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绘仪支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548843阅读:575来源:国知局
测绘仪支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测绘设备领域,具体涉及测绘仪支架。



背景技术:

公知的:测绘仪能够结合光、机、电一体将工件摄入电脑处理并放大18到230倍,显示于屏幕上,可以直接拍照存档或做表面观察、量测、绘图,其测量数据可做SPC统计,制成EXCEL报表,绘制图档可以转成AUTOCAD应用,AUTOCAD图形也可以调入电脑软件中与工件对比,制成资料,可以在电脑上储存、列印,更可透过网络进行传送。现有的测绘仪支架均采用三脚架,测绘仪被固定在一个位置进行在使用测绘仪时,由于现有的测绘仪不能旋转,若想测量不同方向上数据时则需要从新安装固定测绘仪,部分能够进行转动调节测绘仪,在转动调节时,很容易发生震动,影响检测结果。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针对传统的测绘仪不能转向,测绘局限的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工作效率高、减少人工成本,同时利于高效测绘的测绘仪支架。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提出

测绘仪支架,包括支柱、循环轨以及测绘仪,所述循环轨由两段直轨、两段弯轨组成的环形轨,在直轨处、弯轨处分别设置有支柱支撑循环轨;每段循环轨由两条并列的底轨以及一条支撑轨组成,底轨与支撑轨之间通过龙门架焊接;所述测绘仪在底轨与支撑轨之间环形行走;所述测绘仪包括在底轨上行走的行走轮;行走轮之间通过传动轴连接,传动轴两端穿过行走轮两侧,在传动轴两端分别设有轴承,所述轴承镶嵌在支架内,在支架上端设有平台,平台上安置有传动轴电机,电机与传动轴之间通过皮带传动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测绘仪支架,结构简单,成本低廉,在循环轨循环工作的过程中,只需要一个工人控制电机的行走速度,即可完成测绘仪的位置运转;可以同时实现多个测绘仪自动化的工作,有利于大大提高测绘效率;大大的提高了工作效率,节省了人力物力,同时保证了水平平衡性能,大大降低了人工调整参数耗费的时间,提高了测绘效率。

优选的,所述支柱为三条,位于直轨处的支柱为中空,在顶端设有电机线盒。

优选的,所述线盒内至少设有一个收线装置,所述收线装置包括双层线辊,内外层线辊之间固定有扭簧,外层线辊上缠绕电机线。

优选的,所述电机的电源线穿过两条并列的底轨之间,位于测绘仪行进方向的后端,连接到电机线盒内的收线装置。

测绘仪在环形轨上行走时,电源线始终保持拉直状态,需要多少电源线出多少电源线,使用之后及时收纳,利于生产安全。

优选的,所述位于内侧的底轨上设置有电机电源线支撑轨。

利于电源线的收纳,避免线路之间缠绕,降低安全隐患。

优选的,所述平台上设有反馈组件。

优选的,所述平台上设有反馈组件为编码器或是光栅尺。

可以通过控制器,实现位置反馈与测绘的定位,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工人作业强度。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积极效果在于:

本实用新型通过上述测绘仪支架,可以反复循环运送和测绘,即形成一个省事省力,安全可靠的的测绘作业方式,自动化程度高;有利企业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和确保测绘安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俯视图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循环轨截面示意图;

图3为线盒截面示意图;

以上各图中:支柱1,循环轨2,测绘仪3,底轨4,支撑轨5,平台6,传动轴电机7,传动轴8,电机线盒9,扭簧10,龙门架11。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描述。

实施例1

如图1、图2、图3所示,测绘仪支架,包括支柱、循环轨以及测绘仪,循环轨由两段直轨、两段弯轨组成的环形轨,在直轨处、弯轨处分别设置有支柱支撑循环轨;每段循环轨由两条并列的底轨以及一条支撑轨组成,底轨与支撑轨之间通过龙门架焊接;测绘仪在底轨与支撑轨之间环形行走;测绘仪包括在底轨上行走的行走轮;行走轮之间通过传动轴连接,传动轴两端穿过行走轮两侧,在传动轴两端分别设有轴承,轴承镶嵌在支架内,在支架上端设有平台,平台上安置有传动轴电机,电机与传动轴之间通过皮带传动连接。

支柱为三条,位于直轨处的支柱为中空,在顶端设有电机线盒;线盒内至少设有一个收线装置,收线装置包括双层线辊,内外层线辊之间固定有扭簧,外层线辊上缠绕电机线。电机的电源线穿过两条并列的底轨之间,位于测绘仪行进方向的后端,连接到电机线盒内的收线装置。位于内侧的底轨上设置有电机电源线支撑轨。

测绘仪在底轨与支撑轨之间行走,行走稳定,循环轨为环形,测绘仪可以分别独自作业,也可以实现多个测绘仪联动,彼此不会冲突,有效的提高了测绘效率,并且降低了人工成本;通过中空的支柱,将电机的电源线与电源连接,为在循环测绘仪支架上行走的测绘仪提供电力。电源线彼此不会缠绕,收放有序。

实施例2

平台上设有反馈组件;平台上设有反馈组件为编码器或是光栅尺。

本实用新型还可以实现自动化控制,选用控制器与电机、反馈组件连接形成闭环回路,对电机行走的距离进行精确定位,提高工作效率。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作其它形式的限制,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可能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加以变更或改型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应用于其它领域,但是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改型,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