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教学移动显示屏调节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701573发布日期:2020-10-30 21:06阅读:82来源:国知局
一种教学移动显示屏调节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显示屏调节器,尤其涉及一种教学移动显示屏调节器。



背景技术:

人们在进行教学时,往往需要使用显示屏给学生更好地进行教学内容的展示,现在的显示屏通常是安装在墙壁上,一半是黑板,一半是显示屏,显示屏难以移动,这样就导致坐在离显示屏更远的位置的学生在上课时较难看清显示屏上的内容,影响学生的课堂感受和知识获取。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人们在使用显示屏教学时,显示屏无法移动,影响学生的课堂感受和知识获取的缺点,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能够随意移动、调节显示屏高度和方向的教学移动显示屏调节器。

技术方案:一种教学移动显示屏调节器,包括有支座、万向轮、轴承、第一转轴、卡盘、第一摆动杆、第一卡块、第一弹簧、第一把手、第一支板、滑杆、滑块、滑轨、放置箱和卡紧装置,支座前侧上部右方开有滑槽,滑槽内滑动式设有第一把手,支座底部左右两侧均设有万向轮,支座顶部中间开有第一凹槽,第一凹槽内壁上部设有轴承,轴承上安装有第一转轴,第一转轴底部设有卡盘,支座右部开有第二凹槽,第二凹槽与第一凹槽连通,第二凹槽后壁转动式设有第一摆动杆,第一摆动杆底端与第一把手右端连接,第一摆动杆顶端设有第一卡块,第一卡块与卡盘配合,第二凹槽内壁上部设有第一弹簧,第一弹簧另一端与第一摆动杆右侧上部连接,第一转轴顶部设有第一支板,第一支板顶部左右两侧均开有滑孔,滑孔内放置有滑杆,滑杆顶部设有滑块,左右两方滑块顶部滑动式设有滑轨,滑轨顶部设有放置箱,第一支板顶部左右两侧均设有卡紧装置,卡紧装置位于左右两方滑杆之间,卡紧装置与滑杆配合。

进一步的,卡紧装置包括有空心管、导向杆、第二弹簧和第二卡块,第一支板顶部左右两侧均设有空心管,空心管位于左右两方滑杆之间,左方空心管右端中部和右方空心管左端中部均开有导向孔,空心管内放置有导向杆,导向杆穿过导向孔,左方导向杆左端和右方导向杆右端均设有第二卡块,左方空心管内右壁和右方空心管内左壁均设有第二弹簧,第二弹簧绕过导向杆,左方第二弹簧另一端与左方第二卡块右端连接,右方第二弹簧另一端与右方第二卡块左端连接,左方滑杆右侧和右方滑杆左侧均匀设有卡槽,左右两方第二卡块分别与左右两方卡槽配合。

进一步的,还包括有固定装置,固定装置分别位于放置箱左右两侧的上下两部,包括有螺套、螺杆和转盘,放置箱左右两侧的上下两部均镶嵌式设有螺套,螺套内以螺纹的方式连接有螺杆,左方螺杆左端和右方螺杆右端均设有转盘。

进一步的,还包括有第二支板、第二转轴、齿轮、揺柄和齿牙,第一支板顶部右侧设有第二支板,第二支板上部转动式设有第二转轴,第二转轴后端设有齿轮,第二转轴前部设有揺柄,右方滑杆右侧均匀设有齿牙,齿牙与齿轮啮合。

进一步的,还包括有平稳装置,平稳装置位于支座底部左右两侧,包括有摆动座、第二摆动杆、卡杆、第二把手和第三弹簧,支座左右两侧上部均开有第三凹槽和第四凹槽,第四凹槽位于第三凹槽下方,支座底部左右两侧均设有摆动座,万向轮位于左右两方摆动座之间,摆动座前侧转动式设有第二摆动杆,第二摆动杆底部与地面接触,第二摆动杆前侧中部转动式设有卡杆,卡杆与第四凹槽配合,左方卡杆左侧和右方卡杆右侧均设有第二把手,左方卡杆右侧中间和右方卡杆左侧中间均设有第三弹簧,第三弹簧另一端与第二摆动杆顶部上方连接。

