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根据权利要求1的前序部分所述的管接头,以及根据权利要求12的前序部分所述的夹持带。
背景技术:
管接头用于将两个管端流体密封连接的各种应用。它们是大量生产的,因为,基于它们在工业领域中的用途,例如在造船业或工厂中,很多个这种管接头被组装。管接头在此必须符合相应的标准和严格的机械要求。
从de69131402t2(ep0667476b1)中已知一种管接头,其包括内套管和具有夹持装置的外套管,其中,两个套管布置成一个套管直接在另一套管内。两个套管的轴向端部边缘向内弯曲,各自构成一个侧凸缘。外套管的侧凸缘限制内套管的轴向运动,内套管的侧凸缘限制布置在它们之间的垫圈的轴向运动。
这种已知解决方案的缺点在于,包括夹持带的外套管以及包括内壳的内套管需要复杂的制造。在这种管接头中,必须调节制造过程,使得内套管适配到外套管中。此外,这种管接头的组装非常复杂和耗时。
从ep1767842b1中已知一种管接头,其具有由彼此间隔开的区段组成的壳体,具有布置在壳体内的弹性环,并且具有紧固带,该紧固带通过紧固单元紧固。弹性环具有多个夹持突起,这些夹持突起接合到壳体区段的相应的定位孔中。各壳体区段的外壳表面具有引导部分,以引导紧固带。
已知解决方案的缺点在于,内壳由多个彼此间隔开的独立区段组成。已经很复杂的组装管接头的过程受到了很大的阻碍,因为弹性环上的壳体区段是单独布置的,并且必须随后被紧固带包围。在夹持各个壳体区段的过程中,存在作为密封插入件的弹性环将变形到超过所需程度并且挤压在壳体区段之间的危险。这不可避免地导致了弹性环损坏,导致管接头发生泄漏并且必须更换。
wo2013/118079a1示出了一种管接头,其包括具有夹持机构的双层夹持带,其中,夹持带的外带的两个自由端通过铆钉与夹持带的内带连接。
gb2470276a示出了一种具有外侧和内侧的夹持带,夹持带包围其大部分周边,该夹持带的端部区域设计成环,其自由端围绕夹具的内侧弯曲,其中,环的重叠区域在相应的连接位置处与夹持带连接。
de20209784u1示出了一种用于连接两个管端的管夹,其在夹持壳体上具有夹持机构,并且具有固定在夹持壳体内作为锚固环的金属条。夹持壳体由一层组成,并且与金属条型面配合。为此,夹持壳体具有多个支架,金属带的相应端部延伸到该支架中。
这种已知解决方案的缺点在于,金属条固定在夹持带的内侧,使得在将管夹组装在相应的管端时,夹持带不能根据需要定位。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管接头以及夹持带,其不具有上述缺点,并且特别是在困难条件下的应用期间可以容易且快速地组装。
通过独立权利要求中的特征实现该目的。在附图和从属权利要求中描述了有利其它发展。
根据本发明,一种用于连接两个管端的管接头包括夹持带和至少一个内壳,该内壳至少局部布置在该夹持带中,其中,夹持带具有纵向槽和用于减小夹持带的内径的夹持机构。夹持带还设计成扁平的单件,并且具有至少一个第一外带部分和至少一个第一内带部分,它们经由至少一个连接装置连接。还设置有将至少一个内壳固定在夹持带中的连接组件,该连接组件由至少一个第一连接部件和至少一个第二连接部件构成,其中,至少一个第一连接部件延伸到至少一个第二连接部件中,并且连接组件的至少一个连接部件设计成作为至少一个连接装置,以使夹持带的至少一个第一外带部分与至少一个第一内带部分连接。
这保证了至少一个内壳在管接头的夹持带中的限定定位。在组装过程中,例如,管接头的至少一个内壳布置在待连接的两个管端的区域中,然后,通过连接组件将夹持带定位在至少一个内壳上,从而能够简单地组装管接头,并且例如防止至少一个内壳和夹持带之间的区域中的污染。这里将产生坚固且紧密的管连接,其还可以承受高轴向负载。
至少一个连接装置有利地布置在夹持带上。该措施使得可以在几个步骤中经济地制造该管接头。
至少一个连接部件优选地具有凹部。该凹部也可以设计成凹处,使得一个连接部件更容易地接合到连接组件的另一连接部件中,并且能够快速地组装管接头。
