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启迷宫式调节阀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558762阅读:413来源:国知局
预启迷宫式调节阀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阀门,尤其涉及能平衡阀瓣压差并阻断阀门内漏的一种预启迷宫式调节阀。



背景技术:

目前常用的高温高压介质调节阀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双座型,如图1所示;另一种是套筒型,如图2所示。其中双座型的缺点是,由于制造误差原因,易导致两座关断力不同,形成内漏;而套筒型的缺点是,套筒与阀瓣之间存在间隙导致内漏,若添加软密封填料,一是会增大摩擦力,二是软密封填料易老化,不适宜在高温高压环境下长期使用。以上两种调节阀,虽然在调节过程中,介质压差产生的推力能够抵消,但关断时由于内漏,导致推力没有抵消或没有完全抵消,致使开启力依然很大。另外,这两种阀门都存在大压差工作条件下的阀口冲刷问题。

在申请人的另外一项中国专利(授权公告号CN201706047U)中,公开了一种“微操型阀门”,包括进流腔、缓冲腔、出流腔,缓冲腔设置在进流腔和出流腔之间,进流腔设置进口,出流腔设置出口,由阀芯将上述三个腔室介开,缓冲腔和出流腔之间设置介质通路,介质通路上设置控制阀。该阀门通过在介质通路上设置控制阀,借用介质自身压力经过放大作用,即可实现较小的控制阀动作,完成阀门大的开关和调节动作,操作省力节能,可靠性大为增加,由于除大阀阀口外无任何通道漏流,因而,能够很好的解决阀门内漏的问题。但该阀门的阀芯独立设置在阀体内,和现有的套筒型调节阀中采用阀杆直接带动阀芯(或阀瓣)的结构不同,由于微操型阀门的阀芯存在无约束浮动状态,有时会出现振动情况,因此,申请人在“微操型阀门”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和改进,以解决现有套筒型调节阀中内漏、阀口冲刷的问题,以及“微操型阀门”的阀芯振动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预启式迷宫式调节阀,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问题。

为了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预启迷宫式调节阀,包括阀体和阀座,阀体的介质通道上安装套筒,套筒内设置阀杆,阀杆上安装阀瓣和阀瓣托,所述阀瓣包括分体设置的大阀瓣和小阀瓣,大阀瓣与套筒配合,大阀瓣中部设有预启通道;所述预启通道与小阀瓣配合,小阀瓣下方的阀杆上安装迷宫结构,迷宫结构下方设有阀瓣托,阀瓣托与阀杆配合可以带动大阀瓣相对套筒移动。

为进一步实现本实用新型的效果,还可以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如上所述的预启迷宫式调节阀,所述大阀瓣与套筒之间设有间隙。

进一步的,所述小阀瓣的开度与各级迷宫的开度相同,小阀瓣开度最大时的流通面积不小于间隙流通截面的4倍以上。

所述大阀瓣为开口向下的筒形结构,筒形结构中心区域开设竖向通道形成预启通道。

进一步的,所述小阀瓣设在竖向通道的上方,小阀瓣下部、竖向通道端口分别设有相互配合的弧形面或锥形面;所述阀瓣托设在竖向通道下方的筒形内侧。

如上所述的预启迷宫式调节阀,所述阀杆下端固定安装被帽,被帽上方的阀杆上依次安装弹簧垫和阀瓣托,所述阀瓣托中心设有螺纹。

如上所述的预启迷宫式调节阀,所述阀座、套筒均镶焊与阀体。

如上所述的预启迷宫式调节阀,所述大阀瓣外侧下部设有环形台。

与现有的套筒型调节阀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在大阀瓣上设置预启阀,也即与阀杆连接的小阀瓣以及大阀瓣上设置的预启通道,开阀时,阀杆可以带动小阀瓣预启动,打开预启通道,从而可以大大减小压差,降低大阀瓣的开启力;同时,通过设置小阀瓣,在套筒阀关闭时,可以阻断阀内漏的渠道。

2、小阀瓣下方设有迷宫结构,在预启阀打开同时,各级迷宫的开度和小阀瓣开度保持同样变化,以分担介质压差,避免阀口冲刷损坏。

3、本实用新型在大阀瓣与套筒之间设置有间隙,使大阀瓣开启时不卡涩,降低其阻力,操作较为省力,便于使用。

4、预启阀及迷宫结构不改变原套筒的形状和体积,可以对现有套筒型调节阀进行改造后使用,从而可较大的降低阀门成本,有效提高调节阀的使用质量和寿命周期。

5、本实用新型在大阀瓣的外周下部设有环形台,该环形台相对于大阀瓣形成向外的凸起,因而可以保证大阀瓣在开启状态下,产生向下的压力,使大阀瓣始终不能脱离阀瓣托,避免大阀瓣处于自由悬浮状态下产生振动、旋转以及控制失灵等问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

图1是现有的双座型调节阀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现有的套筒型调节阀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中所述阀瓣托的俯视图。

