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温件、空调及其连接管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981855阅读:227来源:国知局
保温件、空调及其连接管组件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设备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保温件、一种空调的连接管组件及一种空调。



背景技术:

现有空调中设置有大量用于流通冷媒的连接管,为保证空调的工作能效,一般对连接管具有较高的保温要求,为实现该保温目的,现有技术中在连接管上设置保温结构,但是,由于空调内的连接管数量众多、长短不一,导致对连接管套装保温结构的组装工序耗时严重,极大地降低了产品的组装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至少之一,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保温件。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空调的连接管组件。

本实用新型的再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空调。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保温件,包括:保温管,所述保温管具有适于容纳空调的连接管的管腔,所述保温管设置有贯穿其管壁的切口,其中,所述切口沿所述保温管的轴向延伸,以供所述连接管从所述切口大致沿所述保温管的径向进入所述管腔内;封口件,所述保温管在周向上的两端能够通过所述封口件相连,以限制所述切口打开。

值得说明的是,上述中“切口沿保温管的轴向延伸”应当理解为切口的长度方向大致为保温管的轴向,而非特指切口严格按照保温管的轴向延伸呈与保温管轴线平行;上述中“供空调的连接管从切口大致沿保温管的径向进入保温管内”应当理解为连接管进入保温管的方向大致与径向一致,而非特指连接管严格沿保温管的径向进入保温管的管腔中。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保温件,在保温管上设置沿轴向延伸的切口,该切口用于供空调的连接管从切口处沿保温管的径向装入到保温管的管腔内,另外,使保温管在周向上的两端通过封口件固定以限制切口打开,如此不仅能够实现保温管内连接管的稳固、确保保温管与连接管组装可靠,且可以使保温管有效贴紧连接管,提高对连接管的保温效果;相对于现有技术中将呈封闭环状的保温管沿连接管的轴向套装到连接管上的结构形式而言,本方案中连接管与保温管组装时的套装行程更短,这使得连接管与保温管的组装操作简便化、且可以降低两者组装时的操作空间需求,尤其对于连接管长度本身较长的情况而言,能更显著地缩短套装工序的耗时量、提高空调的组装效率,且这也可以降低连接管与保温管组装操作的难度、减少连接管受到的损伤。

优选地,保温管为海绵质体,海绵质体具有优异的保温性能,可以满足保温管的保温性能要求;其中,可以理解的是,由于海绵质体具有一定的弹性,使得海绵质体的保温管的形状不一定能够时刻保持在管状,在保温件与连接管未组装的状态下,保温管管截面可以呈不封闭的椭圆弧、不封闭的圆弧或其他形状,在保温件与连接管相组装的状态下,保温管的管腔受连接管填充,使得保温管可以大致维持管状。

另外,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上述实施例中的保温件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上述技术方案中,在所述保温管的管截面上,所述切口与所述保温管的半径重合或相交。

在本方案中,设置保温管的管截面上切口与保温管的半径重合,对于该结构来说,在保温管上制造出该切口的加工工艺相对简单、方便,且该结构中可便于连接管从切口顺着保温管的径向进入保温管内,使得连接管装入保温管的行程较短,从而使连接管的装入工序相对简单;或者,也可设置在保温管的管截面上切口与保温管的半径相交,这样使得切口的切面面积相对较大,对于保温管在周向上的两端的切面进行粘接固定的方案来说,这样设置使得进行粘接时的粘接面积相对较大,从而可使保温管在周向上的两端的被固定得更可靠,提高保温管与连接管的连接可靠性。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切口沿所述保温管的轴向呈直线形、折线形或曲线形延伸。

在本方案中,设置切口沿保温管的轴向呈直线形延伸,对于该结构而言,在保温管上制造出该切口的加工工艺相对简单、方便,且在切口的两个切面通过双面胶粘接固定的场合中,设置切口沿保温管的轴向呈直线形延伸可便于在切面上粘贴双面胶,简化产品的加工工序;当然,也可设置切口沿保温管的轴向呈折线形或呈曲线形延伸,这样,在对保温管在周向的两端进行固定时,保温管在周向的两端可以形成相互啮合结构,实现该两端对接时的轴向定位,从而提高保温管与连接管的组装精度。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所述保温管包括两个切面,两个所述切面相间隔以构造出所述切口,其中,所述封口件适于与两个所述切面连接以限制所述切口打开。

在本方案中,设置封口件将分位于切口两侧的两个切面相连,这样可以使切口出呈封闭状态,阻碍切口位置处的空气流通,如此以降低连接管从切口处散失的热量或冷量,确保保温件的保温效果。

更具体而言,封口件可为双面胶,其中,在产品的工作状态下,双面胶的一个粘接面与两个切面中的一个粘接,双面胶的另一个粘接面与两个切面中的另一个粘接,该结构实现对保温管周向两端进行连接的可靠性高,且利用双面胶粘接工艺具有高效性和便利性的特点,可以保证产品应用场合的组装效率。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所述封口件上设置有适于与所述保温管在周向的一端相连的第一固定结构和适于与所述保温管在周向的另一端相连的第二固定结构,其中,所述保温管与所述第一固定结构及所述第二固定结构相连时,所述封口件上相对位于所述第一固定结构与所述第二固定结构之间的部分横跨所述切口以限制所述切口打开。

