对应连接点383,384彼此对接,以搭配各座侧第一对接点312和各盖件第一对接点322而将彼此对接的座侧31与盖件32(或进一步与盖件衬层体3201)定位并对齐;而更进一步地,是将该盖件32还进一步分为相互对接的衬层体3201和外层体3202,各盖件第一对接点322和该盖件容置部321(以及该盖件分隔部38b)均设在该衬层体3201的侧面,以分别对接该座侧31的各座侧第一对接点312和该座侧容置部311(以及该座侧分隔部38a),使该座侧31与该衬层体3201之间包含该分隔结构38、该间隔结构34a和该辅助间隔结构34b、该循环通道35a和该辅助循环通道35b;而该衬层体3201的多个盖件第二对接点3203、该外层体3202的多个盖件第三对接点3204和所述至少一条纵向凸肋324则请参考上述第一实施例的叙述或后续说明,在此不再赘述。

如上所述,该分隔结构38除了分为座侧分隔部38a和盖件分隔部38b的结构设计之外,也能如图10所示为独立的个体实施,在该座侧容置部311与该分隔结构38的对接面分别设有多个座侧连接点315和至少一个第三对应连接点383,使所述至少一个第三对应连接点383对应连接该些座侧连接点315的至少一点;在该盖件容置部321与该分隔结构38的对接面分别设有多个盖件连接点325和至少一个第三对应连接点384,使所述至少一个第三对应连接点384对应连接该些盖件连接点325的至少一点;而作为独立个体的分隔结构38,也能够与该盖件32(或进一步与衬层体3201)结合为一体,仅分隔该盖件容置部321,或将该分隔结构38与该座侧31结合为一体,仅分隔该座侧容置部311。

在该间隔结构34a和辅助间隔结构34b为相同结构的实施方式中,该间隔结构34a与盖件32(或进一步与衬层体3201)或座侧31结合为一体的实施方式,已于上述第一实施例阐明,在此不再赘述,而该辅助间隔结构34b除了如图10所示的独立个体之外,还能如图11所示,将该辅助间隔结构34b与该盖件32结合为一体(或进一步将该辅助间隔结构34b与该盖件32的衬层体3201结合为一体,参考图7和图9所示),使该辅助循环通道35b形成于该盖件容置部321而为开放式环状沟槽,或如图12所示,将该辅助间隔结构34b与该座侧31结合为一体,使该辅助循环通道35b形成于该座侧容置部311而为开放式环状沟槽;其中,该座侧31与该盖件衬层体3201的相对面也能为相互对称且结构相同,因此不管是与该辅助间隔结构34b结合或与该间隔结构34a结合,所形成的方式同样便于组装或拆卸。

另外,如图13至图16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滑移构造的第三实施例,其为上述第二实施例的局部变化,主要是减少其中一组循环通道及其环绕的间隔结构与所容纳的多个滚动件等组成构件,因此同样在该座侧31和该盖件32的相对面分别设有座侧容置部311和盖件容置部321,差异特征在于:并相互对接而使彼此间包含分隔结构38、被该分隔结构38分隔的容置空间S和间隔结构34a或辅助间隔结构34b、以及环绕该间隔结构34a的循环通道35a或环绕该辅助间隔结构34b的辅助循环通道35b,且在该滑移构造30b的两侧面均形成第一开口段361,371和第二开口段362,372,该容置空间S分别连通各侧的第一开口段361,371或第二开口段362,372,而该辅助循环通道35b或该循环通道35a容纳该些线性排列的辅助滚动件33b或滚动件33a、并分别连通各侧的第二开口段362,372或第一开口段361,371,使通过各侧第二开口段362,372的该些辅助滚动件33b或各侧第一开口段361,371的该些滚动件33a,均能分别滚动接触该导引沟槽11的两侧内壁面,而让该支承座20与该支架10形成相对滑移。

在第三实施例中,同样也是为了该支承座20在其垂直向的尺寸变化,但受限于空间结构或尺寸而使其中一组循环通道不易形成于该滑移构造30b中时,就使该滑移构造30b内分为容置空间S和循环通道35a或辅助循环通道35b,该容置空间S中如图14所示能够容纳至少一个滚动件33c,例如滚轮或滚珠,此时因滚轮可比滚珠薄而优选,搭配该辅助循环通道35b容纳的该些辅助滚动件33b,也能分散承受荷重并形成支撑作用;又因为在上述第二实施例中已说明这两组的间隔结构、滚动件、循环通道能为相同结构,所以在第三实施例中,虽以其中一组为例,但也能以容置空间S搭配另一组替代的方式实施。

