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电导油组件、轴承及电桥驱动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145000发布日期:2021-08-03 14:30阅读:104来源:国知局
导电导油组件、轴承及电桥驱动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涉及轴承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导电导油组件、包括该导电导油组件的轴承以及包括该轴承的电桥驱动系统。



背景技术:

图1示出了一种在带电应用场合中应用的轴承(例如深沟球轴承)的局部结构的剖视示意图。如图1所示,该轴承包括密封组件10、外圈20和内圈30。密封组件10位于外圈20和内圈30之间。外圈20位于内圈30的径向外侧,外圈20与内圈30能够相对转动。由保持架(未示出)保持的多个滚动体(未示出)收纳安装在外圈20和内圈30之间。进一步地,密封组件10以过盈配合的方式固定到外圈20。密封组件10包括骨架101和附接部102。骨架101由金属制成,附接部102由橡胶制成且附着于骨架101。附接部102包括从骨架101朝向内圈30伸出的主唇1021、油脂唇1022和防尘唇1023,通过这些唇1021、1022和1023能够将润滑介质密封在轴承内且防止污染物进入轴承内。

但是,在具有上述结构的轴承在带电应用场合中长期使用之后,由于在外圈20和内圈30的滚道与滚动体之间形成非常薄的油脂膜,因而该轴承不能及时地放电,由此在外圈20和内圈30之间收集的电荷越来越多,直至电压变得非常高的情况下电流才能够流过轴承。最终,轴承内容易产生电火花,润滑介质将被灼烧,而且易于在外圈20和内圈30的滚道上形成凹痕和搓板状的脊。这将对轴承的润滑性能以及使用寿命造成极大的影响。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上述现有技术的缺陷而做出了本申请。本申请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导电导油组件,其能够避免轴承累积的电荷对轴承的润滑性能和使用寿命造成不利影响,还能够实现轴承两侧的润滑介质流动通过轴承来对轴承周围的部件进行润滑。本申请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轴承和包括该轴承的电桥驱动系统,轴承包括上述导电导油组件,因而能够实现同样的效果。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如下的导电导油组件,其位于能够相对转动的第一构件和第二构件之间,所述导电导油组件具有环形形状,

所述导电导油组件能够固定于第一构件,所述导电导油组件包括主唇,所述主唇用于与所述第二构件接触,所述导电导油组件整体导电,使得所述第一构件和所述第二构件能够经由所述导电导油组件电连接,

所述导电导油组件还形成有导油孔,所述导油孔在所述导电导油组件的轴向上贯通所述导电导油组件,使得位于所述导电导油组件两侧的润滑介质能够经由所述导油孔流动。

在一个可选的方案中,所述主唇包括导电的耐磨部,所述耐磨部用于与所述第二构件接触。

在另一个可选的方案中,所述耐磨部包含聚四氟乙烯。

在另一个可选的方案中,所述导电导油组件包括骨架和附接部,所述附接部附着于所述骨架,所述附接部包括所述主唇。

在另一个可选的方案中,所述骨架由金属材料制成,所述附接部的除了所述耐磨部以外的其它部分由导电橡胶制成,所述其它部分通过硫化成型附着于所述骨架和所述耐磨部,所述其它部分用于固定于所述第一构件。

在另一个可选的方案中,所述附接部还包括至少一个副唇,所述副唇朝向所述第二构件延伸。

在另一个可选的方案中,所述导电导油组件的外周部形成多个缺口,各所述缺口在所述轴向上贯通所述导电导油组件且朝向径向外侧开放,所述缺口用作所述导油孔。

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如下的轴承,所述轴承包括外圈、内圈和以上技术方案中任意一项技术方案所述的导电导油组件,所述外圈和所述内圈中的一者为所述第一构件,所述外圈和所述内圈中的另一者为所述第二构件。

在一个可选的方案中,所述轴承为深沟球轴承。

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如下的电桥驱动系统,所述电桥驱动系统包括壳体、电机、变速器和以上方案之一所述的轴承,所述壳体包括分隔部,所述壳体的内部空间被所述分隔部划分为安装所述电机的第一空间和安装所述变速器的第二空间,所述电机的轴从所述第一空间穿过所述分隔部延伸到所述第二空间,所述轴承安装在所述分隔部和所述轴之间。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新型的导电导油组件、包括该导电导油组件的轴承以及包括该轴承的电桥驱动系统。该导电导油组件位于能够相对转动的第一构件和第二构件之间。导电导油组件能够固定于第一构件,以与第一构件始终接触;导电导油组件包括主唇,主唇为用于与第二构件接触的接触式唇。导电导油组件整体导电,使得第一构件和第二构件能够经由导电导油组件电连接。另外,导电导油组件还形成有导油孔,导油孔在导电导油组件的轴向上贯通导电导油组件,使得导电导油组件两侧的润滑介质能够经由导油孔流动。