至少一个连接部件优选地设计成开口,由此附加的连接部件完全接合到连接组件的另一连接部件中,防止诸如液体(雨水、海水、化学品等)的污染物在连接部件中积聚。
至少一个连接部件优选地设计成圆形孔,由此在组装期间可以相对于夹持带容易地定位至少一个内壳。
可选择地,至少一个连接部件设计成椭圆形孔,由此在组装过程中可以沿着由椭圆形孔定义的方向相对于彼此重新调整夹持带和至少一个内壳的位置,使得可以容易地考虑具体的组装情况。例如,至少一个内壳可以首先布置在一个管端处或者直接布置在待连接的两个管端处,夹持带可以基于椭圆形孔对齐,以便能够对齐,从而简单地组装管接头。因此,该管接头可以灵活地用于各种应用。例如,至少一个椭圆形孔沿着或倾斜于至少一个内壳的壳表面或夹持带延伸,从而能够移动或扭转夹持带或至少一个内壳。这产生了管接头的多种应用,例如,至少一个椭圆形孔沿着至少一个内壳的壳表面或夹持带上的曲线延伸,从而提供待连接的管端相对于彼此的角度的可变性,并且补偿在一起的两个管端的纵轴线错位。
可选择地,至少一个连接部件设计成圆形孔,并且至少一个连接部件设计成椭圆形孔。例如,至少一个内壳可以沿着椭圆形孔相对于夹持带调节,其中,圆形孔用作支点。这种附加的调节选项减少了管接头中不希望的绷紧。因此,一方面在组装期间简化了至少一个内壳相对于夹持带的定位,另一方面可以容易地去除连接部件的区域中可能的污染。
在连接组件的组装状态下,至少一个连接部件优选地精确地接合到至少一个第二连接部件中。例如,如果圆形孔作为至少一个第二连接部件,则有利地使用凸轮或突起作为至少一个第一连接部件。如果椭圆形孔作为至少一个第二连接部件,则也可以使用叶片代替凸轮或突起作为至少一个第一连接部件。这种类型的措施改进了管接头的夹持力,因为绷紧管接头的夹持机构减小了至少一个内壳的内径,几乎没有间隙。另外,更高的夹持力可以传递到至少一个内壳,使得可以同时使用更薄的夹持带材料,因为至少一个内壳有助于承受在转移期间产生的力。低的材料要求使得可以降低管接头的制造成本,这在诸如管接头的大规模产品中提供了显著的优势。
在连接组件的连接状态中,至少一个连接部件优选地在所述至少一个第二连接部件上延伸,其中,突出区段可用于将管接头的附加部分或待布置在管接头上的部分固定就位。例如,在径向向内延伸的区段中,它可以用于将布置在至少一个内壳中的密封插入件固定就位。例如,在径向向外延伸的区段中,它可以用于将外壳——例如防火外壳(防火件)——在管接头上固定就位。
至少一个第一连接部件优选地布置在夹持带上,并且至少一个第二连接部件优选地布置在至少一个内壳上,从而使得容易相对于夹持带固定至少一个内壳,并且加速组装过程。至少一个第一连接部件在此有利地设计成突起,该突起延伸到至少一个第二连接部件中,该第二连接部件有利地设计成凹处或开口。
可选择地,夹持带上的至少一个第一连接部件设计成凹处或开口,至少一个内壳的被设计成突起的至少一个第二连接部件延伸到该凹处或开口中。这种措施使得可以从外部检查夹持带相对于至少一个内壳的限定位置。
可选择地,夹持带和至少一个内壳各自具有至少一个第一连接部件以及至少一个第二连接部件。这种措施简化了管接头的组装,例如,因为在管接头的组装状态中提供了特定的构型。在此,至少一个第一连接部件有利地设计成与至少一个第二连接部件互补。
可选择地,至少一个连接装置布置在至少一个内壳上,使得可以使至少一个内壳与夹持带可调节地连接,从而至少减少至少一个内壳与夹持带之间的不希望的绷紧。例如,可拆卸的连接装置的驱动装置布置在夹持带的外侧,其用于拆卸至少一个内壳和夹持带之间的绷紧。
至少一个连接部件优选地具有可拆卸设计,这使得可以利用夹持带暂时和/或可调节地固定至少一个内壳。用夹持带暂时固定至少一个内壳在夹持过程中简化了管接头的连接。随后拆卸这些连接部件中的至少一个导致管接头中的不希望的绷紧的减少。至少一个连接部件的可拆卸实施例还使得可以在限定的框架内相对于至少一个内壳移动夹持带。
连接组件优选地具有至少一个连接装置,以使夹持带的至少第一外带部分与至少第一内带部分连接,使得可以实现管接头的简单且节约成本的制造。在该实施例中,例如,连接组件具有作为至少一个第一连接部件和至少一个第二连接部件的相应的开口,以及至少一个连接装置(螺栓、螺钉、铆钉等),其在管接头上有利地径向向外布置。因此,连接组件将夹持带的外带与内带连接,同时防止将至少一个内壳的各侧固定在不希望的空间位置上。