附图标记:1-阀体;2-阀座;3-介质通道,4-套筒,5-阀杆,6-阀瓣,61-大阀瓣,62-小阀瓣,7-阀瓣托,8-预启通道,9-迷宫结构,10-间隙,11-被帽,12-弹簧垫,13-环形台。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2、图3、图4所示,本实施例预启迷宫式调节阀,包括阀体1和阀座2,阀体1内介质通道3上安装套筒4,套筒4内设有阀杆5,阀杆5上安装阀瓣6和阀瓣托7,阀瓣6包括分体设置的大阀瓣61和小阀瓣62,大阀瓣61与套筒4配合,大阀瓣61中部设有预启通道7;预启通道7与小阀瓣62配合,小阀瓣62下方的阀杆5上安装迷宫结构9,迷宫结构9下方设有阀瓣托7,阀瓣托7与阀杆5配合可以带动大阀瓣61相对套筒4移动。

本实施例中,大阀瓣61结构为开口向下的筒形,筒形的中心区域开设竖向通道,作为预启通道7;小阀瓣62设置在竖向通道的上方并与阀杆5固定,小阀瓣62与竖向通道配合形成相对于大阀瓣61开启前,可提前开启的预启阀;小阀瓣62的下方安装迷宫结构9,阀杆5端部安装被帽11,被帽11与迷宫结构9之间安装阀瓣托7和弹簧垫12,阀瓣托7用于在小阀瓣62打开后,带动大阀瓣61随阀杆5一起上移,将介质通道3打开,也即打开大阀,实现本调节阀的开启。阀瓣托7中心设有螺纹,防止其与阀杆5配合时脱落,设置被帽11便于阀瓣托7安装,弹簧垫12可给予阀瓣托7活动时一定的缓冲作用,防止其损坏。小阀瓣62的下方设有多级迷宫机构,在预启阀开启时与小阀瓣62同样的开度,以分担介质压差,避免阀口冲刷损坏。为了便于制作和安装,阀座2与套筒4均采用焊接方式嵌设在阀体1上。

具体而言,本实用新型预启迷宫式调节阀,将阀瓣6设置成分体的大阀瓣61和小阀瓣62,大阀瓣61与套筒4配合,并在大阀瓣61上设置预启阀,预启阀包括设在大阀瓣61上的预启通道7以及与安装在阀杆5上的小阀瓣62,小阀瓣62与预启通道7配合。开阀时,通过阀杆5只需要用很小的提升力,首先开启预启阀,使大阀瓣61两侧压差平衡或消失,然后进一步开启大阀;关闭时,大阀瓣61首先关闭就位,然后小阀瓣62将预启阀关闭。一旦小阀瓣62关闭,在同一受力方向的关断力作用下,大小阀瓣62同时阻断了内漏的渠道。调节阀的阀口冲刷问题,主要发生在开启瞬间,本实用新型把开启的瞬间交给了预启阀,在预启阀下部设有迷宫结构9,利用小阀瓣62与迷宫结构9的反馈作用,在预启阀开度变化时,各级迷宫的开度和小阀瓣62开度保持同样大小的变化,这样就均分了介质压差,避免阀口冲刷损坏。

除本实施例中公开的外,大阀瓣、小阀瓣的结构还可以是其他形式,只要能够在大阀瓣开启前,小阀瓣相对于大阀瓣形成预启动即可;阀瓣托也可以直接固定安装在大阀瓣上,通过小阀瓣带动大阀瓣与套筒配合用以关闭介质通道。迷宫结构与现有技术中的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为了使大阀瓣61开启时不卡涩,降低其阻力,便于使用、调节,在大阀瓣61与套筒4之间设有间隙10;小阀瓣62开度最大时的流通面积不小于间隙10流通截面的4倍以上。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的间隙设在大阀瓣外侧的中部,间隙的上、下部位的大阀瓣分别与套筒、阀座形成配合密封,可提高大阀瓣的稳定性。

进一步的,本实施例在小阀瓣62下部、竖向通道端口分别设有相互配合的弧形面或锥形面;阀瓣托7设在竖向通道下方的筒形内侧。设置相互配合的弧形面或锥形面,可以提高小阀瓣62与竖向通道的密封性能;阀瓣托7及阀杆5端部均设在筒形结构内侧,可以减小套筒4的体积,使本调节阀的结构更合理、紧凑。

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大阀瓣61的外侧下部设有环形台13。该环形台13相对于大阀瓣61形成向外的凸起,因而可以保证大阀瓣61在开启状态下,产生向下的压力,使大阀瓣61始终不能脱离阀瓣托7,避免大阀瓣61处于自由悬浮状态下产生振动、旋转以及控制失灵等问题。环形台13优选设置在间隙10的下侧,便于加工制造,给大阀瓣61提供稳定和较大的向下压力。

本实用新型预启迷宫式调节阀,如图2、图3所示,可以在现有的套筒调节阀基础上,对阀瓣(阀芯)进行改造使用,预启阀及迷宫结构9不改变原套筒的形状和体积,从而最大化的降低调节阀的成本,且能效提高调节阀的使用质量和寿命周期。

本实用新型未详尽描述的技术内容均为公知技术。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