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扭力可调的阻尼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586533阅读:383来源:国知局
一种扭力可调的阻尼器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扭力可调的阻尼器。



背景技术:

现有阻尼器大都采用焊接等固定阻尼机构,该固定阻尼机构在转轴转动时通过阻尼油压力推动拨片摆动实现油腔的打开或封闭,来实现快速过油或缓慢过油,缓慢过油时产生阻尼缓冲效果。但是,该结构阻尼机构一旦焊接后,并不能对其缓冲时间进行调整,这要求其生产过程需要严格的品质控制,一旦出现批量的不良,将会造成严重的浪费;并且,便器盖板若采用这种固定阻尼机构,由于盖板产品的多样性,不同便器盖板对扭矩参数要求各不相同,如果阻尼器输出的扭矩固定,将造成其通配性受限制,不能适应不同的需求,配置时容易出现便器盖板太快下落,达不到慢落静音的效果,或者出现便器盖板下落时需等候很长时间,影响其使用的便捷性。现有技术中,也出现了一些阻尼力可调节的阻尼机构,但是,现有的可调阻尼机构一般调节都不够精准,稍微一调节,阻尼力就改变很大,不方便调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一种扭力可调的阻尼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扭力可调的阻尼器,包括一填充阻尼油的壳体,一与壳体的内腔密封转动配合的转轴,所述转轴上设有扰动阻尼油流动的叶片,通过所述叶片与壳体内壁的筋条配合将所述壳体的内腔划分为至少一高压油腔和至少一低压油腔,所述叶片扰动阻尼油使得阻尼油在高压油腔和低压油腔之间流动,所述转轴的前端位于所述壳体内部,所述转轴的轴心处设有由转轴的前端沿轴向向后延伸的调节腔,所述调节腔的底壁封闭,还包括一由所述转轴的前端伸入所述调节腔并与所述调节腔的内侧壁紧密贴触并轴向移动配合的调节件,所述调节腔侧壁上设有至少一截流孔和至少一过流孔,所述截流孔通过截流通道连通所述调节腔及所述高压油腔和所述低压油腔二者之一,所述过流孔通过过流通道连通所述调节腔及所述高压油腔和所述低压油腔二者之另一,移动所述调节件可调节所述截流孔的大小。

优选的,所述调节件可活动地密封装设于所述壳体内腔的底壁上,所述壳体内腔的底壁上设有带有内螺纹的通孔,所述调节件包括固定连接的螺纹段及光滑段,所述螺纹段与所述通孔螺纹配合,所述光滑段伸入所述壳体内腔并与所述调节腔的内壁紧密配合。

优选的,所述截流通道远离所述截流孔的一端开口设置在转轴位于所述壳体内腔部分的外壁上并与所述高压油腔和所述低压油腔二者之一相连通,所述过流通道远离所述过流孔的一端开口设置在转轴位于所述壳体内腔部分的外壁上并与所述高压油腔和所述低压油腔二者之另一相连通。

优选的,述截流通道远离所述截流孔的一端开口设置在所述转轴位于所述壳体内腔部分的外壁上并与所述高压油腔和所述低压油腔二者之一相连通,所述过流通道远离所述过流孔的一端开口设置在所述叶片的外壁上并与所述高压油腔和所述低压油腔二者之另一相连通。

优选的,所述截流通道远离所述截流孔的一端开口设置在所述叶片的外壁上并与所述高压油腔和所述低压油腔二者之一相连通,所述过流通道远离所述过流孔的一端开口设置在所述转轴位于所述壳体内腔部分的外壁上并与所述高压油腔和所述低压油腔二者之另一相连通。

优选的,所述截流孔与所述过流孔周向间隔设置且沿调节腔的轴向前后对齐设置,所述调节件沿所述调节腔轴向移动并同时完全打开、部分打开或者完全封闭所述过流孔和所述截流孔,所述截流孔的过流速度小于或等于所述过流孔的过流速度,通过对截流孔的开度调节以实现阻尼力的调节。

优选的,所述过流孔与所述截流孔由所述转轴的前端沿轴向向后延伸。

优选的,所述叶片沿转轴径向设有两个以将所述壳体的内腔划分为两个所述高压油腔和两个所述低压油腔,所述过流孔与所述过流通道设有两个并分别与所述两高压油腔或两低压油腔相连通,所述截流孔与所述截流通道设有两个并分别与所述两低压油腔或两高压油腔相连通。

