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792602发布日期:2022-04-23 18:01阅读:63来源:国知局
电子设备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一种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2.电子设备是人们经常使用的设备;然而,目前电子设备的两个本体之间只能相对转动,电子设备使用形式单一,适应性差。


技术实现要素:

3.有鉴于此,本技术实施例期望提供一种电子设备。
4.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5.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
6.第一本体,用于使电子设备放置于承载面,所述第一本体具有第一支撑面;
7.第二本体,具有第二支撑面;
8.连接组件,用于连接所述第一本体和所述第二本体,至少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撑面的第一连接件和设置在所述第二支撑面的第二连接件;
9.其中,所述第二本体能够通过所述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在对应的所述第二支撑面和第一支撑面上的活动相对于所述第一本体转动和移动或相对于所述第一本体移动。
10.在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其中,所述第一支撑面开设有第一滑道,所述第二支撑面开设有第二滑道;
11.所述第一连接件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支撑面转动连接、第二端能够在所述第二滑道内转动和/或移动,以使得所述第一连接件能够在所述第二支撑面上移动和/或相对所述第二支撑面转动;
12.所述第二连接件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支撑面连接、第二端能够在所述第一滑道内转动和/或移动,以使得所述第二连接件能够在所述第一支撑面上移动和/或相对所述第一支撑面转动。
13.在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其中,所述第一连接件包括一连杆和设置于所述连杆两端的第一连接轴和第二连接轴,所述第一连接轴和第二连接轴设置于所述连杆相背的两侧,所述第一连接轴远离所述连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本体转动连接,以使得所述第一连接件能够以所述第一连接轴为轴相对所述第一支撑面转动,所述第二连接轴远离所述连杆的一端能够在所述第二滑道内转动和/或移动;
14.所述第二连接件包括垂直于第二支撑面设置的第三连接轴,所述第三连接轴远离所述第二支撑面的一端能够在所述第一滑道内转动和/或移动。
15.在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其中,所述第一支撑面还开设有第三滑道,所述连杆能够以所述第一连接轴为轴在所述第三滑道内转动;
16.所述电子设备还包括向所述第一连接件提供作用力以使其回复到第一极限位置的弹性回复机构,以在所述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转动过程中为所述第一连接件提供转动方
向的助力或阻尼力。
17.在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其中,所述第一支撑面还开设有第四滑道,所述第四滑道为一弧形滑道,所述第一连接件包括第一端限位在所述弧形滑道内转动和/或移动的第四连接轴,所述第四连接轴的第二端能够在所述第二滑道内转动和/或移动;
18.所述电子设备还包括向所述第一连接件提供作用力以使其回复到第一极限位置的弹性回复机构,以在所述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转动过程中为所述第一连接件提供转动方向的助力或阻尼力。
19.在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其中,所述弹性回复机构包括:
20.弹性件,分别与所述第一连接件和所述第一本体连接;
21.所述第一连接件从所述第一极限位置向第二极限位置转动的过程中,所述弹性件变形;所述第一连接件从所述第二极限位置向所述第一极限位置转动的过程中,所述弹性件为所述第一连接件提供转动方向的助力。
22.在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本体相对于所述第一本体具有第一姿态和第二姿态;
23.所述第一滑道为条状结构,所述第一滑道沿第一方向设置,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一本体的高度方向满足平行条件,所述第二连接件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本体的中心连接;且/或,