连接组件的至少一个第一连接部件优选地形成在夹持带上,连接组件的至少一个第二连接部件优选地在至少一个内壳上作为开口形成,其中,至少一个连接装置用于可拆卸地连接夹持带和至少一个内壳,其延伸穿过相应的开口。这使得可以防止管接头中的不期望的绷紧。
至少一个连接装置有利地具有止动件,该止动件抵靠至少一个内壳。至少一个连接装置有利地还延伸穿过两个开口,并且有利地还经由所述两个开口与朝向夹持带的纵轴线的方向相反地径向向外延伸。至少一个连接装置具有驱动装置,以使至少一个内壳与夹持带可拆卸地连接,从而可以拆卸至少一个内壳和夹持带之间的任何绷紧。
连接组件优选地布置在与夹持带的纵向槽相对的区域中,从而能够以有利的力传递实现夹持带的简单且对称的制造。
夹持带的两端优选地通过邻接处布置,因此夹持带在其大部分圆周上是双层的。这种措施在低材料费用下产生高夹持效果,其几乎沿着夹持带的整个圆周起作用,并且允许制造坚固的管接头。
可选择地,夹持带的两端通过邻接处布置,并且连接组件布置在与夹持带的纵向槽相对的区域中。这种措施产生几乎沿着夹持带的整个圆周起作用的高夹持效果,并且沿着夹持带的圆周还施加恒定的夹持效果。
两端优选地通过抵接部外部地布置在双层夹持带的内带部分上,从而即使在大量的情况下也能够简单地制造,并且使得在组装状态下容易检查管接头的损坏。
可选择地,夹持带的两端通过抵接部内部地布置在双层夹持带的外带部分上,这提高了夹持带的夹持效果,因为外带均匀地压在夹持带的两端上。
连接组件优选地设计成型面配合,从而在保证高安全水平连接的同时能够节约成本地制造。
可选择地,连接组件设计成摩擦配合,使得可以用至少第二连接部件可调节地绷紧至少第一连接部件。
可选择地,连接组件设计成既型面配合又摩擦配合。这种措施使得可以实现特殊实施例,这使得可拆卸的连接部件和易于制造的连接部件可以组合,并且可以根据相应的应用进行优化。由此提供了特别通用且可以高负载的管接头。
至少一个内壳优选地具有纵向槽,使得在绷紧所述管接头时可以减小至少一个内壳的内径,并且还可以设定至少一个内壳或管接头的夹持效果。
至少一个内壳优选地具有至少一个侧凸缘,从而在至少一个内壳中形成用于插入件(例如用于密封插入件)的容纳空间。因此,插入件可以容易地定位在至少一个内壳中。
可选择地,至少一个内壳具有至少一个纵向槽以及至少一个侧凸缘,从而产生上述优点的组合。
至少一个内壳沿着其纵轴线优选地具有比夹持带的夹持带宽度更小的内壳宽度,使得在管接头的绷紧状态下,夹持带在至少一个内壳上施加升高的夹持力,实现坚固的管接头,特别是对于广泛的工业应用。
可选择地,至少一个内壳沿着其纵轴线具有比夹持带的夹持带宽度和纵向槽更小的内壳宽度,由此以组合的方式呈现与其相关的优点。
除了纵向槽之外或作为其替代,至少一个内壳沿着其纵轴线具有比夹持带的夹持带宽度更小的内壳宽度和至少一个侧凸缘,由此以组合的方式呈现与其相关的优点。
在管接头的替代实施例中,夹持带具有至少一个连接部件,该连接部件有利地设计成开口或凹处,以及至少一个附加的第一连接部件,该附加的第一连接部件有利地设计成突起,其沿着夹持带的纵轴线方向径向向内突出。在该替代实施例中,至少一个内壳还具有至少一个第二连接部件,该第二连接部件有利地设计成突起并向外突出,以及至少一个附加的第二连接部件,该附加的第二连接部件设计成凹处或开口。至少一个内壳的至少一个第二连接部件在此设计成接合到夹持带的至少第一连接部件中。夹持带的至少一个附加的第一连接部件还设计成接合到至少一个内壳的至少一个附加的第二连接部件中。用夹持带相互固定至少一个内壳使得可以更好地用夹持带绷紧至少一个内壳,并且制造可靠地连接管端的坚固的管接头。
在另一替代实施例中,连接组件包括多个第一连接部件和多个第二连接部件,从而能够用夹持带改善至少一个内壳的定位。
夹持带中的至少一个第一连接部件优选地突出至少一个内壳的材料厚度,并且接合到有利地是弹性的密封插入件中,由此可以通过至少一个连接部件将该密封插入件固定就位。
