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流道阀块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010320发布日期:2019-10-30 00:18阅读:171来源:国知局
多流道阀块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流体控制的阀块或歧管块。



背景技术:

阀件(valve)是流体的流路控制等应用中相当普遍而常见的部件,举例而言,请参阅图1所示,其是一典型的气体纯化系统(gaspurificationsystem)的管线结构,其中,该管线结构通常由复数个相互连接的管路1与阀件2如电磁阀所组成,然而,此种现有的流体控制阀件其管路1复杂,且体积庞大较占空间。

对此,业界有发展出整合式的多流道阀块或歧管块,其可有效地缩小管线结构所需的空间,例如中国台湾专利第i292019号、i311623号、i481792号、i541463号、i577917号等专利文献即分别揭示有用于流路控制的阀件或阀块的技术方案,其中,现有阀块的内部一般均设置有复数个流道,不同的流道可能有不同的方向(例如纵向与横向),阀块的外表面则分别设置有与各该流道相对应且相连通的流体出入口,此外,有时阀块的两个流道之间可能需要选择性地连通(例如为了改变流体流向或切换流路的开闭状态,或者是为了将两种不同的流体混合等等),此时该阀块的外表面还会设置有对应且相连通于该两个流道的阀孔,如此,俾使该阀孔可供电磁阀结合设置,而使该电磁阀可达到控制、切换该两个流道之间的连通状态的作用,然而,包括上述专利前案在内的现有阀块其各个流道通常是设置在同一个水平高度位置上,或者仅是将同向(例如同样是纵向或同样是横向)的流道设置在不同的水平高度位置上,如此一来,并无法对阀块达到最大或最佳的空间利用效果,导致在流道数量相同的条件下,阀块仍具有较大的尺寸大小,因此,如何针对上述问题加以改进,即为本案发明设计人欲解决的技术困难点所在。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现有阀块的上述问题,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发展一种可缩小尺寸并提升空间利用率的多流道阀块。

为达成以上的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多流道阀块,其包含:一阀块本体,该阀块本体于相对的两个侧面上分别设有复数个第一流体出入口及第二流体出入口,该阀块本体于顶面上分别设有复数个第一阀孔及第二阀孔,该第一阀孔的数量及位置与该第一流体出入口的数量及位置相对应,该第二阀孔的数量及位置与该第二流体出入口的数量及位置相对应,该阀块本体内部设有彼此呈平行配置的一第一纵向流道及一第二纵向流道,该第一纵向流道位于各该第一阀孔下方,该第二纵向流道则位于各该第二阀孔下方,且该第一纵向流道与第二纵向流道均位于由阀块本体底部算起的一第一高度位置,该第一纵向流道与至少部分的该第一阀孔之间分别通过至少一个第一垂直流道相连通,该第二纵向流道与至少部分的该第二阀孔之间分别通过至少一个第二垂直流道相连通,该阀块本体内部设有至少一个长横向流道,各该长横向流道位于由阀块本体底部算起的一第二高度位置,且该第二高度位置大于该第一高度位置,又各该长横向流道的两端分别与各该第一流体出入口及各该第二流体出入口相连通,而使各该长横向流道与各该纵向流道呈上下垂直交错的配置,此外,各该长横向流道与其连通的第一流体出入口及第二流体出入口所对应的各该第一阀孔及各该第二阀孔之间分别通过一第三垂直流道及一第四垂直流道相连通。

其中,各该第一阀孔与各该第二阀孔分别与一电磁阀相结合。

其中,该阀块本体内部设有至少一个短横向流道,且各该短横向流道也分别位于该第二高度位置。

进一步的,各该短横向流道分别与单一个第一流体出入口或第二流体出入口相连通。

如此,本发明可对阀块达到最佳的空间利用效果,因此,在流道数量相同的条件下,本发明的阀块可具有更小的尺寸,进而可具有更佳的实用性。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管线结构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与电磁阀组设结合后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的一实施例进行流路变换的动作前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的一实施例进行流路变换的动作后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其第二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管路;2-阀件;3-阀块本体;31-第一流体出入口;32-第二流体出入口;33-第一阀孔;34-第二阀孔;41-第一纵向流道;42-第二纵向流道;43-长横向流道;44-短横向流道;51-第一垂直流道;52-第二垂直流道;53-第三垂直流道;54-第四垂直流道;55-第五垂直流道;6-电磁阀;a1-流体。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2所示,是本发明的多流道阀块的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该多流道阀块包含:

一阀块本体3,该阀块本体3于相对的两个侧面(例如左、右两侧)上分别设有复数个第一流体出入口31及第二流体出入口32,用以供流体进出,其中,该第一流体出入口31的数量可相等或不相等于与该第二流体出入口32的数量,在本实施例与图2中,该第一流体出入口31的数量为3个,该第二流体出入口32的数量为2个,此外,请再参阅图6所示为本发明的多流道阀块的第二实施例,其中,该第一流体出入口31的数量为5个,该第二流体出入口32的数量则为2个,在此,该第一流体出入口31及第二流体出入口32的数量可系依阀块或系统的设计需求而加以调整、变化,甚至,该第一流体出入口31及第二流体出入口32的数量可以比实际需求来得多,这是因为使用时可将多余用不到的出入口封闭起来,如此可以使阀块保有扩充、改变设计或是转用于其它应用的弹性空间,又该第二实施例的其余结构设计方式与原理与第一实施例可以说是相同的,故为了说明上的方便,底下将以第一实施例为代表性的范例来说明本发明的其余结构;

请继续参阅图2所示,该阀块本体3于顶面上分别设有复数个第一阀孔33及第二阀孔34,该第一阀孔33的数量及位置与该第一流体出入口31的数量及位置相对应,该第二阀孔34的数量及位置与该第二流体出入口32的数量及位置相对应,此外,为了方便识别或区别不同位置的阀孔,以利阀块的安装与使用,本发明可于该阀块本体3的表面如顶面分别设置(例如以印刷、涂设或刻印等方式)有对应于各该阀孔的识别符号,如图式中所呈现的vs1、vrv…等文字缩写代号,该阀块本体3内部设有彼此呈平行配置的一第一纵向流道41及一第二纵向流道42,该第一纵向流道41位于各该第一阀孔33下方,该第二纵向流道42则位于各该第二阀孔34下方,且该第一纵向流道41与第二纵向流道42均位于由阀块本体3底部算起的一第一高度位置,该第一纵向流道41与至少部分的该第一阀孔33之间分别通过至少一个第一垂直流道51相连通,该第二纵向流道42与至少部分的该第二阀孔34之间分别通过至少一个第二垂直流道52相连通,该阀块本体3内部设有至少一个长横向流道43以及至少一个短横向流道44,其中,各该长横向流道43与各该短横向流道44均位于由阀块本体3底部算起的一第二高度位置,且该第二高度位置大于该第一高度位置,也即,本发明的各横向流道的设置位置系高于各纵向流道的设置位置,又各该长横向流道43的两端分别与各该第一流体出入口31及各该第二流体出入口32相连通,而使各该长横向流道43与各该纵向流道(即第一纵向流道41及/或第二纵向流道42)呈上下垂直交错的配置,而各该短横向流道44则仅分别与单一个第一流体出入口31或第二流体出入口32相连通,在此,该长横向流道43与短横向流道44的具体数量系依系统的实际设计需求而定,在本实施例与图2中,该长横向流道43的数量是2个,该短横向流道44的数量则为1个,且该短横向流道44与其中之一个第一流体出入口31相连通,又该2个长横向流道43则分别与其余两组呈左、右对应的第一流体出入口31及第二流体出入口32相连通,此外,各该长横向流道43与其连通的第一流体出入口31及第二流体出入口32所对应的各该第一阀孔33及各该第二阀孔34之间分别通过一第三垂直流道53及一第四垂直流道54相连通,各该短横向流道44与其连通的第一流体出入口31或第二流体出入口32所对应的各该第一阀孔33或各该第二阀孔34之间则分别通过一第五垂直流道55相连通;

凭借以上结构,请再配合参阅图3所示,本发明的各该第一阀孔33及各该第二阀孔34即可分别与一电磁阀6相结合,而可通过电磁阀6切换、控制某个阀孔的启闭状态,从而控制该阀孔的不同垂直流道之间的连通状态,进一步切换位于该阀孔下方的纵向流道与横向流道之间的连通状态,如此即可达到阀块或歧管块的流路控制的目的,底下即以图2的识别符号vs1所对应到的第一阀孔33为例简要说明本发明的工作原理:请参阅图4所示,一开始,一流体a1由阀块外流入该第一纵向流道41,此时,若该第一阀孔33所对应的电磁阀6由关闭状态切换为开启状态,则该流体a1即可第一纵向流道41再经由该第一垂直流道51往上流入该第一阀孔33中,接下来,请再参阅图5所示,该流体a1可再经由该第三垂直流道53往下流入该长横向流道43,然后再由该第一流体出入口31流出。

凭借于阀块内部设置有位于不同高度位置而呈上下垂直交错的纵向流道与横向流道,从而可对阀块达到最佳的空间利用效果,因此,在流道数量相同的条件下,本发明的阀块可具有更小的尺寸,进而可具有更佳的实用性。

以上说明对本发明而言只是说明性的,而非限制性的,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理解,在不脱离权利要求所限定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作出许多修改、变化或等效,但都将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