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三通管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590861发布日期:2022-09-21 03:05阅读:102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型三通管件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管件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新型三通管件。


背景技术:

2.管件是管道系统中起连接、控制、变向、分流、密封、支撑等作用的零部件的统称,三通管件又称管件三通,三通接头等,主要用于改变流体方向,用在主管道要分支管处。
3.现有三通管件存在的问题在于:传统的三通管件内的三个开口在使用状态下均为与管道连通设置,当使用所需的流道形态发生变化时,即无需三个开口同时都呈连通状态时,传统的三通管件无法满足使用需求,给使用造成不便。
4.因此,如何实现三通管件能够根据不同的需求从而呈现不同形态的流道,成为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5.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根据需求呈现不同管道形态的一种新型三通管件。
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管件座、第一管道与第二管道组成,所述的第一管道由管件座的上侧穿设至管件座内,所述的第二管道由管件座的左侧穿设至管件座的右侧,所述的第二管道内沿左右方向贯穿设置有第二流道,所述的第一管道内沿竖向贯穿设置有与第二流道连通的第一流道,所述的第一流道与第二流道均呈圆柱形,所述的第一管道上侧设置有第一开口,所述的第二管道左右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二开口与第三开口,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管道位于第一开口处设置有第一配合件,所述的第一配合件与第一管道螺纹配合,所述的第二管道位于第二开口处设置有第二配合件,所述的第二配合件与第二管道螺纹配合。
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未安装第一配合件与第二配合件时,三通管件的三个开口均可与管道进行连接呈t形连通设置;在第一开口处安装第一配合件后,第一开口呈关闭状态,实现液体在三通管件内呈“一”字型流通;在第二开口处安装第二配合件后,第二开口呈关闭状态,实现液体在三通管件内呈“l”字形流通。使得通过对各开口采取不同的手段改变其启闭状态,从而实现对流道形态的改变,满足更多的使用需求。
8.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的第一管道设置有第一定位块,所述的第一定位块下侧设置有减阻弧面,所述的减阻弧面与第二流道的外周呈重叠设置。
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三通管件呈“一”字形的使用状态时,减阻弧面与第二流道的外周重叠设置使得在使用状态下的流体能够平稳顺畅的由呈圆柱体的第二流道内流动,即由第二开口流向第三开口,避免其在流动时流向第一流道内使得在流动过程中第一流道内的流体对在第二流道内流体的流动产生阻力,影响流动速率。
10.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的第一定位块上侧设置有第一定位部,所述的第一流道位于第一定位部的下侧设置有第一相抵面,所述的第一定位块上侧沿第一流道的径
向贯穿设置有第一放置槽,所述的第一管道位于第一放置槽的长度方向两侧分别贯穿设置有第二放置槽,所述的第一放置槽内设置有第一插杆,所述的第一插杆的两端分别穿设于对应的第二放置槽内,所述的第一配合件下侧设置有第一定位面,所述的第一定位块上侧设置有用于与第一定位面相抵的第二定位面。
1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插杆位于第一放置槽内且两端位于第二放置槽内,并通过第一相抵面与第一定位部相抵,使得第一定位块不会沿周向产生运动,从而使得减阻弧面不会沿周向产生运动;第二定位面与第一定位面相抵使得第一插杆无法在轴向方向产生运动,由此保证减阻弧面被安装在第二流道内的稳定性。
12.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的第一配合件位于第一管道外周设置有第一保护外壳,各所述的第二放置槽位于第一保护外壳内周。
1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二放置槽位于第一保护外壳内周,由此进一步提高两端位于第二放置槽内的第一插杆的稳定性。
14.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的第一保护外壳外周沿周向设置有若干的第一凸纹,所述的第一配合件上侧设置有第一内六角槽。
1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1、第一凸纹的设置增加了第一配合件的摩擦力,使得在将第一配合件安装在第一管道的过程中,使用者能够更加轻松省力的实现第一配合件在第一管道内的安装或拆卸;2、在第一配合件与第一管道配合度极高,即使用者无法轻松通过手动转动第一配合件将第一配合件从第一管道内取出时,使用者能够通过借助工具向第一内六角槽施力,从而快速将第一配合件由第一管道内取出。
