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合阀及排量调节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700047发布日期:2022-07-09 19:23阅读:78来源:国知局
组合阀及排量调节系统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车辆部件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组合阀及排量调节系统。


背景技术:

2.机油泵向整台发动机各个摩擦部件持续提供压力润滑油。如果机油泵的供油量不足,将会导致发动机缺乏足够的润滑压力,造成发动机严重磨损。但如果一直保持非常高的供油量,则势必会增加发动机的内部损耗,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3.现有技术中,应用可变排量机油泵来解决以上问题,可变排量机油泵可以根据发动机的转速和润滑系统的反馈油压调节自身的排油量。以排量可调的叶片机油泵为例,当反馈油压达到预设压力值时,叶片机油泵内置的弹簧被压缩,迫使调整环摆动,使得转子与调整环的偏心值变小,叶片与腔体形成的压力油腔在机油泵运转过程中变化量减小,机油泵的泵出油流量也随之减小,当反馈油压降低时,弹簧逐渐回位从而使调整环复位,但仅通过以上可变量机油泵,难以确保可变量机油泵输出的压力曲线适应发动机的需求,容易出现输出压力突变的情况,此外,仅凭借可变量机油泵针对反馈油压来调节输出的压力时,响应速度相对较慢。


技术实现要素:

4.本技术的目的是在于提供一种组合阀及排量调节系统,从而解决了现有通过可变量机油泵来调节输出的压力时,响应速度较慢,难以确保输出的压力曲线适应发动机的需求的问题。
5.根据本技术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组合阀,所述组合阀包括容纳部以及阀芯组件,所述容纳部形成有用于容纳所述阀芯组件的腔体,所述容纳部具有延伸方向,所述容纳部包括在延伸方向上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阀芯组件包括第一阀芯以及第二阀芯,所述第一阀芯与所述第一端形成有第一空间,所述第一阀芯与所述第二阀芯之间形成有第二空间,所述第一阀芯内部形成有第三空间,所述第一空间与所述第三空间连通,所述容纳部形成有连通所述第二空间与所述容纳部的外部的第二孔以及使所述第一空间与所述容纳部的外部连通的第一孔,所述第一阀芯在初始状态时位于初始位置,在所述初始状态下,所述第一孔与所述第二孔断开连通,在所述阀芯组件处于第一状态下,所述第一阀芯能够自所述初始位置运动至预定位置,在所述第一阀芯运动至所述预定位置时,所述第一孔经由所述第一空间以及所述第三空间而与所述第二孔连通。
6.在上述任意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介质能够经由所述第一孔依次进入所述第一空间和所述第三空间,使得所述阀芯组件从所述初始状态切换至所述第一状态。
7.在上述任意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所述容纳部形成有使所述第二空间与所述容纳部的外部连通的第三孔,在所述阀芯组件处于初始状态下,所述第二阀芯设置于所述第二端,所述第四孔开设于所述第二端,在所述阀芯组件处于第二状态下,介质能够经由所述第一孔依次进入所述第一空间和所述第三空间,使得所述第一阀芯向着所述第二端移动,
介质能够从第四孔进入所述腔体,使得所述第二阀芯向着所述第一端移动,在所述第一阀芯运动至预定位置时,所述第一孔经由所述第一空间以及所述第三空间与所述第二孔连通。
8.在上述任意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所述阀芯组件在所述第一状态下以第一姿态进行运动,在所述第二状态下以第二姿态进行运动,在所述阀芯组件以所述第一姿态进行运动时,仅所述第一阀芯运动,在所述阀芯组件以所述第二姿态进行运动时,所述第一阀芯和所述第二阀芯均运动。
9.在上述任意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所述容纳部的内侧部形成有限位部,所述限位部用于限制所述第一阀芯向着所述第一端进一步运动,所述第一端的内侧部、所述限位部的内侧部以及所述第一阀芯之间限定了所述初始状态下的所述第一空间。
