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充气产品的气阀组件及充气产品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245388发布日期:2019-11-27 19:35阅读:137来源:国知局
用于充气产品的气阀组件及充气产品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总体涉及气阀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用于充气产品的气阀组件以及包括这种气阀组件的充气产品。



背景技术:

充气产品(比如,充气床、充气沙发、充气玩具)通常具有两个或更多个气室。现有技术中,对于具有两个以上独立气室的充气产品,通常需要设置等数量的气阀分别对不同的气室进行充气或放气,从而导致充气和放气的操作繁琐、耗费时间长;对于具有两个以上连通气室的充气产品,虽然可以通过一个气阀对所有气室同时进行充气或放气,但是无法实现单独对某一气室进行充气或放气,充放气操作的灵活度较低。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在于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一种用于充气产品的气阀组件,该气阀组件可以改变充气产品的气室的连通状态,使得可以方便灵活地对充气产品的气室进行充气或放气。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用于充气产品的气阀组件。所述气阀组件包括:壳体,所述壳体限定一轴向方向,所述壳体的顶部具有开孔,所述壳体的底部具有阻隔部,所述壳体还具有位于所述阻隔部的外内两侧的第一通气孔和第二通气孔;旋转部,所述旋转部设置在所述壳体内,所述旋转部具有开口和第三通气孔,所述第三通气孔通过所述开口与所述壳体的外部连通;升降部,所述升降部设置在所述旋转部外部且位于所述壳体内,所述升降部具有第四通气孔;其中,所述旋转部能够旋转以驱动所述升降部在所述壳体的轴向方向上运动从而改变所述第一通气孔与所述第二通气孔的连通状态以及所述第二通气孔与所述开口的连通状态。

根据上述技术构思,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的气阀组件可进一步包括任何一个或多个如下的可选形式。

在一些可选形式中,所述旋转部能够旋转以驱动所述升降部在所述壳体的轴向方向上运动至第一位置、第二位置、第三位置。当所述升降部处于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升降部与所述阻隔部密封接触,使得所述第一通气孔与所述第二通气孔处于非连通状态,并且所述升降部与所述旋转部密封接触,使得所述第二通气孔与所述开口处于非连通状态。当所述升降部处于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升降部与所述阻隔部分离,使得第二通气孔经由所述升降部与所述阻隔部之间的间隙与所述第一通气孔连通,并且所述升降部与所述旋转部密封接触,使得所述第二通气孔与所述第三通气孔处于非连通状态,进而与所述开口处于非连通状态。当所述升降部处于所述第三位置时,所述升降部与所述阻隔部密封接触,使得所述第一通气孔与所述第二通气孔处于非连通状态,并且所述升降部与所述旋转部局部分离,使得所述第二通气孔依次经由所述第四通气孔、所述升降部与所述旋转部之间的间隙、所述第三通气孔而与所述开口连通。

在一些可选形式中,所述旋转部为筒状并且包括第一大直径部和第一小直径部,所述旋转部的所述开口位于第一大直径部的顶部且经由所述壳体的所述开孔与所述壳体的外部连通,所述第三通气孔位于所述第一大直径部与所述第一小直径部之间的台阶面处或者位于所述第一小直径部的侧壁处。所述升降部为筒状并且包括第二大直径部和第二小直径部,并且所述第四通气孔贯穿所述第二小直径部的底部。其中,当所述升降部处于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第二小直径部与所述阻隔部密封接触,并且所述第二小直径部与所述第一小直径部密封接触;当所述升降部处于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第二小直径部与所述阻隔部分离,并且所述第二小直径部与所述第一小直径部密封接触;当所述升降部处于所述第三位置时,所述第二小直径部与所述阻隔部密封接触,并且所述第二小直径部与所述第一小直径部分离。

