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减震垫的吸能垫圈以及减震垫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689252发布日期:2022-01-29 11:12阅读:92来源:国知局
用于减震垫的吸能垫圈以及减震垫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减震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用于减震垫的吸能垫圈以及减震垫。


背景技术:

2.汽车上经常用到橡胶-金属减震垫,例如通过橡胶-金属减震垫对螺栓连接的上承压物和下承压物进行减震降噪,对电机与固定壳体连接的减震降噪等。橡胶-金属减震垫用于对有降低振动需求的零件在传播路径上降低振动量级,从而减少因振动过大导致零件结构损坏或失效并降低噪音。现有的橡胶-金属减震垫主要包括波形金属垫片及橡胶两部分组成,波形金属垫片内嵌在橡胶中。在制造生产过程中,将波形金属垫片装在橡胶的模具中,橡胶通过在模具中的硫化工艺成型,将波形金属垫片包裹在橡胶中。
3.常见的波形金属垫片一般设置有三个或大于三个波峰及波谷结构,橡胶-金属减震垫放置于上承压物与下承压物之间,当橡胶-金属减震垫工作时,上承压物与下承压物间的间隙小于波峰与波谷间的高度差,此时波峰与波谷及橡胶均产生物理形变,当上承压物或下承压物产生振动时,产生的振动能量可以被橡胶及波形金属垫片吸收。但是当上承压物与下承压物产生不同频率的振动时,需要设计和调整波形金属垫片的厚度、波峰波谷的数量和高度,从而使得减震垫达到较好的减震效果,设计调整波形金属垫片时需要对波形金属垫片的厚度、波峰波谷的数量和高度等参数重新设计,因为波峰波谷数量较多,调整和设计波形金属垫片时工艺复杂,并且不符合要求的波形金属垫片只能作废,导致波形金属垫片的利用率较低。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调整减震垫时需要设计和调整波形金属垫片的厚度、波峰波谷的数量和高度,并且调整和设计时工艺复杂,波形金属垫片的利用率较低的问题。
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公开了一种用于减震垫的吸能垫圈,该吸能垫圈设置为环状结构,吸能垫圈的环部在其径向方向的截面形状为“几”字形状。其中吸能垫圈包括垫圈本体和突出于垫圈本体一侧的吸能减震部,吸能减震部上设置有缓冲开口。
6.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吸能垫圈的环部的截面形状为“几”字形状,吸能垫圈在设计和生产制造过程更为简单,并且吸能垫圈在使用过程中受到振动和压缩时,“几”字形状的垫圈受力变形,从而吸收振动能量,并且吸能垫圈包括垫圈本体和突出于垫圈本体一侧的吸能减震部,吸能减震部上还设置有缓冲开口,进而提高吸能垫圈的减震性能。
7.进一步地,当吸能垫圈使用于不同的工作状况时,需要设计和调整吸能垫圈的结构时,只需调整吸能减震部的高度,或者调整缓冲开口的数量,就能够调整吸能垫圈的吸能减震效果。例如开口数量较少时,可以增加开口的数量以调整吸能垫圈的吸能减震效果。
8.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还公开了一种用于减震垫的吸能垫圈,吸能垫圈还包括第一延伸部和第二延伸部;其中,第一延伸部自吸能减震部的顶部沿吸能垫圈的内圈的方向倾斜延伸,第二延伸部自吸能减震部的顶部沿吸能垫圈的外圈的方向倾斜延伸。
9.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吸能垫圈在使用过程中受到振动和压缩时,第一延伸部和第二延伸部会受力变形从而吸收振动能量。例如在受力减震时,第一延伸部向内延伸,吸能垫圈的内径变小,第二延伸部向外延伸,吸能垫圈的外径变大,吸能垫圈的高度也变小。从而达到吸能减震的效果。
10.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还公开了一种用于减震垫的吸能垫圈,环部在吸能垫圈的径向方向的截面中,第一延伸部与第二延伸部轴对称分布。
11.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延伸部与第二延伸部轴对称分布,能够使得第一延伸部与第二延伸部变形更加均匀,吸能垫圈的吸能减震效果更好,同时第一延伸部与第二延伸部轴对称分布也方便制造。
12.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还公开了一种用于减震垫的吸能垫圈,缓冲开口设置有多个,并且多个缓冲开口沿吸能减震部的圆周方向有间隔地均匀分布。
13.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缓冲开口设置有多个,能够根据不同的减震需求进行设计和调整,并且多个缓冲开口有间隔地均匀分布,将吸能减震部均匀地分割为多个,进一步提高吸能减震部的吸收振动能量和振动频率的能力。
