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车辆用变速装置及HST单元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060076发布日期:2020-11-25 17:41阅读:189来源:国知局
作业车辆用变速装置及HST单元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具有hst(静液压式无级变速机构)的作业车辆用变速装置及hst单元。



背景技术:

具有能够无级变速的hst的变速装置适用于联合收割机(英文:combine)、牵引车(英文:tractor)等作业车辆。

例如,在日本特开2008-111529号公报(以下,称为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变速装置,所述变速装置具备:hst,所述hst具备从驱动源工作地输入旋转动力的hst输入轴、被支承于所述hst输入轴的泵主体、由所述泵主体液压地驱动的马达主体、支承所述马达主体的hst输出轴、及支承所述hst输入轴及所述hst输出轴并收容所述泵主体及所述马达主体的hst壳体;多级变速机构,所述多级变速机构对从所述hst输出轴工作地输入的hst输出进行变速;pto传动轴,所述pto传动轴与所述hst输入轴工作地连结;及pto输出轴,所述pto输出轴将从所述pto传动轴工作地输入的旋转动力朝向外部输出。

在所述变速装置中,从所述hst输出轴经由所述多级变速机构到达驱动轮等行驶驱动部的传动构造形成行驶传动路径,并且从所述hst输入轴经由所述pto传动轴到达所述pto输出轴的传动构造形成pto传动路径。

所述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变速装置还具备增速齿轮单元,该增速齿轮单元介于所述驱动源与所述hst输入轴之间,将来自所述驱动源的旋转动力增速并向所述hst输入轴传递。

所述增速齿轮单元具有:变速输入轴,所述变速输入轴从所述驱动源工作地输入旋转动力;增速齿轮列,所述增速齿轮列对所述变速输入轴的旋转动力进行增速;增速输出轴,所述增速输出轴输出由所述增速齿轮列增速后的旋转动力;及齿轮箱,所述齿轮箱支承所述变速输入轴及所述增速输出轴并收容所述增速齿轮列。

当将从所述驱动源不经由所述增速齿轮列向所述hst输入轴输入旋转动力的构成(以下,称为正常输入构成)的hst输入转速假定为ra1,将从所述驱动源经由所述增速齿轮列向所述hst输入轴输入旋转动力的构成(以下,称为增速输入构成)的hst输入转速假定为ra2(>ra1)时,能够从所述hst输出轴输出的hst输出的最高转速在正常输入构成时成为rb1,在增速输入构成时成为rb2(>rb1)。

在此,将所述作业车辆所要求的行驶速度的最高速度假定为vx,将为了出现vx所需的hst输出的转速假定为rb1。

在该情况下,在所述正常输入构成中,为了得到所述作业车辆的最高行驶速度,需要使所述hst的可动斜板摆动至最大倾转位置,将hst输出提高至正常输入构成时的最高转速rb1。

与此相对,在所述增速输入构成中,仅通过不使所述hst的可动斜板摆动至最大倾转位置而是使所述hst的可动斜板向中立位置与最大倾转位置之间的预定倾转位置摆动,就能够将hst输出的转速提高至rb1(<rb2)。即,所述增速输入构成与所述正常输入构成相比,即使将从所述hst到所述行驶驱动部的减速比设定得大也能够出现预定行驶速度(例如,vx),能够在维持最高车速的状态下实现车轴的转矩提高。

包括所述增速齿轮列的所述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变速装置在能够得到该车轴的转矩提高效果这一点上是有用的,但具有以下所示的不良情况。

即,所述作业车辆所要求的最高行驶速度根据规格或要求而变动。

例如,既存在所要求的最高行驶速度为vx的情况,也存在所要求的最高行驶速度为比vx低速的vy的情况。

在所述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构成中,通过安装所述增速齿轮单元,能够应对最高行驶速度vx的作业车辆,并且,通过取下所述增速齿轮单元,能够对于最高行驶速度vy的作业车辆防止成为超规格(日文:オーバースペック),但另一方面,在所述增速齿轮单元的安装状态及取下状态之间,从所述pto输出轴输出的pto旋转动力的转速发生变化。

即,在所述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构成中,若因取下所述增速齿轮单元,而所述hst输入轴的转速与所述增速齿轮单元的安装状态相比下降,则与此相应地,所述pto输出轴的转速也下降。

所述pto输出轴的旋转动力一般被用作附设于所述作业车辆的作业机或者外部的作业机的驱动力,不论与所述作业车辆的最高行驶速度有关的规格如何,均优选为恒定。

另外,在所述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变速装置中,所述变速输入轴及所述增速输出轴配置在同轴(第1轴线)上,通过将所述齿轮箱与所述hst壳体连结,所述hst输入轴与所述增速输出轴在同轴上且以不能绕轴线相对旋转的方式连结。

形成行驶传动路径的所述hst输出轴配置在从第1轴线移位了的第2轴线上。

另一方面,pto传动路径具有:所述hst输入轴;pto中继轴,所述pto中继轴与所述hst输入轴在同轴上(即,第1轴线上)且与所述hst输入轴以不能绕轴线相对旋转的方式连结;及pto传动轴,所述pto传动轴在配置在从所述pto中继轴及所述hst输出轴双方移位了的第3轴线上的状态下经由齿轮列与所述pto中继轴工作连结。

在该构成的所述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变速装置中,无法使形成行驶传动路径的轴及形成pto传动路径的轴在与这些轴正交的径向上紧凑地配置,结果,还存在收容这些轴的变速器壳体(英文:missioncase)在径向上大型化这样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是鉴于所述现有技术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如下的作业车辆用变速装置,所述作业车辆用变速装置能够通过利用增速齿轮列使从驱动源向hst输入轴输入的旋转动力增速而得到对行驶驱动部工作地驱动的车轴的转矩提高效果,所述作业车辆用变速装置能够防止装置的大型化,并且,能够以不招致pto轴的转速变化的方式容易地进行从具有所述增速齿轮列的构成向不具有所述增速齿轮列的构成的规格变更。