10.在上述任意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所述第二阀芯形成为圆筒,所述第二阀芯的外侧部贴合所述容纳部的内侧部,所述第二阀芯面对所述第一端的一侧开放设置,所述第一阀芯包括彼此连接的第一凸部、凹部以及第二凸部,所述第一凸部与所述第二凸部的外侧部均贴合所述容纳部的内侧部,所述凹部的外侧部、所述容纳部的内侧部以及第一凸部与所述第二凸部彼此面对的两个侧部共同限定了环形空间,所述第三空间包括开设于所述第一阀芯的内部的长孔,所述长孔与所述环形空间连通。
11.在上述任意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阀芯还包括第一阶梯部和第二阶梯部,所述第二凸部、所述第一阶梯部以及所述第二阶梯部三者依次连接并依次远离所述第一端,由所述第一凸部面对所述第二端的侧部、第一阶梯部面对所述第二端的侧部、所述第二阶梯部面对所述第二端的侧部、所述第二阀芯的所述一侧以及所述容纳部的内侧部共同限定了所述第二空间,所述第二阶梯部与所述第二阀芯的内侧部之间设置有复位构件,所述复位构件用于使所述第一阀芯与所述第二阀芯产生彼此远离的运动趋势,使得所述阀芯组件能够从所述第一状态和所述第二状态复位至所述初始状态。
12.根据本技术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排量调节系统,包括如上所述的组合阀。
13.在上述任意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排量调节系统用于调节输出给待供给设备的介质的排量,所述排量调节系统还包括:控制阀;变量泵,形成有调节腔室、输入腔室和输出腔室,当所述调节腔室的介质的压力增加时,所述输出腔室输出的介质的压力降低;介质源,用于提供和接收所述介质;所述介质经由第一通道自所述介质源流入所述输入腔室,并以更高的压力自所述输出腔室经由第二通道流入所述待供给设备,所述待供给设备内的所述介质经由第三通道流入所述介质源;所述调节腔室依次经由第四通道和所述第二孔与所述第二空间连通;所述第二空间依次经由所述第三孔和第五通道与所述介质源连通;所述第二通道经由第六通道与所述第一孔连通;所述第四孔通过第七通道与所述控制阀连通,使得在所述控制阀处于第一控制位时,所述第七通道经由第九通道与所述第二通道连通,并且使得在所述控制阀处于第二控制位时,所述第七通道经由第八通道与所述介质源连通。
14.在上述任意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所述第二通道还经由第十通道与所述介质源连通,所述第十通道上设置有安全阀,在所述第二通道内的介质超出安全压力时,所述安全阀导通所述第十通道,所述第二通道上还设置有过滤构件,所述控制阀形成为电磁阀,所述介质形成为机油,所述介质源形成为机油底壳,所述待供给设备形成为发动机,所述变量泵
形成为叶片机油泵。
15.根据本技术的组合阀,包括容纳部以及阀芯组件,其中,容纳部形成有用于容纳阀芯组件的腔体,容纳部具有延伸方向,容纳部包括在延伸方向上的第一端和第二端,阀芯组件包括第一阀芯以及第二阀芯,第一阀芯与所述第一端形成有第一空间,第一阀芯与第二阀芯之间形成有第二空间,第一阀芯内部形成有第三空间,第一空间与第三空间连通,容纳部外侧部形成有使第二空间与外部连通的第二孔以及使第一空间与外部连通的第一孔,当第一阀芯在初始状态时位于初始位置,在第一阀芯处于第一状态下,第一阀芯能够自所述初始位置运动至预定位置,在阀芯组件运动至预定位置时,第一孔经由第一空间以及第三空间与第二孔连通。本技术提供的组合阀应用于排量调节系统通过控制阀和组合阀的配合控制,实现了对变量泵的排量的二级调节,比传统的双调节腔变量泵响应速度快,变量控制平稳。此外,排量调节系统输出的压力曲线更适合发动机的需求,确保高压控制的变量泵输出曲线平稳,因此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仅通过可变量机油泵,难以确保可变量机油泵输出的压力曲线适应发动机的需求,容易出现输出压力突变的情况,此外,仅凭借可变量机油泵针对反馈油压来调节输出的压力时,响应速度相对较慢的技术问题。
