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设有多个出油口的稀油站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276676发布日期:2020-09-18 20:29阅读:166来源:国知局
一种设有多个出油口的稀油站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稀油站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设有多个出油口的稀油站。



背景技术:

稀油站是稀油循环润滑系统的心脏,作用为将润滑油液强制地压送到机器摩擦部位。现有的稀油站一般由过滤器、油箱、油泵电机、水冷系统等四部分组成。液压油经进油管进入过滤器,经过滤器过滤后流入油箱,油泵电机将油箱中的液压油导入水冷系统,水冷系统将液压油冷却至一定温度后经设置在板式水冷系统一端的油管流入机械设备。但目前一个稀油站只能对一个设备供油,导致稀油站利用率低。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了可对多个设备进行供油的设有多个出油口的稀油站。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设有多个出油口的稀油站,其包括加热装置、油箱、油泵电机、过滤器、水冷系统、进油管、多个出油管、单向阀及控制柜,所述水冷系统上设置有进水管及出水管,还包括多个节流阀及溢流阀,所述油箱上固定有油泵电机、过滤器、水冷系统及单向阀,所述单向阀上固定有溢流阀,所述油箱上设置有进油管,所述油箱通过油管连接油泵电机,油泵电机通过油管连接溢流阀,所述溢流阀通过油管连接单向阀,所述单向阀通过油管连接过滤器,所述过滤器通过油管连接水冷系统,所述水冷系统通过管道连接有多个出油管,所述每个出油管上均安装有一个节流阀,所述油箱侧面固定有控制柜,所述加热装置固定在控制柜的侧面,所述油箱上相对于加热装置的位置开设有通孔,所述加热装置通过通孔伸入油箱内。

在以上技术方案的基础上,优选的,还包括三通管,所述水冷系统通过油管连接有三通管,所述三通管上另外两个管口连接有两个出油管,所述每个出油管与三通管之间均安装有一个节流阀。

更进一步优选的,所述油泵电机的数量为两个。

更进一步优选的,所述加热装置的数量为两个。

在以上技术方案的基础上,优选的,所述水冷系统上进水管设置在出水管下部,水冷系统上进油管道设置在出油管道下部。

更进一步优选的,还包括支撑架,所述支撑架固定于油箱上,所述支撑架上固定有两个出油管。

在以上技术方案的基础上,优选的,所述油箱包括两个相对设置的油箱清洗盖,所述油箱开设有两个相对设置的第一螺纹孔,所述油箱清洗盖螺接在第一螺纹孔上。

在以上技术方案的基础上,优选的,所述油箱包括放油塞,所述油箱下方开设有第二螺纹孔,所述放油塞螺接在第二螺纹孔上。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设有多个出油口的稀油站相对于现有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通过设置节流阀及溢流阀,所述单向阀上固定有溢流阀,所述油箱上设置有进油管,所述油箱通过油管连接油泵电机,油泵电机通过油管连接溢流阀,所述溢流阀通过油管连接单向阀,所述单向阀通过油管连接过滤器,所述过滤器通过油管连接水冷系统,所述水冷系统通过管道连接有多个出油管,所述每个出油管上均安装有一个节流阀,使稀油站对多个设备进行供油时能保证每个出油管流量充足的同时还能确保安全性,防止油管内压力过高损坏设备;

(2)通过设置支撑架,所述支撑架固定于油箱上,所述支撑架上固定有两个出油管,对两个出油管进行固定,防止因三通管处流量过大而导致两个出油管晃动。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设有多个出油口的稀油站的立体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设有多个出油口的稀油站的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方式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1所示,结合图2,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设有多个出油口的稀油站,其包括加热装置1、油箱2、油泵电机3、过滤器4、水冷系统5、进油管6、多个出油管7、单向阀8、控制柜9、多个节流阀10、溢流阀11、三通管12及支撑架13。

所述加热装置1用于对油箱2内的油液进行加热,防止油液温度过低导致油液流动困难,具体的,所述加热装置1固定在控制柜9的侧面,所述油箱2上相对于加热装置1的位置开设有通孔,所述加热装置1通过通孔伸入油箱2内。更具体的,所述加热装置1的数量为两个,使油箱2内的油液受热均匀。

所述油箱2用于储存油液,具体的,所述油箱2包括两个相对设置的油箱清洗盖21,所述油箱2开设有两个相对设置的螺纹孔,所述油箱清洗盖21螺接在螺纹孔上,如此,可方便将油箱清洗盖21打开对油箱进行清洗。更具体的,所述油箱2还包括放油塞22,所述油箱2下方开设有第二螺纹孔,所述放油塞22螺接在第二螺纹孔上,如此,可将油箱2中长时间使用的油液放掉,然后通过打开油箱清洗盖21倒入新的油液从而对油液进行更换。