在管接头的替代实施例中,除了夹持带和至少局部地布置在其中的至少一个内壳之外,管接头具有至少一个附加的内壳,其中,至少一个附加的内壳同样至少局部地布置在夹持带中。因此,待连接的相应的管道各自由至少一个内壳包围,并且简单地由管接头保持。此外,这使得在处于连接状态的管接头中能够扩大两个管道的角度。
至少一个附加的内壳有利地具有连接组件的至少一个第一连接部件或连接组件的至少一个第二连接部件,该连接部件延伸到至少一个相应设计的第二或第一连接部件中。因此,一个附加的内壳也可以通过连接组件固定,并且连接组件的柔性结构设计是可能的。
可选择地,一个附加的内壳具有连接组件的至少一个第一连接部件以及连接组件的至少一个第二连接部件,使得连接组件能够更好地固定至少一个附加的内壳。用夹持带相互固定至少一个附加的内壳使得可以更好地用夹持带绷紧至少一个内壳,并且更容易且经济地制造坚固的管接头。
连接组件的一个连接部件优选地设计成椭圆形孔,该椭圆形孔沿着管接头的纵轴线对齐。因此,可以相对于至少一个附加的内壳调整夹持带和/或至少一个内壳的位置。如果有必要,由此可以沿着由椭圆形孔限定的方向重新调节夹持带。椭圆形孔使得可以灵活地平衡待连接的管道的轴向运动。例如,至少一个椭圆形孔沿着夹持带的壳表面上的曲线延伸,这允许扩大管接头中的两个连续管的角区域。
如本发明的权利要求13所述,夹持带——特别是在上述管接头的使用夹持带——具有纵向槽,其中,夹持带设计成单个扁平件。夹持带还具有至少一个外带部分和至少一个第一内带部分,它们经由至少一个连接装置连接。此外,夹持带具有在夹持带上的至少一个连接组件的至少一个第一连接部件,以将至少一个内壳固定在夹持带中,其中,除了至少一个第一连接部件之外,连接组件包括至少一个第二连接部件,其中,连接组件的至少一个第一连接部件由至少一个连接装置构成。因此,可以根据需要固定各种内壳设计(例如,管状或多边形),特别是当在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连接管端的管接头中使用时。
连接组件优选地具有至少一个连接装置,以使至少一个外带部分与至少一个第一内带部分连接,从而可以实现夹持带的简单且节约成本的制造。
连接装置优选地设计成型面配合,这使得在保证高安全水平连接的同时能够节省成本地制造,即使在大量的情况下。
可选择地,连接装置设计成摩擦配合,使得可以用至少一个第一内带部分可调节地绷紧至少一个第一外带部分。
可选择地,连接装置设计成既型面配合又摩擦配合。这种措施使得可以实现特殊实施例,这使得可拆卸的连接装置和易于制造的连接装置可以组合,并且可以根据相应的应用进行优化。这导致夹持带在使用中特别通用。
夹持带的两端优选地通过抵接部布置,因此,夹持带在其大部分圆周上是双层的。这种措施导致在低材料费用下吸收高夹持力,保证几乎沿着夹持带的整个圆周起作用的高夹持效果,并且允许经济有效地生产坚固的夹持带。
两端优选地通过抵接部外部地布置在双层夹持带的内带部分上,从而即使在大量的情况下也能够简单地制造,并且使得在组装状态下容易检查管接头的损坏。
可选择地,夹持带的两端通过抵接部内部地布置在双层夹持带的外带部分上。由于这种内部布置,夹持带的两端布置在夹持带的外侧和夹持带的内部之间,这改善了夹持带的夹持力。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其他优点、特征和细节可以从以下描述中获得,其中,参考附图描述了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
附图标记列表连同权利要求的技术内容和附图是本公开的一部分。相关且全面地描述了附图。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部件,而具有不同上标的附图标记表示功能相同或相似的部件。
这里示出的是: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管接头的第一实施例的透视图;
图2是根据图1的管接头的简化剖视图;