在本方案中,封口件上的第一固定结构适于与保温管在周向的一端相连,封口件上的第二固定结构适于与保温管在周向的另一端相连;在产品的工作状态下,封口件上的第一固定结构和第二固定结构可与保温管形成可靠连接,同时,利用封口件上相对位于第一固定结构与第二固定结构之间的部分横跨切口,可使封口件对切口形成遮挡,这可阻碍切口位置处的空气流通,如此以降低连接管从切口处散失的热量或冷量,确保保温件的保温效果。

值得说明的是,本方案中第一固定结构和第二固定结构可与保温管的切面或保温管的其他部位连接。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封口件的一端与所述保温管在周向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封口件的另一端为自由端,且所述封口件的另一端适于与所述保温管在周向的另一端连接。

在本方案中,设置封口件的一端与保温管固定连接,另一端为自由端且适于与保温管相连,这样设计使得封口件在保温管上的相对位置固定,可以节省产品使用过程中对封口件与保温管之间定位的步骤,使得产品的使用更为方便、简单,进一步提高空调的组装效率。

更具体地,可以设计封口件为双面胶,其中,双面胶的一个粘接面与保温管的一个切面粘接固定,在双面胶的另一个粘接面上设置防护层,如玻璃纸,以对双面胶的另一个粘接面进行防护和防尘,保证双面胶的另一个粘接面的粘接性能可靠;在使用产品时,将连接管从切口装入到保温管的管腔中后,直接将双面胶的另一个粘接面上防护层剥离、且使双面胶的另一个粘接面与保温管的另一个切面粘接固定即可,该结构具有使用方便、粘接高效的特点,可以进一步提高连接管与保温件的组装效率,且更适于流水线的组装应用。

此外,也可设置封口件上的第一固定结构与保温管周向的一端固定连接,具体地,第一固定结构可为但不局限于铆钉、钉书针、纽扣、魔术贴或双面胶等,而第二固定结构保持与保温管分离,具体地,第二固定结构可为但不局限于铆钉、钉书针、纽扣、魔术贴或双面胶等;在使用产品时,将连接管从切口装入到保温管的管腔中后,直接将封口件上的第二固定结构与保温管固定即可,该结构具有使用方便、组装高效的特点,可以进一步提高连接管与保温件的组装效率,且更适于流水线的组装应用。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封口件包括:第一连接部,适于与所述保温管上相对位于所述切口一侧的外表面连接;第二连接部,与所述第一连接部相连,所述第二连接部适于与所述保温管上相对位于所述切口另一侧的外表面连接。

在本方案中,设置封口件包括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利用封口件对保温管周向的两端进行固定时,通过将第一连接部与保温管上相对位于切口一侧的外表面连接,将第二连接部与保温管上相对位于切口另一侧的外表面连接,这样使得封口件的中间部位可横跨切口从而实现限制切口打开的目的,该结构具有使用方便的特点,可以进一步提高连接管与保温件的组装效率;此外,该结构中可利用封口件对切口进行遮挡,这可阻碍切口位置处的空气流通,如此以降低连接管从切口处散失的热量或冷量,确保保温件的保温效果;且对于此处封口件覆盖保温管的至少部分外表面且横跨切口的结构而言,封口件除了能用于遮挡切口之外,还可对保温管的尺寸范围进行适当拓展,以保证实践情况下连接管与保温管的适配性,例如,对于连接管尺寸略大的场合中,可以适当放宽切口的开口尺寸以保证连接管与保温管的适配性,其中,由于此处利用封口件对切口进行遮挡可起到减少连接管与环境对流传热的目的,这样,即便适当放宽了切口尺寸也不会影响到产品的保温性能,根据产品在此方面的使用灵活性,可更利于产品在领域内推广。

当然,本方案并不局限于此,根据具体需求,也可不对封口件进行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的划分,而通过在使用过程中将封口件整体固定到保温管表面,仅需确保封口件横跨切口即可。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二连接部的连接处设置有转接结构,使所述第二连接部能够相对所述第一连接部转动。

在本方案中,在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的连接处设置转接结构,以使第二连接部相对第一连接部转动时更容易,这样,在将连接管装入保温管时,可转动第二连接部以对连接管的装入动作让位,而在连接管装入保温管内后,可转动第二连接部以对第二连接部与保温管进行固定,这样使得产品的使用过程更为简单方便,可以进一步提高连接管与保温管的组装效率。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转接结构包括设置在所述封口件上的压痕,其中,所述第二连接部能够绕所述压痕相对所述第一连接部转动;或者所述转接结构包括设置在所述封口件上的多个通孔,多个所述通孔相间隔地排布以在所述封口件上构造出折弯线,其中,所述第二连接部能够绕所述折弯线相对所述第一连接部转动。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第一连接部呈弧状且与所述保温管适配;和/或所述第二连接部呈弧状且与所述保温管适配。