油泵电机3、过滤器4及水冷系统5用于将油液进行输送、过滤及冷却,单向阀8用于防止油液回流,溢流阀11用于使油泵电机3出口压力恒定,节流阀10用于调节出油管7的流量,具体的,所述油箱2上固定有油泵电机3、过滤器4、水冷系统5及单向阀8,所述单向阀8上固定有溢流阀11,所述油箱2上设置有进油管6,所述油箱2通过油管连接油泵电机3,油泵电机3通过油管连接溢流阀11,所述溢流阀11通过油管连接单向阀8,所述单向阀8通过油管连接过滤器4,所述过滤器4通过油管连接水冷系统5,所述水冷系统5通过管道连接有多个出油管7,所述每个出油管7上均安装有一个节流阀10。如此,对多个机器进行润滑及吸热的油液均通过进油管6流回油箱2,然后油泵电机3通过油管将油液从油箱2中吸出并推动油液在油管中运输,通过过滤器4及水冷系统5最终输送到出油管,过滤器4将油液中的磨料进行过滤,水冷系统5对油液进行降温,最终冷却且过滤的油液通过出油管7流出,对机器摩擦部位进行降温及润滑。所述单向阀8可使油液稳定流向出油管7,防止油液回流,所述节流阀10用于调节出油管7的流量,使出油管7的流量足够大,能对机器进行冲洗润滑及吸热,所述溢流阀11可使油泵电机3出口油液压力恒定,防止压力过大对设备造成损坏。

具体的,所述油泵电机3的数量为两个,使油液的压力及流量足够大,设置多个出油管7也能满足机器冲洗润滑及吸热的要求。

具体的,一种实施例为,所述水冷系统5通过油管连接有五通管,所述五通管上另外四个管口连接有四个出油管7,所述每个出油管7与五通管之间均安装有一个节流阀10。另一种实施例为,所述水冷系统5通过油管连接有四通管,所述四通管上另外三个管口连接有三个出油管7,所述每个出油管7与四通管12之间均安装有一个节流阀10。另一种实施例为,所述水冷系统5通过油管连接有三通管12,所述三通管12上另外两个管口连接有两个出油管7,所述每个出油管7与三通管12之间均安装有一个节流阀10。其中,由于需要满足机器冲洗润滑及吸热的要求,每个出油管7的流量需足够大,由此需要足够多的油泵电机3来提供所需流量,但油泵电机3越多,在节流阀10的作用下,会导致稀油站内压强越大,负荷越高,容易对机器造成损坏,优选的,所述水冷系统5通过油管连接有三通管12,所述三通管12上另外两个管口连接有两个出油管7,所述每个出油管7与三通管12之间均安装有一个节流阀10,所述油泵电机3的数量为两个。

具体的,所述水冷系统5可以为板式冷却器或管式冷却器等,本实用新型中水冷系统5为板式冷却器。所述油泵电机3、过滤器4、板式冷却器、单向阀8、节流阀10、溢流阀11均为现有技术,在市场上可以买到。

更具体的,所述水冷系统5上进水管51设置在出水管52下部,水冷系统5上进油管道设置在出油管道下部。如此可以使水和油充满水冷系统5,吸热更充分。

所述控制柜9用于放置各类控制模块,包括对水冷系统5、加热装置1的控制。由于油液的温度需保持在30℃左右才能更好的流动及吸热,而由于气候的变化会导致油液温度无法控制,因此在加热装置1旁设置有第一温度传感器,水冷系统5出油口上设置有第二温度传感器,用以对油箱2内的油液温度及将流入机器摩擦部位的油液温度进行检测,所述控制模块与水冷系统5、加热装置1、第一温度传感器及第二温度传感器电连接,当油箱2内的油液温度低于25℃时,控制模块会控制加热装置1开启对油箱2内的油液加热,当油箱2内的油液温度高于35℃时,控制模块会控制加热装置1停止对油箱2内的油液加热,当水冷系统5出油口的油液温度高于40℃时,控制模块会控制水冷系统5开启对油箱2内的油液冷却,当水冷系统5出油口的油液温度低于25℃时,控制模块会控制水冷系统5停止对油箱2内的油液冷却。具体的,所述油箱2侧面固定有控制柜9。

节流阀10用于调节出油管7的流量,具体的,所述每个出油管7上均安装有一个节流阀10,所述节流阀10用于调节出油管7的流量,使出油管7的流量足够大,能对机器进行冲洗润滑及吸热,同时针对机器流量需求的不同,可调节节流阀10使每个出油管7的流量不同。

所述支撑架13用于固定出油管7,防止因三通管12处流量过大而导致两个出油管7晃动,具体的,所述支撑架13固定于油箱2上,所述支撑架13上固定有两个出油管7。更具体的,所述支撑架13上开设有两个第二通孔,两个第二通孔向外分别开设有两个第三螺纹孔,所述两个出油管7分别穿过两个第二通孔,两个螺钉分别螺接两个第三螺纹孔使两个出油管7固定在支撑架13上。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