为了实现所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作业车辆用变速装置,所述作业车辆用变速装置具备:变速输入轴,所述变速输入轴从驱动源工作地输入旋转动力;hst,所述hst具有hst输入轴、被支承于所述hst输入轴的泵主体、由所述泵主体液压地驱动的马达主体及支承所述马达主体的hst输出轴,并从所述hst输出轴朝向行驶驱动部输出行驶旋转动力;pto输出轴,所述pto输出轴向外部输出旋转动力;及pto传动轴,所述pto传动轴形成从所述hst输入轴到所述pto输出轴的pto传动路径的至少一部分,所述hst输入轴从所述变速输入轴的轴线移位,并且,所述hst输出轴从所述变速输入轴及所述hst输入轴双方的轴线移位,所述pto传动轴在比所述hst靠传动方向下游侧与所述变速输入轴配置在同一轴线上,所述作业车辆用变速装置具备对所述变速输入轴的旋转动力进行增速的增速齿轮列、和对从所述hst输入轴的传动方向下游侧的第2端部工作地输入的旋转动力进行减速的减速齿轮列,来自所述驱动源的旋转动力在由所述增速齿轮列增速后的状态下向所述hst输入轴的轴线方向一方侧的第1端部工作地传递,来自所述hst输入轴的第2端部的旋转动力在由所述减速齿轮列减速后的状态下向所述pto传动轴工作地传递。

根据本发明的作业车辆用变速装置,能够通过利用增速齿轮列使从驱动源向hst输入轴输入的旋转动力增速而得到对行驶驱动部工作地驱动的车轴的转矩提高效果,而且还能够防止装置的大型化,并且,能够以不招致pto轴的转速变化的方式容易地进行从具有所述增速齿轮列的构成向不具有所述增速齿轮列的构成的规格变更。

优选的是,所述增速齿轮列及所述减速齿轮列以使得所述变速输入轴及所述pto传动轴的转速相同的方式设定变速比。

本发明的第1方案具备行星齿轮机构、和与所述hst输入轴在同一轴线上且与所述hst输入轴的第2端部以不能绕轴线相对旋转的方式连结的pto中继轴。

所述变速输入轴的轴线在从所述hst输入轴及所述hst输出轴的轴线方向上观察时位于两轴的轴线之间,并且,在与通过所述hst输入轴及所述hst输出轴的轴线的假想hst基准面正交的宽度方向上配置于所述假想hst基准面的一方侧。

所述行星齿轮机构配置在如下的轴线上,所述轴线隔着所述变速输入轴的轴线而配置于在宽度方向上与假想hst基准面相反侧,并且,所述行星齿轮机构具有:太阳轮,所述太阳轮从所述hst输出轴工作地输入hst输出;内齿轮,所述内齿轮从所述pto中继轴工作地输入驱动源输出;及行星齿轮架,所述行星齿轮架输出hst输出及驱动源输出的合成旋转动力。

所述减速齿轮列介于所述pto中继轴中的位于比所述行星齿轮机构靠传动方向下游侧的位置的部分与所述pto传动轴之间。

优选的是,所述第1方案的变速装置具备:行驶传动轴,所述行驶传动轴具有如下的轴线,所述轴线隔着所述变速输入轴的轴线而配置于在宽度方向上与所述行星齿轮机构的轴线相反侧;及前进后退切换机构,所述前进后退切换机构将所述行星齿轮架的旋转动力以能够正反切换的方式向所述行驶传动轴工作传递。

所述前进后退切换机构具有:第1行驶传动机构,所述第1行驶传动机构包括与所述行星齿轮架工作连结的第1行驶驱动齿轮及以相对旋转自如的方式外插于所述行驶传动轴且与所述第1行驶驱动齿轮啮合的第1行驶从动齿轮,并将所述行星齿轮架的旋转动力作为正反一方侧的旋转动力向所述第1行驶从动齿轮工作传递;第2行驶传动机构,所述第2行驶传动机构包括与所述行星齿轮架工作连结的第2行驶驱动齿轮及以相对旋转自如的方式外插于所述行驶传动轴的第2行驶从动齿轮,并将所述行星齿轮架的旋转动力作为正反另一方侧的旋转动力向所述第2行驶从动齿轮工作传递;及离合器机构,所述离合器机构使所述第1行驶从动齿轮及第2行驶从动齿轮与所述行驶传动轴选择性地结合。

所述第2行驶传动机构还具备:行驶中继轴,所述行驶中继轴以相对旋转自如的方式外插于所述pto中继轴;第1中间齿轮,所述第1中间齿轮以不能相对旋转的方式被支承于所述行驶中继轴且与所述第2行驶驱动齿轮啮合;及第2中间齿轮,所述第2中间齿轮以不能相对旋转的方式被支承于所述行驶中继轴且经由空转齿轮(英文:idlegear)与所述第2行驶从动齿轮啮合。

所述第1方案的变速装置可以具备:行驶输出轴,所述行驶输出轴与所述行驶传动轴平行地配设;及多级变速机构,所述多级变速机构在所述行驶传动轴与所述行驶输出轴之间对旋转动力进行多级变速。

优选的是,所述行驶传动轴以假想hst基准面为基准而配设于在宽度方向上与所述变速输入轴相反侧,所述行驶输出轴在宽度方向上配设于假想hst基准面与所述行星齿轮机构的轴线之间。

可以是,所述第1方案的变速装置具备:增速输出轴,所述增速输出轴输出由所述增速齿轮列增速后的旋转动力;齿轮箱,所述齿轮箱支承所述变速输入轴及所述增速输出轴且收容所述增速齿轮列;hst壳体,所述hst壳体支承所述hst输入轴及所述hst输出轴且收容所述泵主体及所述马达主体;及变速器壳体,所述变速器壳体支承所述pto中继轴及所述pto传动轴且收容所述行星齿轮机构及所述减速齿轮列,所述第1方案的变速装置构成为,通过所述齿轮箱与所述hst壳体的连结,从而所述增速输出轴与所述hst输入轴以不能绕轴线相对旋转的方式连结。