在本方案中,设置第一连接部呈弧状,这样一方面可以确保第一连接部与保温管表面的贴合效果,以减小两者间的密封间隙、提高产品保温效果,另一方面通过设置第一连接部与保温管适配可减小第一连接部与保温管连接处的内应力,相对保证第一连接部与保温管的连接可靠性;另外,设置第二连接部呈弧状,这样一方面可以确保第二连接部与保温管表面的贴合效果,以减小两者间的密封间隙、提高产品保温效果,另一方面通过设置第二连接部与保温管适配可减小第二连接部与保温管连接处的内应力,相对保证第二连接部与保温管的连接可靠性。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封口件的厚度H满足:0.25R≤H≤1.5R,其中,R为所述保温管的外径。

在本方案中,设置封口件的厚度H为0.25R~1.5R,尤其适于封口件与保温管材质相同的场合,其中,设置封口件的厚度H不小于0.25R,这样可以确保封口件对切口位置处的隔热性,减少连接管位于切口处的部位与环境的换热量;另外,设置封口件的厚度H不大于1.5R,这样可保证封口件具有良好的柔韧性以紧贴保温管,这样一方面可以减小保温管的外表面与封口件的内表面之间的间隙,使保温管的外表面与封口件的内表面之间形成良好的密封路径,从而减少从该间隙进入的空气,提高产品阻热效果,另一方面,可以避免封口件的刚度过大导致封口件与保温管连接处内应力过大的问题,相对保证封口件与保温管的连接可靠性。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封口件的厚度H满足:1mm≤H≤5mm。

在本方案中,设置封口件的厚度H为1mm~5mm,尤其适于封口件为海绵质体的场合,其中,设置封口件的厚度H不小于1mm,这样可以确保封口件对切口位置处的隔热性,减少连接管位于切口处的部位与环境的换热量;另外,设置封口件的厚度H不大于5mm,这样可保证封口件具有良好的柔韧性以紧贴保温管,这样一方面可以减小保温管的外表面与封口件的内表面之间的间隙,使保温管的外表面与封口件的内表面之间形成良好的密封路径,从而减少从该间隙进入的空气,提高产品阻热效果,另一方面,可以避免封口件的刚度过大导致封口件与保温管连接处内应力过大的问题,相对保证封口件与保温管的连接可靠性。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封口件包括适于与所述保温管粘接的粘接部,以供所述封口件与所述保温管粘接相连。

在本方案中,设置封口件与保温管通过粘接形式相连,可以提高产品应用场合的装配效率;更具体而言,例如,封口件本身可为双面胶,以对分位于切口两侧的切面进行粘接,再如,粘接部可包括用于替换第一固定结构的第一粘接部和用于替换第二固定结构的第二粘接部,使封口件的两端分别与保温管粘接。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保温件还包括:防水层,设置在所述保温管的外表面上。

在本方案中,在保温管的外表面上设置防水层,防水层可以避免保温管吸湿的问题,尤其对于保温管为海绵质体的场合而言,这样可以保证保温管海绵质体的孔隙内始终由静止空气填充,从而确保保温管能够始终保持良好的隔热性能,避免空调器长时间运行时保温管吸湿导致其保温性能下降的问题,提高产品的使用可靠性。

更具体而言,利用海绵质体的隔热作用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连接管保温、且解决连接管表面的冷凝问题,但由于海绵质体身具有吸湿性,在空调长期运行时,空气中的水分不可避免地会冷凝并进入到海绵质体孔隙、且不断向靠近连接管的方向扩展,在海绵质体被水分填充时,其由阻热性变为导热性,这样会极大地减损其隔热效果而导致其保温性能下降;本方案设置防水层覆盖在保温管的外表面上,利用防水层阻止保温管吸湿,这样可以使保温管长时期地保持良好的隔热性能。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在所述保温管的管截面上,所述防水层的轮廓线呈不封闭的弧形,其中,所述防水层的所述轮廓线的端点位置处与所述保温管连接,所述切口位于所述轮廓线的开口处。

在本方案中,设置防水层的轮廓线的端点位置处与保温管连接,切口位于所述轮廓线的开口处,一方面该结构使防水层与保温管之间形成连接,可避免防水层脱落的问题,另一方面,使防水层与保温管的连接位置分布于切口的两侧,这样可使防水层与保温管之间的间隙在防水层周向的两端处形成密封,从而避免水汽入侵到防水层与保温管之间的间隙内,提高防水层的防水效果。

可以理解的是,在保温管的切口位置处不可避免地会存在冷量损失,这会引起切口位置处出现冷凝现象,本设计中在切口的两侧位置处对防水层和保温管进行连接,这可阻止切口处产生的冷凝水向防水层与保温管的间隙内扩散,从而避免保温管吸湿的问题,保证保温管的保温效果。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轮廓线的两个端点之间的间距不小于5mm。

在本方案中,这样设计可利于保温件的加工工艺简化,提高加工效率和加工质量,更具体而言,带有防水层的保温管的制造工序可为:首先,加工制造出周向上呈封闭状的保温管中间体;其次,利用双面胶粘贴或采用铆钉等固定件对防水层周向的两端与该保温管中间体进行固定连接,由于周向封闭的管体更容易保持其形状,这样可为防水层的固定工作带来方便,相对于先设置切口的结构而言可避免固定防水层时保温管塌陷的问题,使产品更适于机械化加工,其中,设置周向固定的两端之间的间距,即防水层的轮廓线的两个端点之间的间距不小于5mm,以预留出切口的加工位置,当然,轮廓线的两个端点之间的间距可依据裁剪工序或切口宽度的具体需求设计,例如还可设计为6mm、7mm、8mm、9mm或10mm等;最后,对保温管中间体上相对位于轮廓线两个端点的之间的部分进行裁剪,最终制得保温管。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防水层为聚氯乙烯层或聚碳酸酯层。

