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复合钢管连接用沟槽卡箍式管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877984阅读:213来源:国知局
一种复合钢管连接用沟槽卡箍式管件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卡箍式管件,具体地,涉及一种复合钢管连接用沟槽卡箍式管件。



背景技术:

为了提高饮用用水的质量,防止由于水长期腐蚀金属管件的内壁而导致的一些对人体有害的元素进入饮用用水,危害人体健康,内衬不锈钢输水用管道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目前,≥80mm规格内衬不锈钢复合管道的连接一般采用沟槽卡箍连接的方式。这种连接方式,安全可靠,并且施工简单,施工成本低。然而,内衬不锈钢复合管道是一种新型的复合钢管,直接采用传统的沟槽卡箍的连接方式无法杜绝其外壁面与输送介质水接触。其外壁面与输送介质水接触后,外壁面造成腐蚀,污染饮用用水,从而导致饮用水的卫生条件不合格,同时,腐蚀会造成漏水事故,大大缩短内衬不锈钢复合管道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管内流体只接触复合钢管内层的不锈钢层和外包覆不锈钢而不接触复合钢管的端面和管端外壁的复合钢管连接用卡箍管件;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端面密封性好、管内流体不易流出且管外流体也不易流进的复合钢管连接用卡箍管件。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复合钢管连接用沟槽卡箍式管件,包括基管、内衬不锈钢层和外包覆不锈钢层,所述内衬不锈钢层包括包裹所述基管内壁的第一内衬层、包裹所述基管端面的第二内衬层和包裹所述基管端部外壁的第三内衬层,所述第一内衬层、第二内衬层和第三内衬层一体连接,所述第三内衬层与包裹所述基管中部外壁的外包覆不锈钢层相连,所 述基管中部外壁上设置有固定卡箍的卡槽。

两个所述第二内衬层之间设置有弹性密封垫。

所述基管外壁与所述卡箍内壁之间还嵌装设置有硅胶密封圈。

所述卡槽上靠近所述基管端口的端面上连有弹性元件的一端,所述性元件另一端与所述卡箍的内壁相连,所述弹性元件的个数至少是2个,所述弹性元件沿着所述卡槽的周圈均匀分布。

所述弹性元件包括弹簧或者弹片。

所述内衬不锈钢层和外包覆不锈钢层的材质均包括食品级不锈钢。

所述第三内衬层与外包覆不锈钢层通过焊缝相连。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复合钢管连接用沟槽卡箍式管件,通过添加外包覆不锈钢,弥补了原有结构的缺陷,确保了管内的流体只接触复合钢管内层的不锈钢层和外包覆不锈钢而不接触复合钢管的端面和管端外壁,从而在延长了钢管使用寿命的同时,大大提高了输送效率、确保了输送安全,进而保证用水的卫生指标;所述卡槽上靠近所述基管端口的那个端面上连有弹性元件的一端,弹性元件的另一端与卡箍的内壁相连,在使用过程中弹性元件始终对管件有挤压力,可以保证两个管件端面稳定密封接触,管件端面密封性好、管内流体不易流出且管外流体也不易流进,提高用水质量,保障运输安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局部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如图1和图2所示,一种复合钢管连接用沟槽卡箍式管件,包括基管1、内衬不锈钢层2和外包覆不锈钢层3,所述内衬不锈钢层2包括包裹所述基管1内壁的第一内衬层21、包裹所述基管1端面的第二内衬层22和包裹所述基管1端部外壁的第三内衬层23,所述第一内衬层21、第二内衬层22和第三内衬层23一体连接,所述第三内衬层23与所述基管1中部外壁的外包覆不锈钢层3相连,所述基管1中部外壁上设置有固定卡箍7的卡槽31。外包覆不锈钢和内衬不锈钢层的组合使用,确保了管内的流体只接触复合钢管内层的不锈钢层和外包覆不锈钢而不接触复合钢管的端面和管端外壁。

两个所述第二内衬层22之间设置有弹性密封垫5。弹性密封垫可以与弹性元件相互配合,提高管件端面的密封效果。

所述基管1外壁与所述卡箍7内壁之间还嵌装设置有硅胶密封圈6。

所述卡槽31上靠近所述基管1端口的那个端面上连有弹性元件8的一端,弹性元件的另一端与卡箍的内壁相连,在使用过程中弹性元件始终对管件有挤压力,可以保证两个管件端面稳定密封接触,提高密封效果。在卡箍使用时间较长造成螺栓松掉时,也可以保证管件的密封效果。

所述弹性元件8包括弹簧或者弹片,作为优选设置为弹片。当选择弹簧时,可以在弹簧的末端添加一个挡板。

所述弹性元件8的个数至少是2个,作为优选可以选择设置4个弹性元件。

所述弹性元件8沿着所述卡槽31的周圈均匀分布,当选择4个弹性元件时,在卡槽周边每相隔90度设置一个弹性元件。

所述内衬不锈钢层2和外包覆不锈钢层3的材质均包括食品级不锈钢。

所述第三内衬层23与外包覆不锈钢层3通过焊缝4相连。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