24.所述第二滑道为条状结构,所述第二滑道的长度方向与第二方向满足平行条件;所述第二方向为所述第二本体的长度方向或宽度方向;或,
25.所述第二滑道包括:
26.第一条状槽,长度方向与第二方向满足平行条件;
27.第二条状槽,与所述第一条状槽满足垂直条件,所述第二条状槽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条状槽的第一端连通,所述第二条状槽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一条状槽的第一端为靠近所述第二连接件的一端;
28.在所述第一姿态下,所述第一条状槽和所述第一滑道满足平行条件,所述第二本体通过第一条状槽和第二滑道能够相对于所述第一本体移动;在所述第二姿态下,所述第二条状槽和所述第一滑道满足平行条件,所述第二本体通过第二条状槽和第二滑道能够相对于所述第一本体移动。
29.在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电子设备还包括:
30.阻尼结构,设置于所述第二连接件和所述第一本体之间,用于为所述第二连接件的第二端提供阻尼力。
31.在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所述阻尼结构包括:
32.摩擦部,设置于所述第一滑道的两侧壁,与所述第二连接件的第二端抵接;和/或,
33.定力弹簧;所述定力弹簧的第一端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第一本体,所述定力弹簧的第一端位于所述第一滑道的顶侧;所述定力弹簧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连接件连接。
34.在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
35.所述第二本体相对于所述第一本体转动的过程中,所述第一连接件的第一端相对于所述第一支撑面转动和/或移动,所述第一连接件的第二端在所述第二滑道内转动和/或移动,所述第二连接件的第二端在所述第一滑道内转动和/或移动,以使得所述第二本体相
对于所述第一本体的高度和角度变化;或,
36.在所述第一连接件的第二端位于所述第二滑道内的第一位置、且所述第二本体相对所述第一本体转动的情况下,所述第一连接件的第二端从所述第一位置移动至第二位置后在所述第二滑道内转动和/或移动,所述第二连接件的第二端在所述第一滑道内转动和/或移动,以使得所述第二本体相对于所述第一本体的高度和角度变化,所述第一位置是不同于所述第二滑道的第一条状槽或第二条状槽的第一端的位置,所述第二位置是所述第二滑道的第一条状槽或第二条状槽的第一端所在的位置。
37.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所述电子设备,包括:第一本体,用于使电子设备放置于承载面,所述第一本体具有第一支撑面;第二本体,具有第二支撑面;连接组件,用于连接所述第一本体和所述第二本体,至少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撑面的第一连接件和设置在所述第二支撑面的第二连接件;其中,所述第二本体能够通过所述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在对应的所述第二支撑面和第一支撑面上的活动相对于所述第一本体转动和移动或相对于所述第一本体移动。
附图说明
38.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中电子设备的一个可选的结构示意图;
39.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中电子设备的一个可选的结构示意图;
40.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中电子设备的一个可选的结构示意图;
41.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中电子设备的一个可选的结构示意图;
42.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中电子设备的一个可选的结构示意图;
43.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中电子设备的一个可选的结构示意图;
44.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中电子设备的一个可选的结构示意图;
45.图8为本技术实施例中电子设备的一个可选的结构示意图。