人们需要对学生使用显示屏时,先用手推动放置箱,当放置箱移动至合适位置时,人们停止推动放置箱,接着人们再向上滑动第一把手,滑槽对第一把手起导向作用,第一把手向上滑动带动第一摆动杆顺时针转动,第一弹簧随之被压缩,第一摆动杆顺时针转动带动第一卡块向右转动,第一卡块向右转动至不与卡盘接触时,人们停止转动第一摆动杆,然后人们再转动第一支板,第一支板转动带动放置箱转动,放置箱转动至合适位置后,人们停止转动第一支板,然后人们再向下滑动第一把手,第一把手向下滑动带动第一摆动杆逆时针转动,第一摆动杆逆时针转动带动第一卡块向左转动复位,第一弹簧的复位作用带动第一卡块更好地移动复位,第一卡块向左移动至被卡盘卡住后,人们停止滑动第一把手,此举可以帮助人们根据学生的需求调整显示屏的角度,接着人们再向内移动卡紧装置,卡紧装置不与滑杆接触后,人们再上下移动滑杆,滑孔对滑杆起导向作用,滑杆上下移动带动放置箱上下移动,放置箱上下移动至合适位置后,人们停止移动滑杆,接着人们再松开卡紧装置,即可固定住滑杆的位置,进而固定住放置箱的位置,然后人们再左右移动放置箱,滑轨随之左右移动,滑块对滑轨起导向作用,放置箱左右移动至合适位置后,人们停止移动放置箱,此举使得人们可以根据学生的需求调整显示屏的方向。

当人们需要上下移动放置箱的位置时,先向内移动导向杆,第二弹簧随之被压缩,导向杆向内移动带动第二卡块向内移动,第二卡块向内移动至不与卡槽接触后,人们停止移动导向杆,然后人们再上下移动滑杆,滑孔对滑杆起导向作用,滑杆上下移动带动放置箱上下移动,放置箱上下移动至合适位置后,人们停止移动滑杆,接着人们再松开导向杆,第二弹簧的复位作用带动导向杆向外移动复位,第二卡块随之卡住卡槽,即可固定住滑杆的位置,进而固定住放置箱的位置。

当人们需要将显示屏放在放置箱上时,先正方向转动右方转盘,右方转盘正方向转动带动右方螺杆向右移动,右方螺杆向右移动至合适位置后,人们停止正方向转动右方转盘,接着人们再重复上述操作将左方螺杆移动至合适位置,然后人们再将显示屏放入放置箱中,接着人们再反方向转动右方转盘,右方转盘反方向转动带动右方螺杆向左移动,右方螺杆向左移动至复位后,人们停止反方向转动右方转盘,接着人们再重复上述操作将左方螺杆移动至复位,此举使得人们可以固定住显示屏的位置,防止显示屏掉落。

当人们需要调节显示屏的高度时,先将左右两方第二卡块分别移动至不与左右卡槽接触,然后人们再转动揺柄,揺柄转动通过第二转轴带动齿轮转动,齿轮与齿牙啮合使得右方滑杆上下移动,右方滑杆上下移动带动滑轨上下移动,滑轨上下移动带动左方滑杆上下移动,从而带动放置箱上下移动,放置箱上下移动至合适位置后,人们停止转动揺柄,再移动左右两方第二卡块至复位固定住放置箱的位置,此举可以帮助人们不需要用手上下调节显示屏的高度,降低了人们的操作难度。