16.为使本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所附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17.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技术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18.图1示出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的排量调节系统在组合阀位于初始状态的示意图;
19.图2示出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的排量调节系统在组合阀位于第二状态的示意图;
20.图3示出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的排量调节系统在组合阀位于第一状态的示意图;
21.图4示出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的组合阀的结构示意图。
22.图标:100-变量叶片泵;110-调整环弹簧;210-调整环;220-叶片;230-转子;2-过滤器;3-电磁阀;4-第五通道;5-油底壳;6-发动机;11-第一通道;11a-输入腔室;12-第二通道;12a-输出腔室;13-第四通道;13a-调节腔室;14-安全阀;151-第一阀芯;152-第二阀芯;152a-长孔;155-复位构件;156-第一空间;153-第三空间;15a-第四孔;15b-第二孔;15c-第一孔;15d-第三孔;16-润滑通道;17-第一阶梯部;18-第二阶梯部;19-第一凸部;20-第二凸部;21-凹部;25-第三通道;26-第六通道;27-第七通道;28-第八通道;29-第九通道;30-第十通道。
具体实施方式
23.提供以下具体实施方式以帮助读者获得对这里所描述的方法、设备和/或系统的全面理解。然而,在理解本技术的公开内容之后,这里所描述的方法、设备和/或系统的各种改变、修改及等同物将是显而易见的。例如,这里所描述的操作的顺序仅仅是示例,其并不限于这里所阐述的顺序,而是除了必须以特定顺序发生的操作之外,可做出在理解本技术
的公开内容之后将是显而易见的改变。此外,为了提高清楚性和简洁性,可省略本领域中已知的特征的描述。
24.这里所描述的特征可以以不同的形式实施,并且不应被解释为局限于这里所描述的示例。更确切地说,已经提供了这里所描述的示例仅用于示出在理解本技术的公开内容之后将是显而易见的实现这里描述的方法、设备和/或系统的诸多可行方式中的一些方式。
25.在整个说明书中,当元件(诸如,层、区域或基板)被描述为“在”另一元件“上”、“连接到”另一元件、“结合到”另一元件、“在”另一元件“之上”或“覆盖”另一元件时,其可直接“在”另一元件“上”、“连接到”另一元件、“结合到”另一元件、“在”另一元件“之上”或“覆盖”另一元件,或者可存在介于它们之间的一个或更多个其他元件。相比之下,当元件被描述为“直接在”另一元件“上”、“直接连接到”另一元件、“直接结合到”另一元件、“直接在”另一元件“之上”或“直接覆盖”另一元件时,可不存在介于它们之间的其他元件。
26.如在此所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所列出的相关项中的任何一项和任何两项或更多项的任何组合。
27.尽管可在这里使用诸如“第一”、“第二”和“第三”的术语来描述各个构件、组件、区域、层或部分,但是这些构件、组件、区域、层或部分不受这些术语所限制。更确切地说,这些术语仅用于将一个构件、组件、区域、层或部分与另一构件、组件、区域、层或部分相区分。因此,在不脱离示例的教导的情况下,这里所描述的示例中所称的第一构件、组件、区域、层或部分也可被称为第二构件、组件、区域、层或部分。
28.为了易于描述,在这里可使用诸如“在
……
之上”、“上部”、“在
……
之下”和“下部”的空间关系术语,以描述如附图所示的一个元件与另一元件的关系。这样的空间关系术语意图除了包含在附图中所描绘的方位之外,还包含装置在使用或操作中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附图中的装置被翻转,则被描述为相对于另一元件位于“之上”或“上部”的元件随后将相对于另一元件位于“之下”或“下部”。因此,术语“在
……
之上”根据装置的空间方位而包括“在
……
之上”和“在
……
之下”两种方位。所述装置还可以以其他方式定位(例如,旋转90度或处于其他方位),并将对在这里使用的空间关系术语做出相应的解释。
