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动卡钳用回位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324124发布日期:2020-04-10 15:57阅读:567来源:国知局
制动卡钳用回位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制动器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制动卡钳用回位装置。



背景技术:

盘式制动器由于具备良好的散热性,制动稳定性能高,从而在制动系统中占据重要的地位。由于现有结构的限制,盘式制动器存在拖滞现象,加速了摩擦片与制动盘的磨损,造成整车油耗增加的问题。虽然目前行业中普遍认同在盘式制动器上加装制动片回位装置以减小拖滞,但是,现有的回位装置的回位能力差,在一定程度上同样会存在拖滞问题,且回位装置的结构形状复杂,还存在制造成本高,安装困难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制动卡钳用回位装置,目的是满足摩擦片的回位要求。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为:制动卡钳用回位装置,包括用于对摩擦片提供支撑且可对摩擦片提供使其进行回位的弹性作用力的回位弹簧,回位弹簧设置于摩擦片上。

所述回位弹簧设置两个且两个回位弹簧设置于所述摩擦片的相对两端。

所述回位弹簧包括与所述摩擦片连接且位于卡钳支架的滑槽中的支撑部和与支撑部连接且与卡钳支架相抵触的回位部,回位部位于卡钳支架的滑槽的外部。

所述回位部包括与所述支撑部连接的第一支持段和与第一支持段连接且与所述卡钳支架相抵触的接触段。

所述接触段为圆弧形结构,接触段具有用于与卡钳支架接触的接触面,该接触面为圆弧面且接触面的轴线与所述摩擦片的长度方向相平行。

所述第一支持段与所述支撑部之间具有夹角且该夹角随着所述摩擦片的移动而增大或减小。

所述支撑部包括套设于所述摩擦片的支耳上的固定部、与固定部连接且位于支耳与滑槽的内壁面之间的承载部以及与固定部和所述第一支持段连接的第二支持段,第二支持段和所述回位部位于固定部的同一侧。

所述固定部为u形结构,所述承载部与固定部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支持段与固定部的另一端连接。

所述承载部包括与所述固定部连接的第一承力段和与第一承力段连接且位于第一承力段与滑槽的内壁面之间的第二承力段,第二承力段与滑槽的内壁面接触。

所述回位弹簧还包括设置于所述支撑部上且超出所述摩擦片的衬板的警示部。

本实用新型的制动卡钳用回位装置,具有支撑和回位功能,可以满足摩擦片的回位要求,降低拖滞,节省空间,方便布置。

附图说明

本说明书包括以下附图,所示内容分别是:

图1是本实用新型制动卡钳用回位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回位弹簧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制动卡钳用回位装置的主视图;

图中标记为:1、第一承力段;2、第二承力段;3、摩擦片;301、衬板;302、支耳;303、摩擦片本体;304、铆钉;4、卡钳支架;5、第一支持段;6、第二支持段;7、接触段;8、第一连接段;9、第二连接段;10、第三连接段;11、安装孔;12、接触面;13、警示部;14、加强筋。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照附图,通过对实施例的描述,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目的是帮助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对本实用新型的构思、技术方案有更完整、准确和深入的理解,并有助于其实施。

需要说明的是,在下述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的“第一”、“第二”和“第三”并不代表结构和/或功能上的绝对区分关系,也不代表先后的执行顺序,而仅仅是为了描述的方便。

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制动卡钳用回位装置,包括用于对摩擦片提供支撑且可对摩擦片提供使其进行回位的弹性作用力的回位弹簧,回位弹簧设置于摩擦片上。

具体地说,如图1至图3所示,回位弹簧设置两个且两个回位弹簧设置于摩擦片的相对两端,制动卡钳包括用于对摩擦片起导向作用的卡钳支架4,卡钳支架4具有滑槽,滑槽设置相平行的两个,摩擦片的相对两端分别嵌入卡钳支架4的两个滑槽中。摩擦片包括衬板301以及设置于衬板301上的摩擦片本体303和支耳302,摩擦片本体303设置于衬板301的面朝制动盘的侧面上,摩擦片本体303是用于与制动盘接触以产生制动力矩,衬板301具有一定的长度,支耳302设置有两个,两个支耳302分别设置于衬板301的长度方向上的两端,支耳302沿衬板301的长度方向朝向衬板301的外侧伸出,各个支耳302分别嵌入卡钳支架4的一个滑槽中,且各个支耳302上分别设置一个回位弹簧,衬板301位于两个回位弹簧之间。

如图1至图3所示,回位弹簧用于在第一方向上对摩擦片提供支撑,该第一方向与摩擦片的长度方向(也即衬板301的长度方向,摩擦片的长度方向与其相对于卡钳支架4进行移动时的移动方向相垂直)相平行,该第一方向并与制动盘的轴线在空间上相垂直。回位弹簧包括与摩擦片连接且位于卡钳支架4的滑槽中的支撑部和与支撑部连接且与卡钳支架4相抵触的回位部,支撑部用于对摩擦片提供支撑,回位部用于对摩擦片提供使其进行回位的弹性作用力,回位部位于卡钳支架4的滑槽的外部,回位部的一端与支撑部固定连接,回位部的另一端与卡钳支架4的外壁面相接触。支撑部位于滑槽中,摩擦片沿着滑槽相对于卡钳支架4进行移动时,摩擦片带动支撑部同步进行移动。

