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有密封圈的阻尼缓冲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002657阅读:594来源:国知局
带有密封圈的阻尼缓冲器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缓冲器,尤其是一种用于门或抽屉上的阻尼缓冲器。



背景技术:

门或抽屉等在启闭至两个极限位置的过程中往往由于惯性过大、速度较快,容易夹伤手部,对人体造成损伤,在某些需要安静的场所,人们也不希望有启闭门窗、抽屉时产生的噪音,另一应回避噪音的场合是电影院内折叠椅面的使用。因此,往往在门窗、抽屉或折叠椅上安装一个阻尼缓冲器以减少关闭时的惯性并减慢其速度,防止夹伤或噪音的产生。

现有的缓冲阻尼器为一种油压阻尼器,缓冲阻尼器包括油缸,油缸的密封组件内的腔体内设置有活塞组件以及贯穿于密封组件两侧的活塞杆,活塞杆在腔体内的一端连接有活塞组件;油缸的腔体内,在活塞组件与密封组件之间还固定设置有气囊或者海绵体。

活塞组件包括连接柱和阻尼环,阻尼环由硬质材料制成,阻尼环与油缸内壁过盈配合,阻尼环中设置有具有一定路程长度以及一定截面面积大小的油路,油路连通活塞组件的两侧。

由于油缸在密封组件内充满液压油,当活塞杆内伸到油缸的腔体内部后,由于油缸内部的总体积不变,而活塞杆的伸入则需要气囊或海绵体的收缩去保持腔体内的压力平衡,因此位于活塞组件下方的液压油则通过油路到达气囊或海绵体处,并对气囊或海绵体进行挤压,进而完成油缸内部的油压调整过程。由于油路的截面与长度对油的流量有所控制,因此活塞杆的下压速度受到限制,形成阻尼缓冲效果。

现有的阻尼缓冲器存在的问题是,阻尼环为由硬质材料制成且与油缸的内壁过盈配合,在与油缸内壁反复摩擦过程中容易引起过热,导致油缸壁变形,液压油从油缸壁的变形位置进入到活塞组件的上方,导致阻尼缓冲器的缓冲效果大大降低;另外,阻尼环与油缸内壁反复摩擦过程中还容易造成阻尼环和油缸内壁的磨损,使得阻尼环和油缸内壁之间的间隙增大,同样使得阻尼缓冲器的缓冲效果大大降低。因此,现有的阻尼缓冲器往往存在寿命不高的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阻尼效果好且使用寿命长的阻尼缓冲器。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阻尼缓冲器包括油缸,油缸具有一个腔体,腔体朝向油缸的轴向一端端为敞口端,腔体朝向油缸的轴向另一端为封闭端,敞口端由一密封组件密封,腔体内装有活塞组件及一端固定在活塞组件上的活塞杆,活塞杆的另一端自密封组件的中间穿出;其中,活塞组件包括连接柱、O形圈和栓柱,连接柱固定连接在活塞杆的一端,连接柱自上而下依次设置有第一周壁、第二周壁和第三周壁,第一周壁的直径大于第二周壁的直径,第一周壁的直径大于第三周壁的直径,第一周壁与油缸的内壁之间设置有间隙,栓柱套设在第三周壁上,O形圈设置在第二周壁上,O形圈的内周壁与第二周壁之间设置有间隙,第一周壁的下端面与栓柱的上端面之间的间距大于O形圈的厚度,O形圈由软性材料制成,O形圈与油缸的内周壁过盈配合,第一周壁的外周向上等间距的设置多个凸柱,凸柱的外周壁与油缸的内周壁之间设置有间隙,第一周壁的内部设置有通油孔,通油孔连通第一周壁的上、下端面;密封组件与活塞组件之间设置有海绵。