46.附图标记:100、第一本体;110、第一支撑面;120、第一滑道;130、第三滑道;200、第二本体;210、第二支撑面;220、第二滑道;221、第一条状槽;222、第二条状槽;310、第一连接件;311、第一连接轴;312、第二连接轴;313、连杆;320、第二连接件;410、定力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47.以下结合说明书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阐述。
48.在本技术实施例记载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说明和限定,术语“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电连接,也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的具体含义。
49.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实施例所涉及的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仅是是区别类似的对象,不代表针对对象的特定排序,可以理解地,“第一\第二\第三”在允许的情况下可以互换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第一\第二\第三”区分的对象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使这里描述的本技术的实施例可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
50.以下结合图1至图8对本技术实施例记载的电子设备进行详细说明。
51.电子设备包括:第一本体100、第二本体200和连接组件。第一本体100用于使电子
设备放置于承载面,所述第一本体100具有第一支撑面110;第二本体200具有第二支撑面210;连接组件用于连接所述第一本体100和所述第二本体200,连接组件至少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撑面110的第一连接件310和设置在所述第二支撑面210的第二连接件320;其中,所述第二本体200能够通过所述第一连接件310和第二连接件320在对应的所述第二支撑面210和第一支撑面110上的活动相对于所述第一本体100转动和移动或相对于所述第一本体100移动,所述第二本体200通过所述第一连接件310和第二连接件320在对应的所述第二支撑面210和第一支撑面110上的活动既能够相对于所述第一本体100转动和移动,又能够相对于第一本体100移动,大大地增加了电子设备的使用形式,提高了电子设备的适应能力。
52.在本技术实施例中,电子设备的结构不作限定。例如,电子设备可以为一体式电脑,也可以为电视,还可以为台式电脑的显示器。
53.这里,第二本体200相对于第一本体100可以具有第一姿态和第二姿态。第一姿态和第二姿态的形态不作限定。作为一示例,第一姿态为横屏姿态,第二姿态为竖屏姿态。
54.在本技术实施例中,第一本体100的结构不作限定。例如,第一本体100可以为块状结构。又例如,如图1和图3所示,第一本体100可以为板状结构。
55.这里,承载面可以为桌面,也可以为地面。
56.这里,第一支撑面110是指第一本体100靠近第二本体200侧的表面。
57.在本技术实施例中,第二本体200的结构不作限定。例如,第二本体200可以块状结构。又例如,如图1和图3所示,第二本体200可以为板状结构。
58.这里,第二支撑面210是指第二本体200靠近第一本体100侧的表面。
59.作为一示例,第一本体100为支撑结构,第二本体200包括显示装置;这里,第二本体200相对于第一本体100可以具有第一姿态和第二姿态。如图1、图2和图3所示,第一姿态可以为横屏姿态,第二姿态可以为竖屏姿态。
60.在本技术实施例中,连接组件的结构不作限定,只要连接组件能够连接所述第一本体100和所述第二本体200即可。
61.连接组件至少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撑面110的第一连接件310和设置在所述第二支撑面210的第二连接件320,以便通过第一连接件310和第二连接件320连接所述第一本体100和所述第二本体200。
62.这里,第一连接件310的结构不作限定。例如,第一连接件310可以为条状结构。
63.这里,第二连接件320的结构不作限定。例如,第二连接件320可以为条状结构。
64.所述第二本体200能够通过所述第一连接件310和第二连接件320在对应的所述第二支撑面210和第一支撑面110上的活动相对于所述第一本体100转动和移动或相对于所述第一本体100移动;以便第二本体200相对于第一本体100具有多种姿态。
65.所述第一连接件310和第二连接件320在对应的所述第二支撑面210和第一支撑面110上的活动是指所述第一连接件310在第二支撑面210上的活动、以及第二连接件320在第一支撑面110上的活动。
66.所述第一连接件310在第二支撑面210上的活动可以为所述第一连接件310在第二支撑面210上转动,也可以为所述第一连接件310在第二支撑面210上移动,还可以为所述第一连接件310在第二支撑面210上移动和转动。
