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效液压润滑稀油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645017发布日期:2020-07-29 02:58阅读:144来源:国知局
一种高效液压润滑稀油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润滑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高效液压润滑稀油设备。



背景技术:

设备润滑治理工作假如做到位,无疑将有利于延长设备使用寿命,改善设备的运转率,减少故障的发生,有利于生产的顺利进行,如果不对设备及时保养,将会导致设备磨损,故障率增大,停机次数和停机时间增加,给生产带来不便,严重时会导致生产任务无法完成,给企业带来重大损失;然而,维护人员不可能时时去保养众多设备,而有些设备是无法做润滑保养的,比如提升机链轮传动系统、刮板机、滑轨等传动部件,日常保养主要是调节链条松紧,在链条上涂抹润滑油,但一旦机器开始工作,润滑油很快干掉或脱落,无法长时间起到润滑作用,甚至还会沾灰弄脏链条,损坏设备,而且也容易造成维护人员满身油污,滑倒摔跤,并且工作效率低下,喷涂不均匀,效果不佳,因此针对这一现状,迫切需要开发一种全新的润滑设备,以满足实际使用的需要。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上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高效液压润滑稀油设备,该新型结构简单,使用灵活方便,通用性好,一方面可有效满足与不同结构的设备部件进行润滑配套运行的需要,极大的提高了设备使用的灵活性和便捷性,另一方面结构简单,使用灵活方便,可在有效简化对润滑设备结构,减低设备运行能耗的同时,有效的提高对设备润滑的工作效率。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高效液压润滑稀油设备,包括进油管、双筒网片式过滤器、储油箱、搅拌机构、加热管、过滤器、出油管、温度传感器及控制电路;所述进油管至少一个,所述进油管设置在双筒网片式过滤器外表面一侧,并且所述进油管与双筒网片式过滤器相互连通,所述双筒网片式过滤器设置在储油箱一侧,所述过滤器设置在储油箱另一侧,所述双筒网片式过滤器通过第一油管与储油箱相互连通,所述储油箱通过通过第二油管与过滤器相互连通,所述出油管至少一个,所述出油管设置在过滤器外表面一侧,所述出油管与过滤器相互连通,所述搅拌机构至少一个,所述搅拌机构设置在储油箱内表面上端,所述加热管至少两个,所述加热管分别设置在储油箱内表面两侧;所述搅拌机构包括电动机、轴承、搅拌轴;所述电动机安装在储油箱内表面上方,所述搅拌轴至少一个,所述搅拌轴安装在电动机下方,所述电动机通过轴承与搅拌轴相互连接;所述加热管包括硬质防护层、管体、合金加热架、电加热丝及导向滑轨;所述硬质防护层包覆在管体外表面并与管体轴线同轴分布,所述导向滑轨若干,环绕管体轴线均布并与管体轴线相互平行分布,所述导向滑轨中至少两条嵌于管体内表面上,所述合金加热架为与管体同轴分布的框架结构,嵌于管体内并通过导向滑轨与管体内表面滑动连接,所述电加热丝若干,所述电加热丝位于硬质防护层与管体之间,所述电加热丝呈环绕包覆在管体外表面并与管体轴线同轴分布;所述温度传感器至少一个,嵌于储油箱内表面,且温度传感器均沿储油箱轴线均布,所述控制电路均通过滑槽安装在储油箱外表面,并分别与温度传感器、搅拌机构的电动机、加热管的电加热丝电器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加热管均通过至少两个定位机构固定安装在储油箱内表面,并且所述定位机构均与控制电路电气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搅拌轴外表面还均布有若干搅拌叶片,并且所述搅拌叶片均通过固定块安装到搅拌轴上。

进一步的,所述加热管外表面的两端均设置有至少一个辐照加热机构,且各辐照加热机构与加热管同轴分布,所述辐照加热机构轴线与加热管轴线之间呈0°-90°夹角设置,所述辐照加热机构均与控制电路电气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辐照加热机构为超声波加热装置、远红外加热装置、电磁加热装置中的任意一种。

进一步的,所述控制电路为基于工业单片机的自动控制电路,且所述控制电路另设数据通讯装置。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一种高效液压润滑稀油设备,本新型结构简单,使用灵活方便,通用性好,一方面可有效满足与不同结构的设备部件进行润滑配套运行的需要,极大的提高了设备使用的灵活性和便捷性,另一方面结构简单,使用灵活方便,可在有效简化对润滑设备结构,减低设备运行能耗的同时,有效的提高对设备润滑的工作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中一种高效液压润滑稀油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加热管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

