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衬氟止回阀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直通式衬氟止回阀。
背景技术:
直通式衬氟止回阀是一种只允许介质向一个方向流动,并且阻止逆向流动的阀门。通常这种阀门是自动工作的,当流体向一个方向流动时,在流体压力作用下,阀瓣打开,当流体反方向流动时,在流体压力和阀瓣的自重双重作用下,阀瓣作用于阀座,从而切断流体反向流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衬氟止回阀的种类越来越多,对于衬氟止回阀性能要求越来越高。而现有的衬氟止回阀还多多少少的存在一些不足,比如现在使用的衬氟止回阀大多只能单纯的进行阻止逆流的作用,结构复杂,容易产生堵塞、泄漏,无法满足使用的需要,所以针对这种情况的存在,现在需要进行相关的创新设计。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结构简单的直通式衬氟止回阀,有效的实现阻止逆流的功能,且结构简单,便于拆卸清理。
为实现上述功能,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直通式衬氟止回阀,包括位置相对且可拆卸连接的上阀体、下阀体,该上阀体、下阀体上对应设有上阀口、下阀口,并在该上阀体、下阀体之间所形成的阀腔内具有控制所述上阀口、下阀口之间通断的阀瓣、控制所述阀瓣沿上阀口、下阀口中心连线方向移动的阀杆,其特征在于:所述阀腔内定位有定位支架,该定位支架上设有连通所述上阀口、下阀口且数量至少为一个的流通孔,并在该定位支架上具有与所述阀杆滑动配合的轴孔,其中,所述阀腔、阀瓣、阀杆、定位支架表面均设有衬氟层,且所述阀腔表面的衬氟层沿所述上阀口、下阀口向外延伸至该上阀口端面、下阀口端面。
进一步的,所述定位支架相对所述上阀口的面上具有第一沉台,所述第一沉台与所述上阀口直径一致。
进一步的,所述阀瓣底部具有向内凹陷的第二沉台,所述第二沉台与所述下阀口直径一致。
进一步的,在所述下阀体与所述阀瓣接触面上具有环形凸台,该环形凸台与所述衬氟层一体成型并与所述阀瓣底部接触。
进一步的,在所述上阀体与所述下阀体接触的端面上设有环状凸台,所述下阀体相对面上具有与所述环状凸台相配合的环状沉台。
进一步的,所述阀瓣、阀杆一体成型。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有效地实现了流体从下阀口至上阀口通畅流动,从上阀口至下阀口逆流阻断的功能,密封严密,防止泄漏,且结构简单拆装方便,可有效避免堵塞,方便清淤。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剖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及附图来进一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一种如图1所示的直通式衬氟止回阀,包括位置相对且可拆卸连接的上阀体1、下阀体2,该上阀体1、下阀体2上对应设有上阀口7、下阀口8,并在该上阀体1、下阀体2之间所形成的阀腔内具有控制所述上阀口7、下阀口8之间通断的阀瓣3、控制所述阀瓣3沿上阀口7、下阀口8中心连线方向移动的阀杆4,其特征在于:所述阀腔内定位有定位支架5,该定位支架5上设有连通所述上阀口7、下阀口8且数量至少为一个的流通孔51,并在该定位支架5上具有与所述阀杆4滑动配合的轴孔,其中,所述阀腔、阀瓣3、阀杆4、定位支架5表面均设有衬氟层,且所述阀腔表面的衬氟层沿所述上阀口7、下阀口8向外延伸至该上阀口端面、下阀口端面。
进一步的,所述定位支架5相对所述上阀口7的面上具有第一沉台52,所述第一沉台52与所述上阀口7直径一致。
进一步的,所述阀瓣3底部具有向内凹陷的第二沉台31,所述第二沉台31与所述下阀口8直径一致。
进一步的,在所述下阀体2与所述阀瓣3接触面上具有环形凸台19,该环形凸台19与所述衬氟层一体成型并与所述阀瓣3底部接触。所述环形凸台19用于止回阀逆流阻断的密封,避免所述阀瓣3底部与下阀体2大面积平台接触,影响密封效果。
进一步的,在所述上阀体1与所述下阀体2接触的端面上设有环状凸台20,所述下阀体2相对面上具有与所述环状凸台20相配合的环状沉台21。此环状凸台20及环状沉台21用于上阀体1、下阀体2之间阀腔的密封,避免阀腔内液体泄漏。
进一步的,所述阀瓣3、阀杆4一体成型。
本实用新型的直通式衬氟止回阀,从下阀口8至上阀口7为顺流,当流体压力达到一定强度时,阀瓣在流体压力下向上运动,打开下阀口8,流体通过定位支架5上设有的流通孔51,从上阀口7流出。从上阀口7至下阀口8为逆流,当流体逆向流动时,阀瓣3在自重及流体压力作用下落下,阀瓣3底面与下阀口8接触,同时密封下阀口8,使上阀口8与下阀口7之间的流通被切断,达到阻止逆流的作用。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技术方案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原理以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适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原理;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在具体实施方式以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