67.所述第二连接件320在第一支撑面110上的活动可以为所述第二连接件320在第一
支撑面110上转动,也可以为所述第二连接件320在第一支撑面110上移动,还可以为所述第二连接件320在第一支撑面110上移动和转动。
68.所述第二本体200相对于第一本体100能够转动和移动,此时,所述第二本体200相对于第一本体100既能够改变角度,又能够改变高度。
69.所述第二本体200相对于第一本体100能够移动,此时,所述第二本体200相对于第一本体100既能够改变高度。
70.在本技术实施例的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支撑面110开设有第一滑道120,所述第二支撑面210开设有第二滑道220;所述第一连接件310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支撑面110转动连接;所述第一连接件310的第二端能够在所述第二滑道220内转动和/或移动,以使得所述第一连接件310能够在所述第二支撑面210上移动和/或相对所述第二支撑面210转动;所述第二连接件320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支撑面210连接;所述第二连接件320的第二端能够在所述第一滑道120内转动和/或移动,以使得所述第二连接件320能够在所述第一支撑面110上移动和/或相对所述第一支撑面110转动;通过第一滑道120能够使所述第一连接件310在所述第二支撑面210上平稳地移动和/或相对所述第二支撑面210平稳地转动,通过第二滑道220能够使第二连接件320在所述第一支撑面110上平稳地移动和/或相对所述第一支撑面110平稳地转动。
71.在本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本体200相对于所述第一本体100转动的过程中,第二本体200带动第二滑道220转动,所述第一连接件310的第一端相对于所述第一支撑面110转动和/或移动,第二滑道220转动的过程中,所述第一连接件310的第二端在所述第二滑道220内转动和/或移动,所述第二连接件320的第二端在所述第一滑道120内转动和/或移动,以使得所述第二本体200相对于所述第一本体100的高度和角度变化。
72.在本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本体200相对于所述第一本体100移动的过程中,第二本体200带动第二滑道220和第二连接件320移动,所述第一连接件310的第二端在所述第二滑道220内移动,所述第二连接件320的第二端在所述第一滑道120内移动,以使得所述第二本体200相对于所述第一本体100的高度变化。
73.在本实现方式中,第一连接件310的结构不作限定。例如,第一连接件310可以为杆状结构。
74.在本实现方式中,第二连接件320的结构不作限定。例如,第二连接件320可以为杆状结构。
75.这里,第二连接件320的第一端与第二本体200的连接位置不作限定。例如,第二连接件320的第一端与第二本体200的中心连接。
76.在本实现方式中,第一连接件310的第二端还可以设置有第一卡接部,第二滑道220内可以设置有第一卡接槽,第一卡接部卡设于第一卡接槽内,以防第一连接件310的第二端与第二滑道220脱开;这里,第一卡接部和第一卡接槽形状不作限定。例如,第一卡接部与第一连接件310的第二端形成t型结构,第一卡接槽和所述第二滑道220形成t型结构。
77.在本实现方式中,第二连接件320的第二端还可以设置有第二卡接部,第一滑道120内可以设置有第二卡接槽,第二卡接部卡设于第二卡接槽内,以防第二连接件320的第二端与第一滑道120脱开;这里,第二卡接部和第二卡接槽形状不作限定。例如,第二卡接部与第二连接件320的第二端形成t型结构,第二卡接槽和所述第一滑道120形成t型结构。
78.示例一,如图4所示,所述第一连接件310包括一连杆313和设置于所述连杆313两端的第一连接轴311和第二连接轴312,所述第一连接轴311和第二连接轴312设置于所述连杆313相背的两侧,所述第一连接轴311远离所述连杆313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本体100转动连接,以使得所述第一连接件310能够以所述第一连接轴311为轴相对所述第一支撑面110转动,所述第二连接轴312远离所述连杆313的一端能够在所述第二滑道220内转动和/或移动;所述第二连接件320包括垂直于第二支撑面210设置的第三连接轴,所述第三连接轴远离所述第二支撑面210的一端能够在所述第一滑道120内转动和/或移动。
79.在示例一中,连杆313的截面形状不作限定。例如,连杆313的截面形状可以为矩形,也可以为正方形,还可以为圆形。
