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耐高温的调节阀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250158发布日期:2020-06-26 21:26阅读:246来源:国知局
一种耐高温的调节阀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阀门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耐高温的调节阀。



背景技术:

现代机械工厂中,调节阀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些工厂的生产取决于流动着的介质正确分配和控制,这些控制无论是能量的交换、压力的降低或者是简单的容器加料,都需要某些最终控制元件去完成,但是调节阀的耐高温性比较差,因此需要对调节阀进行结构改良。

市场上的调节阀,外部保护不够完善,从而造成表面腐蚀性严重,影响调节阀的耐高温性,调节阀整体暴露在外界,不利于使用者经常调节,容易出现调节卡塞,使用之后的调节阀无具体的保护设施,使得调节阀的热量难以挥发,异物容易进入调节阀的内部,从而容易出现零部件腐蚀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耐高温的调节阀,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市场上的调节阀,外部保护不够完善,从而造成表面腐蚀性严重,影响调节阀的耐高温性,调节阀整体暴露在外界,不利于使用者经常调节,容易出现调节卡塞,使用之后的调节阀无具体的保护设施,从而容易出现零部件腐蚀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耐高温的调节阀,包括主体和活动柱,所述主体的底端设置有调节柱,且调节柱靠近主体的两侧安装有固定机构,所述主体靠近固定机构的两侧连接有保护壳,且保护壳的底端安装有旋转壳,所述活动柱连接于旋转壳的内部,所述旋转壳的底端固定有安装盒,且安装盒的内部底端安装有升降机构,所述安装盒靠近升降机构的两侧设置有螺栓柱,所述固定机构的底部设置有散热网柱,且固定机构靠近散热网柱的一侧固定有护罩网。

优选的,所述旋转壳的内部内壁与活动柱的外部外壁之间紧密贴合,且保护壳通过旋转壳与活动柱构成卡合结构。

优选的,所述固定机构包括复位弹簧、夹持板和卡扣柱,所述固定机构的内部中部连接有卡扣柱,且卡扣柱的上下两端设置有夹持板,所述卡扣柱靠近夹持板的一侧连接有复位弹簧。

优选的,所述复位弹簧与夹持板之间为固定连接,且复位弹簧通过夹持板与卡扣柱构成卡扣结构。

优选的,所述升降机构包括螺套板、防尘板和螺纹柱,所述升降机构的内部中部设置有防尘板,且防尘板的内部安装有螺纹柱,所述螺纹柱的顶端连接有螺套板。

优选的,所述螺套板与螺纹柱之间为螺纹连接,且螺套板通过螺纹柱与防尘板构成升降结构。

优选的,所述散热网柱与护罩网之间为固定连接,且主体的外部外壁与护罩网的内部内壁之间紧密贴合。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1、本实用新型的保护壳通过旋转壳与活动柱构成卡合结构,对调节阀能够达到外部保护的效果,通过搭配调节阀底端的安装盒,能够将整个调节阀进行外部表面包裹,有利于防止外界灰尘进入调节阀的表面,使得调节阀的四周保持一定的耐热空间;

2、本实用新型的复位弹簧通过夹持板与卡扣柱构成卡扣结构,对调节阀能够达到稳定安装卡扣的效果,有效的将固定机构固定卡扣保护在调节阀的两侧,有利于避免调节阀的零部件发生腐蚀情况,便于使用者进行手动稳定调节的效果,将外界热量隔离在调节阀和固定机构之间,能够提高调节阀的抗热性,使用者通过拧动安装盒之间的螺栓柱,使得螺栓柱的螺纹卡扣在调节阀和安装盒之间;

3、本实用新型的螺套板通过螺纹柱与防尘板构成升降结构,当耐高温调节阀不使用时,通过调节柱和螺纹柱升降保护在安装盒中,有效的避免耐高温调节阀和外界过多接触,有利于避免外界的腐蚀,从而能够延长耐高温调节阀的使用寿命,当活动的保护壳卡合在主体的两侧时,从而能够将保护壳中的散热网柱和护罩网保护在调节阀之间,使得高温热量通过散热网柱和护罩网之间进行挥发,并且散热网柱和护罩网紧贴着调节阀之间,有效的预防异物进入调节阀的内部,有利于避免外界的腐蚀。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升降机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固定机构内壁结构示意图。