在该情况下,优选的是,所述变速器壳体构成为,在第1轴线上支承所述pto传动轴,并且,在第2轴线上支承所述行星齿轮机构。

所述hst壳体构成为,以使所述hst输入轴位于第3轴线上且使所述hst输出轴位于第4轴线上的第1姿势、和使所述hst输入轴位于所述第3轴线上且使所述hst输出轴位于第5轴线上的第2姿势与所述变速器壳体能够装卸地连结。

所述齿轮箱,能够与以第1姿势连结于所述变速器壳体的所述hst壳体,以使所述变速输入轴位于所述第1轴线上且使所述增速输出轴位于所述第3轴线上的第1姿势能够装卸地连结,并且,能够与以第2姿势连结于所述变速器壳体的所述hst壳体,以使所述变速输入轴位于所述第1轴线上且使所述增速输出轴位于所述第3轴线上的第2姿势能够装卸地连结。

更优选的是,所述hst壳体除了所述第1姿势及第2姿势以外,还以使所述hst输入轴位于第1轴线上的第3姿势与所述变速器壳体能够装卸地连结。

本发明的第2方案具备多级变速机构,所述多级变速机构在行驶传动路径上介于所述hst与所述行驶驱动部之间,将从所述hst输出轴工作地输入的旋转动力多级变速并朝向所述行驶驱动部输出。

另外,本发明提供一种hst单元,所述hst单元具备:hst,所述hst具有hst输入轴、泵主体、由所述泵主体液压地驱动的马达主体、hst输出轴、及将所述hst输入轴及所述hst输出轴支承为绕轴线旋转自如且收容分别被支承于所述hst输入轴及所述hst输出轴的所述泵主体及所述马达主体的hst壳体;及增速齿轮单元,所述增速齿轮单元具有变速输入轴、增速输出轴、将所述变速输入轴的旋转动力向所述增速输出轴增速传递的增速齿轮列、及将所述变速输入轴及所述增速输出轴支承为绕轴线旋转自如且收容所述增速齿轮列的齿轮箱。

在本发明的所述hst单元中,所述hst壳体构成为容许从轴线方向一方侧的第1端面侧接近所述hst输入轴,所述齿轮箱容许从轴线方向一方侧的第1端面侧接近所述变速输入轴且容许从轴线方向另一方侧的第2端面侧接近所述增速输出轴,并且,在使轴线方向另一方侧的第2端面与所述hst壳体的第1端面相对的状态下相对于所述hst壳体能够装卸。

构成为与所述齿轮箱与所述hst壳体的连结相应地,所述增速输出轴与所述hst输入轴在同轴上以不能绕轴线相对旋转的方式连结,在所述齿轮箱与所述hst壳体的连结状态下,所述变速输入轴的轴线在所述hst输入轴及所述hst输出轴的轴线方向上观察时位于两轴的轴线之间且在与通过所述hst输入轴及所述hst输出轴的轴线的假想hst基准面正交的宽度方向上位于所述假想hst基准面的一方侧。

优选的是,所述齿轮箱能够以绕所述hst输入轴的轴线不同的多个连结姿势与所述hst壳体连结。

多个连结姿势包括使所述变速输入轴绕所述hst输入轴的轴线位于第1位置的第1姿势、和使所述变速输入轴绕所述hst输入轴的轴线位于从所述第1位置移位了的第2位置的第2姿势。即,所述变速输入轴在从所述第1位置向所述第2位置移位时,绕所述hst输入轴的轴线相对于所述hst输出轴接近或分离。

另外,本发明提供一种hst单元,其特征在于,具备:hst,所述hst具有hst输入轴、泵主体、由所述泵主体液压地驱动的马达主体、hst输出轴、及将所述hst输入轴及所述hst输出轴支承为绕轴线旋转自如且收容分别被支承于所述hst输入轴及所述hst输出轴的所述泵主体及所述马达主体的hst壳体;及增速齿轮单元,所述增速齿轮单元包括:变速输入轴,所述变速输入轴在轴线方向一方侧的第1端部工作地输入来自驱动源的旋转动力;增速输出轴,所述增速输出轴与所述hst输入轴配置在同轴上且与所述hst输入轴的轴线方向一方侧的第1端部以不能绕轴线相对旋转的方式连结;及增速齿轮列,所述增速齿轮列将所述变速输入轴的旋转动力向所述增速输出轴增速传递,所述hst壳体构成为,除了支承所述hst输入轴及所述hst输出轴及收容所述泵主体及所述马达主体以外,还在以能够从外部接近所述第1端部的状态将所述变速输入轴支承为绕轴线旋转自如且将所述增速输出轴直接或间接地支承为绕轴线旋转自如的状态下,收容所述增速齿轮列。

附图说明

图1是应用了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变速装置的作业车辆的传动示意图。

图2是所述变速装置的主要部分的立体图。

图3是沿着图1中的iii-iii线的剖视图。

图4是沿着图1中的iv-iv线的剖视图。

图5是沿着图1中的v-v线的剖视图。

图6是沿着图1中的vi-vi线的剖视图。

图7是所述变速装置中的增速齿轮单元及hst的分解立体图。

图8是应用了所述实施方式的第1变形例的变速装置的作业车辆的传动示意图。

图9是沿着图8中的ix-ix线的剖视图。

图10是沿着图8中的x-x线的剖视图。

图11是应用了从所述实施方式的变速装置中删除了增速齿轮列及减速齿轮列的第2变形例的变速装置的作业车辆的传动示意图。

图12是沿着图11中的xii-xii线的剖视图。

图13是沿着图11中的xiii-xiii线的剖视图。

图14是所述实施方式中的hst单元的变形例的局部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变速装置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示出具备本实施方式的变速装置100a的作业车辆1a的传动示意图。