14.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还公开了一种用于减震垫的吸能垫圈,缓冲开口的高度小于吸能减震部的高度。
15.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还公开了一种用于减震垫的吸能垫圈,缓冲开口设置为方形,并且缓冲开口的长度小于环部在吸能垫圈的径向方向的宽度,缓冲开口的宽度小于环部在吸能垫圈的径向方向的宽度。
16.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缓冲开口的高度可以根据不同的减震需求设计,并且采用缓冲开口的长度和宽度均小于吸能垫圈的径向方向的宽度的方案,能够使得缓冲开口和减震垫均能够正常工作。
17.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还公开了一种用于减震垫的吸能垫圈,吸能垫圈由金属材料制成。
18.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吸能垫圈由金属材料制成,能够提高吸能垫圈的鲁棒性,并且生产制造和成型工艺也较为方便,可以直接使用冲压工艺形成。
19.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还公开了一种减震垫,包括上述任一方案的用于减震垫的吸能垫圈,还包括热塑性弹性体,热塑性弹性体设置为环状结构,并且热塑性弹性体包覆于吸能垫圈的外部。
20.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因为热塑性弹性体的选用种类繁多,可以根据不同的需求选用,并且热塑性弹性体具有良好的减震性能、耐高低温性能以及耐化学腐蚀性能,并且能够通过注塑成型,成型工艺简单。热塑性弹性体包覆于吸能垫圈的外部后,还能进一步提升减震垫的吸能减震效果。并且,该减震垫可应用在汽车上有上承压物和下承压物对减震降噪有要求的环境,例如对螺栓连接的上承压物和下承压物减震降噪,对电机与固定壳体连接的减震降噪等。
21.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还公开了一种减震垫,热塑性弹性体靠近吸能减震部的一
侧设置有多个减震开口,并且各减震开口对应设置于缓冲开口的位置。
22.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减震开口和缓冲开口对应设置,使得热塑性弹性体包覆吸能垫圈以后,缓冲开口也能够工作变形并吸收振动能力。
23.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还公开了一种减震垫,吸能垫圈上设置有吸能减震部的一侧部与减震垫设置有减震开口的一侧部平齐。
24.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吸能垫圈和减震垫的一侧部平齐,方便减震垫进行生产制造,使用过程中也较为便捷。
25.综上,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公开了一种全新的用于减震垫的吸能垫圈以及减震垫,其中吸能垫圈为环状结构,吸能垫圈的环部在其径向方向的截面为“几”字形状。采用这种方案,吸能垫圈在设计和生产制造过程更为简单,并且吸能垫圈在使用过程中受到振动和压缩时,“几”字形状的垫圈受力变形,从而吸收振动能量,并且吸能垫圈包括垫圈本体和突出于本体一侧的吸能减震部,吸能减震部上还设置有缓冲开口,进而提高吸能垫圈的减震性能。并且在设计和调整能垫圈的结构时,只需调整吸能减震部的高度,或者调整缓冲开口的数量,就能够调整吸能垫圈的吸能减震效果。
26.本实用新型公开的减震垫包括上述吸能垫圈和热塑性弹性体,热塑性弹性体包覆于吸能垫圈的外部,并且热塑性弹性体上设置有与缓冲开口对应减震开口。采用这种设计的减震垫吸能减震效果更好,并且成型和制造工艺简单。
附图说明
27.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提供的吸能垫圈的剖视图;
28.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提供的吸能垫圈的俯视图;
29.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提供的吸能垫圈的主视图;
30.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2提供的减震垫的剖面图;
31.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2提供的减震垫的结构示意图;
32.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2提供的减震垫工作图;
33.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2中使用钢垫减震时连接cae振动分析结果;
34.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2中使用减震垫时连接cae振动分析结果。