当人们需要移动此设备时,先向外转动第二把手,第二把手向外转动带动卡杆向外转动,卡杆向外转动至不与第四凹槽接触后,人们再向上移动第二把手,第二把手向上移动通过卡杆带动第二摆动杆向上转动,第三弹簧随之被拉伸,卡杆插入第三凹槽后,人们停止移动第二把手,此举使得第二摆动杆与地面分离,人们可以移动此设备,当人们移动此设备至合适位置后,再向外转动第二把手,第二把手向外移动带动卡杆向外转动,直至卡杆转离第三凹槽,接着人们再向下移动第二把手,第二把手向下移动通过卡杆带动第二摆动杆向下转动,第三弹簧的复位作用带动卡杆更好地移动复位,卡杆移动至插入第四凹槽后,人们停止转动第二把手,第二摆动杆随之与地面接触,此举使得此设备能够与地面平稳接触,防止人们在后面调整此设备的过程中万向轮自行移动。

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的第二卡块和卡槽,能够固定住滑杆的位置,不需要人们一直用手固定滑杆,通过设置的螺杆和螺套,使得人们可以固定住显示屏的位置,防止显示屏掉落,通过设置的齿轮和齿牙,可以帮助人们不需要用手上下调节显示屏的高度,通过设置的第二摆动杆,使得此设备能够与地面平稳接触,防止人们在后面调整此设备的过程中万向轮自行移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种部分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种部分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三种部分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第四种部分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五种部分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中零部件名称及序号:1.支座,101.滑槽,2.万向轮,3.第一凹槽,4.轴承,5.第一转轴,6.卡盘,7.第二凹槽,8.第一摆动杆,9.第一卡块,10.第一弹簧,11.第一把手,12.第一支板,13.滑孔,14.滑杆,15.滑块,16.滑轨,17.放置箱,18.卡紧装置,181.空心管,182.导向孔,183.导向杆,184.第二弹簧,185.第二卡块,186.卡槽,19.固定装置,191.螺套,192.螺杆,193.转盘,20.第二支板,21.第二转轴,22.齿轮,23.揺柄,24.齿牙,25.平稳装置,251.第三凹槽,252.第四凹槽,253.摆动座,254.第二摆动杆,255.卡杆,256.第二把手,257.第三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1

一种教学移动显示屏调节器,如图1-6所示,包括有支座1、万向轮2、轴承4、第一转轴5、卡盘6、第一摆动杆8、第一卡块9、第一弹簧10、第一把手11、第一支板12、滑杆14、滑块15、滑轨16、放置箱17和卡紧装置18,支座1前侧上部右方开有滑槽101,滑槽101内滑动式设有第一把手11,支座1底部左右两侧均设有万向轮2,支座1顶部中间开有第一凹槽3,第一凹槽3内壁上部设有轴承4,轴承4上安装有第一转轴5,第一转轴5底部设有卡盘6,支座1右部开有第二凹槽7,第二凹槽7与第一凹槽3连通,第二凹槽7后壁转动式设有第一摆动杆8,第一摆动杆8底端与第一把手11右端连接,第一摆动杆8顶端设有第一卡块9,第一卡块9与卡盘6配合,第二凹槽7内壁上部设有第一弹簧10,第一弹簧10另一端与第一摆动杆8右侧上部连接,第一转轴5顶部设有第一支板12,第一支板12顶部左右两侧均开有滑孔13,滑孔13内放置有滑杆14,滑杆14顶部设有滑块15,左右两方滑块15顶部滑动式设有滑轨16,滑轨16顶部设有放置箱17,第一支板12顶部左右两侧均设有卡紧装置18,卡紧装置18位于左右两方滑杆14之间,卡紧装置18与滑杆14配合。