在一些可选形式中,所述第一小直径部的外表面和/或所述第二小直径部的内表面设置有沿所述第一小直径部和/或沿所述第二小直径部的周向延伸的第一阀门,所述第一阀门适于在升降部处于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时使所述第一小直径部与所述第二小直径部密封接触;所述第二小直径部和/或所述阻隔部设置有沿所述第二小直径部和/或沿所述阻隔部的周向延伸的第二阀门,所述第二阀门适于在升降部处于第一位置和第三位置时使所述第二小直径部与所述阻隔部密封接触,其中,所述第一阀门和所述第二阀门均包括密封圈和保持所述密封圈的保持部。

在一些可选形式中,所述阻隔部呈环状并且从所述壳体的底部沿所述壳体的轴向方向朝向所述壳体的内部延伸,所述第一通气孔位于所述壳体的底部或侧壁,所述第二通气孔由所述阻隔部限定。

在一些可选形式中,所述升降部的外表面和/或所述壳体的内表面设置有沿所述升降部和/或沿所述壳体的周向延伸的第三阀门,所述第三阀门适于保持所述升降部与所述壳体密封接触,其中,所述第三阀门包括密封圈和保持所述密封圈的保持部。

在一些可选形式中,所述旋转部包括设置在所述旋转部的外表面的凸部,所述升降部相应地包括设置在所述升降部的内表面的凹槽,所述凸部能够被容纳在所述凹槽中,使得在所述旋转部旋转时所述旋转部的所述凸部能够沿所述升降部的所述凹槽运动从而驱动所述升降部在所述壳体的轴向方向上运动。可选地,所述凹槽呈螺旋状,所述凸部沿所述旋转部的周向对称地设置在所述旋转部的外表面。

在一些可选形式中,所述气阀组件还包括旋钮,所述旋钮设置于所述壳体外并且连接至所述旋转部,所述旋钮设置有第五通气孔,所述第五通气孔与所述旋转部的所述开口连通。

在一些可选形式中,所述旋钮中设置有弹簧加载的销,所述壳体的顶部设置有凹部,所述销适于在所述旋钮旋转时插入到所述凹部中。

在一些可选形式中,所述升降部的外表面还设置有止挡部以限制所述升降部在所述壳体的轴向方向上的运动范围。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充气产品,所述充气产品包括第一气室、第二气室以及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的气阀组件,所述第一气室与所述第一通气孔连通,所述第二气室与所述第二通气孔连通,所述旋转部的所述开口与所述充气产品的外部连通。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气阀组件可以改变第一通气孔与第二通气孔的连通状态以及第二通气孔与旋转部的开口的连通状态。在气阀组件应用于具有第一气室和第二气室的充气产品的情况下,可以相应地改变第一气室与第二气室的连通状态以及第二气室与充气产品的外部的连通状态,从而允许方便灵活地对充气产品的气室进行充气或放气。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其他特征以及优点将通过以下结合附图详细描述的可选实施方式更好地理解,附图中相同的标记标识相同或相似的部件,其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气阀组件的立体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气阀组件的分解图;

图3a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气阀组件的壳本体的立体图;

图3b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气阀组件的壳本体的另一视角的立体图;

图4a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气阀组件的旋转部的立体图;

图4b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气阀组件的旋转部的正视图;

图5a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气阀组件的升降部的立体图;

图5b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气阀组件的升降部的另一视角的立体图;

图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气阀组件的旋钮的立体图;

图7a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在升降部处于第一位置时的气阀组件的俯视图;

图7b是图7a的气阀组件的截面图;

图7c是图7a的气阀组件的另一截面图;

图8a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在升降部处于第二位置时的气阀组件的俯视图;

图8b是图8a的气阀组件的截面图;

图8c是图8a的气阀组件的另一截面图;

图9a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在升降部处于第三位置时的气阀组件的俯视图;

图9b是图9a的气阀组件的截面图;

图9c是图9a的气阀组件的另一截面图;

图10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应用有气阀组件的充气床的立体图以及气阀组件的放大立体图;