35.附图标记说明:
36.10、减震垫;
37.100、吸能垫圈;
38.110、环部;120、垫圈本体;140、第一延伸部;150、第二延伸部;
39.130、吸能减震部;
40.131、缓冲开口;
41.200、热塑性弹性体;
42.210、减震开口;
43.a、吸能减震部的高度;b、第一延伸部和第二延伸部的夹角;c、缓冲开口的长度;d、缓冲开口的宽度;d1、吸能垫圈的内径;d2、吸能垫圈的外径;e、缓冲开口的高度;f、减震垫的高度;x、减震垫的x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44.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其他优点及功效。虽然本实用新型的描述将结合较佳实施例一起介绍,但这并不代表此实用新型的特征仅限于该实施方式。恰恰相反,结合实施方式作实用新型介绍的目的是为了覆盖基于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而有可能延伸出的其它选择或改造。为了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深度了解,以下描述中将包含许多具体的细节。本实用新型也可以不使用这些细节实施。此外,为了避免混乱或模糊本实用新型的重点,有些具体细节将在描述中被省略。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45.应注意的是,在本说明书中,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46.在本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内”、“底”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实用新型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47.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48.在本实施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49.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50.实施例1
51.本实施例的实施方式公开了一种用于减震垫10的吸能垫圈100,请参见图1-图3,该吸能垫圈100设置为环状结构,吸能垫圈100的环部110在其径向方向的截面形状为“几”字形状。其中吸能垫圈100包括垫圈本体120和突出于垫圈本体120一侧的吸能减震部130,吸能减震部130上设置有缓冲开口131。
52.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吸能垫圈100可以设置为常见的圆环形、椭圆环形、也可以是其他环状结构,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和具体需求设计。更为具体的,吸能垫圈100在使用中有其他需求时,本领域技术人员也可以将吸能垫圈100设计为条状的吸能垫片,以满足不同的需求和应用场景。优选的,本实施例中吸能垫圈100设计为圆环形状。
53.更为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吸能垫圈100的环部110在其径向方向的截面形状为“几”字形状,并且吸能垫圈100包括垫圈本体120和突出于垫圈本体120一侧的吸能减震部130,其中吸能减震部130的顶部可以是半圆形状、也可以是圆滑的弧线形状、还可以是平面形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和具体需求设计,本实施例对此不做具体限定。
54.更为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吸能减震部130上设置的缓冲开口131的形状可以是
圆形、方形、菱形或者其他形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实际情况和具体需求进行设计,本实施例对此不做具体限定。
55.更为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吸能垫圈100可以作为单独的减震部件进行使用,使用时,吸能垫圈100的吸能减震部130一侧为上承压物,垫圈本体120的一侧为下承压物。工作时,上承压物和下承压物产生振动并对吸能垫圈100进行压缩,振动和压缩产生的能量被吸能垫圈100吸收,此时吸能减震部130的高度a减小,并且吸能垫圈100的内径d1减小,外径d2增大,吸能垫圈100的环部110的截面形状的“几”字的夹角b也变大,截面形状的“几”字的夹角b也即第一延伸部140和第二延伸部150的夹角b,并且缓冲开口131也会发生变形,进而吸收振动能量和振动频率。并且当上承压物和下承压物压缩的能量和振动频率发生变化时,吸能垫圈100的形状也会发生变化,吸能减震部130的高度a、吸能垫圈100的内径d1和外径d2、“几”字形的夹角b、缓冲开口131的大小均会发生不同的变形,进而吸收不同的振动能量和振动频率。