80.在示例一中,所述第一连接轴311远离所述连杆313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本体100转动连接,以使得所述第一连接件310能够以所述第一连接轴311为轴相对所述第一支撑面110转动。在其他示例中,所述第一连接轴311远离所述连杆313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本体100也可以固定连接,第一连接轴311与连杆313可以转动连接,以实现连杆313的一端通过第一连接轴311相对于第一本体100能够转动。当然,第一连接轴311也可以分别与连杆313的一端和第一本体100可转动连接。
81.在示例一中,第二连接轴312远离所述连杆313的一端可以插设于第二滑道220内,第二连接轴312可以在第二滑道220内转动,也可以在第二滑道220内移动,还可以在第二滑道220转动和移动。
82.这里,第二连接轴312与连杆313可以固定连接,此时,所述第二连接轴312远离所述连杆313的一端能够在所述第二滑道220内移动,第二滑道220随着第二本体200相对于第一本体100转动而使第二连接轴312远离所述连杆313的一端在所述第二滑道220内转动。当然,第二连接轴312与连杆313也可以转动连接,此时,所述第二连接轴312远离所述连杆313的一端在所述第二滑道220内可以移动,也可以转动,还可以移动和转动。
83.在示例一中,第三连接轴远离所述第二支撑面210的一端可以插设于第一滑道120内,第三连接轴远离所述第二支撑面210的一端可以在第一滑道120内转动,也可以在一滑道内移动,还可以在第一滑道120转动和移动。
84.在示例一中,第三连接轴与第二本体200可以固定连接,此时,第三连接轴远离所述第二支撑面210的一端能够在所述第一滑道120内移动,第三连接轴随着第二本体200相对于第一本体100转动而使第三连接轴远离所述第二支撑面210的一端在所述第一滑道120内转动。当然,第三连接轴与第二本体200也可以转动连接,此时,第三连接轴远离所述第二支撑面210的一端在所述第一滑道120内可以移动,也可以转动,还可以移动和转动。
85.在示例一中,第二本体200相对于第一本体100具有第一姿态和第二姿态的情况下,如图4所示,第二本体200相对于第一本体100处于第一姿态,在外力作用下,第二本体200相对于第一本体100以第三方向向图6的第二姿态转动的过程中,第二滑道220随着第二本体200转动,第二滑道220带动第二连接轴312在第二滑道220内移动和转动,第二连接轴312带动连杆313相对于第一本体100以第四方向转动;第三连接轴远离所述第二支撑面210的一端在第一滑道120内适应性地转动和移动,第二本体200相对于第一本体100的高度和角度变化;其中,所述第三方向和所述第四方向相反;这里,第二本体200相对于第一本体100转动过的角度可以为90度,同时,如图4和图6所示,第三连接轴远离所述第二支撑面210
的一端在第一滑道120内位置也发生了变化,此时,第二本体200相对于第一本体100的高度发生了变化,作为一示例,第二本体200相对于第一本体100高度增大,以便第二本体200相对于第一本体100具有第二姿态的情况下,防止第二本体200与承载面抵接。
86.当然,第二本体200相对于第一本体100也能够从图6的第二姿态转动至图4的第一姿态,第二本体200相对于第一本体100也能够从图6的第二姿态转动至图4的第一姿态的过程与上述第二本体200相对于第一本体100从图4的第一姿态转动至图6的第二姿态类似,在此不再赘述。
87.在示例一中,所述第一支撑面110还可以开设有第三滑道130,所述连杆313能够以所述第一连接轴311为轴在所述第三滑道130内转动;以便减小连杆313在第一支撑面110的设置空间。这里,第三滑道130的形状不作限定。例如,连杆313能够以所述第一连接轴311为轴从第一极限位置转动至第二限位置;第三滑道130可以为连杆313在第一极限位置和第二限位置之间转动形成的形状。
88.当然,第一连接件310也可以设置成其他结构形式。
89.例如,第一连接件310为条状结构,第一连接件310两端的背对侧可以设置有第一凸起和第二凸起,第一凸起插设于第一支撑面110的圆孔内,第二凸起插设于第二滑道220内。
90.又例如,所述第一支撑面110还开设有第四滑道,所述第四滑道为一弧形滑道,所述第一连接件310包括第一端限位在所述弧形滑道内转动和/或移动的第四连接轴,所述第四连接轴的第二端能够在所述第二滑道内转动和/或移动。
91.在本示例中,第四连接轴的第一端可以在第四滑道内移动,也可以在第四滑道内转动,还可以在第四滑道内移动和转动。
92.在本示例中,第四连接轴的第二端可以在第二滑道内移动,也可以在第二滑道内转动,还可以在第二滑道内移动和转动。
93.在本示例中,第四连接轴类似于上述示例一中的第二连接轴312,这里,第四连接轴通过在弧形滑道内移动而以弧形滑道的圆心为轴心相对于第一本体100转动,弧形滑道的圆心类似于上述示例一中的第一连接轴311。
94.在本实现方式中,第一连接件310相对于第一本体100能够在第一极限位置和第二限位置之间转动。第二本体200处于第一姿态的情况下,第一连接件310可以处于第一极限位置,如图4和图5所示;第二本体200处于第二姿态的情况下,第一连接件310可以处于第二极限位置,如图6和图7所示。