29.在此使用的术语仅用于描述各种示例,并非用于限制本公开。除非上下文另外清楚地指明,否则单数的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的形式。术语“包括”、“包含”和“具有”列举存在的所陈述的特征、数量、操作、构件、元件和/或它们的组合,但不排除存在或添加一个或更多个其他特征、数量、操作、构件、元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30.由于制造技术和/或公差,可出现附图中所示的形状的变化。因此,这里所描述的示例不限于附图中所示的特定形状,而是包括在制造期间出现的形状上的改变。
31.这里所描述的示例的特征可按照在理解本技术的公开内容之后将是显而易见的各种方式进行组合。此外,尽管这里所描述的示例具有各种各样的构造,但是如在理解本技术的公开内容之后将显而易见的,其他构造是可能的。
32.本技术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组合阀,解决了现有通过可变量机油泵来调节输出的压力时,响应速度较慢,难以确保输出的压力曲线适应发动机的需求的问题。
33.在本技术提出之前,现有的叶片机油泵,当反馈油压达到预设压力值时,叶片机油泵内置的弹簧被压缩,迫使调整环摆动,使得转子与调整环的偏心值变小,叶片与腔体形成的压力油腔在机油泵运转过程中变化量减小,机油泵的泵出油流量也随之减小;当反馈油
压降低时,弹簧逐渐回位从而使调整环复位,但仅通过以上可变量机油泵,难以确保可变量机油泵输出的压力曲线适应发动机的需求,容易出现输出压力突变的情况,此外,仅凭借可变量机油泵针对反馈油压来调节输出的压力时,响应速度相对较慢。
34.鉴于此,根据本技术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组合阀,包括容纳部以及阀芯组件,其中,容纳部形成有用于容纳阀芯组件的腔体,容纳部具有延伸方向,容纳部包括在延伸方向上的第一端和第二端,阀芯组件包括第一阀芯151以及第二阀芯152,第一阀芯151与所述第一端形成有第一空间156,第一阀芯151与第二阀芯152之间形成有第二空间,第一阀芯151内部形成有第三空间153,第一空间156与第三空间153连通,容纳部外侧部形成有使第二空间与外部连通的第二孔15b以及使第一空间156与外部连通的第一孔15c,当第一阀芯在初始状态时位于初始位置,在第一阀芯处于第一状态下,第一阀芯能够自初始位置运动至预定位置,在第一阀芯运动至预定位置时,第一孔15c经由第一空间156以及第三空间153与第二孔15b连通,在下文将详细描述组合阀的具体结构以及工作原理。
35.在本技术的实施例中,介质能够经由第一孔15c依次进入第一空间156和第三空间153,使得阀芯组件从初始状态切换至所述第一状态。
36.此外,容纳部的外侧部可以形成有使第二空间与外部连通的第三孔15d以及第四孔15a,在阀芯组件处于第一状态下,第二阀芯152设置于容纳部的第二端,第四孔15a可以开设于容纳部的第二端,在阀芯组件处于第二状态下,介质能够经由第一孔15c依次进入第一空间156和第三空间153,使第一阀芯151向着第二端移动,介质同时能够从第四孔15a进入腔体,使第二阀芯152向着所述第一端移动,在第一阀芯运动至预定位置时,第一孔15c经由第一空间156以及第三空间153与第二孔15b连通。
37.在本技术的实施例中,阀芯组件在第一状态下以第一姿态进行运动,在第二状态下以第二姿态进行运动,在阀芯组件以第一姿态进行运动时,仅第一阀芯151运动,在阀芯组件以第二姿态进行运动时,第一阀芯151和第二阀芯152共同运动,在下文将以第一状态作为低压状态,以第二状态作为高压状态进行详细描述。
38.此外,如图1至图3所示,容纳部的内侧部可以形成有限位部,限位部用于限制第一阀芯151向着容纳部的第一端进一步运动,其中,容纳部的第一端的内侧部、限位部的内侧部以及第一阀芯151之间限定了初始状态下的第一空间156。
39.此外,如图1至图4所示,第二阀芯152可以形成为圆筒,第二阀芯152的外侧部贴合容纳部的内侧部,第二阀芯152面对第一端的一侧开放设置,第一阀芯151包括彼此连接的第一凸部19、凹部21以及第二凸部20,第一凸部19与第二凸部20的外侧部均贴合容纳部的内侧部,凹部21的外侧部、容纳部的内侧部以及第一凸部19与第二凸部20彼此面对的两个侧部共同限定了环形空间,第一阀芯151内部可以开设有长孔152a,长孔152a与环形空间连通,第三空间153包括开设于第一阀芯的内部的长孔152a。