优选的,所述过流孔与所述截流孔周向间隔设置且沿调节腔的轴向前后相错设置,所述调节件沿所述调节腔由后往前移动时先部分打开或完全打开位置靠后的过流孔,再部分打开或者完全打开位置靠前的截流孔,通过对位置靠前的截流孔的开度调节以实现阻尼力的调节。

优选的,所述壳体内腔的开口处固接有一端盖,所述转轴的前端穿过所述端盖的中部通孔后伸入所述壳体内腔中,所述端盖与所述转轴之间还套有端盖密封件,所述端盖通过端盖密封件使得转轴与所述壳体之间形成密封。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通过使所述转轴的前端位于所述壳体内部,在所述转轴的轴心处设有由转轴的前端沿轴向向后延伸的调节腔,所述调节腔的底壁封闭,还设置一由所述转轴的前端伸入所述调节腔并与所述调节腔的内侧壁紧密贴触并轴向移动配合的调节件,所述调节腔侧壁上设有至少一截流孔和至少一过流孔,所述截流孔通过截流通道连通所述调节腔及所述高压油腔和所述低压油腔二者之一,所述过流孔通过过流通道连通所述调节腔及所述高压油腔和所述低压油腔二者之另一,移动调节件可调节截流孔的大小,通过上述结构实现阻尼器扭力的调节,使调节更精准,容易调到所需要的盖板缓降时间,并且结构简单,操作方便;此外,由于调节腔可仅设置在转轴上位于壳体内部的对应位置,调节件从转轴前端伸入调节腔进行调节,这样可避免调节腔贯穿转轴前后端再采用调节件从转轴后端伸入调节腔进行调节的方案会导致转轴的强度降低的问题。

2. 所述调节件可活动地密封装设于所述壳体内腔的底壁上,所述壳体内腔的底壁上设有带有内螺纹的通孔,所述调节件包括固定连接的螺纹段及光滑段,所述螺纹段与所述通孔螺纹配合,所述光滑段伸入所述壳体内腔并与所述调节腔的内侧壁紧密配合,利用螺纹调节使调节件移动位置更精确,进而使调节更精准。

3. 所述过流孔与所述截流孔由所述转轴的前端沿轴向向后延伸,这样设置可使过流孔和截流孔更易于成型。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阻尼器立体组装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阻尼器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阻尼器的分解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转轴的立体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壳体的立体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调节件的立体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阻尼器有阻尼状态的工作过程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阻尼器无阻尼状态的工作过程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的阻尼器完全截流状态的剖视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的阻尼器部分截流状态的剖视示意图;

图中:

10-壳体;11-高压油腔;12-低压油腔;13-端盖;14-端盖密封件;15-通孔

16-定位槽;17-筋条;

20-转轴;21-调节腔;22-截流通道;23-截流孔;24-过流通道;25-过流孔;

30-叶片;

40-调节件;41-螺纹段;42-光滑段;43-密封件;

50-拨片。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如图1至图8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扭力可调的阻尼器,包括一填充阻尼油的壳体10,一与壳体10的内腔密封转动配合的转轴20,所述壳体10内腔的开口处固接有一端盖13,所述转轴20的前端穿过端盖13的中部通孔后伸入壳体10内腔中,端盖13与转轴20之间还套有端盖密封件14,端盖密封件14为密封圈,端盖13通过端盖密封件14使得转轴20与壳体10之间形成密封,所述转轴20上设有扰动阻尼油流动的叶片30,通过所述叶片30与壳体10内壁的筋条17配合将所述壳体10的内腔划分为至少一高压油腔11和至少一低压油腔12,所述叶片20扰动阻尼油使得阻尼油在高压油腔11和低压油腔12之间流动,转轴20转动时通过阻尼油压力推动铰接在壳体10内壁上的拨片50摆动进行打开或封闭转轴20与拨片50之间的过油通道,来实现快速过油或缓慢过油,缓慢过油时产生阻尼缓冲效果,此结构为现有技术,这里不再赘述,本实用新型除了拨片50控制的过油通道,还提供一调节机构来形成过油调节通道。

所述转轴20的前端位于所述壳体10内部,所述转轴20的轴心处设有由转轴20的前端沿轴向向后延伸的调节腔21,所述调节腔21的底壁封闭,优选的,调节腔21的深度在转轴20位于壳体10内部相对应位置的范围内,也即,调节腔21位于转轴20的前端且不超出壳体10的内腔,还包括一由转轴20的前端伸入调节腔21并与调节腔21的内侧壁紧密贴触并轴向移动配合的调节件40,调节腔21侧壁上设有至少一截流孔23和至少一过流孔25,所述截流孔23通过截流通道22连通调节腔21及高压油腔11和低压油腔12二者之一,所述过流孔25通过过流通道24连通调节腔21及高压油腔11和低压油腔12二者之另一,移动调节件40可调节截流孔23的大小,所述截流孔23及过流孔25的形状可采用圆形、条形或者跑道形,可根据结构需要进行设计为不同形状,不以此为限。