56.更为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吸能垫圈100在生产和开发过程中,可根据吸能垫圈100的使用场景定义吸能垫圈100的内径d1和吸能垫圈100的外径d2的尺寸。例如吸能垫圈100的内径d1设置为50mm时,吸能垫圈100的外径d2可以设置为70mm、75mm、80mm或其他尺寸;吸能垫圈100的内径d1设置为60mm时,吸能垫圈100的外径d2可以设置为85mm、90mm、100mm或其他尺寸,本实施例对吸能垫圈100的内径d1和外径d2的尺寸不做具体限定。
57.更为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还可根据吸能垫圈100需要吸收的能量调整吸能垫圈100的开口数量,吸能垫圈100的开口宽度d,吸能垫圈100的开口长度c,吸能垫圈100的开口高度e,吸能减震部130的高度以及吸能垫圈100“几”字形的夹角b,以上参数具体更改量值可根据计算机辅助计算产品结构强度、刚度、弹塑性等力学性能的分析计算以及结构性能的优化设计等问题的一种近似数值分析方法(cae分析)分析结果或振动试验结果进行调整。本实施例对此不再赘述。
58.更为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吸能垫圈100的环部110的截面形状为“几”字形状,吸能垫圈100在设计和生产制造过程更为简单,并且吸能垫圈100在使用过程中受到振动和压缩时,“几”字形状的垫圈受力变形,从而吸收振动能量,并且吸能垫圈100包括垫圈本体120和突出于本体一侧的吸能减震部130,吸能减震部130上还设置有缓冲开口131,进而提高吸能垫圈100的减震性能。
59.本实施例的实施方式还公开了一种用于减震垫10的吸能垫圈100,吸能垫圈100还包括第一延伸部140和第二延伸部150;其中,第一延伸部140自吸能减震部130的顶部沿吸能垫圈100的内圈的方向倾斜延伸,第二延伸部150自吸能减震部130的顶部沿吸能垫圈100的外圈的方向倾斜延伸。
60.具体的,请参见图1和图4,在本实施例中,吸能垫圈100还包括第一延伸部140和第二延伸部150,也即第一延伸部140和第二延伸部150构成了吸能垫圈100,垫圈本体120相当于图中的第一延伸部140和第二延伸部150的底部,吸能减震部130为弧形部分,并且第一延伸部140和第二延伸部150的夹角b为“几”字形截面的夹角b。
61.更为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几”字形截面的夹角b可以设置为60
°
、90
°
、120
°
、135
°
或者其他角度,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实际情况和具体需求选用,本实施例对此不做具体限定。
62.更为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吸能垫圈100在工作变形时,第一延伸部140向内圈延伸变形,第二延伸部150向外圈延伸变形,进而使得“几”字形截面的夹角b也发生变化。
63.更为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吸能垫圈100在使用过程中受到振动和压缩时,第一延伸部140和第二延伸部150会受力变形从而吸收振动能量。例如在受力减震时,第一延伸部140向内延伸,吸能垫圈100的内径d1变小,第二延伸部150向外延伸,吸能垫圈100的外径d2变大,吸能垫圈100的高度也变小。从而通过变形达到吸能减震的效果。
64.本实施例的实施方式还公开了一种用于减震垫10的吸能垫圈100,环部110在吸能垫圈100的径向方向的截面中,第一延伸部140与第二延伸部150轴对称分布。
65.具体的,请参见图1和图4,在本实施中,第一延伸部140与第二延伸部150轴对称分布,能够使得第一延伸部140与第二延伸部150变形更加均匀,吸能垫圈100的吸能减震效果更好,同时第一延伸部140与第二延伸部150轴对称分布也方便制造,在生产制造时,可以直接通过冲压工艺形成。
66.本实施例的实施方式还公开了一种用于减震垫10的吸能垫圈100,缓冲开口131设置有多个,并且多个缓冲开口131沿吸能减震部130的圆周方向有间隔地均匀分布。
67.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缓冲开口131可以设置有2个、4个、7个或者其他数目,并且缓冲开口131均匀且间隔地设置,本实施例对此不做具体限定,并且在设计和调整吸能垫圈100的结构时,还可以增加开口的数量以调整吸能垫圈100的吸能减震效果。
68.更为具体的,请参见图2,在本实施例中,吸能减震部130的圆周方向有间隔地均匀分布有4个缓冲开口131,并且4个缓冲开口131将吸能减震部130均匀地分割为4部分,吸能垫圈100在工作时,在吸收振动能量和振动频率时,被分割为4部分的吸能减震部130更容易产生变形从而吸收不同大小的振动能量。