95.所述电子设备还可以包括向所述第一连接件310提供作用力以使其回复到第一极限位置的弹性回复机构,以在所述第一本体100和第二本体200转动过程中为所述第一连接件310提供转动方向的助力或阻尼力;当第二本体200相对于第一本体100由第一姿态向第二姿态转动,弹性回复机构变形,为第二本体200相对于第一本体100转动提供阻尼力;当第二本体200相对于第一本体100由第二姿态向第一姿态转动,弹性回复机构通过变形力为第二本体200相对于第一本体100转动提供助力,以防第二本体200相对于第一本体100转动过程中存在卡滞现象。
96.这里,弹性回复机构的结构不作限定。例如,所述弹性回复机构可以包括:弹性件,弹性件分别与所述第一连接件310和所述第一本体100连接;所述第一连接件310从所述第
一极限位置向第二极限位置转动的过程中,所述弹性件变形;所述第一连接件310从所述第二极限位置向所述第一极限位置转动的过程中,所述弹性件为所述第一连接件310提供转动方向的助力。
97.弹性件的结构不作限定。例如,弹性件可以为弹簧,也可以为橡胶绳。
98.弹性件的设置方式不作限定。例如,弹性件的第一端可以固定于第一支撑面110,弹性件的第二端可以与第一连接件310的中部固定连接。作为一示例,弹性件为橡胶绳,第一支撑面110设置有第一凸柱,第一连接件310的表面具有第二凸柱,橡胶绳的两端套设于第一凸柱和第二凸柱之外;这里,为了增加橡胶绳的长度,第一支撑面110还可以设置有环形理线槽,橡胶绳的中部位于理线槽内。
99.在本实现方式中,第一滑道120的形状不作限定。例如,如图3和图4所示,第一滑道120可以为条状结构。
100.这里,所述第一滑道120可以沿第一方向设置;其中,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一本体100的高度方向满足平行条件,以便第二本体200相对于第一本体100沿第一滑道120能够改变第二本体200的高度。平行条件是指平行或者大体平行。
101.在本实现方式中,第二滑道220的形状不作限定。
102.例如,第二滑道220可以为条状结构,所述第二滑道220的长度方向与第二方向满足平行条件;所述第二方向可以为所述第二本体200的长度方向,也可以为所述第二本体200的宽度方向;平行条件是指平行或大体平行。
103.作为一示例,如图1所示,第二滑道220可以为条状结构,第二方向为第二本体200的宽度方向;第二本体200处于第一姿态下,第二滑道220和第一滑道120可以满足平行条件,第二本体200通过第二滑道220和第一滑道120能够相对于所述第一本体100移动,此时,第二本体200相对于第一本体100的姿态没变,角度没变,但第二本体200相对于第一本体100的高度变化。
104.需要注意的是,在第一姿态下,如图5所示,第一连接件310位于非第二滑道220的第一端的情况下,第二本体200相对于第一本体100转动的过程中,所述第一连接件310的第二端移动至所述第二滑道220的第一端后在所述第二滑道220内转动和/或移动,所述第一连接件310的第一端相对于所述第一支撑面转动,所述第二连接件320的第二端在所述第一滑道120内转动和/或移动,以使得所述第二本体200相对于所述第一本体100的高度和角度变化;这里,第二本体200相对于第一本体100转动的过程中,第二本体200相对于第一本体100先从图5的状态移动至图4状态后再转动;此时,第二本体200相对于第一本体100处于高度方向最低位置后再转动。
105.这里,第二滑道220的第一端是指第二滑道220靠近所述第二连接件的第一端。
106.这里,在第一姿态下,如图4所示,第一连接件310位于第二滑道220的第一端的情况下,所述第一连接件310的第二端受到向下的作用力但因结构限位无法向上运动,因而产生反作用力推动第二本体200以所述第一连接件310的第二端为圆心转动,同时,所述第二连接件320的第二端在所述第一滑道120内转动和移动,以使得所述第二本体200相对于所述第一本体100的高度和角度变化;同时,第二本体200相对于第一本体100转动的过程中,第二本体200上的第二滑道220的侧面对于第二连接件320的第一端的推力作用使第二连接件320会配合着第二本体200的转动、并以第二连接件320的第一端为轴转动,第二本体200
运动至第二姿态下,第二连接件320从第一极限位置运动至第二极限位置,如图6所示;第二本体200相对于第一本体100的高度增加,避免旋转过程中第二本体200碰到承载面。
107.又例如,所述第二滑道220可以包括:第一条状槽221和第二条状槽222。第一条状槽221的长度方向与第二方向满足平行条件;第二条状槽222与所述第一条状槽221满足垂直条件;所述第二条状槽222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条状槽221的第一端连通,以便第二条状槽222和第一条状槽221在端侧连通。
108.在本示例中,所述第二条状槽222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一条状槽221的第一端为靠近所述第二连接件320的一端。
109.在本示例中,上述已经对第二方向进行了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110.在本示例中,垂直条件是指垂直或大体垂直。
