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汽车排挡器电磁阀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478843发布日期:2019-12-21 03:06阅读:236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型汽车排挡器电磁阀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汽车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新型汽车排挡器电磁阀。



背景技术:

电磁阀是用电磁控制的工业设备,是用来控制流体的自动化基础元件,属于执行器,并不限于液压、气动。用在工业控制系统中调整介质的方向、流量、速度和其他的参数。电磁阀可以配合不同的电路来实现预期的控制,而控制的精度和灵活性都能够保证。电磁阀有很多种,不同的电磁阀在控制系统的不同位置发挥作用,最常用的是单向阀、安全阀、方向控制阀、速度调节阀等。

汽车的排挡器需要安装电磁阀,而这里的电磁阀内部一般分为油液腔和衔铁腔,在阀杆运动时,往往会把油液腔内部的油液携带至衔铁腔的内部,这样过多油液会影响衔铁工作,并且在产时间不适用汽车或者是寒冷的冬季,油液腔内部残存的油液容易固化而形成油垢,这就会影响阀芯在油液腔内部的运行。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汽车排挡器电磁阀,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油液随着阀杆进入油液腔的内部以及油液固化影响阀芯运行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新型汽车排挡器电磁阀,包括阀体,所述阀体的内部一侧设置为油腔,所述阀体的内部另一侧安装有内筒,所述内筒与油腔之间设置为刮油腔,所述刮油腔的内部安装有刮油装置,所述内筒的内部设置有衔铁,所述油腔的内部设置有阀芯,所述阀芯与衔铁之间固定有推杆,且推杆穿过刮油装置,所述推杆靠近阀芯的一端圆周外部安装有加热丝。

优选的,所述阀体的内部靠近内筒的一端设置有线圈,且线圈位于内筒的圆周外部。

优选的,所述阀体的两端均固定有气囊总成,气囊总成包括气囊主体和安装板,安装板靠近边缘的位置设置有至少两个螺纹孔,螺纹孔通过螺栓与阀体相固定。

优选的,所述气囊主体与安装板之间固定有连接环,安装板的中部设置有中孔。

优选的,所述推杆包括第一隔热杆、陶瓷杆和第二隔热杆,第一隔热杆与第二隔热杆固定在陶瓷杆的两端,所述加热丝与陶瓷杆的位置对应。

优选的,所述刮油装置包括二次刮油筒,二次刮油筒包括筒体,筒体的内表面固定有硬刷,筒体上开设有密集的漏油孔,所述阀体的内部与二次刮油筒对应的位置设置有连通漏油孔与油腔的回油道。

优选的,所述二次刮油筒的一端安装有导向筒,且导向筒远离二次刮油筒的一端安装有初步刮油筒。

优选的,所述阀芯远离推杆的一端通过复位弹簧与油腔的内端相固定,所述阀体与油腔对应的位置下方开设有进油口,且阀体与油腔对应的位置上方开设有出油口。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本发明设置了刮油装置,初步刮油筒首先刮去推杆上粘结的油液,而后硬刷刮掉残存的油液,并且油液从漏油孔和回油道回流进入油腔的内部,可避免油液进入内筒的内部影响衔铁工作;

2、本发明设置了加热丝,在长期未使用本装置或者是寒冷的情况下,油腔内部的油液会成为油垢,加热丝可通电加热,使得导致的油垢熔融,重新变为油液,避免油液固化导致的阀芯运动受阻的情况;

3、设置了气囊总成,衔铁被向左运动时,内筒内部左侧的空气有被压缩的趋势,气体可进入气囊主体的内部,以实现缓冲作用,避免内筒长期受气体压力而膨胀爆裂。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发明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气囊总成的分解图;

图3为本发明刮油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推杆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阀体;2、线圈;3、气囊总成;31、气囊主体;32、连接环;33、安装板;34、中孔;35、螺纹孔;36、螺栓;4、内筒;5、衔铁;6、刮油装置;61、二次刮油筒;611、筒体;612、漏油孔;613、硬刷;62、导向筒;63、初步刮油筒;7、出油口;8、推杆;81、第一隔热杆;82、陶瓷杆;83、第二隔热杆;9、阀芯;10、复位弹簧;11、进油口;12、加热丝;13、回油道;14、油腔;15、刮油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所示,本发明实施例中,一种新型汽车排挡器电磁阀,包括阀体1,阀体1的内部一侧设置为油腔14,油腔14的内部设置有阀芯9,阀芯9远离推杆8的一端通过复位弹簧10与油腔14的内端相固定,阀体1与油腔14对应的位置下方开设有进油口11,且阀体1与油腔14对应的位置上方开设有出油口7,阀芯9可左右移动,当阀芯9堵住进油口11时,此时整个电磁阀为关闭状态,由于不会流过,当阀芯9脱离进油口11进入油腔14的右端时,此时电磁阀为开启状态;