69.更为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当吸能垫圈100使用于不同的工作状况时,需要设计和调整吸能垫圈100的结构时,只需调整吸能减震部130的高度a,或者调整缓冲开口131的数量,就能够调整吸能垫圈100的吸能减震效果。例如开口数量较少时,可以增加开口的数量以调整吸能垫圈100的吸能减震效果。
70.本实施例的实施方式还公开了一种用于减震垫10的吸能垫圈100,请参见图3,缓冲开口131的高度e小于吸能减震部130的高度a。
71.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吸能减震部130的高度a可以由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具体需求设计,例如可以是20mm、35mm、40mm、46mm或其他高度,缓冲开口131的高度e可以为吸能减震部130高度a的20%、35%、40%、60%或其他高度,本实施例对此不做具体限定。
72.本实施例的实施方式还公开了一种用于减震垫10的吸能垫圈100,请参见图2,缓冲开口131设置为方形,并且缓冲开口131的长度c小于环部110在吸能垫圈100的径向方向的宽度,缓冲开口131的宽度d小于环部110在吸能垫圈100的径向方向的宽度。
73.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吸能垫圈100的环部110的宽度可以设置为30mm,相应的缓冲开口131长度c和宽度d可以设置为10mm、15mm、20mm、25mm;吸能垫圈100的环部110的宽度还可以设置为35mm,相应的缓冲开口131长度c和宽度d可以设置为12mm、18mm、25mm、30mm,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实际情况和具体需求设计,本实施例对此不做具体限定。
74.更为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缓冲开口131的高度可以根据不同的减震需求设计,并且采用缓冲开口131的长度c和宽度d均小于吸能垫圈100的径向方向的宽度的方案,能够
使得缓冲开口131和减震垫10均能够正常工作。
75.本实施例的实施方式还公开了一种用于减震垫10的吸能垫圈100,吸能垫圈100由金属材料制成。
76.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吸能垫圈100可以由合金制成,例如铝合金、钛合金、锰钢等,吸能垫圈100也可以由有色金属制成,例如铁、铜、铝等,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实际情况和具体需求选用,本实施例对此不做具体限定。
77.更为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吸能垫圈100由金属材料制成,能够提高吸能垫圈100的鲁棒性,并且生产制造和成型工艺也较为方便,可以直接使用冲压工艺形成。
78.实施例2
79.本实施例的实施方式还公开了一种减震垫10,请参见图4-图6,该减震垫10包括实施例1中的用于减震垫10的吸能垫圈100,吸能垫圈100的结构与实施例1中的相同,本实施例对此不再赘述。该减震垫10还包括热塑性弹性体200,热塑性弹性体200设置为环状结构,并且热塑性弹性体200包覆于吸能垫圈100的外部。
80.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热塑性弹性体200设置为与吸能垫圈100形状相适配的环状结构,并且热塑性弹性体200包覆于吸能垫圈100的外部。更为具体的,热塑性弹性体200可以是常见的苯乙烯类热塑性弹性体、聚氨酯类热塑性弹性体、聚烯烃类热塑性弹性体等,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实际情况和具体需求选用,本实施例对此不做具体限定。
81.更为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请参见图4和图6,吸能垫圈100设置于热塑性弹性体200的中部,并且也可以设置于其他部位。更为具体的,热塑性弹性体200的硬度以及体积等参数具体更改量值可根据计算机辅助计算产品结构强度、刚度、弹塑性等力学性能的分析计算以及结构性能的优化设计等问题的一种近似数值分析方法(cae分析)分析结果或振动试验结果进行调整。并且在明确减震垫10的使用环境后,可根据使用环境中的高低温要求,选择合适的材料以达到良好的减震性能、耐高低温性能以及耐化学腐蚀性能,并且能够通过注塑成型,成型工艺简单。热塑性弹性体200包覆于吸能垫圈100的外部后,还能进一步提升减震垫10的吸能减震效果。
82.本实施例的实施方式还公开了一种减震垫10,请参见图5,热塑性弹性体200靠近吸能减震部130的一侧设置有多个减震开口210,并且各减震开口210对应设置于缓冲开口131的位置。
