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陶瓷蝶阀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830493阅读:334来源:国知局
一种陶瓷蝶阀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阀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陶瓷蝶阀。



背景技术:

目前,公知的蝶阀的构造是阀体、阀杆、金属蝶板、金属密封垫(阀座)、橡胶密封圈等装配组成,由于物料有较快的输送速度,对金属阀板、阀座和橡胶密封圈的冲蚀磨耗严重,使用寿命较短,需频繁停车更换阀座和密封圈,操作不便、成本高,造成生产效率低、生产成本投入大的局面,受金属材料属性的限制,金属阀门不能满足越来越高磨损、强腐蚀等恶劣工况的需求,主要体现在寿命短,泄露严重,大大影响了系统运行的稳定性;此外,现有的蝶阀的阀座与阀芯是线连接加之密封圈进行密封,密封效果不佳,密封圈易腐蚀。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背景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陶瓷蝶阀,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蝶阀易腐蚀,寿命短,密封不严,更换不便,成本高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陶瓷蝶阀,包括执行机构、阀杆、阀体、压环、陶瓷阀座、陶瓷阀芯、压盘和阀瓣;执行机构通过阀杆与阀体相连接,阀杆套设在阀体内,阀体内部设有流道,流道的出口端依次设有第一卡槽、第二卡槽,陶瓷阀座与第二卡槽相配合,压环与第一卡槽相配合,压环与阀体通过螺栓相连接,压盘位于流道内且套设在阀杆上,阀瓣与压盘通过螺栓相连接,阀瓣与压盘上均设有凸台,阀瓣的凸台与压盘的凸台组成凹槽,陶瓷阀芯位于凹槽内且与陶瓷阀座相配合,陶瓷阀芯与陶瓷阀座为面接触。

所述陶瓷阀座与陶瓷阀芯相接触的端面设有弧形倒角。

所述陶瓷阀芯与陶瓷阀座相接触的面为弧形面,陶瓷阀芯与陶瓷阀座之间的密封方式为弧面硬密封。

所述陶瓷阀芯的内径与压盘凸台的外径相配合。

所述压盘未设凸台的一端为锥形体,锥形体上设有通孔,通孔与阀杆相配合。

所述陶瓷阀芯、压盘、阀瓣组成蝶板。

所述陶瓷阀芯与陶瓷阀座材质均为工业陶瓷氧化铝材质。

本实用新型采用陶瓷硬密封蝶阀通过把陶瓷阀芯放置在压盘和阀瓣中间,通过内六角螺栓连接压盘和阀瓣,增加蝶板的抗弯抗扭能力;阀座采用工业复合陶瓷材料,可大大提高阀门的耐磨损、耐冲刷和耐腐蚀性能,同时陶瓷阀座和陶瓷阀芯采用弧面硬密封的方式,达到密封严密,耐磨耗,使用寿命长的目的。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密封巧妙,耐磨耐腐蚀,降低了生产成本,具有较高的市场价值。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阀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陶瓷阀座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蝶板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如图1所示,一种陶瓷蝶阀,包括执行机构1、阀杆2、阀体3、压环5、陶瓷阀座6、陶瓷阀芯7、压盘9和阀瓣10;执行机构1通过阀杆2与阀体3相连接,阀杆2套设在阀体3内,阀体3内部设有流道8,流道8的出口端依次设有第一卡槽11、第二卡槽12,陶瓷阀座6与第二卡槽12相配合,压环5与第一卡槽11相配合,压环5与阀体3通过螺栓相连接,压盘9位于流道8内且套设在阀杆2上,阀瓣10与压盘9通过螺栓相连接,阀瓣10与压盘9上均设有凸台,阀瓣10的凸台与压盘9的凸台组成凹槽13,陶瓷阀芯7位于凹槽13内且与陶瓷阀座6相配合,陶瓷阀芯7与陶瓷阀座6为面接触。

实施例2:如图1-4所示,一种陶瓷蝶阀,包括执行机构1、阀杆2、阀体3、压环5、陶瓷阀座6、陶瓷阀芯7、压盘9和阀瓣10;陶瓷阀芯7、压盘9、阀瓣10组成蝶板。执行机构1通过阀杆2与阀体3相连接,阀杆2套设在阀体3内,蝶板位于阀体内,执行机构通过阀杆带动蝶板转动。阀体3内部设有流道8,介质在此流道内流动,流道8的出口端依次设有第一卡槽11、第二卡槽12,陶瓷阀座6与第二卡槽12相配合,压环5与第一卡槽11相配合,压环5与阀体3通过螺栓相连接,陶瓷阀座6与压环相接触,并通过压环与螺栓固定在阀体内,陶瓷阀座6与陶瓷阀芯7相接触的端面设有弧形倒角。陶瓷阀芯7与陶瓷阀座6相接触的面为弧形面,陶瓷阀芯7与陶瓷阀座6之间的密封方式为弧面硬密封,密封面积大,密封效果好;压盘9位于流道8内且套设在阀杆2上,压盘9未设凸台的一端为锥形体,锥形体上设有通孔,通孔与阀杆相配合。压盘与阀杆固定连接,阀杆可带动压盘转动;阀瓣10与压盘9通过螺栓相连接,阀瓣10与压盘9上均设有凸台,阀瓣10的凸台与压盘9的凸台组成凹槽13,陶瓷阀芯7位于凹槽13内且与陶瓷阀座6相配合,陶瓷阀芯7的内径与压盘9凸台的外径相同也与压盘9的凸台的外径相同,便于压盘通过螺栓将陶瓷阀芯压紧在压盘与阀瓣组成的凹槽内。

工作过程:介质在阀体内的流道内流动,当需要收集介质时,扭动执行机构,执行机构通过阀杆带动蝶板转动,此时陶瓷阀芯与陶瓷阀座逐渐脱离,阀门打开,介质流向其他管路或是收集容器;收集完成时,反向操作执行机构让陶瓷阀芯与陶瓷阀座闭合密封即可。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