图3是根据图1的管接头的夹持带的透视图;
图4是根据图1的管接头的内壳的透视图;
图5是根据图1的管接头的连接组件的放大的详细剖视图;
图6是根据本发明的以缩小比例示出的管接头的另一实施例的透视图;
图7是根据图6的以缩小比例示出的管接头的剖视图;
图8是根据图6的管接头的连接组件的放大详细视图;
图9是根据本发明的以缩小比例示出的管接头的另一实施例的透视图;
图10是根据图9的以缩小比例示出的管接头的剖视图;
图11是根据本发明的管接头的另一实施例的剖视图。
图12是根据图11的管接头的连接组件的放大详细视图;
图13是根据本发明的以缩小比例示出的管接头的另一实施例的透视图。
图14是根据图13以缩小比例示出的管接头的透视图;
图15是根据图13的管接头的两个内壳的独立透视图;
图16是管连接组件的透视图;
图17是用于根据上述图1至16之一的管接头的替代连接组件的放大详细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至图5所示的用于连接两个管端的管接头10包括夹持带20,该夹持带20由扁平的金属条制成。单件夹持带20具有两个环24和27,其各自具有朝向相应的另一环24和27的区域。环24和27彼此间隔开,并且在它们之间构成夹持带20的纵向槽22。除了在环24和27的区域中之外,夹持带20设计成双层。夹持带20的端部31和33被接触部29内部地布置在夹持带20的与纵向槽22相对的一侧。夹持带20还具有连接组件30,以固定沿着轴向方向布置在其中的内壳40。管接头10包括夹持机构12,其可以根据管接头的实施例而改变设计。这里所示的夹持机构12包括两个夹持螺栓13和14以及两个夹持装置15和16,各夹持螺栓13和14独立地布置在夹持带20的两个环24和27中。夹持装置15和16与第一夹持螺栓13连接。例如,夹持装置15和16的自由端设置有外螺纹,该自由端接合到构成在夹持螺栓13上的内螺纹中。夹持螺栓14具有用于夹持装置15和夹持装置16的相应的通道。致动夹持装置15和16的驱动装置使得夹持螺栓13和14相对于彼此移动,从而绷紧管接头10。管接头10还包括用于桥接纵向槽22和内部密封插入件19的桥接元件18。
连接组件30包括第一连接部件32和第二连接部件34,其中,第一连接部件32接合到第二连接部件34中(具体参见图2和5)。在该实施例中,第一连接部件32布置在夹持带20上,第二连接部件34布置在内壳40上。第一连接部件32无间隙地接合到第二连接部件34中。因此,内壳40在所有侧上都固定在夹持带20中,防止不期望的定位。内壳40的材料厚度在此大于一层夹持带20的材料厚度。
夹持带20上的多个第一连接部件32各自被设计成突起(见图3),该突起沿着夹持带20的纵轴线23的方向径向向内突出。在这些区域中,夹持带20设计成双层,其中,外带部分28通过相应的连接装置26与内带部分25连接。在所示实施例中,连接装置26设计成型面铆接,并且夹持带20的两端31和33通过抵接部放置在夹持带20的内侧。
管状内壳40在其轴向端部处弯曲(见图4)。产生的侧凸缘42、43用于将密封插入件19固定在管接头10的内壳40中。内壳40具有多个第二连接部件34,其在此设计成圆形孔。多个第二连接部件34布置成与内壳40的纵向槽45相对。内壳40沿着其纵轴线47具有比夹持带20的夹持带宽度sbb更小的内壳宽度igb。
管接头10的连接组件30具有夹持带20上的第一连接部件32(其设计成突起),以及内壳40上的第二连接部件34(其设计成圆形孔),它们彼此接合,从而在所有侧处固定内壳40,特别是防止内壳40沿着轴向方向相对于夹持带20移动(图5)。在管接头10的绷紧期间,内壳40在此被携带,因为沿着内壳40的壳体周边导向的夹持力f作用于第一连接部件32上,并且沿着远离抵接部29移动的相应的方向被导向。如果关于第二连接部件34的圆形孔精确设计第一连接部件32的突起,则内壳40被进一步地无间隙地固定。
作为突起或开口的替代,也可以使用附加的连接部件,以摩擦配合或型面配合。将夹持带20的相应的内带部分25与外带部分28连接的连接装置26同时被设计成第一连接部件32。