另外,图2示出所述变速装置100a的主要部分的立体图。

所述变速装置100a构成为,将来自设置于所述作业车辆1a的驱动源10的旋转动力作为行驶驱动力朝向行驶驱动部(在图示的作业车辆中为后轮20)输出,并且作为作业驱动力从pto输出轴300向外部输出。

具体而言,如图1及图2所示,所述变速装置100a具备:变速输入轴120,所述变速输入轴120从所述驱动源10工作地输入旋转动力;hst200,所述hst200从所述变速输入轴120工作地输入旋转动力;所述pto输出轴300;pto传动轴310,所述pto传动轴310形成从所述驱动源10到所述pto输出轴300的pto传动路径的至少一部分;及变速器壳体600,所述变速器壳体600支承所述pto输出轴300及所述pto传动轴310,并且供所述hst200连结。

所述hst200具有:从所述变速输入轴120工作地输入旋转动力的hst输入轴210;被支承于所述hst输入轴210的泵主体220;由所述泵主体220液压地驱动的马达主体240;及支承所述马达主体240的hst输出轴230。

所述泵主体220及所述马达主体240中的至少一方为能够使容量变化的可变容积体,相对于所述hst输入轴210的转速的所述hst输出轴230的转速根据可变容积体的容积变化而无级变速。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泵主体220为可变容积体。

即,如图1及图2所示,所述泵主体220具有以不能相对旋转的方式被支承于所述hst输入轴210的泵侧缸体222、和以不能绕轴线相对旋转且能够沿轴线方向进退的方式收容于所述泵侧缸体222的泵侧活塞224。

所述hst200还具有划分所述泵侧活塞224的进退范围的泵侧斜板225,所述泵侧斜板225为能够绕摆动轴摆动的可动斜板。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马达主体240为固定容积体。

即,如图1及图2所示,所述马达主体240具有以不能相对旋转的方式被支承于所述hst输出轴230的马达侧缸体242、和以不能绕轴线相对旋转且能够沿轴线方向进退的方式收容于所述马达侧缸体242的马达侧活塞244。

所述hst200还具有划分所述马达侧活塞244的进退范围的马达侧斜板245,所述马达侧斜板245为固定斜板。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hst200还具备将所述hst输入轴210及所述hst输出轴230支承为绕轴线旋转自如且收容所述泵主体220及所述马达主体240的hst壳体250(参照图1及下述图3及图7)。

如图1所示,所述hst输入轴210以轴线方向一方侧的第1端部210a能够从轴线方向一方侧接近且轴线方向另一方侧的第2端部210b能够从轴线方向另一方侧接近的方式被支承于所述hst壳体250。

所述hst输出轴230以轴线方向另一方侧的第2端部230b能够从轴线另一方侧接近的方式被支承于所述hst壳体250。

此外,所述hst壳体250具有:端口块(英文:portblock)(未图示),所述端口块供所述泵侧缸体222及所述马达侧缸体242分别绕轴线滑动接触,并形成有将两者流体连接的一对工作油路;及hst壳体主体255(参照下述图3及图7),所述hst壳体主体255以形成收容所述泵主体220及所述马达主体240的hst空间的方式与所述端口块装卸自如地连结。

图3~图6分别示出沿着图1中的iii-iii线、iv-iv线、v-v线及vi-vi线的剖视图。

如图1~图3所示,所述hst输入轴210从所述变速输入轴120的轴线移位配置,所述hst输出轴230从所述变速输入轴120及所述hst输入轴210双方的轴线移位配置。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hst输入轴210的第1端部210a经由增速齿轮列130与所述变速输入轴120工作连结。

详细而言,如图1~图3所示,所述变速装置100a具备对所述变速输入轴120的旋转动力进行增速的所述增速齿轮列130,来自所述驱动源10的旋转动力在由所述增速齿轮列130增速后的状态下向所述hst输入轴210传递。

通过具备这样的构成,能够以不使所述驱动源10的输出转速上升的方式使从所述hst输出轴230输出的hst输出的最高转速上升,由此,能够得到对所述行驶驱动部工作地驱动的车轴的转矩提高效果。

即,将来自所述驱动源10的旋转动力不经由所述增速齿轮列130向所述hst输入轴210工作地输入的构成(以下,称为正常构成)中的、所述hst输入轴210的转速(hst输入转速)假定为ra1。

相对于hst输入转速的、能够从所述hst输出轴230输出的旋转动力的转速的最高速度(hst输出最高转速)由所述hst200的最大变速比s划定。

在此,将hst输入转速为ra1时的hst输出最高转速表示为rb1(=ra1×s)。

另一方面,当将本实施方式(即,将来自所述驱动源10的旋转动力经由所述增速齿轮列130向所述hst输入轴210工作地输入的增速输入构成)中的、hst输入转速表示为ra2(>ra1)时,本实施方式中的hst输出最高转速为rb2(=ra2×s>rb1)。

在此,所述作业车辆1a所要求的最高行驶速度vx根据规格而决定,但当假定为为了出现最高行驶速度vx所需的hst输入的转速为ra1时,为了在所述正常输入构成中得到所述作业车辆1a的最高行驶速度vx,需要使所述hst200的可动斜板(在本实施方式中为所述泵侧斜板225)摆动至最大倾转位置,将hst输出提高至正常输入构成时的最高转速rb1。

与此相对,在将来自所述驱动源10的旋转动力在由所述增速齿轮列130增速后的状态下向所述hst输入轴210工作地输入的本实施方式中,仅通过使所述hst200的可动斜板(在本实施方式中为所述泵侧斜板225)向最大倾转位置与中立位置之间的预定倾转位置摆动,就能够将hst输出的转速提高至rb1(<rb2)。

即,在本实施方式中,与所述正常输入构成相比,即使将从所述hst200到所述行驶驱动部的减速比设定得大也能够得到所述作业车辆1a的最高行驶速度vx,能够得到对所述行驶驱动部工作地驱动的车轴的转矩提高效果。

