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泄漏限速卸荷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548293阅读:208来源:国知局
防泄漏限速卸荷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阀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防泄漏限速卸荷装置。



背景技术:

卸荷阀其可以将压力卸载。例如应用于工具领域中。工具包括汽车工具等等。

卸荷阀的结构包括阀套和设置在阀套内的阀芯,阀芯顶开单向阀球从而实现卸荷,单向阀球通过一根弹簧复位。

上述的这种卸荷阀,其虽然能够满足一定程度上的使用要求,但是,这种阀门的缺陷在于:

1、当油路的压力较低时,此时的单向阀球与阀套的内壁之间密封性较差,导致存在泄漏,使用存在安全隐患。

2、阀球与阀套的内壁之间的接触方式为线接触,其密封性较差。

3、现有的卸荷阀的限速性能较差。

为了能够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例如,中国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卸荷阀[申请号:200720027357.4],它包括阀体,阀体的上部连接上盖,下部连接排气体;在上盖内部设有平衡活塞和平衡弹簧,在平衡弹簧的上方和下方设有上弹簧座和下弹簧座,上弹簧座上方设有调整螺钉,调整螺钉伸出上盖外部,在平衡活塞外侧设有型密封圈,在平衡活塞的下部设有针阀,针阀上连接小阀门,在针阀的外侧设有回位弹簧,在针阀的内部设有小孔;在阀体的中间下部设有放水活塞,放水活塞外侧设有弹簧,弹簧下部与弹簧座相连,在阀体的两侧设有进气口和出气口,出气口内设有单向阀,出气口通过通道与第一空腔相通,在放水活塞上方设有第二空腔。该方案具有结构合理,压力波动范围小,压力调节稳定的优点。

上述的方案虽然具有如上的诸多优点,但是,上述的方案并未改进上述的技术问题,因此,急需设计一款可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柱塞泵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防泄漏且更安全,限速性能更好的防泄漏限速卸荷装置。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下列技术方案:本防泄漏限速卸荷装置包括筒状放油阀座,在筒状放油阀座的内壁中部设有环状内凸部且环状内凸部将筒状放油阀座内部分隔成外腔室和内腔室,环状内凸部的内径小于筒状放油阀座的内径,本装置包括一端插于外腔室内的放油阀杆且在筒状放油阀座上设有与外腔室连通的第一油孔,在放油阀杆的内端和环状内凸部之间设有位于外腔室内的第一弹簧,在内腔室内设有外端能够插于环状内凸部中的放油阀芯,在内腔室的中部设有与内腔室螺纹连接且能够将内腔室分隔成前子腔室和后子腔室的环形分隔件,在环形分隔件和放油阀芯的内端之间设有位于前子腔室内的第二弹簧且在放油阀芯和环状内凸部的后端之间设有面密封结构,在筒状放油阀座的内端内壁设有扩孔和与所述的扩孔连通的第二油孔,在扩孔内设有能够沿着扩孔轴向移动的阻尼阀芯且在扩孔的孔口处设有过滤结构,在阻尼阀芯的轴向中心设有阻尼小孔且当油从过滤结构进入至后子腔室内时所述的阻尼阀芯将第二油孔封闭,在环形分隔件和阻尼阀芯之间设有第三弹簧。

第二弹簧和第三弹簧的作用,其可以确保每一根弹簧的弹性力,避免了由于长度较长导致弹力不够或者弹性较差的问题。

通过面密封结构协同第二弹簧的作用,其可以确保在低压力时的密封性。

设计的阻尼阀芯结合阻尼小孔,其可以提高限速性能。

在上述的防泄漏限速卸荷装置中,所述的面密封结构包括设置在放油阀芯内端的环形凸部,在环状内凸部的内侧设有第一环形面,在环形凸部的外端具有与所述的第一环形面相互吻合的第二环形面。

在上述的防泄漏限速卸荷装置中,所述的环形凸部内侧设有环形密封垫,所述的第一环形面设置在环形密封垫远离环形凸部的一端且该第一环形面为环形内锥面,所述的第二环形面为与所述的环形内锥面吻合的锥形面。

在上述的防泄漏限速卸荷装置中,所述的环形密封垫的内径大于环状内凸部的内径。

在上述的防泄漏限速卸荷装置中,所述的阻尼阀芯外端设有定位盲孔,所述的第三弹簧内端插于定位盲孔中且作用在定位盲孔的底部。

在上述的防泄漏限速卸荷装置中,所述的阻尼小孔轴心线与所述的定位盲孔轴心线重合。

在上述的防泄漏限速卸荷装置中,所述的过滤结构包括过滤网,所述的扩孔内设有用于防止所述的过滤网轴向移动的轴向定位结构。

在上述的防泄漏限速卸荷装置中,所述的放油阀杆上套设有与外腔室内壁密封连接的动密封结构。

在上述的防泄漏限速卸荷装置中,所述的外腔室内径大于内腔室的内径。

在上述的防泄漏限速卸荷装置中,所述的筒状放油阀座内端外壁设有外螺纹。

与现有的技术相比,本防泄漏限速卸荷装置的优点在于:

1、通过面密封结构协同第二弹簧的作用,其可以确保在低压力时的密封性。

第二弹簧和第三弹簧的作用,其可以确保每一根弹簧的弹性力,避免了由于长度较长导致弹力不够或者弹性较差的问题。

2、设计的阻尼阀芯结合阻尼小孔,其可以提高限速性能。。

3、结构简单且易于制造。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中的A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阻尼阀芯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安装状态示意图。