在本方案中,设置防水层为聚氯乙烯层或聚碳酸酯层,聚氯乙烯层或聚碳酸酯层具有优异的防水性能、且具有成本优势,利用其覆盖保温管外表面可以避免保温管吸湿的问题,尤其对于保温管为海绵质体的场合而言,这样可以保证保温管海绵质体的孔隙内始终由静止空气填充,从而确保保温管能够始终保持良好的隔热性能,避免空调器长时间运行时保温管吸湿导致其保温性能下降的问题,提高产品的使用可靠性。

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空调的连接管组件,包括:连接管;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的保温件,所述连接管嵌设在所述保温件的保温管内,所述保温管在周向上的两端通过所述保温件的封口件相连。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空调的连接管组件,在保温件的保温管上设置沿轴向延伸的切口,这样,可使连接管从保温管的切口处沿保温管的径向装入到保温管内,极大地提高保温件与连接管的组装效率,节约产品的生产耗时;此后,使保温管在周向上的两端通过封口件固定以限制切口打开,这可确保保温管与连接管组装可靠,且可使保温管有效贴紧连接管以提高对连接管的保温效果。

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保温管与所述连接管适配。

在本方案中,设置保温管与连接管适配,这样可保证连接管的外表面与保温管的内表面的贴合紧密性,进一步提高对连接管的保温效果。

优选地,连接管为铜管。

本实用新型第三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空调,包括:压缩机、节流元件、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连接管,所述压缩机、所述节流元件、所述第一换热器及所述第二换热器中的至少两个通过所述连接管形成连接;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的保温件,所述连接管嵌设在所述保温件的保温管内,所述保温管在周向上的两端通过所述保温件的封口件相连。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空调,在保温件的保温管上设置沿轴向延伸的切口,这样,可使连接管从保温管的切口处沿保温管的径向装入到保温管内,极大地提高保温件与连接管的组装效率,节约产品的生产耗时;此后,使保温管在周向上的两端通过封口件固定以限制切口打开,这可确保保温管与连接管组装可靠,且可使保温管有效贴紧连接管以提高对连接管的保温效果。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空调还包括:凝结部件,所述凝结部件与所述连接管之间的间距不大于所述保温管的壁厚。

在本方案中,具体地,凝结部件为风道盖板、接水盘或风道蜗壳等容易出现冷凝问题的部件,对于凝结部件与连接管之间的间距不大于保温管的壁厚的场合,保温管的管壁可受挤压并填充在连接管与凝结部件之间,一方面,保温管的管壁可以在连接管与凝结部件之间起到缓冲作用,防止连接管和凝结部件直接碰撞受到损伤,保证产品的使用可靠性,另一方面,保温管的管壁可在连接管与凝结部件之间起到隔热作用,减少连接管与凝结部件之间的相互热交换,在连接管内流通低温冷媒时,这既能减少连接管上的冷量损失,又能抑制凝结部件表面的冷凝问题,从而优化产品的结构配置;在连接管内流通高温冷媒时,可以相对降低凝结部件附近空气的温度,相对抑制凝结部件上的冷凝现象。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空调还包括:导线,所述导线的至少部分通过固定件固定在所述保温件上。

在本方案中,将导线通过固定件固定在保温件上,保温件可以很好地将连接管与导线隔开,避免连接管与导线直接接触,一方面,相对于连接管而言,保温件表面上不会产生冷凝水,或者说产生的冷凝水量少而不足以汇聚成液滴,如此可以避免冷凝水沿导线顺流到导线端子处带来安全隐患问题,另一方面,对于连接管内有高温冷媒流通的情况,可以保温件可以起到隔热作用,延缓导线的老化现象。

优选地,固定件为塑料绑扎带,且导线的一部分被绑扎在保温件表面;更优选地,保温件表面上可以设置适于收纳塑料绑扎带的凹槽,以防止塑料绑扎带产生轴向位移运动。当然,本方案并不局限于此,其中,固定件也可为卡箍,导线被卡箍箍紧在保温件上;甚至,固定件可以为固定在保温管表面的封口件,导线被封口件覆盖以实现导线的固定。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所述保温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所示A部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中所示保温件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所述保温件与连接管组装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所述保温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5中所示B部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5中所示保温件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所述保温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9是图8中所示C部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所述保温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1是图10中所示D部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第五实施例所述保温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3是图12中所示E部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14是图12中所示保温件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15是图14中所示F部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16是图12中所示保温件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17是图16中所示G部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18是本实用新型第五实施例所述保温件与连接管及导线组装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19是图12中所示保温件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20是本实用新型第六实施例所述保温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1是图20中所示保温件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22是图21中所示H部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23是图20中所示保温件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24是图23中所示I部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25是本实用新型第七实施例所述保温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6是图25中所示J部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27是本实用新型第八实施例所述保温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8是图27中所示K部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29是图27中所示保温件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30是图27中所示保温件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31是图27中所示保温件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32是图31中所示保温件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33是本实用新型第八实施例所述保温件与连接管组装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1至图33中的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00保温件,10保温管,11切口,20封口件,21第一连接部,22第二连接部,23压痕,24通孔,25折弯线,31第一双面胶,32第二双面胶,33第三双面胶,34第四双面胶,41第一防护层,42第二防护层,50防水层,200连接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下面参照图1至图33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所述保温件。