本实施例中,所述调节件40可活动地密封装设于与所述壳体10内腔的底壁上,调节件40为一调节螺杆,壳体10内腔的底壁上设有带有内螺纹的通孔15,通孔15位于壳体10底壁的中部,壳体10的通孔15位于壳体10内腔一侧的外圈还设有定位槽16,转轴20的前端可转动的伸入该定位槽16内从而使得转轴20的前端更好地限位在壳体10内,所述调节件40包括固定连接的螺纹段41及光滑段42,所述螺纹段41与所述通孔15螺纹配合,所述光滑段42伸入所述壳体10内腔并与所述调节腔21的内壁紧密配合,并且,所述调节件40上还设有与所述调节腔21密封配合的密封件43,具体为,密封件43套设调节件40的光滑段42上,调节件40通过密封件43与壳体10密封活动配合,调节件40的光滑段42由壳体10的通孔15伸入调节腔21并通过螺纹段41与通孔15螺纹配合,使光滑段42在调节腔21内可轴向移动,并且调节件40的后端与调节腔21的底壁可形成一连通所述截流孔23及过流孔25的所述过油调节通道。

本实施例中,所述截流通道22远离所述截流孔23的一端开口设置在转轴20位于所述壳体10内腔部分的外壁上并与所述高压油腔11和所述低压油腔12二者之一相连通,所述过流通道24远离所述过流孔25的一端开口设置在转轴20位于所述壳体10内腔部分的外壁上并与所述高压油腔11和所述低压油腔12二者之另一相连通,即截流通道22及过流通道24均设置在转轴20位于所述壳体10内腔的部分上。

或者是,本实施例中所述截流通道22远离所述截流孔23的一端开口也可以设置在所述转轴20位于所述壳体10内腔部分的外壁上并与所述高压油腔11和所述低压油腔12二者之一相连通,而所述过流通道24远离所述过流孔25的一端开口设置在所述叶片30的外壁上并与所述高压油腔11和所述低压油腔12二者之另一相连通,即截流通道22设置在转轴20位于所述壳体10内腔的部分上,过流通道24设置在叶片30上。

还可以是,本实施例中所述截流通道22远离所述截流孔23的一端开口设置在所述叶片30的外壁上并与所述高压油腔11和所述低压油腔12二者之一相连通,而所述过流通道24远离所述过流孔25的一端开口设置在所述转轴20位于所述壳体10内腔部分的外壁上并与所述高压油腔11和所述低压油腔12二者之另一相连通,即过流通道24设置在转轴20位于所述壳体10内腔的部分上,截流通道22设置在叶片30上。

本实施例中,所述截流孔23与所述过流孔25周向间隔设置且沿转轴20的轴向前后对齐设置,所述调节件40沿所述调节腔21轴向移动并同时完全打开、部分打开或者完全封闭所述过流孔25和所述截流孔23,所述截流孔23的过流速度小于或等于所述过流孔25的过流速度,通过对截流孔23的开度调节以实现阻尼力的调节。

优选的,所述过流孔25与所述截流孔23由所述转轴20的前端沿轴向向后延伸,这样更易于过流孔25与截流孔23的成型。

本实施例中,具体为,所述截流孔23及所述过流孔25为大小一致的条形孔,并且截流通道22为从截流孔23沿转轴20的径向向外延伸形成与转轴20的轴心相垂直的直线型通道,使所述截流通道22远离截流孔23一端的开口位于转轴20的外壁上,并且截流通道22也由转轴20的前端沿轴向向后延伸从而形成一条形缺口,过流通道24为从过流孔25沿转轴20的径向向外延伸形成与转轴20的轴心相垂直的直线型通道,使所述过流通道24远离过流孔25一端的开口位于转轴20的外壁上,并且过流通道24也由转轴20的前端沿轴向向后延伸从而形成一条形缺口,由于截流孔23及过流孔25沿转轴20的轴向前后对齐设置且大小相一致,故所述截流孔23的过流速度等于所述过流孔25的过流速度,当然,截流通道22及过流通道24也可与转轴20的轴心非垂直的相交设置,截流通道22及过流通道24可以是直线型或弯曲型通道,以上均可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

