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染整设备压力容器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带安全联锁机构的染整设备压力容器自动开盖装置。
背景技术:2.染整行业生产中压力容器是重要设备,涵盖了包括纱线筒子纱染色机,织纱染色机的许多方面。染整行业的进步发展则对染整设备的自动化程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染整设备压力容器生产作业中,缸体的盖子往往是通过人工的方式进行开合,而且缸体内存储的一般是高压的气体或者液体,大型缸体的重量也极大。那么,人工开盖方式存在安全性差、耗时耗力的问题。因此,需要设计一种安全性高、快捷可靠的自动开盖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3.为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人工开盖方式存在安全性差、耗时耗力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带安全联锁机构的染整设备压力容器自动开盖装置,可以自动控制压力容器中缸盖的开合和锁紧,解放人力,提高压力容器开盖的安全性,省时省力。
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5.一种带安全联锁机构的染整设备压力容器自动开盖装置,包括固定架、开盖气缸组件、缸盖组件、联锁机构和缸盖旋转组件,
6.所述固定架固定设置于压力缸体的端部,
7.所述开盖气缸组件固定设置在所述固定架上,所述开盖气缸组件包括开盖气缸,
8.所述缸盖组件与所述开盖气缸连接,所述缸盖组件包括缸盖,所述开盖气缸驱动所述缸盖开合,
9.所述联锁机构设置于所述固定架与所述缸盖组件之间,
10.所述缸盖旋转组件与所述缸盖组件固定连接,所述缸盖旋转组件驱动所述缸盖旋转使得所述联锁机构锁紧或解锁所述缸盖。
11.进一步地,还包括平衡锤组件,所述平衡锤组件包括支撑臂和圆筒,所述支撑臂的一端固定在所述固定架上,所述圆筒固定在所述支撑臂的另一端,所述圆筒内用于设置配重。
12.进一步地,所述开盖气缸组件还包括u型联节,所述开盖气缸与所述固定架固定连接,所述开盖气缸的活塞杆朝上,所述u型联节安装于开盖气缸的活塞杆末端,并与缸盖组件转动连接。
13.进一步地,所述缸盖组件还包括连接板、腹板、支臂、空心轴套、空心轴、压盖和顶紧气缸,
14.所述连接板转动设置于所述固定架上,
15.所述腹板的内表面紧贴所述缸盖的外表面,
16.所述支臂的一端固定安装于所述连接板,且与所述u型联节转动连接,
17.所述空心轴套固定设置在所述支臂的另一端,且所述空心轴套的轴线与所述固定架的轴线共面,
18.所述空心轴的上部设置有外螺纹,所述空心轴设置在所述空心轴套内且两者轴心重合,
19.所述压盖固定设置在所述空心轴内且靠近空心轴的底部设置,且所述压盖位于所述腹板的上方,
20.所述顶紧气缸与所述空心轴套固定连接,且所述顶紧气缸的活塞杆朝下依次穿过所述空心轴、所述腹板和所述缸盖。
21.进一步地,所述缸盖组件还包括球面顶紧件,所述球面顶紧件与所述顶紧气缸的活塞杆自由端部固定连接。
22.进一步地,所述缸盖旋转组件包括固定板、旋转气缸和折弯拉动板,固定板固定安装于缸盖组件的连接板,旋转气缸与固定板固定连接,旋转气缸的活塞杆末端与折弯拉动板固定连接,且折弯拉动板固定于缸盖的非圆心处。
23.进一步地,所述联锁机构包括限位挡板和锁扣,所述限位挡板固定在所述固定架上,所述锁扣固定在所述缸盖上,所述锁扣可和所述限位挡板配合将缸盖锁定在固定架上。
24.进一步地,所述限位挡板为l型钣金,l型端面焊接有挡片;所述锁扣为l型钣金。
25.进一步地,所述固定架的内侧设置有若干第一卡齿,所述缸盖的外侧上设置有若干可分别与若干所述第一卡齿相互卡合的第二卡齿。
26.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卡齿和所述第二卡齿均为梯形齿。
27.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能够实现的有益效果如下:
28.与现有的压力缸体开盖结构相比,本实用新型利用气动元件驱动杆件旋转,实现开盖、合盖的动作,能够方便、快捷、稳定、自动、安全地实现压力缸体的开盖作业,且大部分零部件为标准设计,制造成本低、结构相对简单。此装置结构具有简单可靠、自动化程度高、控制准确可靠、安全性高、快速便捷的优点。
附图说明
29.图1为一种带安全联锁机构的染整设备压力容器自动开盖装置结构示意图。
30.图2是图1中a处的放大示意图。
31.图3为一种带安全联锁机构的染整设备压力容器自动开盖装置俯视图。
32.图4是一种带安全联锁机构的染整设备压力容器自动开盖装置中固定架的示意图。
33.图5是一种带安全联锁机构的染整设备压力容器自动开盖装置的缸盖示意图。
34.图中所示:1
‑
固定架,2
‑
缸盖,3
‑