如图1至图33所示,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实施例提供的保温件100,用于空调,所述的保温件100包括:保温管10和封口件20。

具体地,保温管10具有适于容纳空调的连接管200的管腔,保温管10设置有贯穿其管壁的切口11,其中,切口11沿保温管10的轴向延伸,以供连接管200从切口11大致沿保温管10的径向进入管腔内;保温管10在周向上的两端能够通过封口件20相连,以限制切口11打开。

值得说明的是,上述中“切口11沿保温管10的轴向延伸”应当理解为切口11的长度方向大致为保温管10的轴向,而非特指切口11严格按照保温管10的轴向延伸呈与保温管10轴线平行;上述中“供空调的连接管200从切口11大致沿保温管10的径向进入保温管10内”应当理解为连接管200进入保温管10的方向大致与径向一致,而非特指连接管200严格沿保温管10的径向进入保温管10的管腔中。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保温件100,在保温管10上设置沿轴向延伸的切口11,该切口11用于供空调的连接管200从切口11处沿保温管10的径向装入到保温管10的管腔内,另外,使保温管10在周向上的两端通过封口件20固定以限制切口11打开,如此不仅能够实现保温管10内连接管200的稳固、确保保温管10与连接管200组装可靠,且可以使保温管10有效贴紧连接管200,提高对连接管200的保温效果;相对于现有技术中将呈封闭环状的保温管10沿连接管200的轴向套装到连接管200上的结构形式而言,本方案中连接管200与保温管10组装时的套装行程更短,这使得连接管200与保温管10的组装操作简便化、且可以降低两者组装时的操作空间需求,尤其对于连接管200长度本身较长的情况而言,能更显著地缩短套装工序的耗时量、提高空调的组装效率,且这也可以降低连接管200与保温管10组装操作的难度、减少连接管200受到的损伤。

优选地,保温管10为海绵质体,海绵质体具有优异的保温性能,可以满足保温管10的保温性能要求;其中,可以理解的是,由于海绵质体具有一定的弹性,使得海绵质体的保温管10的形状不一定能够时刻保持在管状,在保温件100与连接管200未组装的状态下,保温管10管截面可以呈不封闭的椭圆弧、不封闭的圆弧或其他形状,在保温件100与连接管200相组装的状态下,保温管10的管腔受连接管200填充,使得保温管10可以大致维持管状。

在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4所示,切口11沿保温管10的轴向呈直线形延伸,且在保温管10的管截面上,切口11与保温管10的半径重合,这样,在保温管10上制造出该切口11的加工工艺相对简单、方便,且连接管200装入保温管10内的行程较短,使产品的使用更省力。

在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中,如图5至图7所示,切口11沿保温管10的轴向呈直线形延伸,且在保温管10的管截面上,切口11与保温管10的半径相交;本方案中,切口11与保温管10的半径相交的结构使得第一双面胶31对两个切面固定时的配合面积更大,可以利于提高对两个切面固定的可靠性。

在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例中,如图8和图9所示,切口11沿保温管10的轴向呈曲线形延伸,且在保温管10的管截面上,切口11与保温管10的半径相交,当然,也可设计切口11与保温管10的半径重合;本方案中,设置切口11沿保温管10的轴向呈曲线形延伸,这样,在对保温管10在周向的两端进行固定时,保温管10在周向的两端可以形成相互啮合结构,实现该两端对接时的轴向定位,从而提高保温管10与连接管200的组装精度。

在实用新型的第四实施例中,如图10和图11所示,切口11沿保温管10的轴向呈折线形延伸,且在保温管10的管截面上,切口11与保温管10的半径相交,当然,也可设计切口11与保温管10的半径重合;本方案中,设置切口11沿保温管10的轴向呈折线形延伸,这样,在对保温管10在周向的两端进行固定时,保温管10在周向的两端可以形成相互啮合结构,实现该两端对接时的轴向定位,从而提高保温管10与连接管200的组装精度。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11所示,保温管10包括两个切面,两个切面相间隔以构造出保温管10的切口11,其中,封口件20为双面胶,即如图1至11中所示的第一双面胶31,第一双面胶31的一个粘接面与两个切面中的一个粘接;保温件100还包括防护层,即如图1至11中所示的第一防护层41,第一防护层41覆盖在第一双面胶31的另一个粘接面上,且能被剥离第一双面胶31的所述另一个粘接面;以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为例进行说明,如图1至3所示,在产品的非工作状态下,第一双面胶31位于两个切面中的一个上,且第一双面胶31上用于工作的粘接面被第一防护层41隔离,此时切口11可被打开或被挤压闭合;在产品工作时,将连接管200从切口11装入保温管10内后,可将第一防护层41剥离第一双面胶31,且使第一双面胶31与相对设置有该第一双面胶31的另一切面粘接即可得到如图4中所示的结构,本实施例中产品的使用具有便利、高效的特点,可以提高连接管200与保温件100的组装效率,且通过对保温管10的两个切面进行粘接,这样可以阻碍切口11位置处的空气流通,如此以降低连接管200从切口11处散失的热量或冷量,确保保温件100的保温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封口件20上设置有适于与保温管10在周向的一端相连的第一固定结构和适于与保温管10在周向的另一端相连的第二固定结构,其中,保温管10与第一固定结构及第二固定结构相连时,封口件20上相对位于第一固定结构与第二固定结构之间的部分横跨切口11以限制切口11打开。