实施例2

一种教学移动显示屏调节器,如图1-6所示,包括有支座1、万向轮2、轴承4、第一转轴5、卡盘6、第一摆动杆8、第一卡块9、第一弹簧10、第一把手11、第一支板12、滑杆14、滑块15、滑轨16、放置箱17和卡紧装置18,支座1前侧上部右方开有滑槽101,滑槽101内滑动式设有第一把手11,支座1底部左右两侧均设有万向轮2,支座1顶部中间开有第一凹槽3,第一凹槽3内壁上部设有轴承4,轴承4上安装有第一转轴5,第一转轴5底部设有卡盘6,支座1右部开有第二凹槽7,第二凹槽7与第一凹槽3连通,第二凹槽7后壁转动式设有第一摆动杆8,第一摆动杆8底端与第一把手11右端连接,第一摆动杆8顶端设有第一卡块9,第一卡块9与卡盘6配合,第二凹槽7内壁上部设有第一弹簧10,第一弹簧10另一端与第一摆动杆8右侧上部连接,第一转轴5顶部设有第一支板12,第一支板12顶部左右两侧均开有滑孔13,滑孔13内放置有滑杆14,滑杆14顶部设有滑块15,左右两方滑块15顶部滑动式设有滑轨16,滑轨16顶部设有放置箱17,第一支板12顶部左右两侧均设有卡紧装置18,卡紧装置18位于左右两方滑杆14之间,卡紧装置18与滑杆14配合。

卡紧装置18包括有空心管181、导向杆183、第二弹簧184和第二卡块185,第一支板12顶部左右两侧均设有空心管181,空心管181位于左右两方滑杆14之间,左方空心管181右端中部和右方空心管181左端中部均开有导向孔182,空心管181内放置有导向杆183,导向杆183穿过导向孔182,左方导向杆183左端和右方导向杆183右端均设有第二卡块185,左方空心管181内右壁和右方空心管181内左壁均设有第二弹簧184,第二弹簧184绕过导向杆183,左方第二弹簧184另一端与左方第二卡块185右端连接,右方第二弹簧184另一端与右方第二卡块185左端连接,左方滑杆14右侧和右方滑杆14左侧均匀设有卡槽186,左右两方第二卡块185分别与左右两方卡槽186配合。

实施例3

一种教学移动显示屏调节器,如图1-6所示,包括有支座1、万向轮2、轴承4、第一转轴5、卡盘6、第一摆动杆8、第一卡块9、第一弹簧10、第一把手11、第一支板12、滑杆14、滑块15、滑轨16、放置箱17和卡紧装置18,支座1前侧上部右方开有滑槽101,滑槽101内滑动式设有第一把手11,支座1底部左右两侧均设有万向轮2,支座1顶部中间开有第一凹槽3,第一凹槽3内壁上部设有轴承4,轴承4上安装有第一转轴5,第一转轴5底部设有卡盘6,支座1右部开有第二凹槽7,第二凹槽7与第一凹槽3连通,第二凹槽7后壁转动式设有第一摆动杆8,第一摆动杆8底端与第一把手11右端连接,第一摆动杆8顶端设有第一卡块9,第一卡块9与卡盘6配合,第二凹槽7内壁上部设有第一弹簧10,第一弹簧10另一端与第一摆动杆8右侧上部连接,第一转轴5顶部设有第一支板12,第一支板12顶部左右两侧均开有滑孔13,滑孔13内放置有滑杆14,滑杆14顶部设有滑块15,左右两方滑块15顶部滑动式设有滑轨16,滑轨16顶部设有放置箱17,第一支板12顶部左右两侧均设有卡紧装置18,卡紧装置18位于左右两方滑杆14之间,卡紧装置18与滑杆14配合。

卡紧装置18包括有空心管181、导向杆183、第二弹簧184和第二卡块185,第一支板12顶部左右两侧均设有空心管181,空心管181位于左右两方滑杆14之间,左方空心管181右端中部和右方空心管181左端中部均开有导向孔182,空心管181内放置有导向杆183,导向杆183穿过导向孔182,左方导向杆183左端和右方导向杆183右端均设有第二卡块185,左方空心管181内右壁和右方空心管181内左壁均设有第二弹簧184,第二弹簧184绕过导向杆183,左方第二弹簧184另一端与左方第二卡块185右端连接,右方第二弹簧184另一端与右方第二卡块185左端连接,左方滑杆14右侧和右方滑杆14左侧均匀设有卡槽186,左右两方第二卡块185分别与左右两方卡槽186配合。

