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悬架渐变刚度板簧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921823阅读:488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汽车减震用部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前悬架渐变刚度板簧。



背景技术:

在汽车工业,会广泛使用板簧来减轻车体行驶时产生的振动,板簧的主要构件为板簧片、板簧卡箍螺栓,且板簧片的长度会呈阶梯状递减状态设置,螺栓和板簧卡箍将板簧连接为一整体,最上层的板簧片长度最大,当板簧受力时,利用板簧自身的弹力,达到缓冲压力的作用,但由于等刚度板簧其性质是线性的,这就造成车辆在颠簸过程中悬架偏频产生很大的变化范围,造成整车平顺性差,因此利用传统板簧来降低车体振动的效果不明显。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可有效减小悬架偏频变化范围,提高整车行驶时平顺性的前悬架渐变刚度板簧。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前悬架渐变刚度板簧,包括至少一个等截面的主板簧片,位于上层的所述主板簧片两端分别设有安装吊耳,所述主板簧片的下方设有变截面的副板簧片,所述主板簧片与所述副板簧片中部设有连接螺栓,位于所述连接螺栓的两侧相对设有用于对所述主板簧片与所述副板簧片进行弹性限位的板簧卡箍。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主板簧片设置为两片,所述副板簧片设置为一片。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位于下层的所述主板簧片两端分别设有用于容纳所述安装吊耳的起翘过渡部。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安装吊耳设置为圆形环状吊耳,所述起翘过渡部顶面的延长线贯穿所述安装吊耳的圆心设置。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起翘过渡部与所述副板簧片之间弧形平滑过渡连接。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主板簧片设置为弧形簧片,所述副板簧片设置为直线性簧片。

作为对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副板簧片自中间向两端截面高度减窄设置。

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前悬架渐变刚度板簧,包括至少一个等截面的主板簧片,位于上层的所述主板簧片两端分别设有安装吊耳,所述主板簧片的下方设有变截面的副板簧片,所述主板簧片与所述副板簧片中部设有连接螺栓,位于所述连接螺栓的两侧相对设有用于对所述主板簧片与所述副板簧片进行弹性限位的板簧卡箍;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前悬架采用2+1形式的渐变刚度板簧,形成非线性的刚度特性,在车辆前轮跳动过程,副板簧片与主板簧片逐渐接触,且接触过程缓慢,减小冲击,同时两者接触过程中能够满足两点等频,可有效减小悬架偏频变化范围,有效缓冲路面的冲击,提高整车平顺性。

附图说明

以下附图仅旨在于对本实用新型做示意性说明和解释,并不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其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主板簧片;2-安装吊耳;3-副板簧片;4-连接螺栓;5-板簧卡箍;6-起翘过渡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在下面的详细描述中,只通过说明的方式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示范性实施例。毋庸置疑,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认识到,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以用各种不同的方式对所描述的实施例进行修正。因此,附图和描述在本质上是说明性的,而不是用于限制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如图1所示,前悬架渐变刚度板簧,包括至少一个等截面的主板簧片1,本实施例的所述主板簧片1设置为两片,且两片所述主板簧片1上下层叠设置,两片所述主板簧片1的厚度一致,位于上层的所述主板簧片1两端分别设有安装吊耳2,通过所述安装吊耳2可以将整个板簧安装固定到汽车上,所述主板簧片1的下方设有变截面的副板簧片3,所述副板簧片3设置为一片,所述主板簧片1设置为弧形簧片,所述副板簧片3设置为直线性簧片,且所述副板簧片3自中间向两端截面高度减窄设置。

本实施例在所述主板簧片1与所述副板簧片3中部设有连接螺栓4,所述连接螺栓4用于将所述主板簧片1也所述副板簧片3连接成为整体,形成整体部件,便于安装固定,位于所述连接螺栓4的两侧相对设有用于对所述主板簧片1与所述副板簧片3进行弹性限位的板簧卡箍5,当车体前轮跳动时,通过所述板簧卡箍5的连接,使所述主板簧片1和所述副板簧片3产生同步形变,指示两者厚度不同,且所述副板簧片3厚度是渐变设置的,从而使整个板簧的弹性形变呈非线性变化。

在位于下层的所述主板簧片1两端分别设有用于容纳所述安装吊耳2的起翘过渡部6,所述安装吊耳2设置为圆形环状吊耳,所述起翘过渡部6顶面的延长线贯穿所述安装吊耳2的圆心设置,所述起翘过渡部6与所述副板簧片3之间弧形平滑过渡连接。

本实用新型前悬架采用2+1形式的渐变刚度板簧,形成非线性的刚度特性,在车辆前轮跳动过程,副板簧片3与主板簧片1逐渐接触,且接触过程缓慢,减小冲击,同时两者接触过程中能够满足两点等频,可有效减小悬架偏频变化范围,有效缓冲路面的冲击,提高整车平顺性。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及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