更具体而言,封口件20可以为用于填充切口11的填充部件(图中未示出),如呈扇形体或矩形体的海绵,其中,第一固定结构为设置在海绵一端的粘接部(如胶水层或双面胶)、铆钉、钉书针、魔术贴或纽扣等,第二固定结构为设置在海绵另一端的粘接部(如胶水层或双面胶)、铆钉、钉书针、魔术贴或纽扣等,在产品使用时,海绵位于两个切面之间,且其两端分别与与之相对的切面固定连接,当然,也可与保温管10的其他部位进行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2至图33所示,封口件20包括第一连接部21和第二连接部22。

具体地,第一连接部21适于与保温管10上相对位于切口11一侧的外表面连接;第二连接部22与第一连接部21相连,第二连接部22适于与保温管10上相对位于切口11另一侧的外表面连接。

在本方案中,设置封口件20包括第一连接部21和第二连接部22,利用封口件20对保温管10周向的两端进行固定时,通过将第一连接部21与保温管10上相对位于切口11一侧的外表面连接,将第二连接部22与保温管10上相对位于切口11另一侧的外表面连接,这样使得封口件20的中间部位可横跨切口11从而实现限制切口11打开的目的,该结构具有使用方便的特点,可以进一步提高连接管200与保温件100的组装效率;此外,该结构中可利用封口件20对切口11进行遮挡,这可阻碍切口11位置处的空气流通,如此以降低连接管200从切口11处散失的热量或冷量,确保保温件100的保温效果;且对于此处封口件20覆盖保温管10的至少部分外表面且横跨切口11的结构而言,封口件20除了能用于遮挡切口11之外,还可对保温管10的尺寸范围进行适当拓展,以保证实践情况下连接管200与保温管10的适配性,例如,对于连接管200尺寸略大的场合中,可以适当放宽切口11的开口尺寸以保证连接管200与保温管10的适配性,其中,由于此处利用封口件20对切口11进行遮挡可起到减少连接管200与环境对流传热的目的,这样,即便适当放宽了切口11尺寸也不会影响到产品的保温性能,根据产品在此方面的使用灵活性,可更利于产品在领域内推广。

当然,本方案并不局限于此,根据具体需求,也可不对封口件20进行第一连接部21和第二连接部22的划分,而通过在使用过程中将封口件20整体固定到保温管10表面,仅需确保封口件20横跨切口11即可。

在本实用新型的第五实施例中,如图12至图19所示,第一连接部21与保温管10固定连接,更具体地,第一连接部21上设置有第一固定结构,且第一连接部21通过第一固定结构与保温管10固定连接,此处进一步优选第一固定结构为图示中的第三双面胶33;第二连接部22为悬臂结构、且能够相对第一连接部21及保温管10活动,其中,在保温管10上相对第一连接部21和第二连接部22的连接位置处设置有沿保温管10径向贯穿的切口11,即在保温管10的管截面上,切口11与保温管10的半径重合,连接管200可从切口11沿保温管10的径向进入保温管10内;另外,第二连接部22上设置有第二固定结构,第二连接部22能够通过第二固定结构与保温管10连接,此处进一步优选第二固定结构为第二双面胶32,且在第二双面胶32的外表面上覆盖有第二防护层42,当第二防护层42被剥离时,第二连接部22上的第二双面胶32适于与保温管10粘接。在产品的使用时,连接管200装入保温管10内后,可将第二防护层42从第二双面胶32上剥离,且使第二双面胶32与保温管10粘接以得到如图18所示的结构,此时,封口件20覆盖保温管10的部分外表面且横跨切口11,如此以实现限制切口11打开的目的。

当然,本方案并不局限于此,除以上方案外,第一连接部21可以通过铆钉、钉书针、纽扣、魔术贴或胶水与保温管10形成固定连接;另外,也可在第二连接部22上设置铆钉、钉书针、魔术贴或纽扣,使第二连接部22与保温管10通过铆钉、钉书针或纽扣形成固定连接,其中,第一连接部21和第二连接部22与保温管10的固定形式有多种,此处不再一一列举了,但在不脱离本设计构思的前提下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此外,对于上述的方案,第二双面胶32的设置位置也可不受附图限制,根据具体需求,可将第二双面胶32设置在保温管10的外表面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第六实施例中,如图20至图24所示,与上述实施例不同的是,本实施例中,在保温管10的管截面上,切口11与保温管10的半径相交;图中公开的实施例并不对本方案造成限制,例如,对于以上两个实施例,除了如图12和图20中所示的设置切口11沿保温管10的轴线呈直线形延伸之外,还可设置切口11沿保温管10的轴线呈曲线形或折线形延伸,在此不再详述。