图11示出了图10中的充气床的充气床垫的立体图以及气阀组件的放大立体图;

图12示出了图10中的充气床的充气靠背通过软管与气阀组件连接的立体图;以及

图13示出了图10中的充气床的充气靠背的立体图以及充气靠背的连接头的放大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讨论实施例的实施和使用。然而,应当理解,所讨论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示范性地说明实施和使用本实用新型的特定方式,而非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在描述时各个部件的结构位置例如上、下、顶部、底部等方向的表述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当各个部件如图中所示布置时,这些方向表述是恰当的,但图中各个部件的位置改变时,这些方向表述也相应改变。

图1至图9c图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气阀组件1以及气阀组件1的各种部件。图10示出了气阀组件1应用于充气床3的示例,充气床3包括充气床垫33和充气靠背35,充气床垫33具有第一气室(未示出),充气靠背35具有第二气室(未示出)。下面以气阀组件1应用于充气床3为例对气阀组件1进行说明。

如图1至图3b所示,气阀组件1主要包括壳体5、连接部7、旋转部9、升降部11和旋钮13。

壳体5包括壳本体15和盖体17。壳本体15为筒状并且限定一轴向方向a。盖体17可以通过例如螺栓19连接至壳本体15的顶部。盖体17具有开孔21。壳本体15具有位于壳本体15的底部的第一通气孔23和第二通气孔25。可选地,第一通气孔23也可以位于壳本体15的侧壁处。壳体5还具有阻隔部27,阻隔部27呈环状并且从壳本体15的底部沿壳体5的轴向方向朝向壳本体15的内部延伸,优选地,阻隔部27可以与壳本体15一体成型且设于壳本体15底部朝向壳本体15内部延伸。第一通气孔23和第二通气孔25分别位于阻隔部27的外内两侧。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通气孔25由阻隔部27限定。参照图7b,第二通气孔25内插有软管29,软管29可以借助于管接头31通过卡接固定至阻隔部27。软管29例如可以为硅胶软管。

连接部7围绕壳体5设置且固定至壳体5。参照图10至图13,连接部7适于使壳体5密封地连接至充气床垫33。壳体5的第一通气孔23可以与充气床垫33的第一气室连通,壳体5的第二通气孔25可以经由软管29与充气靠背35的第二气室连通。具体地,充气靠背35上设置有连接头37,软管29借助于连接头37与充气靠背35的第二气室连通。

如图4a、图4b以及图7b所示,旋转部9为筒状并且包括第一大直径部39和第一小直径部41,第一大直径部39的直径大于第一小直径部41的直径。旋转部9的第一大直径部39的顶部具有开口43,第一小直径部41的底部封闭。旋转部9具有位于第一大直径部39与第一小直径部41之间的台阶面处的第三通气孔45,优选地,第三通气孔45数量为两个。可选地,第三通气孔45也可以位于第一小直径部41的侧壁处。在本实施方式中,旋转部9设置在壳体5内,旋转部9的开口43通过盖体17的开孔21与壳体5的外部连通(换言之,与充气床3的外部连通)。

旋转部9的第一大直径部39的外表面设置有凸部47。可选地,凸部47沿旋转部9的周向对称地设置在旋转部9的外表面。旋转部9的第一小直径部41的外表面设置有沿第一小直径部41的周向延伸的第一阀门49。第一阀门49包括第一密封圈51和用于保持第一密封圈51的第一保持部53。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保持部53为设置在第一小直径部41上的环形槽。

如图7b所示,升降部11设在旋转部9外部且位于壳体5的内部。升降部11为筒状并且包括第二大直径部55和第二小直径部57,第二大直径部55的直径大于第二小直径部57的直径。第二小直径部57的底部贯穿设有第四通气孔59。