反过来说,当将从所述hst200到所述行驶驱动部的减速比在本实施方式及所述正常输入构成中设定为相同时,在本实施方式中,与所述正常输入构成相比,能够在维持车轴转矩的状态下使最高行驶速度上升。

在本实施方式的所述变速装置100a中,所述增速齿轮列130为增速齿轮单元110的一个构成要素。

即,所述变速装置100a具备包括所述增速齿轮列130的所述增速齿轮单元110。

图7示出所述增速齿轮单元110及所述hst200的分解立体图。

如图1~图3及图7所示,所述增速齿轮单元110具有:所述变速输入轴120;齿轮箱150,所述齿轮箱150在能够从外部接近轴线方向一方侧的第1端部120a的状态下支承所述变速输入轴120;增速输出轴140,所述增速输出轴140与所述变速输入轴120平行且在能够从外部接近轴线方向另一方侧的第2端部140b的状态下被支承于所述齿轮箱150;及所述增速齿轮列130,所述增速齿轮列130将所述变速输入轴120的旋转动力增速并向所述增速输出轴140传递。

所述增速齿轮列130具有以不能相对旋转的方式被支承于所述变速输入轴120的增速侧大齿轮132、和以不能相对旋转的方式被支承于所述增速输出轴140且与所述增速侧大齿轮132啮合的增速侧小齿轮134。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增速输出轴140为供所述hst输入轴210的第1端部210a以不能绕轴线相对旋转的方式内插的筒轴,通过将所述齿轮箱150与所述hst壳体250连结从而所述hst输入轴210经由花键等连接单元以不能绕轴线相对旋转的方式与所述增速输出轴140连结。

如图3及图7所示,所述齿轮箱150具有:齿轮箱主体152,所述齿轮箱主体152容许从外部接近所述增速输出轴140的第2端部140b并且与所述hst壳体250连结,所述齿轮箱主体152的轴线方向一方侧开放;及齿轮箱罩154,所述齿轮箱罩154以将所述齿轮箱主体152的轴线方向一方侧封闭的方式与所述齿轮箱主体152能够装卸地连结,并构成为容许接近所述变速输入轴120的第1端部120a。

如图3及图7所示,所述齿轮箱150经由插通于形成于所述齿轮箱150的安装孔156、157及形成于所述hst壳体250的hst壳体侧安装孔265的螺栓等紧固连结构件160与所述hst壳体250能够装卸地连结。

此外,在后面叙述所述安装孔156、157的详细情况。

如图1、图2及图6所示,所述pto传动轴310在比所述hst200靠传动方向下游侧与所述变速输入轴120(参照图3)配置在同一轴线上,并且,所述pto传动轴310经由减速齿轮列330与所述hst输入轴210的第2端部210b工作连结。

详细而言,如图1及图2所示,所述变速装置100a具备减速齿轮列330,所述减速齿轮列330对从所述hst输入轴210的第2端部210b工作地输入的旋转动力进行减速,并收容于所述变速器壳体600,所述hst输入轴210的旋转动力在由所述减速齿轮列330减速后的状态下向所述pto输出轴300工作地传递。

即,在所述变速装置100a中,来自所述驱动源10的旋转动力在由所述增速齿轮列130增速后的状态下向所述hst输入轴210工作传递,能够从所述hst输出轴230输出高速旋转动力,另一方面,所述hst输入轴210的旋转动力在由所述减速齿轮列330减速后的状态下向所述pto传动轴310工作传递。

通过具备这样的构成,在有效地防止或减少了所述变速装置100a在径向(与所述pto传动轴310的轴线正交的方向)上大型化的状态下,能够实现所述hst输出轴230的高速旋转,同时有效地防止了所述pto输出轴300的不必要的高速旋转。

如图1、图2及图4~图6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所述变速装置100a还具备与所述hst输入轴210在同一轴线上且与所述hst输入轴210的第2端部210b以不能绕轴线相对旋转的方式连结的pto中继轴320,所述减速齿轮列330构成为将旋转动力从所述pto中继轴320向所述pto传动轴310减速传递。

即,所述减速齿轮列330具有以不能相对旋转的方式被支承于所述pto中继轴320的减速侧小齿轮332、和以不能相对旋转的方式被支承于所述pto传动轴310且与所述减速侧小齿轮332啮合的减速侧大齿轮334。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增速齿轮列130及所述减速齿轮列330以使得所述变速输入轴120及所述pto传动轴310的转速相同的方式设定变速比。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所述变速装置100a具有以将从所述hst输出轴230工作地输入的旋转动力朝向所述行驶驱动部(在本实施方式中为所述后轮20)输出的方式被支承于所述变速器壳体600的行驶输出轴500,还具有以介于从所述驱动源10经由所述hst200到达所述行驶输出轴500的行驶传动路径的状态收容于所述变速器壳体600的行星齿轮机构400。

所述行星齿轮机构400具有从所述hst输出轴230工作地输入hst输出的太阳轮410、从所述pto中继轴320工作地输入驱动源输出的内齿轮430、及输出hst输出及驱动源输出的合成旋转动力的行星齿轮架420。

如图1、图2及图4所示,所述太阳轮410具有太阳轮轴412、和以不能相对旋转的方式被支承于所述太阳轮轴412的太阳轮主体414。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太阳轮410从所述hst输出轴230移位配置,所述太阳轮轴412经由齿轮列270与所述hst输出轴230工作连结。

如图1所示,所述行星齿轮架420具有:行星齿轮422,所述行星齿轮422与所述太阳轮主体414及所述内齿轮430双方啮合;齿轮架销424,所述齿轮架销424将所述行星齿轮422支承为能够自转,并与所述行星齿轮422一起绕所述太阳轮410的轴线公转;及齿轮架轴426,所述齿轮架轴426随着所述齿轮架销的公转而绕轴线旋转。