16.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的第二管道设置有第二定位块,所述的第二定位块右侧设置有减阻平面,所述的第一流道与第二流道设置有位于左侧的第一交汇平面与位于右侧的第二交汇平面,所述的减阻平面与第一交汇平面呈重叠设置。
1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三通管件呈“l”字形的使用状态时,与第一交汇平面呈重叠设置的减阻平面相较于传统“l”字形流道形态减小了流体在流经位于第二流道内平面所产生的冲击力,即减小了由第三开口流向第一开口的流体在流动过程中产生的阻力,使得流体从第三开口流向第一开口的过程更为顺畅平稳。
18.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的第二定位块左侧设置有第二定位部,所述的第二流道位于第二定位部的右侧设置有第二相抵面,所述的第二定位块左侧沿第二流道的径向贯穿设置有第三放置槽,所述的第二管道位于第三放置槽的长度方向两侧分别贯穿设置有第四放置槽,所述的第三放置槽内设置有第二插杆,所述的第二插杆的两端分别穿设于对应的第四放置槽内,所述的第二配合件右侧设置有第三定位面,所述的第二定位块左侧设置有用于与第一定位面相抵的第四定位面。
1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二插杆位于第三放置槽内且两端位于第四放置槽内,并通过第二相抵面与第二定位部相抵,使得第二定位块不会沿周向产生运动,从而使得减阻平面不会沿周向产生运动;第二定位面与第一定位面相抵使得第一插杆无法在轴向方向上产生运动,由此保证减阻平面被安装在第二流道内的稳定性。
20.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的第二配合件位于第二管道外周设置有第二保护外壳,各所述的第四放置槽位于第二保护外壳内周。
2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四放置槽位于第二保护外壳内周,由此进一步提高两
端位于第四放置槽内的第二插杆的稳定性。
22.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的第二保护外壳外周沿周向设置有若干的第二凸纹,所述的第二配合件上侧设置有第二内六角槽。
2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1、第二凸纹的设置增加了第二配合件的摩擦力,使得在将第二配合件安装在第二管道的过程中,使用者能够更加轻松省力的实现第二配合件在第二管道内的安装或拆卸;2、在第二配合件与第二管道配合度极高,即使用者无法轻松通过手动转动第二配合件将第二配合件从第二管道内取出时,使用者能够通过借助工具向第二内六角槽施力,从而快速将第二配合件由第二管道内取出。
附图说明
24.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5.图1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的立体图;
26.图2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流道呈三通形态的剖面图;
27.图3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中“l”字形流道形态的剖面图;
28.图4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中“一”字形流道形态的剖面图;
29.图5为图3中a的放大图;
30.图6为图3中b的放大图;
31.图7为图4中c的放大图;
32.图8为图4中d的放大图;
33.图9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中第一定位块的立体图;
34.图10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中第二定位块的立体图。
35.图中:1-管件座、2-第一管道、3-第二管道、4-第一流道、5-第二流道、6-第一开口、7-第二开口、8-第三开口、9-第一配合件、10-第二配合件、11-第一定位块、12-减阻弧面、13-第一定位部、14-第一相抵面、15-第二放置槽、16-第一插杆、17-第一定位面、18-第二定位面、19-第一保护外壳、20-第一凸纹、21-第一内六角槽、22-第二定位块、23-减阻平面、24-第一交汇平面、25-第二交汇平面、26-第二定位部、27-第二相抵面、28-第四放置槽、29-第二插杆、30-第三定位面、31-第四定位面、32-第二保护外壳、33-第二凸纹、34-第二内六角槽。
具体实施方式
36.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37.如图1-图10所示,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新型三通管件,由呈立方体的管件座1、第一管道2与第二管道3组成,所述的第一管道2由管件座1的上侧穿设至管件座1内,所述的
