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卷盘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高压水卷管器轴心总成。
背景技术:
传统方式洗车时,由于水管管线较长,散落在地面的水管常影响洗车人员来回走动,存在绊倒洗车人员的风险。目前,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多将水管缠绕在高压卷管器的高压卷盘上。目前市面上公开了的高压水卷管器,包括旋转卷筒部件及排管器部件,旋转卷筒部件包括外围缠绕有成卷软管的卷筒,卷筒中心孔处固定连接一通液旋转主轴,通液旋转主轴包括转动连接的空心旋转杆及空心固定杆,空心固定杆延伸出卷筒外侧,其在高压水卷管器保持静止不动,用于外接进液管,空心旋转杆与卷筒固定连接,空心旋转杆上通过管接头穿过卷筒与出液管进行连接,通过排管器部件可以驱使旋转卷筒部件发生旋转,卷筒连通空心旋转杆相对于空心固定杆发生相对转动,从而实现水管在旋转的过程中保持持续出水。但现有技术中的通液旋转主轴存在一定的缺陷,空心旋转杆及空心固定杆之间仅仅通过传统的o形橡胶密封圈进行密封,由于在洗车时,水压较大,这样以来,受压后橡胶密封圈阻力变大,导致空心旋转杆及空心固定杆转不动或转动不灵活,长时间存在摩擦,会导致o形橡胶密封圈快速损坏,从而导致密封性能下降,进而使得高压水卷管器漏液现象发生。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高压水卷管器轴心总成,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通液旋转主轴旋转不灵活、密封性较差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高压水卷管器轴心总成,包括主轴本体、通液杆、转动轴承及密封装置;其中,
主轴本体,沿轴心线方向在一侧外端面上依次开设有相互连通的第一安装腔、第二安装腔及第三安装腔,所述主轴本体外周壁上开设有与所述第三安装腔相连通的出液通道,所述出液通道用于连接出液管;
通液杆,其轴心线处设置有贯通的进液通道,所述通液杆具有进液端及出液端,所述出液端插接于所述第三安装腔内,所述进液端延伸出主轴本体外侧,用于连接进液管;
转动轴承,固定设置在第一安装腔内,且与通液杆进行转动连接;
密封装置,设置在第二安装腔内,包括密封环及密封圈,所述密封圈套接于密封环外圈,所述密封环套接于通液杆上。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优选的,所述第一安装腔、所述第二安装腔以及所述第三安装腔的周向尺寸逐渐缩小。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优选的,位于第三安装腔内的通液杆外端面上设置有出液头,所述出液头的直径小于通液杆的直径,所述出液头外周壁上设置有至少一个出液孔,所述出液孔与进液通道相连通。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优选的,所述密封圈为橡胶o型圈,所述密封环为聚四氟乙烯圈,所述密封环的内圈尺寸与通液杆外周圈尺寸相适配。
进一步,优选的,所述转动轴承与密封装置之间还设置有压盘,所述压盘设置在第二安装腔内,且套接在通液杆外周圈上。
进一步,优选的,所述轴本体外端面上设置有用于压紧转动轴承的端盖,所述端盖与通液杆套接,所述端盖对侧所在的主轴本体外端面上设置有连接轴。
进一步,优选的,所述进液端所在的进液通道上设置有第一螺纹孔,所述出液通道上设置有第二螺纹孔,所述第一螺纹孔及第二螺纹孔上分别连接有接管装置。
优选的,所述接管装置为焊接式铰接管接头。
本实用新型相对于现有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公开的高压水卷管器轴心总成,通过在通液杆上套接密封装置,利用橡胶o型圈做为施力元件,提供足够的密封力,并对聚四氟乙烯圈的磨耗起补偿作用,同时,橡胶o型圈具备强有力的密封性能,聚四氟乙烯圈具有摩擦系数低、无爬行现象及耐高压的优势,特别适用于通液杆相对于主轴本体在旋转过程中的密封,通过在通液杆与主轴本体之间设置转动轴承,使得通液杆与主轴本体相对旋转时,在保证足够密封性能的同时,能够更加灵活顺畅。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公开的高压水卷管器轴心总成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公开的高压水卷管器轴心总成的分解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公开的高压水卷管器轴心总成的平面剖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主轴本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公开的密封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方式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1所示,结合图2-5,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了一种高压水卷管器轴心总成,包括主轴本体1、通液杆2、转动轴承3及密封装置4;其中,