如图4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变速输入轴120的轴线x1在所述hst输入轴210及所述hst输出轴230的轴线方向上观察时位于两轴210、230的轴线x3、x4之间,并且,在与通过所述hst输入轴210及所述hst输出轴230的轴线x3、x4的假想hst基准面fp正交的宽度方向w上配置于所述假想hst基准面fp的一方侧。

另一方面,所述行星齿轮机构400配置在轴线x2上,所述轴线x2隔着所述变速输入轴120的轴线x1而配置于在宽度方向w上与假想hst基准面fp相反侧。

并且,如图1所示,所述减速齿轮列330介于所述pto中继轴320中的位于比所述行星齿轮机构400靠传动方向下游侧的位置的部分与所述pto传动轴310之间。

通过具备这样的构成,实现了所述变速输入轴120、所述hst输入轴210、所述hst输出轴230、所述pto传动轴310及所述行星齿轮机构400的轴线x1~x4的尽可能的接近配置。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所述变速装置100a还具备:行驶传动轴450,所述行驶传动轴450在行驶传动路径的传动方向上介于所述行星齿轮机构400的输出要素(在本实施方式中为所述行星齿轮架420)与所述行驶输出轴500之间;及前进后退切换机构460,所述前进后退切换机构460将所述行星齿轮机构400的输出要素的旋转动力以能够正反切换的方式向所述行驶传动轴450工作传递。

通过具备所述前进后退切换机构460,能够以所述行星齿轮机构400仅输出正反一方侧的旋转动力的方式形成所述hst200及所述行星齿轮机构400,并且用正反双向的旋转动力驱动所述行驶驱动部。因此,能够扩大所述作业车辆1a的行驶速度的可变范围。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5所示,所述行驶传动轴450以轴线隔着所述变速输入轴120(所述pto传动轴310)的轴线而位于在宽度方向w上与所述行星齿轮机构400的轴线相反侧的方式配置。

并且,如图1所示,所述前进后退切换机构460具有:第1行驶传动机构465,所述第1行驶传动机构465包括与所述行星齿轮架420工作连结的第1行驶驱动齿轮466及以相对旋转自如的方式外插于所述行驶传动轴450且与所述第1行驶驱动齿轮466啮合的第1行驶从动齿轮467,并将所述行星齿轮架420的旋转动力作为正反一方侧的旋转动力向所述第1行驶从动齿轮467工作传递;第2行驶传动机构470,所述第2行驶传动机构470包括与所述行星齿轮架420工作连结的第2行驶驱动齿轮471及以相对旋转自如的方式外插于所述行驶传动轴450的第2行驶从动齿轮472,并将所述行星齿轮架420的旋转动力作为正反另一方侧的旋转动力向所述第2行驶从动齿轮472工作传递;及离合器机构480,所述离合器机构480将所述第1行驶从动齿轮467及第2行驶从动齿轮472与所述行驶传动轴450选择性地结合。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所述第2行驶传动机构470还具备:行驶中继轴475,所述行驶中继轴475以相对旋转自如的方式外插于所述pto中继轴320;第1中间齿轮476,所述第1中间齿轮476以不能相对旋转的方式被支承于所述行驶中继轴475且与所述第2行驶驱动齿轮471啮合;及第2中间齿轮477,所述第2中间齿轮477以不能相对旋转的方式被支承于所述行驶中继轴475且与所述第2行驶从动齿轮472啮合。由此,所述第2行驶从动齿轮472相对于所述第1行驶从动齿轮467向相反方向旋转。

通过这样的构成,能够具备所述前进后退切换机构460同时实现所述变速装置100a的径向上的小型化。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所述变速装置100a还具备多级变速机构490,该多级变速机构490在所述行驶传动轴450与所述行驶输出轴500之间对旋转动力进行多级变速。

如图5所示,所述行驶传动轴450以假想hst基准面fp为基准而配设于在宽度方向w上与所述变速输入轴120(所述pto传动轴310)相反侧,所述行驶输出轴500在宽度方向w上配设于假想hst基准面fp与所述行星齿轮机构400的轴线之间。

通过具备这样的构成,能够尽可能地防止所述变速装置100a的大型化同时具备所述多级变速机构490。

如图1所示,所述变速装置100a还具有:pto传动方向下游侧传动构造350,所述pto传动方向下游侧传动构造350将旋转动力从所述pto传动轴310向所述pto输出轴300工作传递;及行驶传动方向下游侧传动构造510,所述行驶传动方向下游侧传动构造510将旋转动力从所述行驶输出轴500向所述行驶驱动部(在本实施方式中为所述后轮20)工作传递。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pto传动方向下游侧构造350具有:pto离合器机构360,所述pto离合器机构360使从所述pto传动轴310向所述pto输出轴300的动力传递选择性地结合脱离;及pto多级变速机构370,所述pto多级变速机构370将从所述pto传动轴310工作地输入的旋转动力多级变速并朝向所述pto输出轴300输出。

另外,所述行驶传动方向下游侧构造510具备左右一对驱动车轴530、及将所述行驶输出轴500的旋转动力向左右一对驱动车轴530差动传递的差动齿轮机构520。

此外,附图标记540是能够对所述驱动车轴530选择性地施加制动力的行驶制动器机构。

图8示出具备本实施方式的第1变形例的变速装置100b的作业车辆1b的传动示意图。

另外,图9及图10分别示出沿着图8中的ix-ix线及x-x线的所述变速装置100b的剖视图。

此外,在图中,对与本实施方式中的构件相同的构件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适当省略其详细的说明。

如图8所示,所述第1变形例100b在省略了所述行星齿轮机构400及所述前进后退切换机构460这一点上与本实施方式的所述变速装置100a不同。

在所述第1变形例100b中,所述行驶传动轴450与所述hst输出轴230在同轴上以不能绕轴线相对旋转的方式连结。

在此,在所述实施方式的变速装置100a及所述变形例的变速装置100b中,所述变速器壳体600、所述hst壳体250及所述齿轮箱150能够通过具备下述构成而共用。

即,如图5、图6及图10所示,所述变速器壳体600构成为,在以该变速器壳体600为基准的第1轴线x1上支承所述pto传动轴310,并且,在以该变速器壳体600为基准的第2轴线x2上支承所述行星齿轮机构400,并且,在以该变速器壳体600为基准的行驶输出轴线y上支承所述行驶输出轴500。