图中,筒状放油阀座1、环状内凸部11、第一油孔12、第一弹簧13、扩孔14、第二油孔15、外螺纹16、限位台阶17、第一密封圈18、第二密封圈19、放油阀杆2、锥形台21、密封圈体22、放油阀芯3、环形分隔件4、第二弹簧5、面密封结构6、环形凸部61、第一环形面62、第二环形面63、环形密封垫64、阻尼阀芯7、阻尼小孔71、第一孔711、锥形孔体712、第二孔713、第三弹簧8、过滤网9、挡圈91。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如图1-2所示,本防泄漏限速卸荷装置包括筒状放油阀座1,在筒状放油阀座1内端外壁设有外螺纹16。

其次,在筒状放油阀座1中部设有限位台阶17,限位台阶能够避免筒状放油阀座1过度安装。

另外,在筒状放油阀座1中部套设有位于限位台阶17内的第一密封圈18。限位台阶17和外螺纹16的外端之间形成限位槽,第一密封圈18位于限位槽内。

通过上述的结构设计,其可以提高安装效率,同时,还可以进一步提高安装后连接处的密封性。

在筒状放油阀座1的外端外壁上设有环形定位槽和设置在环形定位槽内的第二密封圈19。

在筒状放油阀座1的内壁中部设有环状内凸部11且环状内凸部11将筒状放油阀座1内部分隔成外腔室和内腔室,环状内凸部11的内径小于筒状放油阀座1的内径。

外腔室内径大于内腔室的内径。

环状内凸部11的内侧具有内环形斜面,在环状内凸部11的外侧具有外环形斜面,且所述的内环形斜面和外环形斜面对称设置。通过设置外环形斜面,其可以提高进出油效率,即,起到导流的作用。

本装置包括一端插于外腔室内的放油阀杆2且在筒状放油阀座1上设有与外腔室连通的第一油孔12,第一油孔12有若干个且圆周均匀分布。在放油阀杆2的内端和环状内凸部11之间设有位于外腔室内的第一弹簧13。

其次,在放油阀杆2的内端设有锥形台21且放油阀杆2的轴心线和锥形台的轴心线重合。通过设置锥形台,其可以便于第一弹簧13的套入,同时,该锥形台还可以减小移动时的阻力。

另外,在放油阀杆2上套设有与外腔室内壁密封连接的动密封结构。动密封结构包括设置在放油阀杆2中部的密封圈定位槽和设置在密封圈定位槽中的密封圈体22。

在内腔室内设有外端能够插于环状内凸部11中的放油阀芯3,在内腔室的中部设有与内腔室螺纹连接且能够将内腔室分隔成前子腔室和后子腔室的环形分隔件4,即,环形分隔件4的内部具有通孔,可以将前子腔室和后子腔室连通。

环形分隔件4的内端设有工具槽。

在环形分隔件4和放油阀芯3的内端之间设有位于前子腔室内的第二弹簧5且在放油阀芯3和环状内凸部11的后端之间设有面密封结构6。

如图1和3所示,具体地,这里的面密封结构6包括设置在放油阀芯3内端的环形凸部61,在环状内凸部11的内侧设有第一环形面62,在环形凸部61的外端具有与所述的第一环形面62相互吻合的第二环形面63。

在环形凸部61内侧设有环形密封垫64,所述的第一环形面62设置在环形密封垫64远离环形凸部61的一端且该第一环形面62为环形内锥面,所述的第二环形面63为与所述的环形内锥面吻合的锥形面。

环形密封垫64的外端具有与所述的内环形斜面吻合的配合斜面,通过斜面的设计,其可以确保安装到位,同时,还可以扩大接触面积,确保组装后的结构稳定性。

环形密封垫64的内径大于环状内凸部11的内径。

通过面与面的接触密封,其可以提高密封效果,通过两根弹簧的设计,其可以确保压力低时第二弹簧5的弹性力,设计更加合理且避免了泄漏。

在筒状放油阀座1的内端内壁设有扩孔14和与所述的扩孔连通的第二油孔15,在扩孔14内设有能够沿着扩孔14轴向移动的阻尼阀芯7且在扩孔14的孔口处设有过滤结构,具体地,该过滤结构包括过滤网9,所述的扩孔内设有用于防止所述的过滤网9轴向移动的轴向定位结构。

轴向定位结构包括设置在扩孔内且位于过滤网9两端面外的挡圈91。设置的过滤结构,其可以确保进入至装置内的油质量,同时,该过滤结构还具有阻挡的作用,可以避免阻尼阀芯7向扩孔孔口脱离。

在阻尼阀芯7的轴向中心设有阻尼小孔71且当油从过滤结构进入至后子腔室内时所述的阻尼阀芯7将第二油孔15封闭,在环形分隔件4和阻尼阀芯7之间设有第三弹簧8。

进一步地,在阻尼阀芯7外端设有定位盲孔72,所述的第三弹簧8内端插于定位盲孔72中且作用在定位盲孔72的底部。

其次,阻尼小孔71轴心线与所述的定位盲孔72轴心线重合。

如图4所示,阻尼小孔71包括与定位盲孔72连通的第一孔,与第一孔711连通的锥形孔体712,以及与锥形孔体连通的第二孔713,第一孔的内径大于第二孔的内径。

如图1-5所示

本实施例有两种状态

第一种为,空载状态;第二种为负载状态。

当空载时,此时的放油阀杆2向内移动从而取消放油阀芯3和环状内凸部11之间的密封,而此时的油从阻尼小孔71和/或第二油孔15进入至后子腔室内,实现快速卸荷。

当负载状态时,随着压力的不断增大,阻尼阀芯7将第二油孔15封闭,则油经过环形分隔件4和环状内凸部11,并从第一油孔12排出。

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精神作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会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