如图1所示,阀体1的内部另一侧安装有内筒4,内筒4的内部设置有衔铁5,阀体1的内部靠近内筒4的一端设置有线圈2,且线圈2位于内筒4的圆周外部,衔铁5收线圈2是否通电的影响而左右移动,此为现有通用技术,在这里不做赘述;

结合图1和图3所示,内筒4与油腔14之间设置为刮油腔15,刮油腔15的内部安装有刮油装置6,刮油装置6可刮掉推杆8上粘有的油液;

如图1所示,阀芯9与衔铁5之间固定有推杆8,且推杆8穿过刮油装置6;

如图3所示,刮油装置6包括二次刮油筒61,二次刮油筒61包括筒体611,筒体611的内表面固定有硬刷613,筒体611上开设有密集的漏油孔612,阀体1的内部与二次刮油筒61对应的位置设置有连通漏油孔612与油腔14的回油道13,二次刮油筒61的一端安装有导向筒62,且导向筒62远离二次刮油筒61的一端安装有初步刮油筒63,在推杆8向左运动时,初步刮油筒63首先刮去推杆8上粘结的油液,导向筒62起到导向作用,而后硬刷613刮掉残存的油液,并且油液从漏油孔612和回油道13回流进入油腔14的内部;

结合图1和图4所示,推杆8靠近阀芯9的一端圆周外部安装有加热丝12,推杆8包括第一隔热杆81、陶瓷杆82和第二隔热杆83,第一隔热杆81与第二隔热杆83固定在陶瓷杆82的两端,加热丝12与陶瓷杆82的位置对应,加热丝12可通电加热,可使得在长期未使用本装置或者是寒冷的情况下导致的油垢熔融,隔热杆主要是为了隔热,以避免热量进入阀芯9和衔铁5而影响二者工作;

结合图1和图2所示,阀体1的两端均固定有气囊总成3,气囊总成3包括气囊主体31和安装板33,安装板33靠近边缘的位置设置有至少两个螺纹孔35,螺纹孔35通过螺栓36与阀体1相固定,气囊主体31与安装板33之间固定有连接环32,安装板33的中部设置有中孔34,在衔铁5向左运动时,其内部空气有被压缩的趋势,此时气体可进入气囊主体31,以实现缓冲作用,避免内筒4长期受气体压力而膨胀爆裂,同理对待右侧的阀芯9,当阀芯9向右运动时,右侧空气有被压缩的趋势,此时气体可进入气囊主体31,以实现缓冲作用;在使用本装置时,给线圈2通电,衔铁5推动推杆8运动,此时的推杆8推动阀芯9,阀芯9向右移动,此时进油口11与出油口7为连通状态,即本电磁阀可进出油液,当给线圈2断电时,复位弹簧10具有恢复原有状态的能力,复位弹簧10推动阀芯9,直至阀芯9将进油口11堵住,此时本电磁阀为关闭不通油状态;在复位弹簧10推动阀芯9时,阀芯9会推动推杆8,在推杆8向左运动时,初步刮油筒63首先刮去推杆8上粘结的油液,导向筒62起到导向作用,而后硬刷613刮掉残存的油液,并且油液从漏油孔612和回油道13回流进入油腔14的内部,此时衔铁5被向左推动,内筒4内部左侧的空气有被压缩的趋势,此时气体可进入气囊主体31,以实现缓冲作用,避免内筒4长期受气体压力而膨胀爆裂,同理对待右侧的阀芯9,当阀芯9向右运动时,右侧空气有被压缩的趋势,此时气体可进入气囊主体31,以实现缓冲作用;在长期未使用本装置或者是寒冷的情况下,油腔14内部的油液会成为油垢,加热丝12可通电加热,使得导致的油垢熔融,重新变为油液。

本发明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流程:在使用本装置时,给线圈2通电,衔铁5推动推杆8运动,此时的推杆8推动阀芯9,阀芯9向右移动,此时进油口11与出油口7为连通状态,即本电磁阀可进出油液,当给线圈2断电时,复位弹簧10具有恢复原有状态的能力,复位弹簧10推动阀芯9,直至阀芯9将进油口11堵住,此时本电磁阀为关闭不通油状态;

在复位弹簧10推动阀芯9时,阀芯9会推动推杆8,在推杆8向左运动时,初步刮油筒63首先刮去推杆8上粘结的油液,导向筒62起到导向作用,而后硬刷613刮掉残存的油液,并且油液从漏油孔612和回油道13回流进入油腔14的内部,此时衔铁5被向左推动,内筒4内部左侧的空气有被压缩的趋势,此时气体可进入气囊主体31,以实现缓冲作用,避免内筒4长期受气体压力而膨胀爆裂,同理对待右侧的阀芯9,当阀芯9向右运动时,右侧空气有被压缩的趋势,此时气体可进入气囊主体31,以实现缓冲作用;

在长期未使用本装置或者是寒冷的情况下,油腔14内部的油液会成为油垢,加热丝12可通电加热,使得导致的油垢熔融,重新变为油液。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