40.在本技术的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4所示,第一阀芯151还可以包括第一阶梯部17和第二阶梯部18,第二凸部20、第一阶梯部17以及第二阶梯部18三者依次连接并彼此远离第一端,由第一凸部19面对第二端的侧部、第一阶梯部17面对第二端的侧部、第二阶梯部18面对第二端的侧部、第二阀芯152的一侧以及容纳部的内侧部共同限定了第二空间,第二阶梯部18与第二阀芯152的内侧部之间设置有复位构件155,复位构件155用于使第一阀芯151与所述第二阀芯152产生运动趋势,使得阀芯组件能够从第一状态和所述第二状态复位至初
始状态,这里,复位构件155可以是弹簧。
41.根据本技术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排量调节系统,排量调节系统包括如上所述的组合阀,排量调节系统用于调节输出给待供给设备的介质的排量。
42.在申请的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3所示,排量调节系统还包括:控制阀;变量泵,形成有调节腔室13a、输入腔室11a和输出腔室12a,当调节腔室13a的介质的压力增加时,输出腔室输出的介质的压力降低;介质源,用于提供和接收介质;介质经由第一通道11自介质源流入输入腔室11a,并以更高的压力自输出腔室12a经由第二通道12流入待供给设备,待供给设备内的介质经由第三通道25流入介质源;调节腔室13a依次经由第四通道13和第二孔15b与第二空间连通;第二空间依次经由第三孔15d和第五通道4与介质源连通;第二通道12经由第六通道与第一孔15c连通;第四孔15a通过第七通道27与控制阀连通,使得在控制阀处于第一控制位时,第七通道27经由第九通道29与所述第二通道12连通,并且使得在控制阀处于第二控制位时,第七通道经由第八通道28与介质源连通。
43.此外,第二通道12还经由第十通道30与介质源连通,第十通道30上设置有安全阀14,在第二通道12内的介质超出安全压力时,安全阀14导通所述第十通道30,第二通道12上还设置有过滤构件,这里,介质源可以形成为机油底壳5,待供给设备可以形成为发动机6,变量泵可以形成为叶片机油泵。
44.在实施例中,变量泵可以形成为现有技术中的变量叶片泵100,其包括转子230,转子230在周向上设置有叶片220,叶片220的外侧围设有调整环210,调整环210的设置与转子230存在偏心。调整环210的左侧可以与变量叶片泵100的泵体枢接,从而能够在纸面内摆转,这种摆转运动被调整环弹簧110所限制。
45.基于以上的设置方式,以下将具体描述排量调节系统的工作过程以及在这一过程中组合阀的工作状态。
46.在组合阀处于初始状态时,如图1所示,第一阀芯151与限位部形成抵接配合,第二阀芯152与容纳部的第二端贴合。这种情况下,变量叶片泵100的调节腔室13a的输出的压力油经由第四通道13和第二孔15b流入到组合阀的第二空间内,并且第二空间内的机油经由第三孔15d第五通道4流入到油底壳5中,即相当于调节腔室13a内输出的压力油回流到了接近零压的油底壳5当中。输出腔室12a内的压力油依次经由第二通道12和润滑通道16流入到发动机6内参与润滑,发动机6内的机油经由第三通道25流入到油底壳5。
47.在排量调节系统处于低压状态时,即当电磁阀3处于第一控制位时,即图3中所示出的,t口与a口连通,此时润滑通道16、第六通道26以及第一空间156均连通,如果润滑通道16中的机油压力不足以在使得第一空间156内的机油驱动第一阀芯151,那么阀芯组件将仍然处于初始状态,例如图1所示。反之,如果机油压力足够驱动第一阀芯151,那么第一阀芯151将被第一空间156内的压力油驱动而向右运动,即此时阀芯组件的运动姿态为第一姿态,并使得复位构件155被进一步压缩,这一过程中相当于第一阀芯逐渐占据第二空间,第二空间的被占据的空间内的机油经由第三孔15d流入油底壳5中,第二阀芯152外侧壁与容纳部的第二端的内侧壁之间的机油经由第四孔15a、电磁阀3流入油底壳5中,而当阀芯组件自上述初始状态时的位置(即初始位置)向右运动到预定位置时,上述第一空间156、第三空间153与第二孔15b形成连通,由此润滑通道16内的压力由将依次经由第六通道26、第一孔15c、第一空间156、第三空间153、第二孔15b和第四通道13流入到调节腔室13a中,从而迫使