由上述技术方案可见,当活塞杆受到压力进入腔体时,O形圈受到油缸内周壁的摩擦力向上紧贴在第一周壁的下端面,从而使得O形圈将第一周壁的外周向上设置的凸柱之间的间隙密封,液压油只能从O形圈和第二周壁之间的间隙和通油孔进入到活塞组件的上方;当活塞缸受压到达极限位置时,活塞杆回复,O形圈受到油缸内周壁的摩擦力向下紧贴在栓柱的上表面上,第一周壁的外周向上设置的凸柱之间的间隙被打开,活塞组件上方的液压油一部分沿原来相反的方式流回活塞组件下方的腔体内,另一部分从凸柱之间的间隙流回活塞组件下方的腔体内。由于O形圈由软性材料制成,与油缸内壁摩擦过程中不会损坏油缸内壁,摩擦产生的热量较少。因此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阻尼缓冲器阻尼效果好且使用寿命长。

进一步的方案是,密封组件包括密封塞、油封套和护套,油封套由软质材料制成,密封塞、油封套和护套自上而下依次设置在油缸的敞口端。油封套包括一个口径逐渐缩小的内圈,活塞杆从内圈中穿过,且活塞杆与内圈过盈配合。

可见,密封组件的设置使得腔体内的液压油被有效的密封。

进一步的方案是,海绵与活塞组件之间设置有垫片,垫片的内周壁与活塞杆之间设置有间隙,垫片的外周壁与油缸的内周壁过盈配合。

进一步的方案是,栓柱的上表面设置有多个凸起,凸起与O形圈的下表面相对。栓柱的上下表面之间设置有通孔。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阻尼缓冲器的结构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阻尼缓冲器略去壳体后的结构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阻尼缓冲器的第一工作状态的结构剖面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阻尼缓冲器的第二工作状态的结构剖面图。

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图1,图1是本实施例的阻尼缓冲器的结构图。阻尼缓冲器具有一个油缸,油缸具有一个壳体1,壳体1围成一个上端敞口的腔体,腔体的上端由密封塞31密封。本实施例的阻尼缓冲器还具有一根自油缸内向外伸出的活塞杆2,活塞杆2可沿油缸的轴向相对壳体1滑动。

参见图2,图2是本实施例的阻尼缓冲器略去壳体后的结构图。油缸的壳体内自上而下依次设置有密封组件3、海绵4、垫片5和活塞组件6。密封组件3包括密封塞31、油封套32和护套33。

活塞组件6包括连接柱61、O形圈62和栓柱63,O形圈62可以在连接柱61和栓柱63之间上下移动,O形圈为62为密封圈。连接柱61的第一周壁611的外周向上等间距的设置有多个凸柱614,在本实施例中凸柱614为矩形凸柱,相邻的两个凸柱614之间形成油槽615,凸柱614的外周壁与油缸的内周壁之间设置有间隙。栓柱63的上表面上设置有多个凸起631,凸起631与O形圈62的下表面相对。

参见图3,图3为本实用新型阻尼缓冲器实施例第一工作状态的结构剖面图。壳体1的内部形成大致呈圆柱形的腔体10,腔体10朝向油缸的轴向的一端为敞口端,腔体10朝向油缸的轴向的另一端为封闭端。敞口端由密封组件3进行密封,密封组件3自上而下依次包括密封塞31、油封套32和护套33,密封塞31的外周壁上设置有环形凸起311,环形凸起311与壳体1的内周表面上的环形凹槽11配合,使得密封塞31固定在壳体1的敞口端。油封套32由软质材料如橡胶、软性工程塑料等制成,油封套32自上而下包括一个口径逐渐缩小的内圈321,活塞杆2从内圈321内穿过,且活塞杆2与内圈321过盈配合,油封套32将油缸内的液压油密封,防止液压油从活塞杆2的周壁上渗漏。护套33紧贴油封套32设置在油封套32的下方。紧邻护套33的下端设置有海绵4,海绵4与活塞组件6之间设置有垫片5,垫片5紧贴着海绵4设置,垫片5的内周壁与活塞杆之间设置有间隙51,垫片5的外周壁与壳体1的内周壁过盈配合。