还包括有固定装置19,固定装置19分别位于放置箱17左右两侧的上下两部,包括有螺套191、螺杆192和转盘193,放置箱17左右两侧的上下两部均镶嵌式设有螺套191,螺套191内以螺纹的方式连接有螺杆192,左方螺杆192左端和右方螺杆192右端均设有转盘193。

实施例4

一种教学移动显示屏调节器,如图1-6所示,包括有支座1、万向轮2、轴承4、第一转轴5、卡盘6、第一摆动杆8、第一卡块9、第一弹簧10、第一把手11、第一支板12、滑杆14、滑块15、滑轨16、放置箱17和卡紧装置18,支座1前侧上部右方开有滑槽101,滑槽101内滑动式设有第一把手11,支座1底部左右两侧均设有万向轮2,支座1顶部中间开有第一凹槽3,第一凹槽3内壁上部设有轴承4,轴承4上安装有第一转轴5,第一转轴5底部设有卡盘6,支座1右部开有第二凹槽7,第二凹槽7与第一凹槽3连通,第二凹槽7后壁转动式设有第一摆动杆8,第一摆动杆8底端与第一把手11右端连接,第一摆动杆8顶端设有第一卡块9,第一卡块9与卡盘6配合,第二凹槽7内壁上部设有第一弹簧10,第一弹簧10另一端与第一摆动杆8右侧上部连接,第一转轴5顶部设有第一支板12,第一支板12顶部左右两侧均开有滑孔13,滑孔13内放置有滑杆14,滑杆14顶部设有滑块15,左右两方滑块15顶部滑动式设有滑轨16,滑轨16顶部设有放置箱17,第一支板12顶部左右两侧均设有卡紧装置18,卡紧装置18位于左右两方滑杆14之间,卡紧装置18与滑杆14配合。

卡紧装置18包括有空心管181、导向杆183、第二弹簧184和第二卡块185,第一支板12顶部左右两侧均设有空心管181,空心管181位于左右两方滑杆14之间,左方空心管181右端中部和右方空心管181左端中部均开有导向孔182,空心管181内放置有导向杆183,导向杆183穿过导向孔182,左方导向杆183左端和右方导向杆183右端均设有第二卡块185,左方空心管181内右壁和右方空心管181内左壁均设有第二弹簧184,第二弹簧184绕过导向杆183,左方第二弹簧184另一端与左方第二卡块185右端连接,右方第二弹簧184另一端与右方第二卡块185左端连接,左方滑杆14右侧和右方滑杆14左侧均匀设有卡槽186,左右两方第二卡块185分别与左右两方卡槽186配合。

还包括有固定装置19,固定装置19分别位于放置箱17左右两侧的上下两部,包括有螺套191、螺杆192和转盘193,放置箱17左右两侧的上下两部均镶嵌式设有螺套191,螺套191内以螺纹的方式连接有螺杆192,左方螺杆192左端和右方螺杆192右端均设有转盘193。

还包括有第二支板20、第二转轴21、齿轮22、揺柄23和齿牙24,第一支板12顶部右侧设有第二支板20,第二支板20上部转动式设有第二转轴21,第二转轴21后端设有齿轮22,第二转轴21前部设有揺柄23,右方滑杆14右侧均匀设有齿牙24,齿牙24与齿轮22啮合。