图中:1、主体;2、固定机构;201、复位弹簧;202、夹持板;203、卡扣柱;3、保护壳;4、旋转壳;5、活动柱;6、调节柱;7、螺栓柱;8、安装盒;9、升降机构;901、螺套板;902、防尘板;903、螺纹柱;10、散热网柱10;11、护罩网。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3,本实用新型提供技术方案:一种耐高温的调节阀,包括主体1和活动柱5,主体1的底端设置有调节柱6,且调节柱6靠近主体1的两侧安装有固定机构2,主体1靠近固定机构2的两侧连接有保护壳3,且保护壳3的底端安装有旋转壳4,旋转壳4的内部内壁与活动柱5的外部外壁之间紧密贴合,且保护壳3通过旋转壳4与活动柱5构成卡合结构,通过活动柱5在旋转壳4之间的旋转运动,使得运动的活动柱5在保护壳3和旋转壳4之间进行运动,从而能够将活动的保护壳3卡合在主体1的两侧,对调节阀能够达到外部保护的效果,通过搭配调节阀底端的安装盒8,能够将整个调节阀进行外部表面包裹,有利于防止外界灰尘进入调节阀的表面,使得调节阀的四周保持一定的耐热空间,活动柱5连接于旋转壳4的内部,旋转壳4的底端固定有安装盒8,且安装盒8的内部底端安装有升降机构9,安装盒8靠近升降机构9的两侧设置有螺栓柱7,固定机构2的底部设置有散热网柱10,且固定机构2靠近散热网柱10的一侧固定有护罩网11,散热网柱10与护罩网11之间为固定连接,且主体1的外部外壁与护罩网11的内部内壁之间紧密贴合,当活动的保护壳3卡合在主体1的两侧时,从而能够将保护壳3中的散热网柱10和护罩网11保护在调节阀之间,使得高温热量通过散热网柱10和护罩网11之间进行挥发,并且散热网柱10和护罩网11紧贴着调节阀之间,有效的预防异物进入调节阀的内部,有利于避免外界的腐蚀;

固定机构2包括复位弹簧201、夹持板202和卡扣柱203,固定机构2的内部中部连接有卡扣柱203,且卡扣柱203的上下两端设置有夹持板202,卡扣柱203靠近夹持板202的一侧连接有复位弹簧201,复位弹簧201与夹持板202之间为固定连接,且复位弹簧201通过夹持板202与卡扣柱203构成卡扣结构,当活动的保护壳3卡合在主体1的两侧时,使得保护壳3上的固定机构2安装在主体1的两侧,从而能够将固定机构2中的卡扣柱203固定卡扣在主体1之间,依靠复位弹簧201的弹性,使得复位弹簧201将夹持板202挤压在主体1上,对调节阀能够达到稳定安装卡扣的效果,有效的将固定机构2固定卡扣保护在调节阀的两侧,有利于避免调节阀的零部件发生腐蚀情况,便于使用者进行手动稳定调节的效果,将外界热量隔离在调节阀和固定机构2之间,能够提高调节阀的抗热性,使用者通过拧动安装盒8之间的螺栓柱7,使得螺栓柱7的螺纹卡扣在调节阀和安装盒8之间;

升降机构9包括螺套板901、防尘板902和螺纹柱903,升降机构9的内部中部设置有防尘板902,且防尘板902的内部安装有螺纹柱903,螺纹柱903的顶端连接有螺套板901,螺套板901与螺纹柱903之间为螺纹连接,且螺套板901通过螺纹柱903与防尘板902构成升降结构,通过推动主体1上的调节柱6,使得活动的调节柱6在升降机构9之间进行活动,依靠螺纹柱903的螺纹,使得调节柱6和螺纹柱903在防尘板902之间进行螺纹升降,从而能够将耐高温调节阀螺纹升降保护在防尘板902和升降机构9之间,当耐高温调节阀不使用时,通过调节柱6和螺纹柱903升降保护在安装盒8中,有效的避免耐高温调节阀和外界过多接触,有利于避免外界的腐蚀,从而能够延长耐高温调节阀的使用寿命。

工作原理:对于这类的一种耐高温的调节阀在使用时,首先,当活动的保护壳3卡合在主体1的两侧时,使得保护壳3上的固定机构2安装在主体1的两侧,从而能够将固定机构2中的卡扣柱203固定卡扣在主体1之间,依靠复位弹簧201的弹性,使得复位弹簧201将夹持板202挤压在主体1上,对调节阀能够达到稳定安装卡扣的效果,有效的将固定机构2固定卡扣保护在调节阀的两侧,有利于避免调节阀的零部件发生腐蚀情况,便于使用者进行手动稳定调节的效果,将外界热量隔离在调节阀和固定机构2之间,能够提高调节阀的抗热性,使用者通过拧动安装盒8之间的螺栓柱7,使得螺栓柱7的螺纹卡扣在调节阀和安装盒8之间;

同时推动主体1上的调节柱6,使得活动的调节柱6在升降机构9之间进行活动,依靠螺纹柱903的螺纹,使得调节柱6和螺纹柱903在防尘板902之间进行螺纹升降,从而能够将耐高温调节阀螺纹升降保护在防尘板902和升降机构9之间,当耐高温调节阀不使用时,通过调节柱6和螺纹柱903升降保护在安装盒8中,有效的避免耐高温调节阀和外界过多接触,有利于避免外界的腐蚀,从而能够延长耐高温调节阀的使用寿命;

最后,通过活动柱5在旋转壳4之间的旋转运动,使得运动的活动柱5在保护壳3和旋转壳4之间进行运动,从而能够将活动的保护壳3卡合在主体1的两侧,对调节阀能够达到外部保护的效果,通过搭配调节阀底端的安装盒8,能够将整个调节阀进行外部表面包裹,有利于防止外界灰尘进入调节阀的表面,使得调节阀的四周保持一定的耐热空间,当活动的保护壳3卡合在主体1的两侧时,从而能够将保护壳3中的散热网柱10和护罩网11保护在调节阀之间,使得高温热量通过散热网柱10和护罩网11之间进行挥发,并且散热网柱10和护罩网11紧贴着调节阀之间,有效的预防异物进入调节阀的内部,有利于避免外界的腐蚀,这就是一种耐高温的调节阀的工作原理。

尽管已经示出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