再如图13至图15所示,与上述第二实施例的其它差异特征在于:使彼此中间包含的辅助循环通道35b环绕该辅助间隔结构34b(或循环通道环绕该间隔结构)以位于该分隔结构38的一面,且使彼此中间包含的容置空间S位于该分隔结构38的另一面;以在该座侧31与该盖件32或衬层体相互对接后,该容置空间S和该辅助循环通道35b(或该循环通道和该容置空间S)分别位于该分隔结构38的顶、底两面,使被分隔的辅助间隔结构34b以其面向该辅助循环通道35b的周面分别垂直于各平面(或使被分隔的间隔结构以其面向该循环通道的周面分别垂直于各平面),使所形成的辅助循环通道35b(或循环通道)分为内圈道区355和外圈道区356且由内圈往外圈逐渐收敛,并与各辅助滚动件33b(或各滚动件)分别形成相异接触状态,例如圆外切的点接触和圆弧面的面接触,且使各辅助滚动件33b(或各滚动件)也同样在通过各侧的第二开口段362,372(或第一开口段361,371)而形成局部外露;该辅助循环通道35b(或该循环通道35a)还在各弧凹周边313,323的其中一相并处以及其中一个弧凹面381,382形成半圆状的回转段353,354(或351,352),以分别对应该辅助间隔结构34b的顶、底两端(或该间隔结构的顶、底两端)且使彼此形状相配合,而各侧的第二开口段362,372(或第一开口段)分别在该辅助间隔结构34b(或该间隔结构)的前、后两外侧面,还使各侧第二开口段(或第一开口段)的开口均比各辅助间隔结构(或各间隔结构)长,据此使该些辅助滚动件33b(或该些滚动件)容易进出各侧第二开口段(或各侧第一开口段)和各回转段、并在通过时,分别形成不同接触面积的相异接触状态(已于上述第二实施例说明,在此不再赘述),而得以接续相邻并维持线性排列、且循环滚动于该辅助循环通道35b(或该循环通道)中,以防止浮动错位;另一方面,作为独立个体的辅助间隔结构34b还能选择连接至该分隔结构38上方的容置空间S中,例如图15所示,使该辅助间隔结构34b相对两侧面的至少一个第二对应连接点343,344分别对应连接至位于该容置空间S中的至少一个座侧连接点315和至少一个盖件连接点325,从而让该容置空间S中形成有该辅助循环通道以容纳该些辅助滚动件33b,使各辅助滚动件33b分别通过各侧的第一开口段而形成局部外露,以滚动接触该导引沟槽11的两侧内壁面;同样地,当该容置空间S是位于该座侧31和该盖件的衬层体之间时,不管其中是容纳至少一个滚动件33c或上述的辅助循环通道35b、该些辅助滚动件33b和辅助间隔结构34b,也同样具有使用便利性的效果;至于在第三实施例中,其它与上述第二实施例相同的组成构件及连接关系,请参考上述第二实施例的说明,在此不再赘述。

另外,如图15所示,该盖件32也能进一步分为以端部连接的上盖体3205和下盖体3206,该上盖体3205和该下盖体3206均设有该盖件第一对接点322和该盖件容置部321,以分别对接该座侧31的各座侧第一对接点312和该座侧容置部311,还将该分隔结构38分为能相互对接的座侧分隔部38a和盖件分隔部38b,并将该盖件分隔部38b与该上盖体3205或该下盖体3206结合为一体,且将该座侧分隔部38a与该座侧31结合为一体,在该座侧分隔部38a和该盖件分隔部38b的对接面分别设有至少一个第三对应连接点383,384,使各所述至少一个第三对应连接点383,384彼此对接;因此在实施时,能够选择设置一组或两组循环通道于该滑移构造中,例如在该上盖件3205一侧的上、下两端部分别设有该盖件第一对接点322和该盖件分隔部38b,且在该侧的上、下两端部间为该盖件容置部321(如第二实施例所述的上盖件容置部),该上盖件3205下端部的相对侧对应连接至该下盖件3206一侧的上端部,该下盖件3206一侧的下端部设有另一个盖件第一对接点322,且该下盖件3206一侧的上、下端部间为另一个盖件容置部321(如第二实施例所述的下盖件容置部),如此能够选择仅将该上盖件3205顶、底两端部的盖件第一对接点322(如凸榫)和该盖件分隔部38b的所述至少一个第三对应连接点384(如凸榫),分别对应连接至该座侧31的其中一个座侧第一对接点312(如凹槽)和该座侧分隔部38a的所述至少一个第三对应连接点383(如凹槽),以形成近似第一、三实施例的实施样态,或再将该下盖件3206顶端部的一侧(凸榫)对应连接至该上盖件3205下端部的相对侧(凹槽),且将该下盖件3206底端部的另一个盖件第一对接点322(如凸榫)对应连接至该支承座座侧201的其中另一个座侧第一对接点312(如凹槽),以形成近似第二实施例的实施样态,其中,能将该盖件分隔部38b的所述至少一个第三对应连接点384同轴于该上、下盖件3205,3206的端部连接处,并均为孔,以便于供螺丝穿设且锁固;而上述技术方案也能如图16所示,运用于该盖件32的衬层体3201,借此增加使用上的灵活性。