实施例5

一种教学移动显示屏调节器,如图1-6所示,包括有支座1、万向轮2、轴承4、第一转轴5、卡盘6、第一摆动杆8、第一卡块9、第一弹簧10、第一把手11、第一支板12、滑杆14、滑块15、滑轨16、放置箱17和卡紧装置18,支座1前侧上部右方开有滑槽101,滑槽101内滑动式设有第一把手11,支座1底部左右两侧均设有万向轮2,支座1顶部中间开有第一凹槽3,第一凹槽3内壁上部设有轴承4,轴承4上安装有第一转轴5,第一转轴5底部设有卡盘6,支座1右部开有第二凹槽7,第二凹槽7与第一凹槽3连通,第二凹槽7后壁转动式设有第一摆动杆8,第一摆动杆8底端与第一把手11右端连接,第一摆动杆8顶端设有第一卡块9,第一卡块9与卡盘6配合,第二凹槽7内壁上部设有第一弹簧10,第一弹簧10另一端与第一摆动杆8右侧上部连接,第一转轴5顶部设有第一支板12,第一支板12顶部左右两侧均开有滑孔13,滑孔13内放置有滑杆14,滑杆14顶部设有滑块15,左右两方滑块15顶部滑动式设有滑轨16,滑轨16顶部设有放置箱17,第一支板12顶部左右两侧均设有卡紧装置18,卡紧装置18位于左右两方滑杆14之间,卡紧装置18与滑杆14配合。

卡紧装置18包括有空心管181、导向杆183、第二弹簧184和第二卡块185,第一支板12顶部左右两侧均设有空心管181,空心管181位于左右两方滑杆14之间,左方空心管181右端中部和右方空心管181左端中部均开有导向孔182,空心管181内放置有导向杆183,导向杆183穿过导向孔182,左方导向杆183左端和右方导向杆183右端均设有第二卡块185,左方空心管181内右壁和右方空心管181内左壁均设有第二弹簧184,第二弹簧184绕过导向杆183,左方第二弹簧184另一端与左方第二卡块185右端连接,右方第二弹簧184另一端与右方第二卡块185左端连接,左方滑杆14右侧和右方滑杆14左侧均匀设有卡槽186,左右两方第二卡块185分别与左右两方卡槽186配合。

还包括有固定装置19,固定装置19分别位于放置箱17左右两侧的上下两部,包括有螺套191、螺杆192和转盘193,放置箱17左右两侧的上下两部均镶嵌式设有螺套191,螺套191内以螺纹的方式连接有螺杆192,左方螺杆192左端和右方螺杆192右端均设有转盘193。

还包括有第二支板20、第二转轴21、齿轮22、揺柄23和齿牙24,第一支板12顶部右侧设有第二支板20,第二支板20上部转动式设有第二转轴21,第二转轴21后端设有齿轮22,第二转轴21前部设有揺柄23,右方滑杆14右侧均匀设有齿牙24,齿牙24与齿轮22啮合。

还包括有平稳装置25,平稳装置25位于支座1底部左右两侧,包括有摆动座253、第二摆动杆254、卡杆255、第二把手256和第三弹簧257,支座1左右两侧上部均开有第三凹槽251和第四凹槽252,第四凹槽252位于第三凹槽251下方,支座1底部左右两侧均设有摆动座253,万向轮2位于左右两方摆动座253之间,摆动座253前侧转动式设有第二摆动杆254,第二摆动杆254底部与地面接触,第二摆动杆254前侧中部转动式设有卡杆255,卡杆255与第四凹槽252配合,左方卡杆255左侧和右方卡杆255右侧均设有第二把手256,左方卡杆255右侧中间和右方卡杆255左侧中间均设有第三弹簧257,第三弹簧257另一端与第二摆动杆254顶部上方连接。

人们需要对学生使用显示屏时,先用手推动放置箱17,当放置箱17移动至合适位置时,人们停止推动放置箱17,接着人们再向上滑动第一把手11,滑槽101对第一把手11起导向作用,第一把手11向上滑动带动第一摆动杆8顺时针转动,第一弹簧10随之被压缩,第一摆动杆8顺时针转动带动第一卡块9向右转动,第一卡块9向右转动至不与卡盘6接触时,人们停止转动第一摆动杆8,然后人们再转动第一支板12,第一支板12转动带动放置箱17转动,放置箱17转动至合适位置后,人们停止转动第一支板12,然后人们再向下滑动第一把手11,第一把手11向下滑动带动第一摆动杆8逆时针转动,第一摆动杆8逆时针转动带动第一卡块9向左转动复位,第一弹簧10的复位作用带动第一卡块9更好地移动复位,第一卡块9向左移动至被卡盘6卡住后,人们停止滑动第一把手11,此举可以帮助人们根据学生的需求调整显示屏的角度,接着人们再向内移动卡紧装置18,卡紧装置18不与滑杆14接触后,人们再上下移动滑杆14,滑孔13对滑杆14起导向作用,滑杆14上下移动带动放置箱17上下移动,放置箱17上下移动至合适位置后,人们停止移动滑杆14,接着人们再松开卡紧装置18,即可固定住滑杆14的位置,进而固定住放置箱17的位置,然后人们再左右移动放置箱17,滑轨16随之左右移动,滑块15对滑轨16起导向作用,放置箱17左右移动至合适位置后,人们停止移动放置箱17,此举使得人们可以根据学生的需求调整显示屏的方向。