图6至8示出了具有夹持带120的管接头110,该夹持带120在设计上与夹持带20相似,但是具有可选择地构造的内壳140。连接组件130同样由多个第一连接部件132和多个第二连接部件134构成。第一连接部件132设计成夹持带120上的突起,第二连接部件134各自设计成内壳140上的椭圆形孔,其中,椭圆形孔的纵向侧面沿着管状内壳140的周边延伸。椭圆形孔的纵向侧面沿着内壳140的壳表面平行延伸。椭圆形孔被理解成具有在宽度上彼此间隔开并且相同地延伸的侧面的孔,该侧面特别地彼此平行,其端部终止于半圆形,其中,半圆形的直径与椭圆形孔的宽度相对应。连接组件30沿着管接头10的纵轴线设计成无间隙。多个第二连接部件134布置成与内壳140的纵向槽145相对。
大部分双层的夹持带120构成两个环124和127,它们通过纵向槽122间隔开,并且各自容纳夹持螺栓113、114。夹持机构112在此设计成与图1至5所示的实施例相似。
连接组件130具有在夹持带120上的第一连接部件132(其设计成突起),和在内壳140上的第二连接部件134(其设计成椭圆形孔),它们彼此接合,从而固定内壳140(图8)。第一连接部件132在此延伸到第二连接部件134中,其中,第一连接部件132抵靠第二连接部件134的由抵接部129隔开的侧面。当绷紧夹持装置115和116时,第一连接部件132暴露于夹持力f,该夹持力f使第一连接部件132压靠第二连接部件134的与抵接部129间隔开的相应的侧面。因此,内壳140在绷紧夹持带120的同时被携带。
图9和10示出了具有替代设计的夹持带220和内壳240的管接头210,该内壳240布置在夹持带220中,并且具有与先前描述的内壳40或140相对应的构型。夹持带220设计成单层,其中,外带部分228经由连接装置226在环224或227的相应区域中与内带部分225连接。夹持带220具有作为第一连接部件232的突起,其延伸到内壳240的设计成开口的第二连接部件234中。
图11和12示出了管接头310的另一替代实施例(未示出夹持机构),其具有夹持带320和内壳240,以及具有多个连接部件332和334的连接组件330。第一连接部件332各自设计成夹持带320上的突起,第二连接部件334设计成内壳340上的突起。夹持带320上的突起在其内部具有凹处。
第二连接部件334延伸到第一连接部件332中,其中,第二连接部件334精确且无间隙地接合到第一连接部件332中。第一连接部件332还被设计成连接装置326,并且使夹持带320的外带部分328与内带部分325连接。当绷紧夹持装置115和116时,第二连接部件334暴露于夹持力f,该夹持力f使第二连接部件334压靠第一连接部件332的与抵接部329隔开的相应的侧面。
图13至15示出了管接头410(未示出夹持机构),其具有夹持带420以及第一内壳440和第二内壳441,该第一内壳440和第二内壳441至少局部地布置在夹持带420中。还示出了具有多个连接部件432和434的连接组件430,其中,第一连接部件432布置在夹持带420上,第二连接部件434各自布置在两个内壳440和441上。第一连接部件432设计成夹持带420上的开口,第二连接部件434设计成两个内壳440和441上的突起。两个内壳440和441的突起在此接合到夹持带420上的开口中。
夹持带420上的多个连接部件432各自设计成椭圆形孔,该椭圆形孔在夹持带420的壳表面上沿着夹持带420的纵轴线423的方向延伸(图14)。夹持带420在这些区域中设计成双层,而外带部分428经由连接装置426与内带部分425连接,夹持带420的在内侧的两端431和433通过抵接部位于外带部分428上。在该实施例中也可以替代地使用单层夹持带(未示出)。例如,椭圆形孔沿着两个内壳440和441的相应的壳表面或夹持带420上的曲线(未示出)延伸,从而提供待相互连接的管的角度的可变性,并且补偿在一起的两个管道的纵轴线错位。
管状内壳440和441在其彼此背离的轴向端部处弯曲。产生的侧凸缘442、443用于将密封插入件419固定在管接头410的两个内壳440和410中。