主轴本体1,呈圆柱形,其用于和高压水卷管器上的卷筒进行固定连接,通过卷筒的旋转来带动主轴本体1进行旋转,主轴本体1沿轴心线方向在一侧外端面上依次开设有相互连通的第一安装腔11、第二安装腔12及第三安装腔13,第一安装腔11、第二安装腔12及第三安装腔13均为圆筒腔,主轴本体1外周壁上开设有与第三安装腔13相连通的出液通道14,出液通道14用于连接出液管。
通液杆2,为细长圆柱形杆件,其轴心线处设置有贯通的进液通道21,通液杆2具有进液端及出液端,出液端插接于第三安装腔13内,进液端延伸出主轴本体1外侧,用于连接进液管,由此,外界液体可以沿进液通道21从进液端流到出液端,并进入到第三安装腔13内,最后通过出液通道14向出液管进行输送。
通液杆2与第三安装腔13属于插接,存在一定的配合间隙,第三安装腔13内的高压水会通过上述间隙泄露,因此,在第三安装腔13一侧所在的第二安装腔12内设置密封装置4,进而实现密封性能,本实施例的密封装置4包括密封环41及密封圈42,密封圈42套接于密封环41外圈,密封环41套接于通液杆2上,作为较佳实施方式,密封圈42为橡胶o型圈,密封环41为聚四氟乙烯圈,密封环41的内圈尺寸与通液杆2外周圈尺寸相适配。
本实施还设置了转动轴承3,固定设置在第一安装腔11内,且与通液杆2进行转动连接,一方面,用来对密封装置4进行压紧,另一方面起到对通液杆2相对主轴本体1旋转时的支撑。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在通液杆2上套接密封装置4,利用橡胶o型圈做为施力元件,提供足够的密封力,并对聚四氟乙烯圈的磨耗起补偿作用,同时,橡胶o型圈具备强有力的密封性能,聚四氟乙烯圈具有摩擦系数低、无爬行现象及耐高压的优势,特别适用于通液杆2相对于主轴本体1在旋转过程中的密封,通过在通液杆2与主轴本体1之间设置转动轴承3,使得通液杆2与主轴本体1相对旋转时,在保证足够密封性能的同时,能够更加灵活顺畅。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安装腔11、第二安装腔12以及第三安装腔13的周向尺寸逐渐缩小,因通液杆2的直径与第三安装腔13相适配,密封装置4需要对第三安装腔13及通液杆2间的间隙进行密封,故密封装置4的直径要大于通液杆2的直径,转动轴承3为了能够更好的对密封装置4进行压紧,故其直径要大于密封装置4的直径,为了使转动轴承3、密封装置4及通液杆2能够有适合的空间进行安装,因此,第一安装腔11、第二安装腔12以及第三安装腔13的周向尺寸逐渐缩小。
在本实施例中,通液杆2上的进液通道21虽然是贯通的,但由于通液杆2是插接于第三安装腔13内,因此二者尺寸相匹配,这就导致通液杆2的出液端端部不能与第三安装腔13的底面抵持,需留有一定的空间,且该空间需与出液通道14连通,这样以来,出液端流到第三安装腔13内的液体才能从出液通道14流出。但这样以来,就会存在一个问题,因通液杆2插接与主轴本体1内,在高压水作用力下,或者外部受力的情况下,通液杆2容易沿轴向方向向第三安装腔13内端面移动,这就导致通液杆2完全将第三安装腔13进行封堵,进而无法进出水。
故,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进一步的改进,即,在位于第三安装腔13内的通液杆2外端面上设置有出液头22,出液头22的直径小于通液杆2的直径,出液头22外周壁上设置有至少一个出液孔221,出液孔221与进液通道21相连通。由此以来,出液头22径向方向与第三安装腔13之间存在液体流动空间,这样以来,液体就可以通过出液孔221进入到第三安装腔13内。
因转动轴承3直接对密封装置4进行压紧时,虽然可以起到压紧作用,转动轴承3端面不平整,压紧不均衡,会导致密封装置4密封效果不佳。因此在本实施例中,转动轴承3与密封装置4之间还设置有压盘5,压盘5设置在第二安装腔12内,且套接在通液杆2外周圈上。由此以来,通过压盘5的平整性可以对橡胶o型圈进行挤压,使其作为施力元件,提供足够均衡的密封力。
作为一些实施例而言,主轴本体1外端面上设置有用于压紧转动轴承3的端盖6,端盖6与通液杆2套接,端盖6对侧所在的主轴本体1外端面上设置有连接轴15。通过设置端盖6,可以对转动轴承3进行压紧,并利用转动轴承3对密封装置4进行压紧,从而提高整个装置的密封性能。通过设置连接轴15,方便在高压水卷管器上的卷筒上进行同轴定位安装。
作为一些实施例而言,进液端所在的进液通道21上设置有第一螺纹孔211,出液通道14上设置有第二螺纹孔141,第一螺纹孔211及第二螺纹孔141上分别连接有接管装置7。第一螺纹孔211上的接管装置7用来连接进水管,第二螺纹孔141上的接管装置7用来连接出水管。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的高压水卷管器轴心总成在使用时,主轴本体1与高压水卷管器上的卷筒固定连接,卷筒旋转带动主轴本体1旋转,通液杆2相对静止。
在本实施例中,接管装置7可以是常规的螺旋管接头,也可以是焊接式铰接管接头。上述管接头均属于现有技术中常见的接头元件,此处不再赘述其结构、安装及使用原理。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