当人们需要上下移动放置箱17的位置时,先向内移动导向杆183,第二弹簧184随之被压缩,导向杆183向内移动带动第二卡块185向内移动,第二卡块185向内移动至不与卡槽186接触后,人们停止移动导向杆183,然后人们再上下移动滑杆14,滑孔13对滑杆14起导向作用,滑杆14上下移动带动放置箱17上下移动,放置箱17上下移动至合适位置后,人们停止移动滑杆14,接着人们再松开导向杆183,第二弹簧184的复位作用带动导向杆183向外移动复位,第二卡块185随之卡住卡槽186,即可固定住滑杆14的位置,进而固定住放置箱17的位置。

当人们需要将显示屏放在放置箱17上时,先正方向转动右方转盘193,右方转盘193正方向转动带动右方螺杆192向右移动,右方螺杆192向右移动至合适位置后,人们停止正方向转动右方转盘193,接着人们再重复上述操作将左方螺杆192移动至合适位置,然后人们再将显示屏放入放置箱17中,接着人们再反方向转动右方转盘193,右方转盘193反方向转动带动右方螺杆192向左移动,右方螺杆192向左移动至复位后,人们停止反方向转动右方转盘193,接着人们再重复上述操作将左方螺杆192移动至复位,此举使得人们可以固定住显示屏的位置,防止显示屏掉落。

当人们需要调节显示屏的高度时,先将左右两方第二卡块185分别移动至不与左右卡槽186接触,然后人们再转动揺柄23,揺柄23转动通过第二转轴21带动齿轮22转动,齿轮22与齿牙24啮合使得右方滑杆14上下移动,右方滑杆14上下移动带动滑轨16上下移动,滑轨16上下移动带动左方滑杆14上下移动,从而带动放置箱17上下移动,放置箱17上下移动至合适位置后,人们停止转动揺柄23,再移动左右两方第二卡块185至复位固定住放置箱17的位置,此举可以帮助人们不需要用手上下调节显示屏的高度,降低了人们的操作难度。

当人们需要移动此设备时,先向外转动第二把手256,第二把手256向外转动带动卡杆255向外转动,卡杆255向外转动至不与第四凹槽252接触后,人们再向上移动第二把手256,第二把手256向上移动通过卡杆255带动第二摆动杆254向上转动,第三弹簧257随之被拉伸,卡杆255插入第三凹槽251后,人们停止移动第二把手256,此举使得第二摆动杆254与地面分离,人们可以移动此设备,当人们移动此设备至合适位置后,再向外转动第二把手256,第二把手256向外移动带动卡杆255向外转动,直至卡杆255转离第三凹槽251,接着人们再向下移动第二把手256,第二把手256向下移动通过卡杆255带动第二摆动杆254向下转动,第三弹簧257的复位作用带动卡杆255更好地移动复位,卡杆255移动至插入第四凹槽252后,人们停止转动第二把手256,第二摆动杆254随之与地面接触,此举使得此设备能够与地面平稳接触,防止人们在后面调整此设备的过程中万向轮2自行移动。

应当理解,以上的描述仅仅用于示例性目的,并不意味着限制本实用新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将会理解,本实用新型的变型形式将包含在本文的权利要求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