83.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减震开口210对应设置于缓冲开口131的位置,并且减震开口210和缓冲开口131的数量相同,例如缓冲开口131设置有3个、减震开口210也对应设置有3个;缓冲开口131设置有4个、减震开口210也对应设置有4个;缓冲开口131设置有5个、减震开口210也对应设置有5个。并且减震开口210的长度长于缓冲开口131的长度c,例如,缓冲开口131的长度c为10mm时,减震开口210可以是20mm、30mm、40mm或其他长度,本实施例对此不做具体限定。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减震开口210和缓冲开口131对应设置,使得热塑性弹性体200包覆吸能垫圈100后,缓冲开口131依旧能够变形并吸收振动能力。
84.本实施例的实施方式还公开了一种减震垫10,请参见图4和图6,吸能垫圈100上设置有吸能减震部130的一侧部与减震垫10设置有减震开口210的一侧部平齐。
85.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采用这种技术方案,吸能垫圈100和减震垫10的一侧部平齐,方便减震垫10进行生产制造,使用过程中也较为便捷,并且缓冲开口131和减震开口210
都能发生变形以吸收振动能量。
86.更为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减震垫10被压缩工作时,吸能垫圈100和热塑性弹性体200吸收上承压物和下承压物振动产生的能量,通过调整吸能垫圈100的开口数量、尺寸或“几”字形状调整吸收振动能量的频率,也可以通过调整热塑性弹性体200的硬度,具体牌号确定吸收振动能量的频率或使用环境。
87.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公开的减震垫10在工作时可以显著降低在特定频率下上承压物或下承压物的振动量级。具体请参见图7和图8:
88.图7为上承压物与下承压物间使用钢垫减震时连接cae振动分析结果显示,在图7中,横坐标表示上承压物与下承压物对钢垫产生的振动频率,纵坐标表示振动加速度的大小。其中x-steel代表钢垫在x方向的振动加速度随振动频率变化的曲线、y-steel代表钢垫在y方向的振动加速度随振动频率变化的曲线、z-steel代表钢垫在z方向的振动加速度随振动频率变化的曲线。其中x、y、z方向为图6所示的方向,在振动频率为600hz附近时,钢垫的x方向有最大约50g的振动加速度。
89.图8为上承压物与下承压物间使用本技术的减震垫10连接cae振动分析结果显示,在图8中,横坐标表示上承压物与下承压物对减震垫10产生的振动频率,纵坐标表示振动加速度的大小。其中x代表减震垫10在x方向的振动加速度随振动频率变化的曲线、y代表减震垫10在y方向的振动加速度随振动频率变化的曲线、z代表减震垫10在z方向的振动加速度随振动频率变化的曲线。其中x、y、z方向为图6所示的方向。
90.同一激励条件下,如图7和图8所示,振动频率为600hz附近时,钢垫的x方向有最大约50g的振动加速度,而在600hz附近时减震垫10的x方向的振动加速度降至约5g。因此在振动频率较高时,减震垫10具有良好的减震效果,并且通过减震垫10的结构,例如缓冲开口131的数量、吸能减震部130的高度等,也可以调节减震垫10的减震频率和振动量级。
91.综上,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公开了一种全新的用于减震垫10的吸能垫圈100以及减震垫10,其中用于减震垫10的吸能垫圈100为环状结构,吸能垫圈100的环部110在其径向方向的截面为“几”字形状。并且吸能垫圈100包括垫圈本体120和突出于垫圈本体120一侧的吸能减震部130,吸能减震部130上还设置有缓冲开口131,进而提高吸能垫圈100的减震性能。采用这种方案,吸能垫圈100在设计和生产制造过程更为简单,并且吸能垫圈100在使用过程中受到振动和压缩时,“几”字形状的垫圈受力变形,从而吸收振动能量,并且在设计和调整能垫圈的结构时,只需调整吸能减震部130的高度a,或者调整缓冲开口131的数量,就能够调整吸能垫圈100的吸能减震效果。
92.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2公开的减震垫10包括实施例1中的吸能垫圈100和热塑性弹性体200,热塑性弹性体200包覆于吸能垫圈100的外部,并且热塑性弹性体200上设置有与缓冲开口131对应减震开口210。采用这种设计的减震垫10吸能减震效果更好,并且成型和制造工艺简单。
93.虽然通过参照本实用新型的某些优选实施方式,已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图示和描述,但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该明白,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形式上和细节上对其作各种改变,包括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而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