垫片5的下端设置有活塞组件6,活塞组件6包括自上而下依次设置的连接柱61、O形圈62和栓柱63。连接柱61的上端轴向上设置有盲孔610,活塞杆2的一端固定连接在盲孔610内,在本实施例中,活塞杆2与盲孔610过盈配合,在其他的实施方式中,活塞杆2还可以通过粘结剂与盲孔611固定连接。连接柱61自上而下依次设置有第一周壁611、第二周壁612和第三周壁613,第一周壁612的直径大于第二周壁612的直径,第二周壁612的直径大与或等于第三周壁613的直径。栓柱63套设在第三周壁613上,栓柱63与第三周壁613过盈配合。O形圈62设置在第二周壁612上,O形圈62的内周壁与第二周壁612之间设置有间隙621。第一周壁611的下端面与栓柱63的上端面之间的间距大于O形圈62的厚度。O形圈62由软性材料如橡胶、软性工程塑料制成,O形圈62具有弹性。O形圈62与油缸的内周壁过盈配合。栓柱63的上下表面之间设置有通孔632。第一周壁611的内部设置有通油孔616,通油孔616连通第一周壁611的上端面与下端面,通油孔616与间隙621连通。

腔体10内靠近封闭端的位置还设有挡块7,挡块7的轴向上设置有通孔71,通孔71的直径大于第三周壁613的直径。在本实施例中,由于腔体10的深度较深,因此才需要设置挡块7,防止活塞杆2全部伸入到腔体10内。在其他的实施方式中,当腔体10的深度不太深的情况下,即使活塞组件6与腔体10的封闭端接触,活塞杆2还有一部分在开口端以外,这种情况下就不需要设置挡块7。

第一工作状态下,当活塞杆2受到压力而伸入腔体10内时,O形圈62受到油缸的内周壁对其向上的摩擦力,从而使得O形圈62向上紧贴在连接柱61的第一周壁611的下端面上,O形圈62将第一周壁611上的油槽615(参见图2)密封。活塞组件6下方的液压油受挤压从栓柱63的通孔632向上流入O形圈62与第二周壁612之间的间隙621,再从间隙621流入通油孔616内,然后通过通油孔616进入活塞组件6的上方,最后从垫片5与活塞杆2之间的间隙51进入到海绵4的位置,通过压缩海绵4以补充活塞杆2进入到腔体10内的体积,以保持腔体10内的油压平衡。由于通油孔616为直的通孔,因此液压油受到的阻力较小,所以本实用新型的阻尼缓冲器的阻尼力较小,特别适用于小阻尼的工作环境,比如儿童使用的门或抽屉等。直的通油孔616使得连接柱61的加工也十分方便。

参见图4,图4为本实用新型阻尼缓冲器实施例第二工作状态的结构剖面图。当对活塞杆2施加向上的拉力时,活塞杆2连同活塞组件6在腔体10内向上运动,O形圈62受到油缸的内周壁对其向下的摩擦力,从而使得O形圈62向下紧贴在栓柱63的上端面上,O形圈62与连接柱61的第一周壁611的下端面分离,使得第一周壁611上的油槽615导通,在第二工作状态下,一部分的液压油以与第一工作状态下的相反的方式流回活塞组件6的下方,另一部分的液压油通过油槽615流回活塞组件6的下方。在第二工作状态下,液压油的回流通道较大,回流阻力较小,活塞杆2复位所需要的拉力比活塞杆2下压所需的压力小,活塞杆2的复位容易。

需要说明的,为了清楚的表述本实用新型的阻尼缓冲器各部件之间的连接关系及工作原理,实施例中使用的“自上而下”、“向上”、“向下”、“上端”、“下端”等表述仅针对本实施例的附图中的阻尼缓冲器的放置方向而言的,在实际使用时,阻尼缓冲器还可以放置成横向,斜向等,不应将上述方位名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阻尼缓冲器的限制。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变化和更改,比如在连接杆的上端固定一个阻挡片来代替直径较大的第一周壁,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