并且,所述hst壳体250能够与所述变速器壳体600,以使所述hst输入轴210位于以该变速器壳体600为基准的第3轴线x3上且使所述hst输出轴230位于以该变速器壳体600为基准的第4轴线x4上的第1姿势(图3所示的姿势)、和使所述hst输入轴210位于所述第3轴线x3上且使所述hst输出轴230位于以该变速器壳体600为基准的第5轴线x5上的第2姿势(图9所示的姿势,在图示的构成中,从第1姿势绕所述hst输入轴210的轴线(第3轴线)顺时针稍微摆动)能够装卸地连结。

而且,所述齿轮箱150,能够与以第1姿势连结于所述变速器壳体600的所述hst壳体250,以使所述变速输入轴120位于所述第1轴线x1上且使所述增速输出轴140位于所述第3轴线x3上的第1姿势(参照图3)能够装卸地连结,并且,能够与以第2姿势连结于所述变速器壳体600的所述hst壳体250,以使所述变速输入轴120位于所述第1轴线x1上且使所述增速输出轴140位于所述第3轴线x3上的第2姿势(参照图9)能够装卸地连结。

在此,对形成于所述齿轮箱150的所述安装孔156、157进行说明。

如前所述,所述齿轮箱150经由所述紧固连结构件160与所述hst壳体250能够装卸地连结。

所述安装孔156用作在使所述齿轮箱150以第1姿势与所述hst壳体250连结时供所述紧固连结构件160插通的第1姿势用安装孔(参照图3)。

另一方面,所述安装孔157用作在使所述齿轮箱150以第2姿势与所述hst壳体250连结时供所述紧固连结构件160插通的第2姿势用安装孔(参照图9)。

此外,虽然省略图示,但所述hst壳体250也同样地通过hst壳体用紧固连结构件与所述变速器壳体600能够装卸地连结。

并且,在所述hst壳体250,设置有在该hst壳体250以第1姿势与所述变速器壳体600连结时供所述hst壳体用紧固连结构件插通的第1姿势用安装孔、和在该hst壳体250以第2姿势与所述变速器壳体600连结时供所述hst壳体用紧固连结构件插通的第2姿势用安装孔。

根据该构成,不需要从所述驱动源10向所述变速输入轴120工作传递旋转动力的传动方向上游侧构造15、所述pto传动方向下游侧构造、及所述行驶传动方向下游侧构造的实质上的变更,就能够在包括所述hst200及所述行星齿轮机构400的hmt规格(静液压·机械式无级变速构造)与不具有所述行星齿轮机构400的hst规格(静液压式无级变速构造)之间容易地进行规格变更。

另外,在所述hst壳体250内贮存所述hst200的润滑兼工作油、从所述泵主体220及所述马达主体240泄漏的工作油。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将所述hst壳体250内的贮存油导入所述齿轮箱150内来对所述增速齿轮列130进行润滑。

详细而言,如图3及图9所示,在所述hst壳体250中的与所述齿轮箱150抵接的抵接面,设置有将所述hst壳体250的内部空间向外侧开口的供给孔251。

另一方面,如图3及图9所示,在所述齿轮箱150中的与所述hst壳体250抵接的抵接面,设置有在所述齿轮箱150以第1姿势与所述hst壳体250连结时与所述供给孔251位于同一位置的第1姿势用导入孔151a、和在所述齿轮箱150以第2姿势与所述hst壳体250连结时与所述供给孔251位于同一位置的第2姿势用导入孔151b,即使所述齿轮箱150以第1姿势及第2姿势中的任一姿势与所述hst壳体250连结,所述hst壳体250内的贮存油都导入所述齿轮箱150内。

所述hst壳体250除了所述第1姿势及第2姿势以外,还能够以使所述hst输入轴210位于第1轴线x1上的第3姿势与所述变速器壳体600能够装卸地连结。此外,所述安装孔156、157、所述导入孔151a、151b可以是在制作所述齿轮箱150时全都形成开口,并在选择所述齿轮箱150的安装姿势的阶段,在非使用侧的孔中嵌入栓的形态。或者,也可以设为如下的形态:在决定了所述齿轮箱150的安装姿势时仅在与所述hst壳体侧安装孔265及所述供给孔251相对的部位,通过机械加工穿设所述安装孔156(或157)及所述导入孔151a(或151b)。

图11示出具备将所述hst壳体250以第3姿势与所述变速器壳体600连结的第2变形例的变速装置100c的作业车辆1c的传动示意图。

另外,图12及图13分别示出沿着图11中的xii-xii线及xiii-xiii线的所述变速装置100c的剖视图。

此外,在图中,对与本实施方式及所述第1变形例中的构件相同的构件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适当省略其详细的说明。

如图11所示,在所述第2变形例的变速装置100c中,删除了包括所述增速齿轮列130的所述增速齿轮单元110及所述减速齿轮列330。

如图12及图13所示,在所述第2变形例100c中,所述hst输入轴210配置在第1轴线x1上,所述pto传动轴310与所述hst输入轴210配置在同轴上(即,第1轴线x1上),并以不能绕轴线相对旋转的方式与所述hst输入轴210的第2端部210b连结。

另外,所述行驶传动轴450与所述hst输出轴230配置在同轴上,并以不能绕轴线相对旋转的方式与所述hst输出轴230的第2端部230b连结。

所述行驶输出轴500与本实施方式及所述第1变形例同样地配置在行驶输出轴线y上。

如图11所示,第2变形例100c具有在从所述行驶传动轴450到所述行驶输出轴500之间对旋转动力进行多级变速的所述多级变速机构490。

因此,所述hst壳体250的第3姿势是使所述hst输入轴210位于第1轴线x1上、且使与所述行驶传动轴450配置在同一轴线上的所述hst输出轴230位于能够进行从所述行驶传动轴450经由所述多级变速机构向所述行驶输出轴传递旋转动力那样的第6轴线x6上的姿势。