更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接部21与第二连接部22的连接处设置有转接结构,使第二连接部22能够相对第一连接部21转动。具体地,如图19所示,本实施例中转接结构为压痕23,该压痕23沿保温管10的轴向延伸,可利于第二转接部绕压痕23相对第一转接部转动,这样,在将连接管200装入保温管10时,可转动第二连接部22以对连接管200的装入动作让位,而在连接管200装入保温管10内后,可转动第二连接部22以对第二连接部22与保温管10进行固定,这样使得产品的使用过程更为简单方便,可以进一步提高连接管200与保温管10的组装效率。

在本实用新型的第七实施例中,如图25和图26所示,本实施例中转接结构设置在封口件20上的多个通孔24,多个通孔24相间隔地排布以在封口件20上构造出折弯线25,其中,第二连接部22能够绕折弯线25相对第一连接部21转动。

上述任一实施例中,优选地,第一连接部21呈弧状且与保温管10适配;这样一方面可以确保第一连接部21与保温管10表面的贴合效果,以减小两者间的密封间隙、提高产品保温效果,另一方面通过设置第一连接部21与保温管10适配可减小第一连接部21与保温管10连接处的内应力,相对保证第一连接部21与保温管10的连接可靠性。

上述任一实施例中,优选地,第二连接部22呈弧状且与保温管10适配;这样一方面可以确保第二连接部22与保温管10表面的贴合效果,以减小两者间的密封间隙、提高产品保温效果,另一方面通过设置第二连接部22与保温管10适配可减小第二连接部22与保温管10连接处的内应力,相对保证第二连接部22与保温管10的连接可靠性。

上述任一实施例中,可选地,第一连接部21及第二连接部22为海绵质体;海绵质体具有优异的保温性能,可以极大地抑制连接管200上正对切口11的部位与环境的热交换过程,提升对连接管200的保温效果,且海绵质体成本低廉,可以提高产品的成本优势。

上述任一实施例中,可选地,第一连接部21及第二连接部22为聚氯乙烯质体或聚碳酸酯质体;聚氯乙烯质体和聚碳酸酯质体具有优异的防水效果,这样,对于切口11处出现冷凝现象的问题,利用封口件20可以抑制在外部水汽从切口11处入侵到保温管10内,保证保温管10的保温性能。

上述任一实施例中,优选地,第一连接部21和第二连接部22为一体式结构;体式结构具有加工方便、连接强度高等特点,可以兼顾产品的使用性能和加工效率问题。

上述任一实施例中,优选地,封口件20的厚度H满足:0.25R≤H≤1.5R,其中,R为保温管10的外径。

在本方案中,设置封口件20的厚度H为0.25R~1.5R,尤其适于封口件20与保温管10材质相同的场合,其中,设置封口件20的厚度H不小于0.25R,这样可以确保封口件20对切口11位置处的隔热性,减少连接管200位于切口11处的部位与环境的换热量;另外,设置封口件20的厚度H不大于1.5R,这样可保证封口件20具有良好的柔韧性以紧贴保温管10,这样一方面可以减小保温管10的外表面与封口件20的内表面之间的间隙,使保温管10的外表面与封口件20的内表面之间形成良好的密封路径,从而减少从该间隙进入的空气,提高产品阻热效果,另一方面,可以避免封口件20的刚度过大导致封口件20与保温管10连接处内应力过大的问题,相对保证封口件20与保温管10的连接可靠性。

上述任一实施例中,优选地,所述封口件20的厚度H满足:1mm≤H≤5mm。

在本方案中,设置封口件20的厚度H为1mm~5mm,尤其适于封口件20为海绵质体的场合,其中,设置封口件20的厚度H不小于1mm,这样可以确保封口件20对切口11位置处的隔热性,减少连接管200位于切口11处的部位与环境的换热量;另外,设置封口件20的厚度H不大于5mm,这样可保证封口件20具有良好的柔韧性以紧贴保温管10,这样一方面可以减小保温管10的外表面与封口件20的内表面之间的间隙,使保温管10的外表面与封口件20的内表面之间形成良好的密封路径,从而减少从该间隙进入的空气,提高产品阻热效果,另一方面,可以避免封口件20的刚度过大导致封口件20与保温管10连接处内应力过大的问题,相对保证封口件20与保温管10的连接可靠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第八实施例中,如图27至图33所示,保温件100还包括防水层50,防水层50设置在保温管10的外表面上;防水层50可以避免保温管10吸湿的问题,尤其对于保温管10为海绵质体的场合而言,这样可以保证保温管10海绵质体的孔隙内始终由静止空气填充,从而确保保温管10能够始终保持良好的隔热性能,避免空调器长时间运行时保温管10吸湿导致其保温性能下降的问题,提高产品的使用可靠性。