调节环克服调节环弹簧的弹力而改变调节环的偏心量,进而降低输出腔室12a和调节腔室13a的排量和压力。
48.在排量调节系统处于高压状态时,即当控制阀处于第二控制位时,即图2中所示出的,p口与a口连通,此时润滑通道16、第六通道26和第一空间156连通,第七通道27、第八通道28和第四孔15a连通,如果润滑通道16中的机油压力不足以使得第一空间156和第三空间153内的机油驱动第一阀芯151,以及第七通道27中的机油压力不足以通过第四孔15a驱动第二阀芯152,那么阀芯组件将处于初始状态。反之,如果第一空间156的机油压力足够驱动第一阀芯151,以及第七通道27中的机油压力足够通过第四孔15a驱动第二阀芯152,那么第一阀芯151将被驱动而向右运动,第二阀芯152将被驱动而向左运动(此时阀芯组件的运动姿态为第二姿态),这一过程中相当于第一阀芯151和第二阀芯152同时逐渐占据第二空间,在第一阀芯151和第二阀芯152以以上的运动方式下,当阀芯组件自上述初始状态时的位置(即初始位置)运动到预定位置时,上述第一空间156、第三空间153会与第二孔15b形成连通,从而最终仍会迫使调节环克服调节环弹簧的弹力而改变调节环的偏心量,进而降低输出腔室12a和调节腔室13a的排量和压力。
49.此外,过滤器2可以设置于第二通道12,用于在机油进入发动机6之前进行过滤,排量调节系统还包括第十通道30,第十通道30可以连通第二通道12与油底壳5,第十通道30上可以设置有安全阀14例如溢流阀,当第二通道12内的机油的压力未达到溢流阀的溢流压力时,第十通道30被溢流阀关断,反之,第十通道30被溢流阀开启,从而对排量调节系统起到保护作用。
50.有电磁阀和组合阀的双重控制,实现变量泵的二级可变排量,比传统的双调节腔变量泵响应速度快,变量控制平稳,变量泵输出的压力曲线更适合发动机的需求,采用第一阀芯、第二阀芯的结构,可保证高压控制的变量泵输出曲线更平稳。这里,第一阀芯可以采用低压阀芯,第二阀芯可以采用高压阀芯。此外,排量调节系统产品零部件数量少,结构紧凑、重量轻、压力脉动小、噪声低,可根据发动机各工况所需要来提供一定的润滑油的压力与流量,降低机油泵的消耗功率,节省发动机燃油,实现节能减排。
51.根据本技术的组合阀,包括容纳部以及阀芯组件,其中,容纳部形成有用于容纳阀芯组件的腔体,容纳部具有延伸方向,容纳部包括在延伸方向上的第一端和第二端,阀芯组件包括第一阀芯以及第二阀芯,第一阀芯与所述第一端形成有第一空间,第一阀芯与第二阀芯之间形成有第二空间,第一阀芯内部形成有第三空间,第一空间与第三空间连通,容纳部外侧部形成有使第二空间与外部连通的第二孔以及使第一空间与外部连通的第一孔,当第一阀芯在初始状态时位于初始位置,在第一阀芯处于第一状态下,第一阀芯能够自所述初始位置运动至预定位置,在第一阀芯运动至预定位置时,第一孔经由第一空间以及第三空间与第二孔连通。本技术提供的组合阀应用于排量调节系统通过控制阀和组合阀的配合控制,实现了对变量泵的排量的二级调节,比传统的双调节腔变量泵响应速度快,变量控制平稳。此外,排量调节系统输出的压力曲线更适合发动机的需求,确保高压控制的变量泵输出曲线平稳,因此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仅通过可变量机油泵,难以确保可变量机油泵输出的压力曲线适应发动机的需求,容易出现输出压力突变的情况,此外,仅凭借可变量机油泵针对反馈油压来调节输出的压力时,响应速度相对较慢的技术问题。
52.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实施例,仅为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用以说明本技术
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技术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可轻易想到变化,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变化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技术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都应涵盖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