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结合图1所示:一种高效液压润滑稀油设备,包括进油管1、双筒网片式过滤器2、储油箱3、搅拌机构4、加热管5、过滤器6、出油管7、温度传感器8及控制电路9;所述进油管1至少一个,所述进油管1设置在双筒网片式过滤器2外表面一侧,并且所述进油管1与双筒网片式过滤器2相互连通,所述双筒网片式过滤器2设置在储油箱3一侧,所述过滤器6设置在储油箱3另一侧,所述双筒网片式过滤器2通过第一油管11与储油箱3相互连通,所述储油箱3通过通过第二油管12与过滤器6相互连通,所述出油管7至少一个,所述出油管7设置在过滤器6外表面一侧,所述出油管7与过滤器6相互连通,所述搅拌机构4至少一个,所述搅拌机构4设置在储油箱3内表面上端,所述加热管5至少两个,所述加热管5分别设置在储油箱3内表面两侧;所述搅拌机构4包括电动机41、轴承42、搅拌轴43;所述电动机41安装在储油箱3内表面上方,所述搅拌轴43至少一个,所述搅拌轴43安装在电动机41下方,所述电动机41通过轴承42与搅拌轴43相互连接;所述加热管5包括硬质防护层51、管体52、合金加热架53、电加热丝54及导向滑轨55;所述硬质防护层51包覆在管体52外表面并与管体52轴线同轴分布,所述导向滑轨55若干,环绕管体52轴线均布并与管体52轴线相互平行分布,所述导向滑轨55中至少两条嵌于管体52内表面上,所述合金加热架53为与管体52同轴分布的框架结构,嵌于管体52内并通过导向滑轨55与管体52内表面滑动连接,所述电加热丝54若干,所述电加热丝54位于硬质防护层51与管体52之间,所述电加热丝54呈环绕包覆在管体52外表面并与管体52轴线同轴分布;所述温度传感器8至少一个,嵌于储油箱3内表面,且温度传感器8均沿储油箱3轴线均布,所述控制电路9均通过滑槽10安装在储油箱3外表面,并分别与温度传感器8、搅拌机构4的电动机41、加热管5的电加热丝54电器连接。

本实施例中,所述加热管5均通过至少两个定位机构20固定安装在储油箱3内表面,并且所述定位机构20均与控制电路9电气连接。

本实施例中,所述搅拌轴43外表面还均布有若干搅拌叶片44,并且所述搅拌叶片44均通过固定块安装到搅拌轴43上。

本实施例中,所述加热管5外表面的两端均设置有至少一个辐照加热机构30,且各辐照加热机构30与加热管5同轴分布,所述辐照加热机构30轴线与加热管5轴线之间呈0°-90°夹角设置,所述辐照加热机构30均与控制电路9电气连接。

本实施例中,所述辐照加热机构30为超声波加热装置、远红外加热装置、电磁加热装置中的任意一种。

本实施例中,所述控制电路9为基于工业单片机的自动控制电路,且所述控制电路另设数据通讯装置。

本新型在具体实施中,首先对进油管、双筒网片式过滤器、储油箱、搅拌机构、加热管、过滤器、出油管、温度传感器及控制电路进行组装连接。

在进行对待润滑设备进行润滑作业时,首先将液压润滑稀油设备的出油管伸入待润滑设备需要润滑处,首先将润滑剂通过进油管输入,通过双筒网片式过滤器进行第一次过滤后的润滑剂通过第一油管进入到储油箱内,润滑剂在储油箱中静置,然后通过开启搅拌机构的电动机带动搅拌轴对储油箱中润滑剂进行充分搅拌后,将其润滑剂通过第二油管输送到过滤器中进行第二次过滤,经过再次过滤后的润滑剂通过出油管流出可对待润滑设备进行持续润滑作业;当完成润滑作业时,即可关闭电动机,并停止润滑剂的输送,同时大大减少了维护人员的工作量和维护成本。

在进行润滑作业的同时,由温度传感器对储油箱内的温度进行检测,并根据检测到的温度作为控制信号,由控制电路调控电加热丝及辐照加热机构的运行状态及效率,从而达到精确调控润滑剂温度的目的。并有效的降低设备运行的能耗和提高设备润滑的工作效率。

本新型结构简单,使用灵活方便,通用性好,一方面可有效满足与不同结构的设备部件进行润滑配套运行的需要,极大的提高了设备使用的灵活性和便捷性,另一方面结构简单,使用灵活方便,可在有效简化对润滑设备结构,减低设备运行能耗的同时,有效的提高对设备润滑的工作效率。

本实施例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形状、材料、结构等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