根据该构成,不需要所述传动方向上游侧构造15、所述pto传动方向下游侧构造350、及所述行驶传动方向下游侧构造510的实质上的变更,就能够进行向没有所述增速齿轮列130及所述减速齿轮列330的hst规格的规格变更。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变速输入轴120、所述增速输出轴140及所述增速齿轮列130被支承·收容于与所述hst壳体250分体的齿轮箱150,所述齿轮箱150与所述hst壳体250装卸自如地连结(参照图7等)。

也可以取而代之,使包括变速输入轴、增速输出轴及增速齿轮列的增速齿轮单元支承·收容于hst壳体。

图14是示出变形例的hst单元的局部剖视图。

此外,在图中,对与本实施方式中的构件相同的构件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

如图14所示,所述hst单元具有hst200d及增速齿轮单元110d。

所述hst200d具有所述hst输入轴210、所述泵主体220、所述马达主体240(在图14中未图示,参照图1等)、所述hst输出轴230(在图14中未图示,参照图1等)、及将所述hst输入轴210及所述hst输出轴230支承为绕轴线旋转自如且收容分别被支承于所述hst输入轴210及所述hst输出轴230的所述泵主体220及所述马达主体240的hst壳体250d。

所述增速齿轮单元110d具有变速输入轴120d、增速输出轴140d、及将所述变速输入轴120d的旋转动力向所述增速输出轴140d增速传递的增速齿轮列130d。

所述变速输入轴120d具有轴线方向一方侧的第1端部120da及轴线方向另一方侧的第2端部120db,在所述第1端部120da工作地输入来自所述驱动源10(参照图1等)的旋转动力。

所述增速输出轴140d与所述hst输入轴210配置在同轴上且与所述hst输入轴210中的轴线方向一方侧的第1端部210a以不能绕轴线相对旋转的方式装卸自如地连结。

在所述hst单元中,所述hst壳体250d构成为,除了支承所述hst输入轴210及所述hst输出轴230及收容所述泵主体220及所述马达主体240以外,还在以能够从外部接近所述第1端部120da的状态将所述变速输入轴120d支承为绕轴线旋转自如且将所述增速输出轴140d直接或间接地支承为绕轴线旋转自如的状态下,收容所述增速齿轮列130d。

具体而言,所述hst壳体250d具有:所述端口块(未图示);hst收容体255d,所述hst收容体255d以形成收容所述泵主体220及所述马达主体240的hst空间的方式与所述端口块装卸自如地连结;齿轮收容体152d,所述齿轮收容体152d与所述hst收容体255d装卸自如地连结;及齿轮罩155d,所述齿轮罩155d与所述齿轮收容体152d连结。

所述hst收容体255d在供所述齿轮收容体152d连结的第1端面具有开口256d,并且,在供所述端口块连结的第2端面(未图示)设置有能够供所述泵主体220及所述马达主体240插通的开口(未图示)。

所述齿轮收容体152d以将所述开口256d封闭的方式与所述hst收容体255d装卸自如地连结。

在所述齿轮收容体152d中的与所述hst收容体255d抵接的抵接端面,设置有容许所述hst输入轴210的第1端部210a向所述齿轮收容体152d的内部空间突入的开口153d。

在所述齿轮收容体152d中的与所述hst收容体255d相反侧的端面,设置有能够供所述增速齿轮列130d插通的开口154d。

所述增速输出轴140d具有从所述增速齿轮列130d输入旋转动力的第1端部140da及与所述hst输入轴210的第1端部210a花键连结的第2端部140db。

在图14所示的变形例中,所述hst输入轴210的第1端部210a由配置在所述开口153d内的轴承257d支承为绕轴线旋转自如,所述增速输出轴140d以绕轴线旋转自如的方式间接地被支承于所述hst壳体250d(所述齿轮收容体152d)。

所述增速齿轮列130d具有:空转轴131d,所述空转轴131d与所述变速输入轴120d及所述增速输出轴140d移位配置;第1驱动侧齿轮132d,所述第1驱动侧齿轮132d以不能相对旋转的方式设置于所述变速输入轴120d;第1从动侧齿轮133d,所述第1从动侧齿轮133d与所述第1驱动侧齿轮132d啮合且被支承于所述空转轴131d;第2驱动侧齿轮135d,所述第2驱动侧齿轮135d以不能相对于所述第1从动侧齿轮133d相对旋转的状态被支承于所述空转轴131d;及第2从动侧齿轮136d,所述第2从动侧齿轮136d与所述第2驱动侧齿轮135d啮合且以不能相对旋转的方式设置于所述增速输出轴140d。

在所述变形例中,所述第1从动侧齿轮133d及所述第2驱动侧齿轮135d一体形成,并以绕轴线相对旋转自如的方式被支承于所述空转轴131d。

由所述第1驱动侧齿轮132d及所述第1从动侧齿轮133d形成的第1齿轮列、及由所述第2驱动侧齿轮135d及第2从动侧齿轮136d形成的第2齿轮列中的至少一方进行增速。

在图14所示的所述变形例中,所述变速输入轴120d与所述增速输出轴140d配置在同轴上。

而且,所述变速输入轴120d中的与所述增速输出轴140d接近侧的所述第2端部120db及所述增速输出轴140d的第1端部140da中的一方(在图14中为所述增速输出轴的第1端部140da)形成有在端面开放的凹部。

并且,所述变速输入轴120d的第2端部120db及所述增速输出轴140d的第1端部140da中的另一方(在图14中为所述变速输入轴120d的第2端部120db)在所述凹部内经由轴承128d被支承为绕轴线相对旋转自如。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