在上述的三个实施例中,该些盖件连接点325和该些座侧连接点315分别与所述至少一个第一对应连接点341,342、所述至少一个第二对应连接点343,343、所述至少一个第三对应连接点383,384等对应连接的方式,还有各座侧第一对接点312与各盖件第一对接点322、各盖件第二对接点3203与各盖件第三对接点3204等对应连接的方式,也都能够设计成凸块、凸栓或螺丝搭配孔或凹槽实施;例如将该座侧31的顶、底两端部的座侧第一对接点312设计成凹槽或孔,在该盖件32的顶、底两端部的盖件第一对接点322分别为凸块、凸栓或与盖件第二对接点相连通的孔搭配螺丝,以插入该座侧31的各孔或凹槽固定,甚至如图8所示将所述至少一个第一、二对应连接点341,343穿过该些座侧连接点315的其中至少一点,再将穿出的所述至少一个第一、二对应连接点341,343端部压成铆接样态,使该座侧31与该盖件32对接后而不易分开,或例如图7所示,将上述接点的实施方式改为螺丝穿设一对穿孔或多个穿孔。

上述三个实施例的所述滑移构造均是用于一种支撑装置,如图17至图22所示,其包括上述的支架10和支承座2,还进一步包括定力弹簧40、承座41以及底座50;其中,在该支架10的两侧部101之间还具有平行该导引沟槽11的辅助导引沟槽13,且各导引沟槽11在该支架10的前面形成切口,以供该支承座20的两侧所设有上述的其中任一个滑移构造对应导入各导引沟槽11中,并在该支架10的底端设有多个架底嵌孔16,还在该支承座20的后面且在左、右两侧之间形成凹槽21,该凹槽21中突起有摩擦部22,以对应导入该辅助导引沟槽13中并沿着滑移、且与该辅助导引沟槽13的接触面形成摩擦力;该承座41设于该支架10顶端以承接该定力弹簧40,而让该定力弹簧40的一端连接至该支撑座20的凹槽203中并拉住该支承座20;该底座50顶面设有多个凸部51,以对应插接该些架底嵌孔16,使该支架10立于该底座50顶面(参考图22)。

再如图17至图21所示,该支架10与该底座50之间还设有结构柱60,该结构柱60的顶、底端面分别设有多个柱顶凸榫61和多个柱底斜榫孔62,以分别对应插接该支架10的该些架底嵌孔16和该底座50的该些凸部51,使彼此插接的结构柱60和支架10得以斜立于该底座50顶面(参考图20和图21),以平衡该支承座20及其所承接的对象(例如显示器或投影机)的重力矩;又为了方便于装卸,欲在保有原先的结构强度的情况下,减轻整体重量,在该支架10方面,将该支架10的顶端间隔设置多个架顶嵌孔15,并在各导引沟槽11与该辅助导引沟槽13之间平行设置中空肋条14,各架底嵌孔15形成于各中空肋条14顶端且与各架顶嵌孔16相连通,使该支架10为铝合金一体挤压成型的轨道结构,对于该结构柱60方面,如图18至图21所示,在该结构柱60的侧面设有穿孔63,以贯穿该结构柱60的前、后侧面,且在该穿孔63周围对称设置多个深、浅凹槽64,65,使各深凹槽64分别位于该穿孔63的四个角隅,而各浅凹槽65分别位于该穿孔63的相对两端且于两个深凹槽64之间,让邻近的两个凹槽64,65之间、以及该穿孔与各凹槽64,65之间所形成的肋墙66为对称状分布,如此减轻该结构柱60的重量、并使其本身在节省使用材料的情况下,兼具有结构强度以平均承受预设重量的应力。

虽然为实现上述目的本而披露了本实用新型优选的具体实施例,但其并非是要限制本实用新型的构造特征,任何该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理解,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精神下,任何显而易见的变化或修改皆是可能的,且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书的保护范围。

附图标记说明

10 支架

101 侧部 11 导引沟槽

13 辅助导引沟槽 14 中空肋条

15 架顶嵌孔 16 架底嵌孔

20 支承座

21 凹槽 22 摩擦部

30,30a,30b 滑移构造

31 座侧 311 座侧容置部

312 座侧第一对接点 313 弧凹周边

315 座侧连接点

32 盖件 3201 衬层体

3202 外层体 3203 盖件第二对接点

3204 盖件第三对接点 3205 上盖体

3206 下盖体 321 盖件容置部

322 盖件第一对接点 323 弧凹周边

324 凸肋 325 盖件连接点

33a,33c 滚动件 33b 辅助滚动件

34a 间隔结构 34b 辅助间隔结构

341,342 第一对应连接点 343,344 第二对应连接点

35a 循环通道 35b 辅助循环通道

351,352 回转段 353,354 回转段

355 内圈道区 356 外圈道区

36,37 开口段 361,371 第一开口段

362,372 第二开口段 38 分隔结构

38a 座侧分隔部 38b 盖件分隔部

381,382 弧凹面 383,384 第三对应连接点

S 容置空间

40 定力弹簧 41 承座

50 底座 51 凸部

60 结构柱

61 柱顶凸榫 62 柱底斜榫孔

63 穿孔 64 深凹槽

65 浅凹槽 66 肋墙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