第二管道3由管件座1的左侧穿设至管件座1的右侧,所述的第二管道3内沿左右方向贯穿设置有第二流道5,所述的第一管道2内沿竖向贯穿设置有与第二流道5连通的第一流道4,所述的第一流道4与第二流道5均呈圆柱形,所述的第一管道2上侧设置有第一开口6,所述的第二管道3左右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二开口7与第三开口8,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管道2位于第一开口6处设置有第一配合件9,所述的第一配合件9与第一管道2螺纹配合,所述的第二管道3位于第二开口7处设置有第二配合件10,所述的第二配合件10与第二管道3螺纹配合,在未安装第一配合件9与第二配合件10时,三通管件的三个开口均可与管道进行连接呈t形连通设置;在第一开口6处安装第一配合件9后,第一开口6呈关闭状态,实现液体在三通管件内呈“一”字型流通;在第二开口7处安装第二配合件10后,第二开口7呈关闭状态,实现液体在三通管件内呈“l”字形流通。使得1、通过对各开口采取不同的手段改变其启闭状态,从而实现对流道形态的改变,满足更多的使用需求;2、立方体的管件座1配合呈圆柱形设置的第一管道2与第二管道3,使得三通管件能够平稳的被放置在平面上。
38.所述的第一管道2设置有第一定位块11,所述的第一定位块11下侧设置有减阻弧面12,所述的减阻弧面12与第二流道5的外周呈重叠设置,当三通管件呈“一”字形的使用状态时,减阻弧面12与第二流道5的外周重叠设置使得在使用状态下的流体能够平稳顺畅的由呈圆柱体的第二流道5内流动,即由第二开口7流向第三开口8,避免其在流动时流向第一流道4内使得在流动过程中第一流道4内的流体对在第二流道5内流体的流动产生阻力,影响流动速率。
39.所述的第一定位块11上侧设置有第一定位部13,所述的第一流道4位于第一定位部13的下侧设置有第一相抵面14,所述的第一定位块11上侧沿第一流道4的径向贯穿设置有第一放置槽,所述的第一管道2位于第一放置槽的长度方向两侧分别贯穿设置有第二放置槽15,所述的第一放置槽内设置有第一插杆16,所述的第一插杆16的两端分别穿设于对应的第二放置槽15内,所述的第一配合件9下侧设置有第一定位面17,所述的第一定位块11上侧设置有用于与第一定位面17相抵的第二定位面18,第一插杆16位于第一放置槽内且两端位于第二放置槽15内,并通过第一相抵面14与第一定位部13相抵,使得第一定位块11不会沿周向产生运动,从而使得减阻弧面12不会沿周向产生运动;第二定位面18与第一定位面17相抵使得第一插杆16无法在轴向方向产生运动,由此保证了减阻弧面12被安装在第二流道5内的稳定性。
40.所述的第一配合件9位于第一管道2外周设置有第一保护外壳19,各所述的第二放置槽15位于第一保护外壳19内周,第二放置槽15位于第一保护外壳19内周,由此进一步提高两端位于第二放置槽15内的第一插杆16的稳定性。
41.所述的第一保护外壳19外周沿周向设置有若干的第一凸纹20,所述的第一配合件9上侧设置有第一内六角槽,1、第一凸纹20的设置增加了第一配合件9的摩擦力,使得在转动第一配合件9从而将第一配合件9安装在第一管道2的过程中,使用者能够更加轻松省力的实现第一配合件9的安装或拆卸;2、在第一配合件9与第一管道2配合度极高,即使用者无法轻松通过手动转动第一配合件9将第一配合件9从第一管道2内取出时,使用者能够通过借助工具向第一内六角槽施力,从而快速将第一配合件9由第一管道2内取出。
42.所述的第二管道3设置有第二定位块22,所述的第二定位块22右侧设置有减阻平面23,所述的第一流道4与第二流道5设置有位于左侧的第一交汇平面24与位于右侧的第二
交汇平面25,所述的减阻平面23与第一交汇平面24呈重叠设置,当三通管件呈“l”字形的使用状态时,与第一交汇平面24呈重叠设置的减阻平面23相较于传统“l”字形流道形态减小了流体在流经位于第二流道5内平面所产生的冲击力,即减小了由第三开口8流向第一开口6的流体在流动过程中产生的阻力,使得流体从第三开口8流向第一开口6的过程更为顺畅平稳。
43.所述的第二定位块22左侧设置有第二定位部26,所述的第二流道5位于第二定位部26的右侧设置有第二相抵面27,所述的第二定位块22左侧沿第二流道5的径向贯穿设置有第三放置槽,所述的第二管道3位于第三放置槽的长度方向两侧分别贯穿设置有第四放置槽28,所述的第三放置槽内设置有第二插杆29,所述的第二插杆29的两端分别穿设于对应的第四放置槽28内,所述的第二配合件10右侧设置有第三定位面30,所述的第二定位块22左侧设置有用于与第一定位面17相抵的第四定位面31,第二插杆29位于第三放置槽内且两端位于第四放置槽28内,并通过第二相抵面27与第二定位部26相抵,使得第二定位块22不会沿周向产生运动,从而使得减阻平面23不会沿周向产生运动;第二定位面18与第一定位面17相抵使得第一插杆16无法在轴向方向上产生运动,由此保证了减阻平面23被安装在第二流道5内的稳定性。
44.所述的第二配合件10位于第二管道3外周设置有第二保护外壳32,各所述的第四放置槽28位于第二保护外壳32内周,第四放置槽28位于第二保护外壳32内周,由此进一步提高两端位于第四放置槽28内的第二插杆29的稳定性。
45.所述的第二保护外壳32外周沿周向设置有若干的第二凸纹33,所述的第二配合件10上侧设置有第二内六角槽34,1、第二凸纹33的设置增加了第二配合件10的摩擦力,使得在将第二配合件10安装在第二管道3的过程中,使用者能够更加轻松省力的实现第二配合件10在第二管道3内的安装或拆卸;2、在第二配合件10与第二管道3配合度极高,即使用者无法轻松通过手动转动第二配合件10将第二配合件10从第二管道3内取出时,使用者能够通过借助工具向第二内六角槽34施力,从而快速将第二配合件10由第二管道3内取出。
46.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实用新型。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实用新型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