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属于钻井高压管汇减震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钻井高压管汇微摆减震器。
背景技术:
目前钻井平台的泥浆高压管汇通过角钢等刚性支撑与甲板面硬连接来固定,由于管汇内的高压流体的脉冲冲击及共振效应,极容易造成管汇大幅度振动,管在长时间的震动的状态下工作,很容易导致高压管汇焊缝开裂、甲板面焊缝开裂,严重的时候还会导致牵连设备损坏,影响正常的生产。
专利号“CN201520347608.1”所示的一种钻井高压管汇减震器,其在上支撑块与下支撑块之间安装有弹簧组,当高压管汇由于流体的脉冲作用而产生周期性波动时,上支撑块通过加工好的导向滑道进行上下滑动,将波动的能量传给弹簧组,从而起到保护管汇安全,减震的功用。但是这种设计只能帮助管道在竖直方向减震,但是在管的其他方向则不能得到减震,长时间的使用同样导致管的损坏。又如实用新型201520795093.1,公开了一种钻井高压管汇减震器,包括底座,该减震器还包括两个锁紧装置,两个锁紧装置分别通过支柱设置在底座上,两个锁紧装置设置相同,锁紧装置包括第一固定块和第二固定块,第一固定块和第二固定块均为相同的半圆形薄壁,第一固定块与支柱固定连接,第二固定块叠置在第一固定块上并通过螺栓连接,第一固定块内设置与其内腔相匹配的第四固定块,第二固定块内设置与其内腔相匹配的第三固定块。但是这种设计只能帮助管道在竖直方向减震,但是在管的其他方向则不能得到减震,长时间的使用同样导致管的损坏。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钻井高压管汇微摆减震器。该钻井高压管汇微摆减震器可以对管汇进行水平方向的减震。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钻井高压管汇微摆减震器,包括受力座和受力套管,所述受力座包括相对的两个梯形受力壁,两个所述的梯形受力壁之间为倒梯形的摆动空间,在所述摆动空间内设置所述受力套管,所述受力套管包括管状的上段和实心的下段,在所述上段内设置支撑立柱,所述下段的下底面为椭圆弧形,所述下段的下底面压接在所述受力座的内底面上,在所述支撑立柱的上端设置有上卡箍和下卡箍,所述上卡箍和所述下卡箍之间设置有管道通道,所述上卡箍和所述下卡箍通过螺钉连接,在所述受力套管的外壁和所述受力座的内壁之间设置有多个弹簧组。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在高压管汇的支撑立柱发生震动的时候,带动受力套管摆动,一方面在弹簧的作用下减震,一方面底部的弧面发生偏转,使受力均衡。
进一步的,所述受力套管的管口设置有垫圈,所述垫圈压紧在所述支撑立柱和所述受力套管的上端之间。
进一步的,所述垫圈的截面为T形。
进一步的,各所述弹簧组至少包括三个弹簧,三个弹簧上下设置。
进一步的,位于最低处的弹簧的高度不低于所述受力套管的内底的高度。
进一步的,所述管道通道的方向垂直于所述弹簧的方向。
进一步的,所述受力套管的上段为方形,所述摆动空间的宽度大于所述上段的宽度,所述摆动空间的长度等于所述上段的长度。
有益效果
通过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钻井高压管汇微摆减震器,在高压管汇的支撑立柱发生震动的时候,带动受力套管摆动,一方面在弹簧的作用下减震,一方面底部的弧面发生偏转,使受力均衡,从对管汇进行水平方向的高效减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钻井高压管汇微摆减震器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1中,各标号所代表的结构列表如下:
1、受力座,2、受力套管,201、上段,202、下段,3、梯形受力壁,4、摆动空间,5、支撑立柱,6、上卡箍,7、下卡箍,8、管道通道,9、螺钉,10、垫圈,11、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举实施例只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非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在一个具体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一种钻井高压管汇微摆减震器,包括受力座1和受力套管2,受力套管2的上段201为方形,摆动空间4的宽度大于上段201的宽度,摆动空间4的长度等于上段201的长度。
受力座1包括相对的两个梯形受力壁3,两个的梯形受力壁3之间为倒梯形的摆动空间4,在摆动空间4内设置受力套管2,受力套管2包括管状的上段201和实心的下段202,在上段201内设置支撑立柱5,受力套管2的管口设置有垫圈10,垫圈10压紧在支撑立柱5和受力套管2的上端之间,垫圈10的截面为T形。
下段202的下底面为椭圆弧形,下段202的下底面压接在受力座1的内底面上,在支撑立柱5的上端设置有上卡箍6和下卡箍7,上卡箍6和下卡箍7之间设置有管道通道8,上卡箍6和下卡箍7通过螺钉9连接,在受力套管2的外壁和受力座1的内壁之间设置有多个弹簧组。各弹簧组至少包括三个弹簧11,三个弹簧11上下设置。位于最低处的弹簧11的高度不低于受力套管2的内底的高度。管道通道8的方向垂直于弹簧11的方向。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钻井高压管汇微摆减震器的工作原理如下:
在高压管汇的支撑立柱发生震动的时候,高压管汇带动受力套管摆动,一方面在弹簧的作用下减震,一方面底部的弧面发生偏转,使受力均衡,在排动的过程中支撑立柱逐渐恢复位置,从而对管汇进行水平方向的高效减震。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