这样,由于导电导油组件本身具有导电性能,而且与能够相对转动的第一构件和第二构件(例如轴承的外圈和内圈)始终接触,因而导电导油组件在第一构件和第二构件之间建立了导电通路。也就是说,在根据本申请的导电导油组件应用于轴承的情况下,即使该轴承应用在带电场合中,也能够通过导电导油组件使外圈和内圈实现电连接,由此及时释放电荷,避免了轴承累积电荷对轴承的润滑性能和使用寿命造成的不利影响。

另外,由于导电导油组件还形成有在轴向上贯通的导油孔,因而使得位于导电导油组件两侧的润滑介质能够经由导油孔流动。也就是说,在根据本申请的导电导油组件应用于轴承的情况下,利用导油孔能够使轴承两侧的润滑介质流动通过轴承,从而对轴承周围的部件进行润滑。

进一步地,包括该导电导油组件的轴承以及包括该轴承的电桥驱动系统具有同样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了一种现有的轴承的局部结构的剖视示意图。

图2是示出了根据本申请的一实施例的导电导油组件的立体示意图。

图3是示出了包括图2中的导电导油组件的轴承的局部结构的剖视示意图。

图4是示出了根据本申请的电桥驱动系统的结构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密封组件101骨架102附接部1021主唇1022油脂唇1023防尘唇20外圈30内圈

1导电导油组件1c缺口11骨架111骨架轴向部分112骨架径向部分113骨架倾斜部分12附接部12a接合部12p安装部121主唇121e耐磨部122第一副唇123第二副唇

2外圈2c外圈凹部

3内圈3c内圈凹部3s肩部

em电机s轴t变速器b轴承h壳体h1分隔部s1第一空间s2第二空间

a轴向r径向。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描述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例。应当理解,这些具体的说明仅用于示教本领域技术人员如何实施本申请,而不用于穷举本申请的所有可行的方式,也不用于限制本申请的范围。

在以下的具体实施方式中,根据本申请的导电导油组件位于能够相对转动的第一构件和第二构件(例如轴承的外圈和内圈)之间,该导电导油组件整体呈环状。在本申请中,如无特殊说明,“轴向”、“径向”和“周向”分别是指导电导油组件的轴向、径向和周向,该轴向、径向和周向通常与导电导油组件应用到的轴承或轴的轴向、径向和周向分别一致。

另外,当根据本申请的导电导油组件用于轴承的情况下,轴向内侧为在轴向上接近轴承的轴向中心的那侧,例如图3中的左侧,轴向外侧为在轴向上远离轴承的轴向中心的那侧,例如图3中的右侧;径向内侧为接近轴承或轴的中心轴线的那侧,例如图3中的下侧,径向外侧为远离轴承或轴的中心轴线的那侧,例如图3中的上侧。

以下结合附图说明根据本申请的一实施例的导电导油组件1的具体构造。

如图2和图3所示,根据本申请的一实施例的导电导油组件1包括骨架11和附接部12,骨架11和附接部12均具有圆环形状。

在本实施例中,骨架11由导电金属材料制成。骨架11经过两次弯折形成,从而包括彼此相连的骨架轴向部分111、骨架径向部分112和骨架倾斜部分113。

具体地,如图3所示,骨架轴向部分111沿着轴向a延伸。骨架径向部分112从骨架轴向部分111沿着径向r朝向径向内侧延伸,骨架径向部分112的径向外侧端与骨架轴向部分111的轴向外侧端连接。骨架倾斜部分113从骨架径向部分112朝向径向内侧延伸的同时朝向轴向内侧倾斜地延伸,骨架倾斜部分113的径向外侧端与骨架径向部分112的径向内侧端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除了主唇121的下述耐磨部121e之外,附接部12的其它部分由导电橡胶材料制成。该导电橡胶材料通过在橡胶基材中掺杂导电填料形成。附接部12包括接合部12a、安装部12p、主唇121、第一副唇122和第二副唇123。

如图3所示,接合部12a例如通过硫化成型附着于骨架11的大部分表面(除了骨架径向部分112的轴向内侧面之外的表面)。安装部12p从接合部12a朝向径向外侧凸起,安装部12p用于安装于外圈2的下述外圈凹部2c,并且安装部12p始终与外圈2接触。

如图2和图3所示,所有唇121、122、123均形成在导电导油组件1的内周部,以便与内圈3配合。具体地,主唇121为与内圈3的下述肩部3s接触的接触式唇。主唇121从接合部12a对应骨架倾斜部分113的部分延伸出,主唇121朝向径向内侧延伸的同时朝向轴向外侧延伸。主唇121包括耐磨部121e,耐磨部121e始终与内圈3接触。耐磨部121e包括作为基材的聚四氟乙烯(ptfe)以及掺杂到聚四氟乙烯中的导电填料。主唇121还包括与耐磨部121e层叠的导电橡胶,这部分导电橡胶通过硫化成型附着到耐磨部121e,从而使得耐磨部121e与附接部12的其它部分接合更牢固。这样,一方面,导电导油组件1的安装部12p与外圈2始终接触,而耐磨部121e与内圈3始终接触,导电导油组件1本身具有导电特性,这样如果内圈3和外圈2之间存在电荷,可以通过导电导油组件1快速而有效地放电来避免背景技术中所述的电荷积累导致轴承受损的情况发生;另一方面,由于与橡胶相比,聚四氟乙烯具有良好的耐磨性能和耐高温性能,因而包括耐磨部121e的主唇121能够适用于转速更高的轴承。如图3所示,第一副唇122和第二副唇123均为朝向内圈3延伸的非接触式唇。第一副唇122从接合部12a对应骨架倾斜部分113的部分延伸出,第一副唇122大致沿着径向r朝向径向内侧延伸到内圈3的下述内圈凹部3c中。第二副唇123从接合部12a对应骨架倾斜部分113的部分延伸出,第二副唇123大致沿着轴向a朝向轴向内侧延伸。