进一步地,如图29、图30和图31所示,在保温管10的管截面上,防水层50的轮廓线呈不封闭的弧形,其中,防水层50的轮廓线的端点位置处与保温管10连接,切口11位于轮廓线的开口处。更具体地,防水层50周向的一端及封口件20的一端通过第三双面胶33粘接固定在保温管10的外表面上,防水层50周向的另一端通过第四双面胶34与保温管10的外表面粘接固定;这样设置使防水层50与保温管10的连接位置分布于切口11的两侧,这可使防水层50与保温管10之间的间隙在防水层50周向的两端处形成密封,从而避免水汽入侵到防水层50与保温管10之间的间隙内,提高防水层50的防水效果。

可以理解的是,在保温管10的切口11位置处不可避免地会存在冷量损失,这会引起切口11位置处出现冷凝现象,本设计中在切口11的两侧位置处对防水层50和保温管10进行连接,这可阻止切口11处产生的冷凝水向防水层50与保温管10的间隙内扩散,从而避免保温管10吸湿的问题,保证保温管10的保温效果。

另外,封口件20上设置有第二双面胶32,且第二双面胶32外表面上覆盖有第二防护层42,在产品使用时,将第二防护层42从第二双面胶32上剥离,且使第二双面胶32与保温管10的外表面或保温管10的防水层50粘接即可。

优选地,轮廓线的两个端点之间的间距不小于5mm。

在本方案中,这样设计可利于保温件100的加工工艺简化,提高加工效率和加工质量,更具体而言,带有防水层50的保温管10的制造工序可为:首先,加工制造出周向上呈封闭状的保温管10中间体;其次,利用双面胶粘贴或采用铆钉等固定件对防水层50周向的两端与该保温管10中间体进行固定连接,由于周向封闭的管体更容易保持其形状,这样可为防水层50的固定工作带来方便,相对于先设置切口11的结构而言可避免固定防水层50时保温管10塌陷的问题,使产品更适于机械化加工,其中,设置周向固定的两端之间的间距,即防水层50的轮廓线的两个端点之间的间距不小于5mm,以预留出切口11的加工位置,当然,轮廓线的两个端点之间的间距可依据裁剪工序或切口11宽度的具体需求设计,例如还可设计为6mm、7mm、8mm、9mm或10mm等;最后,对保温管10中间体上相对位于轮廓线两个端点的之间的部分进行裁剪,最终制得保温管10。

可选地,防水层50为聚氯乙烯层或聚碳酸酯层。

在本方案中,设置防水层50为聚氯乙烯层或聚碳酸酯层,聚氯乙烯层或聚碳酸酯层具有优异的防水性能、且具有成本优势,利用其覆盖保温管10外表面可以避免保温管10吸湿的问题,尤其对于保温管10为海绵质体的场合而言,这样可以保证保温管10海绵质体的孔隙内始终由静止空气填充,从而确保保温管10能够始终保持良好的隔热性能,避免空调器长时间运行时保温管10吸湿导致其保温性能下降的问题,提高产品的使用可靠性。

如图4、图18和图33所示,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空调的连接管200组件,包括连接管200和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的保温件100,连接管200嵌设在保温件100的保温管10内,保温管10在周向上的两端通过保温件100的封口件20相连。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空调的连接管200组件,在保温件100的保温管10上设置沿轴向延伸的切口11,这样,可使连接管200从保温管10的切口11处沿保温管10的径向装入到保温管10内,极大地提高保温件100与连接管200的组装效率,节约产品的生产耗时;此后,使保温管10在周向上的两端通过封口件20固定以限制切口11打开,这可确保保温管10与连接管200组装可靠,且可使保温管10有效贴紧连接管200以提高对连接管200的保温效果。

优选地,保温管10与连接管200适配;这样可保证连接管200的外表面与保温管10的内表面的贴合紧密性,进一步提高对连接管200的保温效果。

更优选地,连接管200为铜管。

本实用新型第三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空调(图中未示出),包括压缩机、节流元件、第一换热器、第二换热器、连接管200和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的保温件100;压缩机、节流元件、第一换热器及第二换热器中的至少两个通过连接管200形成连接;连接管200嵌设在保温件100的保温管10内,保温管10在周向上的两端通过保温件100的封口件20相连。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空调,在保温件100的保温管10上设置沿轴向延伸的切口11,这样,可使连接管200从保温管10的切口11处沿保温管10的径向装入到保温管10内,极大地提高保温件100与连接管200的组装效率,节约产品的生产耗时;此后,使保温管10在周向上的两端通过封口件20固定以限制切口11打开,这可确保保温管10与连接管200组装可靠,且可使保温管10有效贴紧连接管200以提高对连接管200的保温效果。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保温件,连接管与保温件的保温管组装时的套装行程更短,这使得连接管与保温管的组装操作简便化、且可以降低两者组装时的操作空间需求,尤其对于连接管长度本身较长的情况而言,能更显著地缩短套装工序的耗时量、提高空调的组装效率,且这也可以降低连接管与保温管组装操作的难度、减少连接管受到的损伤;而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空调及其连接管组件,因设置有该保温件而具有以上全部有益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中,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第四”仅用于描述的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术语“多个”则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相连”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