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笔记本支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351209阅读:265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型笔记本支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脑装置技术领域,更具体的说是一种新型笔记本支架。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笔记本电脑越来越普及,基本上每家每户都有一台笔记本电脑,用笔记本上网办公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项。由于办公桌的高度相对较矮,笔记本电脑的显示屏较小,且不能调节显示屏的高度,人们通常需要弯下腰,低头去看屏幕,长此以往对人们的健康不利,同时现有的笔记本电脑支架不能调节高度和角度,人们在使用时笔记本电脑时,通常需要抬起手臂打字,打字时间较长时,会导致手臂酸痛。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新型笔记本支架,支撑板的下端设置有转辊,使用时,可以将双臂依靠在转棍上,而且可以通过转动蜗轮,蜗轮蜗杆啮合传动实现高度调节,调整伸缩杆的长度实现角度调节。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涉及电脑装置技术领域,更具体的说是一种新型笔记本支架,包括轴承、倾斜支杆、支撑板、伸缩杆、支架、转辊、连接杆、圆环、固定螺栓、螺纹管、支撑筒、蜗杆、蜗轮和底座,支撑板的下端设置有转辊,使用时,可以将双臂依靠在转棍上,而且可以通过转动蜗轮,蜗轮蜗杆啮合传动实现高度调节,调整伸缩杆的长度实现角度调节。

倾斜支杆通过轴承连接在蜗杆上,支撑板铰接在倾斜支杆上,伸缩杆的一端铰接在支撑板上,伸缩杆的另一端铰接在倾斜支杆上,支架固定连接在支撑板的下端,转辊连接在支架上,连接杆固定连接在倾斜支杆上,圆环固定连接在连接杆上,圆环通过固定螺栓固定在蜗杆上,蜗杆固定连接在螺纹管,螺纹管固定连接在支撑筒上,蜗轮连接在支撑筒上,并且蜗杆与蜗轮啮合传动,支撑筒固定连接在底座上。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本实用新型一种新型笔记本支架所述支撑筒上设置有通孔。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本实用新型一种新型笔记本支架所述支撑板上设置有凹槽。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本实用新型一种新型笔记本支架所述圆环的直径大于蜗杆的直径。

本实用新型一种新型笔记本支架的有益效果为:

本实用新型一种新型笔记本支架,支撑板的下端设置有转辊,使用时,可以将双臂依靠在转棍上,而且可以通过转动蜗轮,蜗轮蜗杆啮合传动实现高度调节,调整伸缩杆的长度实现角度调节。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法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新型笔记本支架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新型笔记本支架的局部示意图。

图3为螺纹管10、支撑筒11与底座14连接的示意图。

图4为支撑板3的示意图。

图5为伸缩杆4的示意图。

图中:轴承1;倾斜支杆2;支撑板3;伸缩杆4;支架5;转辊6;连接杆7;圆环8;固定螺栓9;螺纹管10;支撑筒11;蜗杆12;蜗轮13;底座14。

具体实施方式

具体实施方式一:

下面结合图1、2、3、4、5说明本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涉及电脑装置技术领域,更具体的说是一种新型笔记本支架,包括轴承1、倾斜支杆2、支撑板3、伸缩杆4、支架5、转辊6、连接杆7、圆环8、固定螺栓9、螺纹管10、支撑筒11、蜗杆12、蜗轮13和底座14,支撑板的下端设置有转辊,使用时,可以将双臂依靠在转棍上,而且可以通过转动蜗轮,蜗轮蜗杆啮合传动实现高度调节,调整伸缩杆的长度实现角度调节。

倾斜支杆2通过轴承1连接在蜗杆12上,支撑板3铰接在倾斜支杆2上,伸缩杆4的一端铰接在支撑板3上,伸缩杆4的另一端铰接在倾斜支杆2上,支架5固定连接在支撑板3的下端,转辊6连接在支架5上,连接杆7固定连接在倾斜支杆2上,圆环8固定连接在连接杆7上,圆环8通过固定螺栓9固定在蜗杆12上,蜗杆12固定连接在螺纹管10,螺纹管10固定连接在支撑筒11上,蜗轮13连接在支撑筒11上,并且蜗杆12与蜗轮13啮合传动,支撑筒11固定连接在底座14上。

具体实施方式二:

下面结合图1、2、3、4、5说明本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对实施方式一作进一步说明,所述支撑筒11上设置有通孔,蜗轮13位于通孔内。

具体实施方式三:

下面结合图1、2、3、4、5说明本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对实施方式一作进一步说明,所述支撑板3上设置有凹槽,便于放置笔记本电脑。

具体实施方式四:

下面结合图1、2、3、4、5说明本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对实施方式一作进一步说明,所述圆环8的直径大于蜗杆12的直径。

本实用新型一种新型笔记本支架的工作原理:在调节高度时,先拧松固定螺栓9,用手转动蜗轮13,蜗杆12与蜗轮13啮合传动,调整倾斜支杆2的高度,调整好高度后,拧紧固定螺栓9。当调节角度时,调节伸缩杆4的长度,实现支撑板3角度的调整。在使用时,手臂前肢放置在转辊6上,进行打字办公,避免了手臂悬空导致的酸痛。

当然,上述说明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实用新型也不仅限于上述举例,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实质范围内所做出的变化、改型、添加或替换,也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