支臂,4
‑
空心轴套,5
‑
空心轴,6
‑
腹板,7
‑
支撑臂,8
‑
圆筒,9
‑
开盖气缸,10
‑
气缸支座,11
‑
u型联节,12
‑
固定板,13
‑
旋转气缸,14
‑
折弯拉动板,15
‑
限位挡板,16
‑
锁扣,17
‑
连接板。
具体实施方式
35.下面将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但不限于此。
36.图1所示是一种带安全联锁机构的染整设备压力容器自动开盖装置总体结构图,
包括固定架1、开盖气缸组件、缸盖组件、平衡锤组件、气缸盖旋转组件和联锁机构。
37.所述固定架1固定安装在压力缸体的端部。压力缸体是指内部存储有一定压力液体的容器。
38.开盖气缸组件包括开盖气缸9、气缸支座10和u型联节11,气缸支座10固定地安装于固定架1,开盖气缸9与气缸支座10通过销轴安装,u型联节11安装于开盖气缸9的活塞杆末端,并通过销轴与缸盖组件的支臂3固定连接,实现开盖气缸9对缸盖2的力矩传递。通过开盖气缸9的充气与放气,实现了缸盖组件的开合。
39.所述缸盖组件包括缸盖2、支臂3、连接板17、空心轴套4、空心轴5、压盖、腹板6、球面顶紧件和顶紧气缸。连接板17设置有销轴孔,连接板17通过销轴转动安装于固定架1。所述支臂3一端设置有销轴孔,通过销轴固定安装于连接板17。使得缸盖组件可绕连接板17和固定架1的销轴旋转,实现缸盖开合动作。所述空心轴套4固定安装于支臂3的另一端,空心轴套4的轴线与固定架1的轴线共面,且所述空心轴套4的上部开设有外螺纹。所述空心轴5的下部设置有轴肩,且轴肩上设置有若干螺纹孔;空心轴5安装在空心轴套4内,两者轴心重合。所述压盖设置有法兰盘,法兰盘上设置有若干螺纹通孔,法兰盘具有中心通孔与放置o型环的若干槽道;压盖安装在所述空心轴5上,法兰盘朝下,通过若干螺栓与空心轴5固连,两者轴线重合。所述顶紧气缸的活塞杆朝下设置,顶紧气缸的主体设置有内螺纹,顶紧气缸通过该内螺纹与空心轴套4上部的外螺纹配合,使得顶紧气缸固定安装在空心轴套4上。所述腹板6中心设置有圆孔,腹板6的外表面紧贴所述压盖。所述缸盖2中心开设有圆孔,缸盖的外表面与腹板6的内表面相适应且紧贴于腹板6的内侧。所述顶紧气缸的活塞杆朝下,并可依次穿过空心轴5、腹板6和缸盖2。所述球面顶紧件安装于顶紧气缸的活塞杆末端,通过顶紧气缸活塞杆的收缩,使缸盖2、腹板6与空心轴5下部的轴肩紧紧贴合,来封闭缸盖组件的缝隙以保持缸内压力。
40.具体而言,平衡锤组件包括支撑臂7和圆筒8。支撑臂7的一端固定地安装于连接板17,圆筒8安装于支撑臂7的另一端。根据缸盖组件和缸盖旋转组件的重量,可以适当地在圆筒8内添加配重,从而可以将缸盖组件和缸盖旋转组件的重量产生的力矩平衡,进而减少开盖气缸组件的负载。
41.缸盖旋转组件与所述缸盖组件固定连接,所述缸盖旋转组件驱动所述缸盖2旋转使得所述联锁机构锁紧或解锁所述缸盖2。
42.具体而言,缸盖旋转组件包括固定板12、旋转气缸13和折弯拉动板14,所述固定板12固定地安装于缸盖组件的连接板17上,旋转气缸13与固定板12通过销轴安装,旋转气缸13的活塞杆自由端部与折弯拉动板14通过销轴安装,同时,折弯拉动板14固定安装于缸盖2的非圆心处。由于折弯拉动板14不在缸盖2的圆心,旋转气缸13在充气、放气产生的推力和拉力都产生使缸盖2旋转的转矩。本实施例中,折弯拉动板14固定安装在缸盖2的边缘上。旋转气缸13的活塞杆伸出或收缩,将通过折弯拉动板14带动缸盖逆时针或顺时针转动。
43.具体而言,联锁机构设置于固定架1与缸盖组件之间,联锁机构包括限位挡板15和锁扣16,所述限位挡板15焊接于固定架1上,限位挡板15为l型钣金,且l型端面焊接有挡片以限制锁扣16的运动,所述锁扣16焊接于缸盖17上,且锁扣为l型钣金。
44.所述固定架1的内侧均匀设置有若干第一卡齿101,所述缸盖2的外侧上设置有若干可分别与若干所述第一卡齿相互卡合的第二卡齿21。所述第一卡齿101为指向中心的梯
形齿,第二卡齿也为梯形齿。缸盖2的梯形齿与固定架1的梯形齿一一对正且紧紧贴合时,锁扣16的l型折边在限位挡板15之内,在第一卡齿、第二卡齿、锁扣16和限位挡板的共同作用锁紧缸盖2,此时无论旋转气缸13充气还是放气或者其他外力作用,都能保证缸盖2不会跟随旋转而导致压力缸体发生意外,从而提高了设备的安全性。
45.缸盖2的梯形齿与固定架1的梯形齿不再贴合时,固定安装于缸盖2的锁扣16的l型折边也跟随下移,移出限位挡板15的限位距离之外,从而使缸盖2能够进行旋转。此时,旋转气缸13充气,其活塞杆旋转,带动与之相连的折弯拉动板14旋转,进而带动缸盖2旋转,使得缸盖2的梯形齿与固定架1的梯形齿相互错位。到此时,缸盖组件在开盖气缸9的力矩作用下,连接板17绕固定架产生转动,实现缸盖组件的开合动作,方便、快捷、安全地实现了既定目标。
46.在生产过程中,此装置可应用于各种大小尺寸的染整设备用立式、卧式压力容器的带圆形缸盖式工作门、人孔门,实现缸盖的自动开合。本实用新型具有自动化程度高、响应速度快、安全性高的优点。
47.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