111.在本示例中,如图5所示,在所述第一姿态下,所述第一条状槽221和所述第一滑道120可以满足平行条件,所述第二本体200通过第一条状槽221和第二滑道220能够相对于所述第一本体100移动;如图7所示,在所述第二姿态下,所述第二条状槽222和所述第一滑道120满足平行条件,所述第二本体200通过第二条状槽222和第二滑道220能够相对于所述第一本体100移动,以便第二本体200在第一姿态和第二姿态均能够相对于第一本体100移动而改变第二本体200相对第一本体100的高度。
112.在所述第一连接件310的第二端位于所述第二滑道220内的第一位置、且所述第二本体200相对所述第一本体转动的情况下,所述第一连接件310的第二端从所述第一位置移动至第二位置后在所述第二滑道220内转动和/或移动,所述第二连接件320的第二端在所述第一滑道120内转动和/或移动,以使得所述第二本体200相对于所述第一本体100的高度和角度变化,所述第一位置是不同于所述第二滑道220的第一条状槽221或第二条状槽222的第一端的位置,所述第二位置是所述第二滑道220的第一条状槽221或第二条状槽222的第一端所在的位置。
113.在所述第一姿态,所述第一连接件310的第二端位于所述第一条状槽的第一位置、且所述第二本体200相对于所述第一本体100转动的情况下,所述第一连接件310的第二端从第一位置移动至所述第一条状槽的第一端后在所述第一条状槽内转动和移动,所述第一连接件310的第一端相对于所述第一支撑面110转动,所述第二连接件320的第二端在所述第一滑道内转动和移动,以使得所述第二本体200相对于所述第一本体100的高度和角度变化。
114.在所述第二姿态,所述第一连接件310的第二端位于所述第二条状槽的第一位置,且所述第二本体200相对于所述第一本体100转动的情况下,所述第一连接件310的第二端从第一位置移动至所述第二条状槽的第一端后在所述第二条状槽内转动和移动,所述第一连接件310的第一端相对于所述第一支撑面110转动,所述第二连接件320的第二端在所述第一滑道内转动和移动,以使得所述第二本体200相对于所述第一本体100的高度和角度变化。
115.在本实现方式中,所述电子设备还可以包括:阻尼结构,阻尼结构设置于所述第二连接件320和所述第一本体100之间,阻尼结构用于为所述第二连接件320的第二端提供阻尼力,以防第二本体200的重量较大而损坏连接组件或影响连接组件运动。
116.这里,阻尼结构的结构不作限定。
117.例如,阻尼结构可以包括摩擦部,摩擦部设置于所述第一滑道120的两侧壁,摩擦部与所述第二连接件320的第二端抵接,以便为第二连接件320的第二端提供阻尼力,以防第二连接件320的第二端在第二本体200的重力作用下沿第一滑道120移动。
118.这里,摩擦部可以为设置于第一滑道120的两侧壁摩擦凸起,也可以为设置第一滑道120的两侧壁的较粗糙的表面。
119.又例如,如图8所示,所述阻尼结构可以包括:定力弹簧410;所述定力弹簧410的第一端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第一本体100,所述定力弹簧410的第一端位于所述第一滑道120的顶侧;所述定力弹簧410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连接件320连接,以便通过定力弹簧410为第二连接件320提供阻尼力。
120.这里,定力弹簧410的变形力可以与第二本体200的重力相同,以便通过定力弹簧410的变形力抵消第二本体200的重力,使第二连接件320能够无压力状态下顺畅地在第一滑道120内运动。
121.当然,阻尼结构也可以同时包括摩擦部和定力弹簧410。
122.需要注意的是,在图3中为了便于看清连接组件的结构,对第一本体100进行了透明处理,并不代表第一本体100为透明结构;在图4和图6中为便于看清连接组件的结构,对第二本体200进行了透明处理,并不代表第二本体200为透明结构。
123.本技术实施例的电子设备包括:第一本体100,用于使电子设备放置于承载面,所述第一本体100具有第一支撑面110;第二本体200,具有第二支撑面210;连接组件,用于连接所述第一本体100和所述第二本体200,至少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撑面110的第一连接件310和设置在所述第二支撑面210的第二连接件320;其中,所述第二本体200能够通过所述第一连接件310和第二连接件320在对应的所述第二支撑面210和第一支撑面110上的活动相对于所述第一本体100转动和移动或相对于所述第一本体100移动;所述第二本体200通过所述第一连接件310和第二连接件320在对应的所述第二支撑面210和第一支撑面110上的活动既能够相对于所述第一本体100转动和移动,又能够相对于第一本体100移动,大大地增加了电子设备的使用形式,提高了电子设备的适应能力。
124.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技术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