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聚氨酯保温钢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70789阅读:421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保温管材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聚氨酯保温钢管。



背景技术:

钢管以其良好的综合性能而广泛应用于多个行业,但是,采暖或生产所用的输水管道,都要采取保温措施,对于热水管道,保温能够防止热量损失,对于冷水管道,保温可以防止冰冻,而且在使用过程中,经常受到外界的冲击,由于钢管的刚性构建,在长期的冲击下,容易受到损坏,且受到冲击后其形状不可恢复,在一些精度要求较高的场合,报废率高,导致使用成本提高。

现有专利如CN201120160833中公开了名称为防腐保温钢管的专利,该专利采用了钢管外面设置保温层,保温层内均匀固定有隔热保温材料做成的圆环,两个相邻的圆环之间的空间为真空,保温层外面套有外护管,外护管外面刷有一层防腐漆,解决了保温钢管裁切后会影响保温效果的问题。

但是,现有技术以及专利号为CN201120160833的专利中,通过设置保温层,将保温层外套装刷有一层防腐漆的外护管对钢管进行防腐保温,但是,并没有针对钢管内部进行保护改进,且其保温层两圆环之间的真空结构若出现裂缝,则不能再继续保温。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设计了一种聚氨酯保温钢管。

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一种聚氨酯保温钢管,包括钢管本体,所述钢管本体外表面喷涂有环氧粉末防腐涂层,所述环氧粉末防腐涂层外表面喷涂有胶粘剂层,所述胶粘剂层外表面喷涂有聚乙烯防腐涂层,所述钢管本体内壁粘贴保温层,所述保温层的材料为聚氨酯。

所述环氧粉末防腐涂层厚度>100um。

所述胶粘剂层厚度为170-250um。

所述聚乙烯防腐涂层厚度为2.5-3.7mm。

所述保温层厚度为20毫米-200毫米。

利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制作的一种聚氨酯保温钢管,本装置采用聚氨酯作为保温层,聚氨酯具有质量轻、导热系数低、耐热性好、耐老化、容易与其它基材黏结、燃烧不产生熔滴等优异性能,同时,聚氨酯具有较好的弹性,当收到介质冲击时,聚氨酯在外力作用下被批压缩,外力消失后,聚氨酯又恢复原状,同时具有优异的耐磨、耐酸、耐碱、防结垢,耐辐射、耐水解老化、高弹性、抗机械冲击的综合性能,钢管外壁喷涂的三层结构的聚乙烯即3PE防腐涂层具有良好的抗腐蚀性、抗水气渗透性以及力学性能等,三pe防腐涂层综合了环氧树脂和聚乙烯材料的高抗渗性、机械性能高等特点,到目前为止是全球公认的使用效果最好、性能最佳的管道防腐涂层,延长钢管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所述一种聚氨酯保温钢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钢管本体;2、环氧粉末防腐涂层;3、胶粘剂层;4、聚乙烯防腐涂层;5、保温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具体描述,如图1所示,一种聚氨酯保温钢管,包括钢管本体1,所述钢管本体1外表面喷涂有环氧粉末防腐涂层2,所述环氧粉末防腐涂层2外表面喷涂有胶粘剂层3,所述胶粘剂层3外表面喷涂有聚乙烯防腐涂层4,所述钢管本体1内壁粘贴保温层5,所述保温层5的材料为聚氨酯;所述环氧粉末防腐涂层2厚度>100um;所述胶粘剂层3厚度为170-250um;所述聚乙烯防腐涂层4厚度为2.5-3.7mm;所述保温层5厚度为20毫米-200毫米。

本实施方案的特点为,钢管本体外表面喷涂有环氧粉末防腐涂层,环氧粉末防腐涂层外表面喷涂有胶粘剂层,胶粘剂层外表面喷涂有聚乙烯防腐涂层,钢管外壁喷涂的三层结构的聚乙烯即3PE防腐涂层具有良好的抗腐蚀性、抗水气渗透性以及力学性能等,三pe防腐涂层综合了环氧树脂和聚乙烯材料的高抗渗性、机械性能高等特点,到目前为止是全球公认的使用效果最好、性能最佳的管道防腐涂层,延长钢管的使用寿命,钢管本体内壁粘贴保温层,保温层的材料为聚氨酯,聚氨酯具有质量轻、导热系数低、耐热性好、耐老化、容易与其它基材黏结、燃烧不产生熔滴等优异性能,同时,聚氨酯具有较好的弹性,当收到介质冲击时,聚氨酯在外力作用下被批压缩,外力消失后,聚氨酯又恢复原状,同时具有优异的耐磨、耐酸、耐碱、防结垢,耐辐射、耐水解老化、高弹性、抗机械冲击的综合性能。

本实施方案中,实施例一:

当结环氧涂层涂层厚度为300um,环氧粉末防腐涂层涂层厚度为200um,胶粘剂涂层厚度为170um,聚乙烯防腐涂层涂层厚度为2.5mm时,由于防腐涂层较薄,防腐性能较差,可以将管径加工成直径最小为104mm的管道。

本实施方案中,实施例二:

当结环氧涂层涂层厚度为500um,环氧粉末防腐涂层涂层厚度为400um,胶粘剂涂层厚度为250um,聚乙烯防腐涂层涂层厚度为3.7mm时,由于防腐涂层较厚,防腐性能较好,可以将管径加工成直径最大为1600mm的管道。

上述技术方案仅体现了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优选技术方案,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对其中某些部分所可能做出的一些变动均体现了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