如图5a、图5b和图7c所示,升降部11的第二小直径部57的外表面设置有沿第二小直径部57的周向延伸的第二阀门63。第二阀门63包括第二密封圈65和用于保持第二密封圈65的第二保持部67。第二保持部67为围绕第二小直径部57的周向延伸的环形槽。升降部11的第二大直径部55的外表面设置有沿第二大直径部55的周向延伸的第三阀门69。第三阀门69包括第三密封圈71和用于保持第三密封圈71的第三保持部73。第三保持部73为围绕第二大直径部55的周向延伸的环形槽。

参照图7b至图9c,升降部11的第二大直径部55的内表面设置有凹槽61,升降部11的凹槽61可以呈螺旋状,旋转部9的凸部47能够被容纳在升降部11的相应凹槽61中,使得通过旋转旋转部9能够驱动升降部11在壳体5的轴向方向上运动,具体地,在旋转部9旋转时旋转部9的凸部47能够沿升降部11的凹槽61运动从而驱动升降部11进行螺旋式运动,进而使升降部11在壳体5的轴向方向上运动至第一位置(见图7b和图7c)、第二位置(见图8b和图8c)、第三位置(见图9b和图9c)。可选的,旋转部9的第一大直径部39的外表面可以设置有外螺纹,升降部11的第二大直径部55的内表面可以设置有能够与旋转部9的第一大直径部39的外表面的外螺纹相配合的内螺纹,使得通过旋转旋转部9能够驱动升降部11在壳体5的轴向方向上运动。

此外,为了限制升降部11在壳体5的轴向方向上的运动范围,升降部11的第二大直径部55外周表面可以设置有止挡部75,止挡部75位于第二大直径部55的顶端处。如图8b所示,当升降部11运动至第二位置时,止挡部75抵靠盖体17;如图9b所示,当升降部11运动至第三位置时,止挡部75抵靠壳本体15的第三大直径部77与第三小直径部79之间的台阶面(第三大直径部77的直径大于第三小直径部79的直径)。可以理解的是,也可以通过合理地设计壳体5和升降部11的尺寸,使得升降部11运动至第二位置时升降部11的顶部抵靠盖体17,升降部11运动至第三位置时升降部11的第二大直径部55与第二小直径部57之间的台阶面抵靠阻隔部27的顶部,从而限制升降部11在轴向方向上的运动的范围。

如图2和图7b所示,旋钮13设置于壳体5外并且可以通过例如螺栓19连接至旋转部9。旋钮13设置有第五通气孔81,第五通气孔81经由盖体17的开孔21与旋转部9的开口43连通,进而与第三通气孔45连通。可选地,第五通气孔81与第三通气孔45对齐。此外,旋钮13中设置有弹簧加载的销83,盖体17上对应地设置有凹部85。参照图7a至图9c,弹簧加载的销83适于在旋钮13旋转时插入到凹部85中,以使旋钮13保持在第一旋转位置(见图7a至图7c)、第二旋转位置(见图8a至图8c)、第三旋转位置(见图9a至图9c)。并且,当旋钮13处于第一旋转位置、第二旋转位置、第三旋转位置时,升降部11相应地处于第一位置、第二位置、第三位置。

在本实施方式中,旋钮13和旋转部9为两个单独的部件。可选地,旋钮13和旋转部9可以成一体。旋钮13也可以由其他能够带动旋转部9旋转的部件代替。

基于上述结构,旋钮13、旋转部9与升降部11形成联动机构。使用者可以通过旋转旋钮13来使旋转部9旋转,进而使升降部11在轴向方向上运动至第一位置、第二位置和第三位置,进而改变第一通气孔23与第二通气孔25的连通状态(换言之,充气床垫33的第一气室与充气靠背35的第二气室的连通状态)以及第二通气孔25与开口43的连通状态(换言之,充气靠背35的第二气室与充气床3的外部的连通状态)。