如图1至图3所示,回位部包括与支撑部连接的第一支持段5和与第一支持段5连接且与卡钳支架4相抵触的接触段7。第一支持段5具有一定的长度且第一支持段5为片状结构,第一支持段5的厚度较小,第一支持段5的长度方向与摩擦片的长度方向在空间上相垂直,第一支持段5的长度方向上的一端与支撑部固定连接且两者之间为圆弧过渡,第一支持段5的长度方向上的另一端与接触段7固定连接且两者之间为圆弧过渡。第一支持段5正对卡钳支架4的滑槽,第一支持段5与支耳302处于与第二方向相平行的同一直线上,第二方向与第一方向相垂直且第二方向与制动盘的轴线相平行,第一支持段5的长度方向与第二方向之间具有夹角且该夹角为锐角,第一支持段5的长度方向与第一方向之间也具有夹角且该夹角为锐角。

如图1至图3所示,作为优选的,接触段7为圆弧形结构,接触段7具有用于与卡钳支架4接触的接触面12,该接触面12为圆弧面且接触面12的轴线与摩擦片的长度方向相平行。接触段7的接触面12为接触段7的面朝卡钳支架4的外壁面,该接触面12与卡钳支架4的一外壁面相接触,卡钳支架4的该外壁面为与第一方向相平行且与第二方向相垂直的平面。接触段7的弧度为180度,接触段7的弧长方向上的一端与第一支持段5固定连接。接触面12的弧度与接触段7的弧度大小相同,由于在摩擦片移动过程中接触段7相对于卡钳支架4沿第一方向进行滑动,因此在接触段7上设置圆弧形的接触面12,圆弧形的接触面12可以与卡钳支架4始终保持接触状态,回位部始终能够为摩擦片提供回位力,确保摩擦片及时准确回位。

如图1至图3所示,作为优选的,回位部还包括设置于第一支持段5上的加强筋14,加强筋14位于第一支持段5的长度方向上的中间位置处,加强筋14沿第一支持段5的宽度方向朝向第一支持段5的外侧伸出,第一支持段5的宽度方向与摩擦片的长度方向相平行。加强筋14设置两个且两个加强筋14分别在第一支持段5的宽度方向上的两端与第一支持段5固定连接,第一支持段5位于两个加强筋14之间。第一支持段5上设置加强筋14,可以提高回位部的刚度,保持回位部的长度方向的形状,提高摩擦片回位的可靠性,降低拖滞。

如图1至图3所示,作为优选的,加强筋14为弓形结构,加强筋14的弧度小于180度,加强筋14的轴线与第一支持段5的长度方向相垂直且与接触段7的轴线在空间上相垂直。

如图1至图3所示,第一支持段5与支撑部之间具有夹角且该夹角随着摩擦片的移动而增大或减小。在需要制动时,摩擦片朝向靠近制动盘的方向进行移动,摩擦片的支耳302带动支撑部在卡钳支架4的滑槽中同步进行移动,第一支持段5相对于支撑部发生偏转,接触段7与卡钳支架4的外壁面接触,第一支持段5与支撑部之间的夹角逐渐增大,回位部产生弹性变形;在制动结束后,回位部恢复形变,回位部产生使摩擦片进行回位的弹性作用力,回位部产生的弹性作用力经支撑部传递至摩擦片,使得摩擦片朝向远离制动盘的方向进行移动,摩擦片与制动盘分离,第一支持段5相对于支撑部发生偏转,接触段7与卡钳支架4的外壁面接触,第一支持段5与支撑部之间的夹角逐渐减小。

如图1至图3所示,支撑部包括套设于摩擦片的支耳302上的固定部、与固定部连接且位于支耳302与滑槽的内壁面之间的承载部以及与固定部和第一支持段5连接的第二支持段6,第二支持段6和回位部位于固定部的同一侧。第二支持段6具有一定的长度且第二支持段6为矩形片状结构,第二支持段6朝向固定部的外侧伸出,第二支持段6的长度方向与接触段7的轴线相平行,第二支持段6的长度方向上的一端与第一支持段5的长度方向上的一端固定连接且两者之间为圆弧过渡,第二支持段6的长度方向上的另一端与固定部连接且两者之间为圆弧过渡。支耳302为矩形块状结构,固定部为u形结构,承载部与固定部的一端连接,第二支持段6与固定部的另一端连接。固定部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连接段8、第二连接段9和第三连接段10,第一连接段8、第二连接段9和第三连接段10均为矩形片状结构,第一连接段8、第二连接段9和第三连接段10均具有一定的长度,第一连接段8和第三连接段10的长度方向与第一方向相平行,第二连接段9的长度方向与第二方向相平行,第二连接段9的长度方向上的一端与第一连接段8的长度方向上的一端固定连接且两者之间为圆弧过渡,第二连接段9的长度方向上的另一端与第三连接段10的长度方向上的一端固定连接且两者之间为圆弧过渡,第一连接段8的长度方向上的另一端与承载部固定连接且两者之间为圆弧过渡,第三连接段10的长度方向上的另一端与第二支持段6的长度方向上的一端固定连接且两者之间为圆弧过渡,第三连接段10的长度小于第一连接段8的长度。