本实施例中,所述叶片30沿转轴20径向设有两个以将壳体10的内腔划分为两个高压油腔11和两个低压油腔12,所述过流孔25与所述过流通道24设有两个并分别与两高压油腔11或两低压油腔12相连通,对应的,所述截流孔23与所述截流通道22设有两个并分别与所述两低压油腔12或两高压油腔11相连通。具体为,转轴20前端沿轴向开设四个大小一致并沿周向间隔设置的上述所述的条形缺口,四个条形缺口与两个高压油腔11和两个低压油腔12对应,并对应与高压油腔11及低压油腔12相连通。

如图7所示,图7绘示了本实施例的阻尼器有阻尼状态的工作过程示意图,此时,阻尼油压力推动拨片50摆动进行封闭转轴20与拨片50之间的过油通道,阻尼油仅能从由调节腔21、截流通道22、截流孔23、过流通道24及过流孔25形成的过油调节通道或其他固定过油通道流通,从而实现缓慢过油,缓慢过油时产生阻尼缓冲效果使得马桶盖板可缓慢盖合。

如图8所示,图8绘示了本实施例的阻尼器无阻尼状态的工作过程示意图,阻尼油压力推动拨片50摆动进行打开转轴20与拨片50之间的过油通道,从而提升了过油能力,实现快速过油,快速过油时马桶盖板可轻松被掀起。

如图9所示,阻尼器在完全截流状态时,所述调节件40轴向移动至光滑段42后端完全封闭所述截流孔23与其对应的截流通道22、以及过流孔25与其对应的过流通道24,使得本实用新型的调节机构的过油调节通道关闭,无法过油,而阻尼油仅能通过上述的拨片50控制的过油通道进行过油,调节件40只需往后调节至光滑段42的后端完全越过截流孔23即可实现调节机构的过油调节通道完全封闭,完全截流效果好;

如图10所示,阻尼器在部分截流状态时,使所述调节件40轴向向前移动至光滑段42打开截流孔23与其对应的截流通道22、以及过流孔25与其对应的过流通道24,此时,调节腔21、截流通道22、截流孔23、过流通道24、过流孔25相互连通,使得本实用新型的调节机构的过油调节通道处于半开状态,可根据过油量的需求调节截流孔23的开度大小,从而实现阻尼调节。

采用上述结构使阻尼机构的调节响应快速、灵敏,而且截流控制更精准,动作更平稳,阻尼效果更好,适用于便器盖板的缓降时间的精准控制,结构简单,操作方便,此外,由于调节腔21可仅设置在转轴20上位于壳体10内部的对应位置,调节件40从转轴20前端伸入调节腔21进行调节,这样可避免调节腔21贯穿转轴20前后端再采用调节件40从转轴20后端伸入调节腔21进行调节的方案会导致转轴20的强度降低的问题。

本实施例还可以是,所述过流孔25与所述截流孔23周向间隔设置且沿调节腔21的轴向前后相错设置,所述调节件40沿所述调节腔21由后往前移动时先部分打开或完全打开位置靠后的过流孔25,再部分打开或者完全打开位置靠前的截流孔23,通过对位置靠前的截流孔23的开度调节以实现阻尼力的调节,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过流孔25与截流孔23前后相错设置,可以是前后完全错开设置没有交错,此时,所述调节件40沿所述调节腔21轴向移动时先完全打开位置靠后的过流孔25,再部分打开或者完全打开位置靠前的截流孔23,也可以是过流孔25与截流孔23部分重叠错开设置,此时,所述调节件40沿所述调节腔21轴向移动时先部分打开位置靠后的过流孔25,再部分打开位置靠前的截流孔23,继而完全打开位置靠后的过流孔25,最后完全打开位置靠前的截流孔23,如此也能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这里不再赘述。

本实施例是通过设置可在壳体10内壁上转动的拨片50来实现单向阻尼效果,当然还可以是,拨片50固定设置于壳体10的内壁上,来实现双向阻尼的效果,本实用新型的调节机构同样适用于该种形式的阻尼器。

上述说明示出并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如前所述,应当理解本实用新型并非局限于本文所披露的形式,不应看作是对其他实施例的排除,而可用于各种其他组合、修改和环境,并能够在本文所述实用新型构想范围内,通过上述教导或相关领域的技术或知识进行改动。而本领域人员所进行的改动和变化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则都应在本实用新型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