管状内壳440和441的与侧凸缘442或443相对的轴向端部区域具有多个连接部件434,该连接部件434在相应的内壳440和441的壳表面上构成为径向连续且径向向外突出的突起(图15)。
图16示出了包括管接头410和两个管接头411的管接头组件405。两个内壳440和441经由设计成突起的第二连接装置434布置在管接头410的夹持带420中,并且通过设计成椭圆形孔的第一连接部件432保持于此。夹持带420中的椭圆形孔由此允许布置在其中的两个内壳440和441的突起以确定的且受限制的方式沿着和横向于夹持带420的纵轴线423地移动。
固定在相应的内壳440和441中的管道(未示出)由两个管接头411保持,并且通过其夹持机构绷紧。管接头411在此设计成传统的管接头,或者设计成与管接头410相似。
图1至16中的连接装置设计成型面铆接。替代铆接或除了铆接之外,还可以使用替代的型面配合装置以及摩擦配合装置。可能的选项列表包括但不限于螺钉、铆钉或定位销。
图17示出了连接组件530的另一实施例,其作为所示的连接组件30、130、230、330和430的替代,可以布置在先前描述的管接头10、110、210、310和410之一上。连接组件530包括夹持带520上的设计成开口的第一连接部件532,以及内壳540上的也设计成开口的第二连接部件534。连接组件530还包括连接装置526,其设计成具有螺母551的螺钉550。螺钉550各自延伸穿过连接部件532和第二连接部件534。螺钉550在朝向管接头510内部的一个螺钉端部具有止动件,特别地是螺钉头,其压靠内壳540。朝向管接头510外部的螺钉端部设置有螺母551。在连接装置526的紧固状态下,螺母压靠管接头510的夹持带520的外侧。这种连接装置526由此使得可以用夹持带520可调节且可拆卸地固定内壳540。当绷紧管接头510的夹持机构时,第一连接部件532暴露于夹持力f,该夹持力f经由连接装置526传递到第二连接部件534,从而在管接头510中共同地支承内壳540。
附图标记列表
10管接头
12夹持机构
13第一夹持螺栓
14第二夹持螺栓
15第一夹持装置
16第二夹持装置
18桥接元件
19密封插入件
20夹持带
2220的纵向槽
2320的纵轴线
24第一环
25内带部分
26连接装置
27第二环
28外带部分
29抵接部
30连接组件
3120的第一端
32第一连接部件
3320的第二端
34第二连接部件
40内壳
42第一侧凸缘
43第二侧凸缘
4540的纵向槽
4740的纵轴线
110管接头
112夹持机构
113第一夹持螺栓
114第二夹持螺栓
115第一夹持装置
118桥接元件
119密封插入件
120夹持带
122120的纵向槽
124第一环
125内带部分
126连接装置
127第二环
128外带部分
129抵接部
130连接组件
132第一连接部件
134第二连接部件
140内壳
145140的纵向槽
210管接头
220夹持带
222220的纵向槽
224第一环
225内带部分
226连接装置
227第二环
228外带部分
230连接组件
232第一连接部件
234第二连接部件
240内壳
245240的纵向槽
310管接头
320夹持带
325内带部分
326连接装置
327第二环
328外带部分
329抵接部
330连接组件
332第一连接部件
334第二连接部件
340内壳
405管接头组件
410管接头
411附加的管接头
419密封插入件
420夹持带
423420的纵轴线
425内带部分
426连接装置
427第二环
428外带部分
429抵接部
430连接组件
431420的第一端
432第一连接部件
433420的第二端
434第二连接部件
440第一内壳
441第二内壳
510管接头
525内带部分
526连接装置
528外带部分
529抵接部
530连接组件
532第一连接部件
534第二连接部件
540内壳
550螺钉
551螺母
igb内壳宽度
sbb夹持带宽度
f夹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