具体地,参照图7a至图7c,当旋钮13旋到第一旋转位置,升降部11处于第一位置。第一小直径部41通过第一阀门49与第二小直径部57密封接触,使得第二通气孔25与第三通气孔45处于非连通状态,进而与开口43、开孔21以及第五通气孔81处于非连通状态,也就是说,充气靠背35的第二气室与充气床3的外部不连通。并且第二小直径部57通过第二阀门63与阻隔部27密封接触,使得第一通气孔23与第二通气孔25处于非连通状态,也就是说,充气床垫33的第一气室与充气靠背35的第二气室不连通。此时,可以借助于气泵(未示出)单独对充气床垫33的第一气室进行充气,还可以单独对充气床垫33的第一气室进行放气。

参照图8a至图8c,当旋钮13旋到第二旋转位置时,升降部11处于第二位置。第一小直径部41通过第一阀门49与第二小直径部57密封接触,使得第二通气孔25与第三通气孔45处于非连通状态,进而与开口43、开孔21以及第五通气孔81处于非连通状态,也就是说,充气靠背35的第二气室与充气床3的外部不连通。并且第二小直径部57与阻隔部27分离,第一通气孔23经由第二小直径部57与阻隔部27之间的间隙与第二通气孔25连通,也就是说,充气床垫33的第一气室与充气靠背35的第二气室连通。此时,在借助于气泵对充气床垫33的第一气室进行充气时可以直接对充气靠背35的第二气室进行充气,也可以同时对充气床垫33的第一气室和充气靠背35的第二气室进行放气。

参照图9a至图9c,当旋钮13旋到第三旋转位置时,升降部11处于第三位置。第一小直径部41与第二小直径部57分离,使得第二通气孔25依次经由第四通气孔59、第二小直径部57与第一小直径部41之间的间隙、第三通气孔45而与开口43、开孔21以及第五通气孔81连通,也就是说,充气靠背35的第二气室与充气床3的外部连通。并且第二小直径部57通过第二阀门63与阻隔部27密封接触,使得第一通气孔23与第二通气孔25处于非连通状态,也就是说,充气床垫33的第一气室与充气靠背35的第二气室不连通。此时,可以借助于气泵单独对充气床垫33的第一气室进行充气或放气,还可以单独对充气靠背35的第二气室进行放气。

因此,通过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气阀组件可以改变第一通气孔与第二通气孔的连通状态(即,第一气室与第二气室的连通状态)以及改变第二通气孔与开口的连通状态(即,第二气室与充气床的外部的连通状态),从而允许灵活地对充气床的气室进行充气或放气。

这里应当理解的是,图1至图13所示实施方式仅显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气阀组件和充气产品的各个可选部件的可选形状、尺寸和布置方式,然而其仅为示意而非限制,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和范围的情况下,亦可采取其他形状、尺寸和布置方式。

例如,结合图7a至图9c以及气阀组件的工作原理可知,第一阀门49也可以设置在第二小直径部57的内表面,只要第一阀门49适于在升降部11处于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时使第一小直径部41与第二小直径部57密封接触即可。

第二阀门63也可以设置在阻隔部27,只要第二阀门63适于在升降部11处于第一位置和第三位置时使升降部11的第二小直径部57与阻隔部27密封接触即可。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阻隔部27的直径大于第二小直径部57的直径,此时,第二阀门63可以设置在第二小直径部57的外表面和/或阻隔部27的内表面。然而,阻隔部27的直径也可以小于第二小直径部57的直径,此时,第二阀门63可以设置在第二小直径部57的内表面和/或阻隔部27的外表面。

此外,也可以不设置第三阀门69,而是在其他合适位置(比如在旋转部9的顶部与盖体17之间)设置密封件,只要使得第一通气孔23不能经由壳体5的内部与壳体5的外部连通(换言之,第一气室不能经由壳体5的内部与充气床3的外部连通)即可。

以上已揭示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及技术特点,然而可以理解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创作思想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上述公开的构思作各种变化和改进,但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上述实施方式的描述是例示性的而不是限制性的,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由权利要求所确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