进一步地,导电导油组件1的外周部形成沿着周向均匀分布的四个缺口1c。对于每个缺口1c,通过使骨架11和附接部12两者的外周部缺欠一部分,形成在轴向a上贯通导电导油组件1且朝向径向外侧开放的缺口1c。这样,在导电导油组件1固定于外圈2的情况下,径向外侧开口被外圈2封闭的缺口1c就形成了供轴承两侧的润滑介质顺利流过轴承(包括流入及流出轴承)的导油孔。这种利用缺口1c形成导油孔的方案易于机械加工。

以下结合附图说明包括根据本申请的一实施例的导电导油组件1的轴承的具体构造。

如图3所示,轴承包括导电导油组件1、外圈2和内圈3。导电导油组件1在径向r上位于外圈2和内圈3之间。由于外圈2和内圈3之间的空间通常朝向轴向两侧开放,所以在轴承中通常设置两个导电导油组件1,来分别封闭外圈2和内圈3之间的轴向两侧开口。图3中仅示出了轴承的包括一个导电导油组件1的局部结构,该导电导油组件1对应封闭外圈2和内圈3之间的一个开口。

如图3所示,外圈2位于内圈3的径向外侧,外圈2与内圈3能够相对转动。由保持架(未示出)保持的多个滚动体(未示出)收纳安装在外圈2和内圈3之间。导电导油组件1以过盈配合的方式固定到外圈2。

更具体地,如图3所示,外圈2的径向内侧面形成有朝向径向外侧凹陷的外圈凹部2c,导电导油组件1的外周部安装在外圈凹部2c内。导电导油组件1的用于构成导油孔的缺口1c的尺寸应当足够大,从而避免在导电导油组件1的外周部安装在外圈凹部2c内的情况下缺口1c被外圈凹部2c的侧壁阻挡,而影响导电导油组件1内外的润滑介质流动通过导油孔。另外,内圈3的径向外侧面形成有朝向径向内侧凹陷的内圈凹部3c,内圈3还形成有位于内圈凹部3c和内圈3的轴向外侧端之间的肩部3s,肩部3s相对于内圈凹部3c朝向径向外侧隆起。导电导油组件1的主唇121与肩部3s始终接触,导电导油组件1的第二副唇123伸入内圈凹部3c中。

当然,本申请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本申请的教导下可以对本申请的上述实施方式做出各种变型,而不脱离本申请的范围。进一步地进行如下补充说明。

i.在以上的具体实施方式中举例说明了根据本申请的导电导油组件1可以用于轴承的外圈2和内圈3之间,该轴承可以是任意类型的轴承(例如深沟球轴承)。在一个可选的方案中,该轴承是向心轴承。另外,根据本申请的导电导油组件1不限于用于轴承,该导电导油组件1还可以用于其它的能够进行相对转动的两个构件之间。

ii.在以上的具体实施方式中举例说明了导电导油组件1包括两个副唇122、123,这两个副唇122、123为非接触式唇,但是本申请不限于此。可以理解,本申请的导电导油组件1除了包括主唇121之外可以根据需要设置任意数量的副唇,这些副唇的类型可以是非接触式唇也可以是接触式唇。在可选的方案中,导电导油组件1也可以不设置任何副唇。

iii.在以上的具体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导电导油组件1固定于外圈2,导电导油组件1的主唇121与内圈3接触,但是本申请不限于此。可以理解,在可选的方案中,本申请的导电导油组件1可以固定于内圈3,导电导油组件1的主唇121可以与外圈2接触。在该方案中,主唇121形成在导电导油组件1的外周部。

iv在以上的具体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导电导油组件1通过形成在导电导油组件1的外周部的缺口1c的方案来形成导油孔,但是本申请不限于此。在可选的方案中,导油孔可以是在骨架径向部分112形成的贯通导电导油组件的通孔。

v.在本申请中,导电填料包括但不限于炭黑。

vi.根据本申请的轴承可以用于电桥驱动系统。具体地,如图4所示,该电桥驱动系统可以包括壳体h、电机em、变速器t和上述轴承b。壳体h包括分隔部h1,壳体h的内部空间被分隔部h1划分为安装电机em的第一空间s1和安装变速器t的第二空间s2。电机em的轴s从所述第一空间s1穿过分隔部h1延伸到第二空间s2。轴承b安装在分隔部h1和轴s之间,这样轴承b两侧的润滑油能够利用导电导油组件的导油孔流动通过轴承b,从而对轴承b两侧的部件进行润滑。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