如图1至图3所示,作为优选的,回位弹簧是通过铆接的方式安装在摩擦片的支耳302上,第一连接段8具有让铆钉穿过的安装孔,该安装孔为圆孔。u形固定部确保回位弹簧与支耳302连接牢靠,回位弹簧不会松动脱落,防止车辆运行过程中产生异响。

如图1至图3所示,承载部用于在第一方向上对摩擦片提供支撑,承载部具有弹力,保证摩擦片滑动过程中有较小的预紧力存在,保证摩擦片的滑动更为顺畅稳定。承载部包括与固定部连接的第一承力段1和与第一承力段1连接且位于第一承力段1与滑槽的内壁面之间的第二承力段2,第二承力段2与滑槽的内壁面接触,滑槽的该内壁面为与第一方向相垂直且与第二方向相平行的平面。第一承力段1和第二承力段2均为矩形片状结构,第一承力段1和第二承力段2均具有一定的长度,第一承力段1和第二承力段2的长度方向与第二方向相平行,第一承力段1的长度方向与第二连接段9的长度方向相平行,第一承力段1、第一连接段8、第二连接段9和第三连接段10分别与支耳302的四个外壁面贴合,支耳302位于第一承力段1和第二连接段9之间。第一承力段1的长度方向上的一端与第一连接段8的长度方向上的一端固定连接且两者之间为圆弧过渡,第一承力段1的长度方向上的另一端与第二承力段2的长度方向上的一端固定连接且两者之间为圆弧过渡,第二支持段6与第二连接段9之间的垂直距离大于第二支持段6与第一承力段1之间的垂直距离。第一承力段1和第二承力段2之间具有间隙,形成的承载部为u形结构。这种承载部对摩擦片的支撑能力好,确保摩擦片滑动稳定顺畅,而且结构简单紧凑,占用空间小,方便在滑槽中的布置。

如图1至图3所示,制动卡钳长期使用后,摩擦片会发生磨损,摩擦片本体303的厚度(摩擦片本体303的厚度方向与第二方向相平行)会减小,回位弹簧还包括设置于支撑部上且超出摩擦片的衬板301的警示部13,警示部13是用于在摩擦片本体303的厚度减小至设定值时与制动盘相接触,以产生机械报警声。第二承力段2的长度方向上的一端与第一承力段1固定连接,警示部13设置于第二承力段2的长度方向上的另一端,警示部13为片状结构。支撑部位于衬板301的长度方向上,警示部13位于摩擦片本体303的长度方向上,摩擦片本体303的长度方向与衬板301的长度方向相平行。警示部13朝向第二承力段2的外侧伸出,警示部13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第一端和第二端为警示部13的长度方向上的相对两端,警示部13的第一端与第二承力段2固定连接,警示部13的第二端超出衬板301,警示部13的第二端与制动盘之间的垂直距离小于衬板301与制动盘之间的垂直距离,警示部13的第二端是用于在摩擦片本体303的厚度减小至设定值时与制动盘相接触,以产生机械报警声,进而可以提醒驾驶员更换摩擦片。

作为优选的,警示部13超出摩擦片的衬板3012mm,也即警示部13的第二端与制动盘之间的垂直距离比衬板301与制动盘之间的垂直距离小2mm。在车辆行驶过程中,当摩擦片磨损到设定值时,警示部13与旋转的制动盘相摩擦,从而产生震动、发出刺耳的声音,起到报警作用。

作为变形实施方案,警示部13可以设置于第一连接段8或第二连接段9上,将警示部13的第一端设置成与第一连接段8或第二连接段9固定连接,同样警示部13需超出摩擦片的衬板3012mm。

回位弹簧采用弹簧钢制成,回位弹簧可通过一个板材冲压成型,加工方便。上述结构的回位装置采用回位弹簧,相对于现有制动卡钳回位装置具有如下优点:

(1)制动结束时回位结构使制动盘和摩擦片分离,降低拖滞;

(2)回位弹簧既具有摩擦片支撑作用,同时也具有摩擦片回位结构,节省空间;

(3)回位弹簧结构简单,易于折弯和冲压成型;

(4)回位弹簧集成有警示部13,回位弹簧也能起报警作用,不用另外增加报警片,降低成本。

以上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示例性描述。显然,本实用新型具体实现并不受上述方式的限制。只要是采用了本实用新型的方法构思和技术方案进行的各种非实质性的改进;或未经改进,将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构思和技术方案直接应用于其它场合的,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